西递导游词(共33页)

上传人:wz****p 文档编号:47060179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递导游词(共33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西递导游词(共33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西递导游词(共33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西递景区导游词一、 欢迎词欢迎您来黟县西递参观游览。西递位于黄山的西南麓,距黄山37公里,距黟县城东9公里。西递原名西溪,又名西川,因村中前边溪、后边溪、社屋溪等三条溪水由东向西流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因村西3华里处设有徽州府专门递送邮件的“铺递所”而改称西递。西递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胡姓为主要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据西递胡氏宗谱记载,西递胡氏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北宋皇祐年间,胡氏先祖胡士良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美,便从家乡婺源带来风水先生勘定测算,将村址选定在中间枕山、环水、面屏的三阳之地。村落后面的山称来龙,山势起伏如同行龙;村落面对有案山、朝山,林木郁郁葱葱寓意人丁兴旺;溪水环绕村落,青龙白虎围绕左右。这种群山环抱的环境造成了一个风调雨顺的小气候,整个村落仿船形而建,有“借水西行,得神助,取真经,从而大吉大发”之意。西递初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初雍正乾隆时期,距今已有95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西递在鼎盛时期,建有书院、祠堂、文场阁、魁星楼、庙宇等40多幢,住宅1千多幢,三条大街,九十九条巷子,水井九十多口,一万零五百多人,素有“三千烟灶三千丁”、“桃花源里好人家”之说。西递的版图最高时,总面积是现在的三倍多。纵观千年村史,西递确实是山川钟秀,人杰地灵。据不完全统计,从明末清初到道光年间的三百多年里,西递入仕的廪生、贡生、监生多达三百人,还有郎中、员外郎三十多人,县丞二十六人,知县九人知府九人,翰林院编修四人,赐封四品官中宪大夫、三品官通议大夫、二品官通奉大夫七人,上书房行走一人。尤其值得一题的是,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8省在京会试的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尚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在一千多位签名人中,安徽有8名举人,而其中黟县4人里3名就是西递人,分别是:胡殿元、胡嘉楷和胡腾逵。西递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村落面积190多亩,现有居民354多户,一千一百多人。由于历史上西递较少受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西递至今仍然保存着明清民居近四百幢,其中保存古朴完好的有224幢。完整的古村落原型和大量的地面文物遗存,精美的建筑文化艺术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代表了中国唐宋以来住宅和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最高水平,被人们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西递与黟县宏村一样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4A级旅游区。2000年11月30日,中国西递、宏村作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中国十大魅力名镇”评选中,西递宏村也榜上有名。“要了解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请到北京故宫去,要了解中国古代民间建筑,请到古黟西递来!”二、景点介绍1 走马楼游客在停车场下车后,沿着明经湖畔,漫步走上“梧庚桥”,就来到“走马楼”大门口。走马楼原名“凌云阁”,是西递村江南六大首富之一、正三品通议大夫胡贯三为了迎接自己的亲家曹振镛而于清朝乾隆五十二年,即1787年耗巨资兴建的。曹振镛是歙县雄村人,官拜一品当朝,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曾任太子太傅、军机大臣,武学殿大学士。因清朝不设宰相,由大学士辅佐皇帝,故民间也称曹振镛为三朝宰相。在嘉庆皇帝出外巡视时曾代君执政3个月,歙县流传着“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说法。曹振镛去世时,道光皇帝亲自祭拜,并御赠铭旌:“朕祖之臣、朕父之卿、朕之太傅”。这种殊荣实为清王朝汉臣中绝无仅有。当年胡贯三在捐资建造歙县河西桥时,结识了一位家境贫寒但很有才华的文人曹文埴,也就是曹振镛的父亲,胡贯三大力资助他进京殿试。曹文埴不负所望,一举高中第二甲第一名,官拜一品户部尚书。曹文埴深感资助之恩,临终前留下遗训,嘱托要厚报明经胡氏。之后,曹振镛遵从父命,将自己最宠爱的女儿嫁给胡贯三的小儿子胡元熙为妻,与胡贯三结成了儿女亲家。清朝乾隆五十三年,即1788年,曹振镛趁返乡省亲之际,专程来西递会晤亲家。来到村口,登楼远眺,心旷神怡,赞不绝口,不禁说道:我女儿能嫁到这么美、这么好的地方,真是前世有福啊!此楼又长又宽敞,连马都可以在上面走呢。因此,后人又称凌云阁为走马楼,也叫跑马楼。原楼在“文革”时期被毁,现在的走马楼是近年仿旧楼式样所建。园内西侧楼阁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上有“胡氏绣楼”平台,可演艺奏乐,现在经常表演“抛绣球”等民俗节目。沿园墙南北建有廊式长楼,上下两层。下层花墙砌有漏窗,上下楼柱支撑,黑瓦盖顶,空间通透,造型美观大方;上层建有“美人靠”长椅,登楼远眺,群峰叠嶂,景色宜人,宛如一幅桃源山居的水墨风景画。