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相关知识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5698356 上传时间:2021-12-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理解相关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阅读理解相关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阅读理解相关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阅读理解相关知识说明文阅读理解一、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个别等)。二、说明方法:1、下定义常用的格式是:“某某是什么”或“某某是怎样的”作用:便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该事物与别的事物严格地区分开来。2、举例子例子前常有“例如”“比如”“如”等标志性词语。作用:使那些概括的、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清楚、明白。3、列数字作用:能够给人以准确、具体的印象,增强说明的科学性和准确性。4、分类别作用: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了多层次的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眉目清楚,避免了产生重复交叉的现象,不同类别的事物特征明了,印象深刻。5、作比较通过比较,使事物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都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便于读者把握事物的特征,特别是事物之间的差别。6、打比方作用:使原本不为人所熟悉的或抽象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7、作诠释作用:使说明更通俗易懂。8、摹状貌作用:有助于把说明的对象说得形象、具体、生动。9、引资料包括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引用具体的数字(作用同列数字),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以及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资料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起说明对象的作用。10、画图表作用: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三、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递进式、并列式等。四、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性和严密性。阅读中要注意文章中是怎样运用限制性词语、概括性词语来修饰中心语的,分析它们的特点、作用。具体说来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二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三是要注意分析词语的搭配。五、阅读的方法(一)说明对象及特征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看题目或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标题一般就是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事理说明文指出了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特征)。2、本文的说明对象有哪些特征?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注意段意、中心句。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尤其是第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可多留意。(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语句(特别是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或中心句)(2)概括说明事物特征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二)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分析。公式: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三)说明顺序辨析说明顺序可采用排除法,先看是不是时间顺序,再看是不是空间顺序,最后即可确定是否是逻辑顺序。表时间顺序的有年代:古今;季节:春冬;一天:早晚等。表空间顺序较多使用方位词,如远近、前后;左右;南北;高低等。表逻辑顺序则关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等标志性词语。(四)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同义词的运用上。1、“”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就可以答出。2、“”词好在哪里?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3、“”词语能否替换为“”词?为什么?答题分四步:(1)判断,一般不能替换。(2)分别解释这两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3)比较:即比较替换上去的这个词语存在的不足,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格式:不能。原文“”词语的意思是。而替换的“”词语只有的意思,如替换成“”词语,就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4、文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分四步:(1)判断,一般不能删。(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3)比较,即比较删去这个词语与没有删去这个词语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加以分析。(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格式: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五)内容的理解及概括1、通读全文。作答此类题型,一定要返回文本之中,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结合题干部分,再返回相关的重点段落,找出问题具体与哪些内容有关;最后分析、归纳、概括出我们所需要的内容。2、把握主要的说明对象。任何一篇说明文都有自己的说明对象,有的文章说明对象有多个,有的只有一个,这就需要我们理清思路,找出主要的说明对象。理清了这一点,再来作答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就不难了。3、综合概括法。有的文段没有直接表明中心的句子,需要综合全文的内容,小结段意,最后将它们归纳概括。概括要抓住主要内容,做到准确完整、简明扼要。 议论文阅读理解一、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的语言、形式及要求:论点应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句(或肯定的判断,或否定的判断)或肯定句,标志是用判断动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要”等,语言要明确,不能是一个令人难以确定含义的词语。论点应正确、鲜明。2、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论据要典型、确凿。3、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要合乎逻辑。二、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三、议论文结构(一)基本结构形式: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二)论证结构类型: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证):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此外还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它是经验的总结,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具有说服力。3、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它可以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对比论证: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运用这种方式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五、议论文语言议论文语言要求具有严密性和准确性。阅读方法(一)分析提取文章中心论点1、注意文章的标题是论点型标题还是论题型标题。论点型标题多数情况下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但标题有时不是一句完整的话,需要稍加修改。2、提取论点时,要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开头时,一般出现在文章第一段或第二段。A、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B、引用名言或列举事例现象后提出中心论点。(2)在中间时,一般通过列举事例分析现象后引出文章论题,进一步提出论点。论点提出后,再通过事例、道理论据进行论证。(3)出现在结尾,一般是文章最后一段。先列举事例、分析现象,再举例说理,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也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3、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然后等。分论点一般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有的文章把中心论点分解为好几个分论点,这就需要逐个对分论点进行分析,再综合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4、有些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就要围绕文章的话题来概括中心论点。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另外,特别要注意文中“因此”“所以”“总之”“可见”“总而言之”“归根到底”等总结性的词语。往往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就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二)分析论据主要命题角度有:(1)找出文章的论据并分析其类型;(2)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事实论据;(3)围绕中心论点来补写论据。1、分清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2、概括论据内容时,要做到准确。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3、论据的作用。答题要点有两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格式: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4、补写论据一定要围绕文章的论点展开,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论据所证明的道理要与文章的观点一致。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三)段落结构与层次主要命题角度有:(1)写出文章的思路;(2)划分文章的层次,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的内容;(3)分析相关句子与段落在文章布局中的作用。1、分析文章结构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循着作者的思路逐段研讨归纳,清理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2)注意文章中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性的词语,从中研究作者的思路;(3)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词语的含义及作用。2、需要分析的句子或段落出现在文章开头时,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等;在中间起推动情节发展、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等作用;在结尾主要起照应全文、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等作用。3、议论文开头段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三个具体的答题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1)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2)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3)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主要的命题形式有:(1)辨析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2)写出论证方法的作用。