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479566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摘要:我国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的支柱产业。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无限的空间。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层次音乐产业发展背后存在着的共同动因。 关键词: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动力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无限的空间。巨大的经济效益与高新技术的参与,使音乐文化产业拥有自我扩张的内在动力和势头,可以突破任何阻碍与约束而拥有一个广大的前景。这一切都促使了音乐文化产业的领域与空间呈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就这方面来看,我国音乐产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音乐产业可以区分为商业化的音乐产品和音乐化的商业产品。 音乐产业中大量参与者,包括作曲家、演奏家、出版商、促销商、零售商、收藏群体等等;音乐产业覆盖的是这么一个大范围,这是一个以音乐创作为核心的向外延伸辐射的若干个音乐产业同心圆。同心圆越向内,其产品的音乐属性越强可称之为商业化的音乐产品,国家各级音乐表演团体无疑应向提供的是前者,它又分为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同心圆越向外,音乐在其产品中的服务性越强可称之为音乐化的商业产品,以工具属性来使用音乐所提供的产品无疑是后者。在不同层次音乐产业发展的背后都存在着如下的共同动因: 1 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显示:中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经接近40,表明人们在满足了吃、用之外有能力进行高一层次的消费,提出了新的需求产品要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因为文化的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需要文化娱乐来调剂生活,以放松情绪、美化生活、吸取精神食粮。 党的十六大指出未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将造就出更多的中等收入阶层,这一阶层将是经济生活中的强势群体,他们大多为知识界、界及政界的精英人士。他们在事业成功之后,有消费交响乐和传统音乐等高雅音乐艺术产品的趋向,成为高雅音乐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可能只占音乐爱好者群体的百分之十,却是音乐文化产业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有引导消费舆论和消费方向的素质,能拉动消费需求,成为消费方向的坐标,进而带动高雅艺术在大众中的普及与提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的企业家们不仅关注生产的产品,更注重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只请客户吃、喝、唱卡拉OK了,渐趋时尚的是高品位的企业家们会把客人请到音乐厅,在庆典时选择一场高水平的交响音乐会招待来宾。 通俗音乐及商业化音乐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人。因为年轻人热情、时尚,而流行音乐贴近生活,有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势必拥有众多的年轻受众群,这批众多的年轻受众群恰恰又是吸引商家的关键所在,他们被视为:“最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不用多说,大大小小的歌星几千元至上万元的出场费足以显示出歌迷们的热情及消费水平。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通俗音乐不能媚俗,不能庸俗,音乐文化需要高端音乐艺术产品以扶植、培养欣赏者的音乐修养和高尚品格,因为决定音乐文化产业需求的是消费者的艺术趣味,而人的艺术趣味具有积累性,而这最终还必须通过艺术欣赏与经验获得。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方法论的依据一一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就是我们给青少年的音乐作品必须是高品位、高层次、高水平的,在习见习闻中才能不断影响他们,而就是这样,年轻人也仅能达到中等的欣赏水平;如果你给它的是中等的,那么它只能是下等欣赏水平;而如果我们经常给青少年听的是哥呀、妹呀这些缺乏鼓舞精神的爱情歌曲,经常欣赏像披头士、摇滚乐这样浮躁的艺术,则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将会是怎么样呢?音乐产业的发展需要利润的推动,但它的发展更需要先进的、理性的音乐文化来引领和推动,不能被动地受社会思潮裹挟而盲动。 所以我们音乐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给青少年多提供一些高雅的、高层次的商业化的音乐作品,它和谐的旋律、恢宏的气势会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在音乐本体上下工夫,以满足经济发展之后人们对音乐文化提出的内在需求,以提升音乐文化产品消费者的消费标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销售新模式将使音乐作品的消费者成倍地扩大。中国有13亿,这是极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将使音乐产业获取极为丰厚的利润。