2 胡文光刺史牌坊走近西递村,迎面矗立、威武神俊的石坊就是胡文光刺史牌坊。胡文光生于1521年,卒于1593年,是西递明经胡氏十八世祖。胡文光于明朝嘉靖乙卯年,即1555年34岁时登科中举,先后历任江西万载知县、山东胶州刺史,湖北荆州王府长史,官居四品,有“奉直大夫”、“朝列大夫”的头衔,被誉为“荆藩首相”。在任期间他处理积案,兴办学校,建仓贮粮,驱逐海盗,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至今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一首顺口溜:“文光刺史美名扬,重视教育办学堂。兴修水利仓满粮,勉励繁殖牛马羊。防御倭寇逐东洋,捍卫江山保吉祥。”为表彰胡文光为官三十二年,政绩卓著,明朝万历六年,即1578年,明神宗恩准胡文光的家乡竖立了这座牌坊,以示光宗耀祖。牌坊为三间四柱五楼的仿木式单体结构,高12.3米,宽9.95米,通体用西递附近山上质地坚实、纹理细腻的“黟县青”大理石砌成,雕琢精绝,巍峨高耸,神采各异,寓意深刻,为我国石筑单体牌坊中的瑰宝。胡文光刺史坊与徽州各地的牌坊式样不同,如歙县的牌坊大都是四根大柱直冲云霄,叫“冲天柱式”;而眼前的这座牌坊有五个层次分明的楼阁,有顶有檐,叫“楼阁式”,所以准确地说应该称它为“牌楼”。大家请看,牌坊顶端飞檐翘角的脊端上,有3对龙头鱼尾的鳌鱼,锡制的触须呈波浪型,寓意是步步高升、独占鳌头、青云直上。正楼龙凤牌上刻着“恩荣”二字,两旁盘有浮雕的双龙,表示是皇上恩赐的荣誉。双龙图下向西一面的横梁上刻着“胶州刺史”、向东一面刻着“荆藩首相”,字的两边雕塑着两位人物,手持朝笏的是文官,手持宝剑的是武将,寓意着文臣武将,安邦定国。往下东西两面各有四人共八个人物塑象,便是民间传说的“八仙”,即吕洞宾、汉钟离、何仙姑、铁拐李、张果老、曹国舅、蓝采和、韩湘子等八位神仙。八位仙人立在文臣武将的下方,是要告戒后人:“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是上策;如果不能达到“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境界,就应该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会一技之长自立自强。牌坊上装饰有32面圆形镂空花盘,寓意为官32年,官运亨通。牌坊上还有许多生动逼真的镂空浮雕,既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麒麟嬉逐图”,象征福禄双全的“鹿鹤同春图”,象征封建权势的“虎豹呈威图”,象征五子登科的“五狮戏珠图”等,都是一些吉祥如意的图案,工艺精湛、堪称一绝。这座牌坊以四根见方抹角石柱支撑坊体,底座是四座长方柱墩,中间两柱底座东西两侧分别雕有四只石狮,狮子高2.5米,造型逼真,威猛传神。狮子前爪朝下呈俯冲式,雄狮怀抱绣球,雌狮搂着小狮子,一方面为了美观,另一方面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非常符合建筑力学原理。1991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来西递考察时,看到这对石狮的独特造型后感叹道:“我走过不少地方,见过许多造型迥异的石狮,像这样俯冲倒立状的石狮,却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值得一看,希望你们一定要保护好。”令人遗憾的是西递村原来有13座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牌坊,因历史原因,只剩下唯一幸存的石牌坊了。因此胡文光刺史牌坊既是一座功能牌坊,也是一件雄伟挺秀、玲珑剔透的工艺品,更是西递村这个古老村落的历史见证人。胡文光刺史牌坊现在已成为西递村的标志性建筑,1999年,昆明世博会安徽展区就是按1:0.77仿建了这个牌坊作为安徽园的大门。3 圆门洞走进西递村口时,一入眼帘的就有两个拱门。外面门楣石刻的是“东阜日华”、“西流虹亘”八个大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整个村庄的地理位置和水系流向。“东阜日华”中的“阜”字指的是低山,西递地处四周低山之中,如东升旭日一样蒸蒸日上;“西流虹亘”的“亘”是连绵延伸的意思,表示西递村的三条溪水像彩虹那样,连绵不断地由东向西绕村而流。正是由于溪水向西流,这里自古便被人们看成是一块风水宝地,民间曾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水向西流,吃穿不愁”,“船形西递,大吉大利”。内向门楣石刻的是“十干衍派”、“七哲名家”八个大字。“十干衍派”说的是西递胡氏一段不同凡响的来历。据家谱记载,西递始祖胡昌翼为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二世孙唐昭宗李晔之子。公元904年,梁王朱温兵变,胁迫唐昭宗从长安迁都洛阳,途中何皇后产下皇子。唐昭宗知道此去洛阳凶多吉少,嘱托近侍郎胡三将皇子带回家乡徽州婺源胡村,改李姓为胡姓,取名昌翼,字宏远,期望他日后时来运转,可振翼高翔,吉祥昌盛,飞黄腾达。公元907年,朱温篡位,自立梁朝,胡昭宗一家300余人除胡昌翼逃走外全部被杀。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即925年,胡昌翼二十二岁时考中明经科第二名进士,因当时科举考试设立固定的秀才、明经、进士三科,所以自称明经胡氏。当他得知家世后,就终生不愿做官,依旧隐居婺源,并将胡村、改名为“考川”,俗称考水,寄情于山水,安然自乐。义父胡三去世后,胡昌翼知恩图报,留下遗训,李改胡姓要代代相传,“儿孙不得复宗,义祖大于始祖”,所以历史上有“真李假胡”的说法。胡昌翼与妻子詹氏生有三个儿子,长子胡延进,因平蜀有功,被敕封中王,赐居安徽绩溪胡里,近代国学大师胡适就是其后裔,次子胡延宾,在歙州紫阳即现在的歙县为官,三子胡延臻世居考川,其后裔名人辈出,其中有宋代文学家胡伸、胡次焱,元代文学家胡炳文等。胡昌翼传至三世祖胡文晟、胡文昊两兄弟共生了十个儿子,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十天干命名为十派,故成为“十干衍派”。北宋皇祐年间,即1047年,明经五世祖胡士良由婺源去金陵,即现在的南京,途经西递,被这里的山形水势深深吸引住,第二年翌年就举家迁来此地居住,从而写下了胡氏家族壬派分支在西递近千年的繁衍生息历史。胡氏家族在宋、元时期就已显赫昌盛,“七哲名家”就指其中最有成就和名望的七位,分别是:胡伸、胡玉斋、胡孝善、胡梅严、胡双、胡默、胡云峰。真可谓“十干衍派源流远,西川名家气象新”。4 西递牌坊和祠堂徽州古建筑艺术中,民居、祠堂、牌坊被称为“徽州三绝”。在古村镇,牌坊一般被安放在村口前,或村镇中央,常常用于旌表和纪念某人某事。封建社会中,牌坊是崇高荣誉的象征。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离西递村两华里处,即从鸡公坑的经水口亭、即现在的初中到村前明经祠,原有十三座牌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代表政治地位,如现存的胡文光刺史牌坊;第二类居多,是代表本家族对封建正统礼教的虔诚态度,诸如孝子牌楼、贞节烈女牌楼等。目前十三座牌楼仅存一座,其余十二座均毁于五八年的“大跃进”和“十年文革”期间。据回忆,在清朝初、中期所建造的九座贞节牌楼分别坐落在离村口一华里外的清水塘湾和青松坞口两处;胡肇环恩荣牌楼竖在胡文光刺史牌坊右侧不远处;胡贯三中宪大夫恩荣牌楼则在村坞对面的小路上跨路而建,标志着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以表示对皇帝赐准所建牌楼的尊重和敬慕。为了凝聚家族的人心,团结同一血缘关系的村民,有效地管理宗族和村落的大事,每个宗族都有一整套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修建祠堂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祠堂是商议族事之处,也用作族人举办婚嫁喜庆和教斥不肖子孙的场所。“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因此徽州六邑,宗祠遍布,并且是当地最宏伟华严的建筑。西递明经胡氏在明代中期就有十多幢祠堂,到清朝乾隆年间达到三十四座之多,称得上是一个祠堂的世界。祠堂按其代表的支族多少,分为总祠、总支祠、支祠和家祠。西递的总祠明经祠,原坐落村口胡文光刺史牌坊东侧百米处;总支祠有敬爱堂、举春堂、迪贯厅;支祠有追慕堂、种德堂、节孝祠、中和祠等二十余幢,家祠有锄经堂、迪吉堂、蔼如公祠等。以祠堂的规模和精美度而论,第一位是本始堂,也称明经堂,第二位是仁让堂,第三位是敬爱堂,第四位是元璇堂,第五位是存仁堂,第六位是淳化堂,第七位是维新堂,而追慕堂只能排在第八位。5 旷古斋来到旷古斋前,抬头就可以看到精美的门楼。徽州古民居的一大特色,就是建有门楼、门罩。它的作用既可以遮风避雨,保护门扇、门框,也可以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理想追求。徽州人十分重视门楼的修建,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古人宁可花去千两黄金用来修建门楼,仅仅花费四两用来建房子,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可以反映出门楼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从旷古斋门罩的造型就不难看出主人的身份。整个门罩呈元宝形,两头翘角的下方各有“富”、“贵”二字,“富”字表达了主人希望经商赚钱,招财进宝的追求,“贵”字则是反映了主人“以商入仕,以仕保商”的愿望。旷古斋是一座由庭院、花园和多单元房子组成的私家宅院,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这里讲一下明清建筑的区别:明朝柱子为方形,而清朝则为圆柱;一般房子都为两层,明朝房子上下两层的高度相当,而清朝的底层高大宽敞,大多采用形似东瓜形的粗粗的大梁;明朝的房子装饰简单,清朝徽商到了鼎盛时期,特别注重雕梁画栋。而区分房主人是否为官宦人家,则要看天井四柱雀替上的雕刻图案了。官宦人家雕刻的是狮子,代表王权富贵,由此可见旷古斋的主人生前一定当朝为官。旷古斋的内部结构为上下两层楼、左右三开间,两边为东西厢房,目前对游客展出的是前楼厅堂。厅堂的陈设是典型的古徽州风格,正面板墙上方悬挂的是一块隶书大匾“旷古斋”,匾额下是中堂画,画两边挂有对联。正厅中央放着一张八仙桌,两边各设一把太师椅。案条上左为瓶、右为镜,中间为自鸣钟,取其谐音为“终身平静”,有希望子孙后代一生平安、一帆风顺之意。而钟两旁的一对瓷瓶称为“帽筒”,原来用于官宦商人放置帽子顶戴,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居家摆设、女儿出嫁时的必备陪嫁品。大堂中央和两边柱子上挂着许多楹联,由于每一幅都蕴涵着哲理,通常称之为徽商家训。我们来欣赏一下其中的两幅:一幅是“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意思是做人一定要礼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心中一定要存着善念、为子孙后代谋福,有积善行德之意;另一幅是“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这是一幅改字联,其中把“孝悌”写为“孝弟”,更扩展了兄弟和睦之情;“文章”的章字中“早”字竖出了头,以示多读诗书早日出人头地之意。6 徽州建筑粉墙青瓦马头墙,说的是徽州民居的空间结构。当我们站立在高冈上鸟瞰黟县鳞次栉比的村落时,会发现外部立面造型丰富多彩。高高的山墙白灰粉刷,岁月的痕迹使它显得斑斑驳驳;小青瓦覆盖屋顶,山墙高于屋脊,体态端重,清晰和谐,半露半藏,色彩黑白分明。特别是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色天际之间,轮廓线起伏跌宕,很有层次感。因为徽州地处山区,山多地少,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为节约用地,徽州民居的房屋均成排相连,组成条条街巷,“高墙窄巷”成了徽州民居的典型形态。这样势必带来防火和采光两大问题。为怕火灾殃及,每家之间都设置高大的封火山墙,又称“风火墙”。墙有实砌墙、空斗墙、泥斗墙,具有分隔空间和抵御、遮蔽的作用,既有防火功能也有装饰功能。风火墙一般采用直线构图,五叠式阶梯状错落。白色的粉墙为防止雨水侵蚀,配着黛青的鸳瓦、飞挑的檐角、高昂的兽脊斗拱。山墙顶部饰以飞檐,远远望去,似骏马昂首长嘶,又如座座山峰,直刺蓝天,故当地人形象地将其称为“马头墙”或“五岳朝天”。徽商暴富后,均回乡大修宅院,但他们仍沿用了封闭式天井院的格局,只是将其加高增厚,外墙只留小窗,形同堡垒,用于保护财产、禁锢留守的妇人。天井空间设计具有特殊功能,能够起到采光、通风、换气、排水、遮阳、避暑等作用。在天井处设石砌水池、盆景假山,粉墙高柱间点缀几丝绿意,丰富了厅堂的视觉。天井上方檐口安装锡制或陶制的天沟水枧,也就是水槽,有排水管下伸地下水沟,天井铺就石板,下有排水道。