社会消费、需求必将给我国音乐文化产业提供不竭的、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2 音乐文化产业的内在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方针、政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政府一变原来“办文化”而为“管文化”,文化开始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市场运作。音乐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经济成分、运用科技手段、贯彻市场原则而构成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它日益深入的市场化、商业化与产业化,音乐文化尤其是流行音乐文化进入了消费时代。一方面音乐产品商品化了,另一方面一部分商业产品音乐化了。人们发展音乐文化产业,动机是刺激和推动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手段是在经济组织、生产过程和产品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过程中注入音乐文化内涵,以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曾讲到:“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在新世纪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 因而,在音乐文化的不同层次的同心圆领域内,不管是对商业化的音乐产品,还是对音乐化的商业产品都需要面对市场大进行重新调整和部署。 从商业化的音乐产品来看,以交响乐为例:为了各自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看到了全国的各大交响乐团一改原来的政府任命的团长负责制而为艺术总监负责制,并采取世界通行的“音乐季”的模式安排乐团的整体计划,不论是从交响乐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中国交响乐团的第一次世界巡回演出就受到国内外许多知名音乐专家的肯定。著名交响乐指挥家郑小瑛曾说她对交响乐的追求是:“阳春白雪,和者日众”一一在各交响乐团取得满意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消费者的欣赏水平,高雅音乐的接受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壮大,可以说同时达到了商业化音乐产品的经济目的和提高欣赏者音乐修养的教化作用。 从音乐化的商业产品来看,商品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其实就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资本的本质属性是追逐利润。为了不断扩大利润空间,厂商要不断进行产品更新,以招徕消费者。为了追逐利润,这部分音乐产业的发展更是蔚为壮观:MP3、MP4、MTV的从无到有乃至壮大;依附于手机的彩玲、彩话的跳跃式发展都形成了庞大的音乐产业群,给业者带来了近乎疯狂的经济收益。 众所周知,手机的铃声下载,已经给一些门户SP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彩铃的出现更是再次吸引了这个行业的眼球。彩铃业务的迅猛发展,无疑给经营无限增值业务的各大SP行业的公司带来了无限商机。彩铃并不同于从前的铃声,其主要特点是它是原人原唱的音乐,而这恰恰又是音乐制作行业的范畴。换言之,彩铃虽然叫铃,但它的真正属性却是音乐。可以这样理解,彩玲是一个全新的音像发行市场;随着彩铃市场的不断完善,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那些对IT运营了解甚少却作为彩铃内容的主要提供者的唱片公司和明星们也绝不会忽视权利轻易放过这个市场的版权消费市场。 彩铃、彩话使手机成为音乐化的商品,它使手机的销售量猛涨,现在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销售国,厂商的利润猛增。2002年对京、沪、穗等10城市居民调查显示,22.7的受访对象准备在下一年新购或换购手机(现在的势头有增无减)。从这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化商业产品强劲发展的内在利润动因。 3 现代化路径 如果把音乐文化当商品看,就要流通,要看其存在的价值和经济效益,那么,我们就不能局限于以往的传统媒介,必须借助于最先进的传播手段音乐网站:音乐产业除通过商务、物流配送方式进行音乐制品的销售外,还需建立音乐网站,通过网络传播方式直接进行网上销售音乐作品和制品,一些大的者将逐步参加进来。 彩铃、彩话以及今后移动增值服务业务当中涉及音乐的其他新产品,实际上,将会逐渐形成一个高科技的、无形的、全新概念的音乐产品市场。过去音乐产品的销售,最初来自于盒式录音带,之后,出现了CD、LD、VCD、DVD等用于多种载体的音乐产品,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音乐已经从有形逐渐转化为无形。MP3播放器的兴起,已经足以说明,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已经走向了数字多元化时代,而彩铃正好满足了人们这种对时尚个性化追求的需要。首先从价格上来看,彩铃音乐下载的价格,与一张CD中一首歌曲的价格基本持平;其次对歌手宣传的角度上来看,CD能为歌手带来更大的演出市场空间,彩铃也能让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主动传播歌手的新作;再从音乐产品的发行来看,彩铃市场同样存在着一级批发、二级批发最终由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零售给手机用户。这些均完全遵循音像产品市场的运营规律,所以说彩铃就是一个全新的音像产品市场。一一音乐网站成为沟通商业化的音乐产品与音乐化商业产品之间共同的有效路径,为音乐网站自身,也为后二者提供了巨大的赢利空间。 音乐产业是一个在网络环境下将获得大发展的行业,它将使音乐产业获得“源动力”并踏上“高速路”,必将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