天井四侧屋顶瓦面向内倾斜,雨水沿瓦面流入水枧内,即使下大雨,雨水也不会影响邻居楼舍,避免了邻里之间不必要的纠纷。生意人称水为财,雨为黄金,雪是白银,将四边的雨水集中汇入大堂中,美其名曰:“四水归堂”,又叫“肥水不流外人田”。7 瑞玉庭瑞玉庭的名称取瑞气祥云,金玉满堂之意。它建于清朝咸丰三年,即1853年,距今约一百四十多年历史。瑞玉庭是一幢前后向背三间二楼建筑,占地约145平方米。整个建筑与左右民居原来是连栋建筑,后厅有旁门相通,所谓“树大分枝”,现已分为几户,独立成院。瑞玉庭堂屋的型制虽然不太大,但结构严谨,华丽典雅。这一堂屋原来是整个“瑞玉堂”结构中的一部分,用于接待贵宾内眷,故称之为“庭”。因原主人出身于徽商世家,所以这幢房可从五个地方看出主人的经营之道和思想境界。第一处是门罩上左右两边各有一块元宝式的砖雕,刻着“富贵”二字,意思是希望自己大富大贵,不同于官仕之家光宗耀祖的“光耀”二字。走进庭院,顿觉花繁木盛、赏心悦目。徽州民居大多有一个小庭院,使房屋正门与庭院错开,起到避讳作用,类似于北方民居的照壁。庭院内放置有石几、石凳、石盆,摆设了假山、盆景、花卉,还有一个用黟县青石雕成的石缸,养了是多尾活泼可爱的小金鱼,显得整个院落小巧玲珑、得体雅致。右边墙上石刻的“履道含和”四个字,道出了经商的房主心声:人生的道路漫长,应该以和为贵,和气才能生财,这是第二处。左边有许多卡片大小的书画小品,诗词格言,除美观之外,主要教人如何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寓意深刻,用心良苦。第三处是天井,与普通徽州民居一样,天井有四水归堂,水源就是财源,肥水不外流的含义。此处天井四周的雀替上雕刻有四季花鸟图,分别是:春天,丹凤朝阳;夏天,鸳鸯戏水;秋天,凤打牡丹;冬天,喜鹊登梅,意味着万象更新、四季发财的意思。因为雀替雕刻的不是狮子,因此可以看出房主人不是官宦人家。据说房主人当年是西递被誉为江南六大首富之一胡贯三后代的族房,难怪整栋房子描金彩绘、富丽堂皇。第四处则是太师壁两侧的穿堂过道上有一处“商”字造型,体现了房主人要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愿望。由于封建社会等级排序中,将人分为“仕农工商”四种,而商人处于末等地位,往往被人瞧不起。房主人在大堂过道上建成“商”字形状,经过之人无论贵贱,都充当了商字下面的那个“口”。这样商人就不知不觉中与官宦之人平起平坐,心理得到最大程度的平衡。第五处是厅堂上的柱子上是悬挂着一幅寓意深刻的楹联,上联是“快乐每从辛苦得”,下联是“便宜多自吃亏来”,把徽商的经商之道和处世信条刻划得淋漓尽致。此外,这还是一幅改字联,上联“辛”字多一横,下联“亏”字多一点,就是要告戒后人多一份辛苦就多一份快乐,在辛勤的劳动中能得到快乐和幸福,从吃亏中寻得经验,胸怀坦诚才能收益。同时,吃亏也要有原则性,要讲究技巧和方法,要吃在点子上。结合上下联,寓意着既要“实干”还要“巧干”,无怪乎这幅楹联被誉为“西递第一联”了。厅堂上除了上幅宣扬经商之道的楹联外,还有宣扬修身之道和传家之道的两幅楹联。即:“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得来”。8 桃李园桃李园建于清朝咸丰四年,即1854年,传说是由一儒一商两兄弟共同构思后而营造的,取名有“桃李满天下”之意。分为前、中、后三进背向序列三间,三进二楼结构。前厅由太师壁相隔的北向三间,木雕镂空的楼裙嵌着“福、禄、寿、喜”四个大字,显得文气清香,别致风雅。该厅为兄弟共用,作为接待贵宾外客。前厅两侧的柱子上悬挂着一幅耐人寻味的楹联,上联是“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下联是“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幅楹联是从清朝文学家吴敬梓所写的名著儒林外史一书中的一幅对联演化而来,原联是“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其中将“耕田”改为了“营商”。上联表明无论是读书还是经商,只要事业有成,就都是好,一个“效”字体现了徽商的现实性和效益观;下联则指出创业守成都很艰难,但只要有信心和恒心努力去做也就不难,故主人将“知难”的“难”字进行了改动。该楹联的原版已经收藏起来,现在挂着的是复制品。中厅较为窄小,为经商的弟弟居住,通向后厅又有一道堂墙,为了确保中厅明亮采光和通气,除了开有天井外,中厅楼上设置一木拱相围的“楼上井”,这一独特的设计在徽派古民居建筑中都很少见。据说当年主人一家人丁兴旺,共生了三儿五女,所以楹联写到“瑞应三槐华堂日丽,芳联五桂棣室风和”。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孩子出嫁以前是不能与男人见面的,大多小姐都住在绣楼之上,为了让自己的五个女儿都能称心如意的郎君,在相亲者登门拜访时,小姐可以通过“楼上井”所开的天窗查看男方的品貌,所以“楼上井”也戏称为“相亲楼”。最后一进为私塾厅,文化气息十分浓郁。首先是中厅通向后厅的堂墙门洞上,石刻隶书“桃花源里人家”门额一幅,为清初书法家、黟县人汪士道题写。厅堂坐西朝东,左右两侧的板壁上各装有六块木雕屏门,全文漆雕欧阳修撰写的醉翁亭记,为古黟西武黄村书法家黄元治的手笔,字体透逸,遒劲传神。加之漆雕工艺纯熟,刀法精湛,连枯笔飞白的墨痕也一一雕出,为徽州漆雕书法作品的优秀之作,可谓珠联璧合,更胜一筹。大家可能会奇怪,西递自古人文荟萃,书法造诣高超者数不胜数,为何要在此悬挂一位并非知名书法家的作品呢?原来西递先人一直以帝王后裔而自豪,教育孩子忠君爱民,开设了修身养性的道德课,聘请清官良吏给一代代读书人现身说法。黄元治当时是百姓交口称颂的清官,他在西安任太守时,被称为“青菜太守”,年年俸禄大部分资助了求学困难的青年,晚年归乡,两袖清风,只得借住在宗族祠堂里。“桃李园”的主人将其请到西递讲学,并悬挂其书写的作品,是想让后人学习黄元治,做一个忠君爱民的清官。后厅的南侧有门直通花园,园内有石砌鱼池、石花圃、石几石凳,并栽有石榴桃李等果木。园临街门厅上刻有“桃李园”三个篆字石额。整幢宅院粉墙青瓦马头墙,红榴石桌围鱼池,占地面积不大,却显得疏朗开敞,高雅清新。西递自古学风日盛,有东园、百可园、笔啸轩、桃李园等数十处私塾、蒙馆和私立小学。桃李园是西递尚存不多、较为完整的私塾人家之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桃李园”中走出去的学生,或在仕途上春风得意,或在商场上得心应手。桃李园的原来主人是胡大祥,字瑞徵,生于道光年间。胡大祥幼年丧父,家道贫寒,只念了几年私塾就告别慈母去了江西景德镇。靠着坚定毅力、忠诚纯真和聪明才智,终于从学徒变为宏发商行老板,成为西递徽商中继胡贯三之后的佼佼者。9 西园西园是黟县古民居中一所较为典型的园林式建筑,其绝妙之处在于房子与庭院相呼应,庭院与自然相贯通,造园手法及石雕艺术颇有代表性。西园是胡氏二十五世祖胡文照的故居,建于清朝道光四年,即1824年,距今有180多年历史。胡文照,字星阁,曾任河南开封知府,官居四品,所以门楼为砖砌的“八字门楼”,这也是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充分显示了主人在此的显赫权势和地位。该大门的朝向为典型的坐北朝南,根据五行相克的说法,南方属“火”,而商属“金”,由于“火”克“金”,所以徽商的大门很少朝南方。如果因地理所限而只能朝南开的话,也要把门楼设计成正的,下面的门框却是斜的,取谐音“镇邪”之意。门楼内有落轿门亭,院内的住宅是三个三间单元的联珠建筑。三幢楼房一字摆开,由一个长方的庭院连为一个整体,中间用大的砖雕漏窗以及形态各异的门洞隔开,分为前园、中园、后园,园中栽种花卉,设有假山、鱼池。透过前院的漏窗,隐约可见中院、后院的景物。整个庭院处于“界与未界,隔与未隔”之间,庭院深深,层层相联,这种不让人一览无遗的设计,使得整个狭长的庭院显得幽深雅静。在乡间村居这种“移步换景,借景园外”的建筑格局并不多见。西园有很多精美的石雕。前院的石条上陈放着“西递”两字石刻,它是古代的村碑,原来砌在村口处的高墙上,“文革”中被丢置一旁,是现在房屋主人抬放家中保存至今。边上石几、石桌、石凳、石井、石鱼缸给整个庭院增添了北方的阳刚之气,正如人们评论苏州园林那样,“兼有南方之秀,北方之雄”。进入中院的门额上嵌有石刻“西园”二字篆书。中院住宅的大门两侧墙上各嵌有一个石雕漏窗,是“徽州三雕”中的代表作品。石雕采用双面漏空刀法,图案寓意深刻。左边“松石图”,右边“竹梅图”,两株奇松斜伸于嶙峋怪石之上,傲然挺拔;婆娑幻影与傲立劲梅相错,高雅别致。后人有诗赞道:“咬定青山不放松,寒梅疏竹共风流”,两块石雕漏窗以其生动的构图、精湛的刀功,将松、竹、梅“岁寒三友”的高风亮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实为西递三绝中的一绝。中院住宅大门门罩上有一块民间极为罕见的石雕,刻着西周时期“周文王访贤”的故事,图中清晰可见姜子牙在河边钓鱼,周文王下马后,由下跪的武吉带路,恭请姜子牙出山为相,辅佐执政。令人可惜的是,这块雕刻细腻的石雕人物在“文革”中被毁掉了头部。进入后园的门额石雕上刻有“井花香处”四字,后园有厨房及古井一口,“井花香处”四字,充分体现了文人雅士的情怀。再往里走,门洞上方题有“种春圃”,含义是门洞里面是一块菜园,主人把春色播种在小园里,简单的几幅题额诗情画意,足以揭示了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10 东园东园建于清朝雍正二年,即l724年,距今二百八十多年,原为朝列大夫胡文照、即胡星阁的父亲胡尚焘所建,现为胡贯三的后裔居住。东园门罩上方有一“扇”形漏窗,取“善”的谐音,抬头见善,教育人们要多行善事,乐善好施;东园左侧院墙上镶嵌着“叶”形漏窗,表达了房主人叶落归根、衣锦还乡、安度晚年的愿望。房子对面有题额眉刻,叫“百可园”,体现了主人不信邪、不求神,百无禁忌,心胸广阔,豁达乐观的心态。这些雕刻不仅有它本身的美学价值,又能体现当年房屋主人的精神寄托和追求。书卷状的门额上刻有“东园”二字,并有胡星阁的题跋,全文如下:“颜以东园,志古也。古昔街之西名西园,柳下其东则曰东园。今人见此屋以居,均忘乎其所自矣,故著而存云,俾访古者一览焉。屋后有井名东园井,是其一证云。星阁氏跋。”大意是:在门楣上题写东园的宅名,是为了记住古代的事。过去横街西面叫西园,当时街中有株柳树,柳树的东面为东园。现在人住在这里,都忘记了它的来历,所以写下让以后的访古者观览。屋后有口井叫东园井,就是一物证。东园包括凉厅、正厅、前厅三进。正厅为厚光堂,用于接见贵客之用。东园原来是气势宏伟的八字形大门,进门就是落轿亭,右边是厢房,左边是走廊,笔直即进入正厅。前厅为接待亲眷内宾。凉厅为书厅,既是主人修身养性的书屋又是主人办私塾的场所。凉厅左边厢房房门为六边形,右边厢房房门却是圆形,突破了原传统式的对称建筑结构,而取得了不对称中之对称美的效果。六边形门上雕刻“五蝠捧寿”的图案,蝙蝠的“蝠”字与幸福的“福”字谐音,五只蝙蝠翩翩展翅则意喻多福长寿;圆形门上雕刻的是一幅“冰梅图”,俗称“冰裂图”,冰块棱角分明,香梅花瓣清晰,冰棱寓意“十年寒窗”,香梅象征“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中不难看出主人的心愿,希望自己的儿孙后代要刻苦攻读,积极上进,荣获功名,争气做人。凉厅天井墙上,嵌着一块碑刻,此碑宽近70厘米,高约30厘米,从右往左刻有行草“结自得趣”四字,为清朝西冷八大家之一陈鸿寿所书。陈鸿寿是浙江钱塘、即现在的杭州人,曾历任溧阳知县、淮安同知。当年胡星阁与陈鸿寿为同僚至友,陈鸿寿称胡星阁为四兄。而“结自得趣”是胡星阁拟定,委托陈鸿寿书写的,所以落款为“星阁四兄嘱题鸿寿”,并有一回文“陈鸿寿印章”。“结自得趣“这四个字是引用唐元结的典故书写雕刻的。唐元结为唐天宝进士,曾向皇帝唐肃宗上书三篇议政,但却未被采纳和重用。唐元结心灰意懒,一直著书自娱,直到晚年才当上一个道州刺史。胡星阁居住此屋时,将好友陈鸿寿书写“结自得趣”四字嵌砌在天井墙上,表示自己无意仕途,以书为友,以文为乐的生活情趣和追求。后来房屋易主,为胡贯三的后裔胡大康、胡霭溪父子居住,二人均为前清秀才、廪生,他们一生读经著文,设塾为师,可算是继承了“结自得趣”的家风。11 惇仁堂惇仁堂建于清朝康熙六十年,即1721年前后,距今已有290年历史,为胡应海、胡贯三父子两代的故居。房屋呈五开间两厢二楼结构,宽大明亮,气势轩昂,现为胡贯三嫡系三十世儿孙居住。房大屋亮是惇仁堂建筑的显著特点,中间厅堂十分宽敞,目前在西递明清古居中数第一。后半部平顶天花,前半部拱形卷蓬为顶,并高于后半部,以确保天井光线直接照射到厅堂的太师壁。两侧各两间为卧房,两间卧房相通,古称“联珠房”,类似现代的套间。紧靠厅堂的两间卧室,面临天井,光线也很充足,而两侧的房间,由于离天井较远,光线自然就差多了。因此设计者就专门在房间窗户上方设计了数米见方的小天井。俗称“子”天井,区别以厅堂的“母”天井,使其采光条件大为改观。同时在两梢间又装有桃花木雕图案的隔扇门分隔,关上隔门,是三门两厢式样,而打开扇门,就一眼能看清并列五间房和两侧类似天窗的小天井,另有一番天地。其建筑结构非常特殊,在西递众多的古民居中又独树一帜,罕见少有。充分说明了徽州民居虽有规格章法,又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布局灵活多变、别具匠心。堂内陈列摆设古朴典雅。“惇仁堂”匾额高悬太师壁上方,是清朝嘉庆年间自称“菊叟”的汪承霈手书。汪承霈,休宁人氏,举人出身,官拜三品,是太子太傅、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汪由敦之子。厅堂上悬挂两幅木刻楹联,一幅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另一幅是“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楹文寓意深刻,气度不凡,具有哲理,道出了当年主人的心志和为人。厅堂太师壁左右两侧,各有一具至今隐约可见的报喜捷板。据老一辈人介绍,一是胡绍仪的喜报,他在民国初期官封江西省上犹县县令;一是胡绍盈、即胡霭溪的喜报,他兴教育,办新学,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授予“四等一级文李奖章”。两人都是胡贯三的直系后裔。在一窗口处至今挂着一幅清朝老照片,这就是曾经在此房住了四十多年的黄杏仙女士。黄杏仙生于1882年,卒于1947,是黟县黄村黄土陵、黄元治家族的大家闺秀,胡贯三的玄孙媳妇。早在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她就破除旧俗,敢为人先,在西递村创办了私立崇德女校,在当年“男尊女卑”的封建古村中刮起了一股新风。所授教材有女子展读、孝女经、烈女传,而后女校又改为西递女子学校,课程也随之改为国文、常识、珠算、书法和刺绣工艺,在教与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知行两者统一,深得社会人士的赞誉和支持。12 敬爱堂敬爱堂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即1600年,后毁于火,清朝乾隆年间重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敬爱堂原来是明经胡氏十四世祖胡仕亨的住宅,他的三个儿子胡廷俊、胡廷杰、胡廷仁将其扩建为胡氏祠堂的总支祠,并在祀厅正中立下巨匾,上书“敬爱堂”三字,表示兄弟之间要互敬互爱,也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族人要互敬互爱。敬爱堂整体为砖木结构,坐南朝北,进深62米,跨度30米,面积1800多平方米。但这还不是胡氏家族最大的祠堂,据说当年最大的总祠面积差不多有一万平方米。祠堂前有前边溪、后有后边溪清碧如泉,似金带绕祠流淌。前边溪上原有一座石桥,水六桥下,见桥不见水,俗称“暗纳金水”。后根据风水理论,将桥拆去,让溪水明流。门楼飞檐翘角,上挂铜铃。在蓝天的衬映下,飞檐飘飘欲动,似雄鹰凌空展翅,气势恢弘。大门两边建有木栅门,门楼内两边有抱鼓石,鼓座上装饰有骏马、松鹤等浮雕。从中门进入则为祭祀大厅,大厅分上下庭,中间辟有大型天井。下厅两根6米高的黑色大理石柱与上厅两根直径近2尺的白果木柱相望对称,承托着规整的梁架,引人注目。天井四周斗拱层叠相承,气势雄伟壮观。大厅后进是楼式建筑的供奉厅,楼下作为先人父母的享堂,楼上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大厅的两壁挂有“忠孝廉义”四个大字,粗大的堂柱上挂有一副先祖遗训的长对联。后厅正中挂有祖宗遗像,上面悬挂的匾额上写着“百代蒸尝”四个大字。古时“蒸”为冬天祭祖,一般为腊月二十四;“尝”则代表秋天祭祖,通常为七月半。而“百代蒸尝”表示世世代代都要到祠堂来祭祀祖宗。祠堂中最值得欣赏的是朱熹书写的一个2米见方的“孝”字。细看此字,集字画为一体,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寓意深长。在字顶端朝右看,酷似一个人脸侧面,鼻嘴下巴完整清晰,象一个仰面拱手作揖跪地、敬孝长辈的俊俏后生;而往左面看,则活脱一个猴子的嘴脸,似在拳打脚踢。它表明了能孝敬长辈的是争气儿孙,应予表彰;反之就是返祖,将自己退化为猴子。此字间架适中,运笔雄浑,字画的巧妙组合,生动地剖析了“孝”字的真正内涵。朱熹生于1130年,卒于1200年,徽州婺源人,朱熹是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博学多才,对经学、史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一定贡献。明经胡氏的祖先曾隐居婺源考水,据考水的老一辈人说,考水原有明经学院,书院内存放着朱熹所写的“忠孝廉义”四个大字,后来胡氏祖先从婺源迁居西递时将这四个字拓印放大带到了西递。四个大字的其余三个在文革时期被毁,目前仅存留下一个“孝”字。15 履福堂履福堂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距今已有三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是明经胡氏二十六世祖胡积堂的故居,也是西递保存最为完好的书香民宅之一。胡积堂是胡贯三的孙子,是清朝著名的书画收藏家、鉴赏家,道光年间他收藏古书画多达千卷,著有笔啸轩画知录等许多著作,曾以“西递笔啸轩主人”之名被载入书画书录解题、中国美术名人大辞典,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馆仍保存着当年胡积堂收藏的字画。履福堂为前后两进背向三间三楼结构,厅堂摆设别具一格。前厅堂前正中上方挂有“履福堂”匾额,中堂画轴为“松鹤延年图”。画轴两侧及柱子挂有多幅楹联,如“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诗书朝夕,学问性天;慈孝后先,人伦乐地”,笔画深弘苍劲,装饰古朴典雅。这些楹联突出了重儒重读的思想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是西递丰富灿烂的古文化遗产。厅内置有压画桌,厅堂正面木质板壁下的长条案桌上东侧放着大花瓶,西侧放着一面镜子,取谐音“东平西静”;中间放着自鸣钟,当自鸣钟响起,取谐音“终生平静”,古话说:“在世一生无奢求,只愿终身有平静”,体现了主人对生活的一种希望。钟两侧各有瓷制“帽筒”一只,古时的男人戴着西瓜皮帽子,一当坐下来就顺手把帽子往帽筒上一放,故称帽筒。厅堂上的摆设布置显得非常古朴典雅,幽静墨香。西侧厢房板壁上挂有一幅“祖德流芳”题额,以及别致洒脱的指书、郑板桥的竹黄贴画。堂前两边挂有奇特的撕画、烧画,它是用笔绘出却如用火烧烙,再用手撕并合而成,意为珍贵书画须万分珍惜,哪怕只剩一寸一片也值得保藏,说明胡积堂收藏多卷书画确非易事。进入后堂,有一用于扇风的木质挂扇悬于半空,一边刻有“清风徐来”四字,一边刻着“凌云”二字,一扯动绳子,板扇即轻轻来回摆动,可以想象,当时主人是何等悠闲自在!再看天井两旁各有十二扇木门,雕刻了花草、飞禽、走兽,在每扇门中段各雕了一则孝义故事,合起来是一幅二十四孝图。后厅的天井中有一个一米多高用黟县青石砌成的大水池,既有养鱼观赏,调节湿度的作用,又有消防蓄水的功能。这在自古就有“旱船”之称的西递村这个缺水又是木质结构建筑的乡村起着不可低估、轻视的作用。履福堂以十八、十九世纪典型的书香之家的特有风貌,吸引了无数的中外学者专家。一九九O年国家旅游局长刘毅考察履福堂后挥毫题词:“祖传世家,旅游重地”。履福堂的前厅曾在1994年用一比一的比例仿造,送往北京参加在北京工人文化宫举办的“安徽省经济成果展览会”的展出,受到一致的好评。16 青云轩青云轩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西递村整体民居的一个书厅,又叫便厅,原是提供文人墨客修身养性、吟诗作画的场所,至今已有130年历史。取名青云轩有平步青云、青云直上之意。整个院落类似四合院,便厅居中,二楼结构,两侧平房,环绕一小庭院,院门临巷,设有门亭。长方形的庭院中石条花台,假山盆景,错落有致。便厅的满月形门框是用黟县青石砌成,面对院中一株百年牡丹,构成了一幅“花好月圆”的美景。最为奇特的是:小小青云轩,却藏有西递一宝半块大海蚌化石,历史约有1亿年以上。清晰的海蚌蚌壳纹理,被岩化的形状,令人惊叹时光的磨合,大自然的天工造化。到西递游览,青云轩的海蚌化石不可不看。据说原来还有半块化石,因房主人的爷爷赠给友人解救破产危机,后来被卖到东洋,真是令人惋惜。厅内菱花隔扇,彩绘天花,院内两厢较为宽敞,隔窗拼成梅花棂,格调优雅。厅堂正中地面上有一个小圆洞,上面放着石盖,俗称“地风井”。冬天掀开,暖气上升;夏天掀开,凉风送爽,冬暖夏凉,如同一个天然空调,令人称奇。圆洞较深,与地下洞道相通,梅雨季节洗刷地面的水可以进洞流入阴沟,建筑师的设计可谓别出心裁。17 膺福堂膺福堂建于清朝康熙三年,即1664年,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是明经胡氏二十五世祖胡如川的故居。胡尚熷,字如川,曾任户部尚书,诰封从二品,是胡贯三的长子,胡元熙的胞兄,也是履福堂主人胡积堂的父亲。胡尚熷为人谨慎,趋义好善,曾捐银一万五千两修建碧阳书院。膺福堂高大贴墙八字门楼,飞檐翘角,方柱月梁,砖雕精美,气势宏伟,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官第型制。门罩顶上覆以三层五檐的楼阁状,如同村口所见的牌楼一般。据说古时规定民间住宅的屋檐不得超过五檐,否则视为欺君犯上,因为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只有皇宫内院才能修成九重楼檐。雀替构件精美华贵,特别是一砖雕饰件,站在左右不同的角度,这边看是“金龙吐水”、而转到那边看则是“丹凤展翅”,这种工艺设计极为精巧,非一般工匠所能为。大门的中门,也叫仪门,有一个高高的门槛。古时门槛是衡量一个人官职高低的标志。每当主人家婚嫁喜庆或有身份的达官贵人光临才开启中门,平时只能从仪门两侧的边门进入,文官从右侧进,武将从左侧进,七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开中门、跨门槛而进。整个大厅宽敞高大,既堂皇又肃穆,显示了房主人的身份高贵而不同于平民百姓。前进由上下厅堂、三间房和左右两庑两间厢房组成的四合格局建筑。天井摆放盆景假山,情趣盎然。四围檐柱斜撑雕成倒匐的狮子,天井两边的厢房全用木雕花翮扇连接楼上楼下的房间,古朴华丽,典雅别致。屋内木雕的莲花门,以及一些古家具,均玲珑精透,可见当时屋主人的豪华气派。后进为三间结构,早年被改建,现在未对外开放。18 笃敬堂笃敬堂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三年,即170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原为胡贯三之孙、胡如川之子胡积堂居住。进前庭院的大门有两柱三楼砖砌门罩,内设亭间,特别是正屋大门里外均有门罩。进入大门,厅堂上最醒目的便是一幅“祖宗遗容”像,它是典型的宫廷彩绘工笔画,历经了多年的沧桑,至今依然是鲜艳如新。黟县民间俗称“先祖遗容”像为“容”,盛行腊月廿四挂“容”祭祖的习俗。祭祖之日,将历代祖宗遗容悬挂堂屋当中,供本家族男丁祭拜,此风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遗容正中间的官员就是清道光年间大收藏家、书画家胡积堂,他建有“笔啸轩”藏书楼,以收藏宋元字画及古玩著名,官居三品。清朝官员的官衔品级可从顶戴宝石和补服上区别:文官补服绣飞禽,武官补服绣走兽,即“文禽武兽”。这幅遗容中,胡积堂顶戴蓝宝石,补服绣豹,应为正三品武官。坐在胡积堂下首的是他的三位夫人。古代以左为尊,左边年轻者为元配夫人,右边年长者为继配。他们项挂朝珠,并戴有蓝宝石顶,朝珠为官员上朝时所挂配物,须四品以上可带朝珠,所谓“夫贵妻荣”,享受着同丈夫的三品待遇。下面的年轻女人为庶夫人,即妾。她戴的是“素金”顶,只能享受七品夫人的待遇,可见封建家庭中,妻、妾的地位是相当悬殊的。从这三位夫人的装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古代的习俗。容像一般是以先祖在世最后几年的容貌或画像为基础绘制的,从遗容上不难看出继配夫人面部苍老,在世年岁长;元配夫人及妾三面部年轻,属于英年早逝。而从三位夫人的耳饰上也可识别出来。封建社会里,汉族的妇女戴耳饰不可随意选择大小、长短的。夫妻双全的,女的可戴耳坠;丈夫已去世,老婆应戴耳环,表示自己一生已了结,不可能再嫁。元配夫人及妾死得较早,丈夫还在世,所以她俩戴的是耳坠;而继配夫人死在丈夫之后成为寡妇,所以只能戴上耳环,标志着自己已在婚姻上划了一个圆圈。此外,为什么画面上的胡积堂穿着清朝官服,而三位夫人穿的都明代的服饰呢?这里有一个故事和缘由:洪承畴原为明朝大臣,曾任崇祯皇帝的兵部尚书,总督军务,抵御清兵。后在沈阳被俘,投降了清兵。开始洪承畴拒绝投降,而清朝顺治皇帝赏识他的文才武略,就利用他是孝子,把他的母亲软禁起来逼其就范。但是当洪母听到儿子投降后,就换上了出嫁做新娘时的明朝服饰来到了清营。洪承畴对母亲穿着嫁衣不理解,她气愤的说:“我要嫁人!”因为这种新娘服装,一生只能穿戴两次,一次是出嫁,一次是死后收殓入土。封建社会鼓吹“好男不侍二主,好女不嫁二夫”,洪母实际是讽刺自己儿子屈膝投降,不知羞耻,如同妇女死了丈夫又去嫁人。说完这句话后洪母就回到住处于当晚自缢殉国。顺治皇帝出于政治需要,也佩服洪母崇高的民族气节,厚葬了洪母并明谕天下:汉族妇女死后可以穿戴明朝的服装下葬。于是民间就流传了“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的佳话。19 清朝官员封赠制度在清朝,凡九品以上文武官员,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封阶。文职中:正一品为光禄大夫;从一品为荣禄大夫;正二品为资政大夫;从二品为通奉大夫;正三品为通议大夫;从三品为中议大夫;正四品为朝仪大夫;正五品为奉政大夫;从五品为奉直大夫;正六品为承德郎;从六品为儒林郎,如果是吏员出身则称为宣德郎;正七品为文林郎,如果是吏员出身则称为宣议郎;从七品为征仕郎;正从八品为修职郎;正从九品为登仕郎。武职中:正一品为建威将军;从一品为振威将军;正二品为武显将军;从二品为武功将军;正三品为武义都尉;从三品为武翼都尉;正四品为昭武都尉;从四品为宣武都尉;正五品为武德骑尉;从五品为武德佐骑尉;正六品为武略骑尉;从六品为武略佐骑尉;正七品为武信骑尉;从七品为武信佐骑尉;正八品为奋武校尉;从八品为奋武佐校尉;正九品为修武校尉;从九品为修武佐校尉。给予封赠的目的是为了“遂臣子显扬之愿,励移孝作忠之风”。所以除显荣本身外,还可惠及父母妻室。妻室封赠有九等,即一二品为夫人、三品为淑人、四品为恭人、五品为宜人、六品为安人、七八九品为孺。命妇称号,只限于嫡配正室和嫡妻亡故后的继室,一般不推及妾媵等其他妻房。20 清朝官员冠服制度清朝文武百官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顶珠即“顶子”的材料、翎枝的种类和“眼数”、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等。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如朝冠顶子:一品顶红宝石;二品顶珊瑚;三品顶蓝宝石;四品顶青金石;五品顶水晶;六品顶砗磲;七品顶素金;八品顶阴文镂花金;九品顶阳文镂花金。皇帝、皇子则特殊,其常服冠与吉服冠皆用红绒结顶。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称革去顶戴,表示已不带官职。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补服,自亲王以下皆有补服,其色石青,前后缀有补子,文官补服绣飞禽,武官补服绣走兽,即“文禽武兽”。如:一品文官绣仙鹤、一品武官绣麒麟;二品文官绣锦鸡、二品武官绣狮子;三品文官绣孔雀、三品武官绣豹;四品文官绣云雁、四品武官绣虎;五品文官绣白鹇、五品武官绣熊;六品文官绣鸳鸯、六品武官绣彪;七品文官绣鸂鶒、七品武官绣犀牛;八品文官绣鹌鹑、八品武官绣犀牛;正九品文官绣练雀、正九品武官绣海马。明清两代,受诰封的命妇,一般为官吏的母亲或妻子也有补服,主要穿着于庆典朝会或吉庆场合。其所用补服纹样与其子或夫的官品图案相同,而女子补服的尺寸却比男补略小,以示男尊女卑。另外,凡武职官员母亲或妻子的补服图案不用走兽而用飞禽,与同品的文官补服图案相同。象征女子以娴静为美,优雅为上,不需尚武而舞爪张牙。21 仰高堂仰高堂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目前西递古民居中存留下来的一幢时间最早的古建筑,具有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大门处于正屋的边侧,进门一侧有偏厅,门上有“浣月”门额,后通小厅和后庭院。仰高堂为五间三楼结构,一楼的中间厅堂较为狭小,基本为原木色,结构简朴严谨,毫无粉饰。因为明朝规定民间住宅不允许使用大红大绿或金色作装饰。两边的方形柱有大刀砍剁的痕迹,传说是太平天国时期留下来的。二楼为三间结构,圆柱,厅堂宽敞,空间处理开阔通明,多出一楼的“二房一厅”的三间面积,而且约有四米高。这就是明代民居独具特色的地方。据说明朝的房屋地皮税是按照房屋底层厅堂的占地面积征收的,房主人在建造房屋时故意缩小一楼厅堂,而把大厅堂移到了二楼,而形成了“楼上厅”。三楼建筑较为简朴,但可看出“月梁步架,芦苇粉墙,方形望砖天花”等明代建筑特色。中间设有神座,供家庭陈列祖宗牌位,每年分别在七月半、小年、元宵进行三次祭祀。还有一张关羽水淹七军,坐立船头的画像,不同于他处“夜观春秋”的画像,与西递村是一只船形不谋而合。三楼虽简陋,却有一个独特的设计,即阳裙不置门窗,对面的天井墙的长条石块盖檐,与阳裙持平,主人随时都可以从阳裙向墙上搭放木料,使它成为晒晾衣物的阳台,这在古民居建筑中是少见的。“仰高堂”确有登高望远的含意,我们站在三楼上,就可以看到大半个西递村的粉墙青瓦,鳞次栉化,层层叠叠的飞檐翘角和突兀多姿的马头墙,令人感到一目了然,心旷神怡。22 尚德堂尚德堂是幢完整的明代古民居,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已有380余年历史。明朝对民间住宅的建造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即使有财力,也不允许广占土地兴建大幢房屋。因此徽商只能在门口营造和楼阁上做文章,既不违规又可显得端庄富贵。尚德堂大门面巷朝东,八字门楼用整块“黟县青”大理石贴墙雕砌而成,上有大型门罩,顶上覆以楼檐,两侧用大型“黟县青”建成门楼映壁,瓦檐覆盖。端穆堂皇,气势非凡,在西递民居中这种黑色大理石门楼仅此一个。“黟县青”大理石是西递村的特产,素有“产青石而如金”的传说,村前的石境山上,就有“天字号”、“地字号”、“人字号”、“金鸡硐”四处古代大型取石石硐。尚德堂正屋五间二楼,装饰简朴,雕饰也较少,具有明代遗风。一楼梁柱雀替格式已有演变,为清初重修。楼梯单跑,设在天井的左侧;二楼步架型制,瓜柱、平盘斗、义手、丁头拱无不具有明代徽派民居的建筑特征。二楼梁架处理采用澈明造方法,梁架外露,楼板直接铺在梁上,月梁呈圆形断面,两端稍低较细,中央稍为粗大成缓和的弧形,并雕花成卷草和云朵,极为精美,为明中叶以后建筑的主要特征。这座民居格局轩敞,古朴宏伟,真是寓肃穆于华庭之中,显富丽于古朴之外,是西递村目前存留下来的明清古民居中之姣姣者。23 大夫第和绣楼眼前迎街而立的这幢高大宏伟的建筑就是大夫第,它建于清朝康熙三十年,即1691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原为四品官胡文照的故居,当年胡文照官至知府升为朝列大夫后,改名为“大夫第”,并在大门嵌上砖雕“大夫第”三个大字。大夫第正厅堂额为“大雅堂”,上厅三间,下厅穿堂两侧各一厢房,中间有一台阶是上、下厅的明显标志,这种格局,黟县称为“四合屋”,大多为官宅。天井四周裙板、隔扇均为精雕冰梅图案,寓意为“十年寒窗”;槛棂、窗花仿明代格调;门窗木雕有变形夔龙、灵芝、荷花和万字形图案,十分古朴出矿和精美绝细;楼上绕天井一周装饰有“美人靠”雕栏,雀替为象征权贵的倒爬狮。“大夫第”的左右序列有桂馥庭和观景楼两个建筑单元。桂馥庭为三间两楼结构,取木犀芬香、馥郁盈庭之意。桂馥庭建于清朝道光十年,即1830年。大厅明亮高大,竖有大理石柱两根,宏伟壮观,为西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