、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具体情形如下:1、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3、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4、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5、 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轶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作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加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层次的词语。格式:作者先然后接着最后(其中省略号要补充的内容就是每一段所论述的内容)。(五)议论文的语言主要的命题角度有:(1)分析或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作用;(2)明确文中某个词的指代内容;(3)考查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1、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2、在解答“明确文中某个词语的指代内容”分两种情况考虑: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二是在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代词的话,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3、解答“重点词语赏析”一般都涉及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准确、简明、严谨、概括性强)。主要有以下两种题型:(1)“”词好在哪里?(几乎、常常、更、最、将要等)格式:用了“”词,准确地论证了(论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了(删掉后原文文意发生了不符合实际的变化)。(2)简要分析这些加点词(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作用)格式:“”词(句子),用了的手法(表现手法),生动形象(表达效果)地论证了(论点)。备注: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句子和关键性的词语,它们内涵丰富,意义深刻,要反复琢磨。还要留意关联词语,理清句子之间形成的逻辑关系,注意修饰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在具体文章的分析中:A、语言准确表现为:概念使用准确;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要简洁,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二、记叙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三、记叙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第二人称:一般多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四、记叙的线索:人、事、物、情感、时间、地点等。五、记叙的结构(略)六、记叙的中心准确归纳文章中心,具体方法如下:(1)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2)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3)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况,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情感、态度等;(4)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七、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1)记叙文中的描写: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另外描写人物往往还用侧面描写(侧面衬托)、细节描写等。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是人物形象的陪衬,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能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社会环境描写包括事件发生的场所、人物活动的背景,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增强现实感、深化主题等多方面的作用。(2)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事抒情、寓情于景;借议论抒情、寓情于理。抒情能起到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记叙中的议论往往起到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八、记叙文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2、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使表达生动活泼。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表达强烈的情感。4、夸张:突出所描绘事物或情境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5、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事物间的差异,以显示事物的特点。6、对偶:增强语言的节凑感,使语言节凑明快。7、反问和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引起读者注意,加强语气。8、反复:强调,加深读者印象。9、引用:增强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10、反语:表达讽刺意味。九、记叙文常用的写作(表现)手法及作用1、以小见大:从平常的小事中体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2、对比: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3、象征:又叫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4、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欲扬先抑,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表现力。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使作者对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6、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7、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卒章显志: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9、悬念: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达到表达主题的目的。10、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备注:搞清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与修辞方法的区别。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一、内容的理解及概况解答此类题一般步骤为: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步: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第三步:抓住暗示信息,力争要点全面。要想将“点”答全,必须抓住题目中的暗示信息;第四步:根据要求整答案,列序号,求规范。方法: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快速抓住文章的“纲”(即主要内容和表达的主题)。只有抓住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紧扣要点答题,才不致于让答案偏离轨道。怎样才能抓住“纲”呢?抓抒情、议论段。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抓中心句。它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石,常常是阐释文章大意的一个分支。抓关键词。便于概括文段内容,弄清文段所要揭示的主旨。2、这类题目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所以“概括”实际上是对材料进行精要提炼,有两种处理方式:摘录式。将文中关键语句、中心词抄录整合。归纳式。对文章内容分析综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需要说明的是,“整合”不是词语、句子或内容的简单相加,要把握本质和联系,概括共同点。二、词句品析词句品析类试题一般指的是: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分析重要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等。1、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有的词语概括力很强,它们往往是某一内容的提领或总结。(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阅读中,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必须认真弄清楚。它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出现在上文。扣住上文,由近及远地去顺藤摸瓜,就能准确理解它的含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某个词语在某种语境中有特定意义,若换一个语境,这个意义就不存在了,变成了另外一种意义。理解和解释这个意义,要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平时对它的意义的认识,进行综合理解。(4)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答题格式:运用(词语用法),的写出了(表达效果),表达了(作用)。2、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提醒读者,引发思考;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发强烈感情。答题格式:这是个句,表达了(作用)。(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格式:“”一词(等词),写出来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描写:可以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5)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有些词语根据所在的位置也有其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开头语句的作用一般有:从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作铺垫等;在中间语句的作用一般都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结尾的语句,一般的作用是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或开头、结构严谨等。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结合具体语境,探明词句的特定含义。解题入手点有:(1)语法分析。对比较复杂的单句首先可抓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其次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丰富句子内涵的作用。(2)修辞成分。对含有修辞格的句子,应从修辞的本身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和反语的讽刺性等。含有比喻的句子往往是考试的重点。(3)情感分析。文学作品常常以情动人,言简意丰,把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理解文学作品重要句子(词语)的关键。(4)区位分析。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首先要判断句子在文中或文段中的地位,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位,确定基本含义。起始句答题的区位在其领起的部分,收结句,宜从上下文考虑,过渡句要审视上下文,而关键句重点是审视相邻的上下句,此外,还可联系中心思想,两者在内容上往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5)背景分析。对有些句子的理解,结合上下文还不够,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来领悟句子的含义。答题格式:该句在(填答题角度,如修辞、句式、手法等)方面很有特点,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哪些词语,或写了什么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作用)。4、分析重要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这些句子要么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要么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要么是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答题首先必须弄明白类型。常用的方法有:(1)特殊位置法:首先要判断句子在文中或文段中的地位,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位,确定基本含义。如段首常常概括段意或总结全文,段尾往往作总结,过渡句一般是总结上下文、引起下文。(2)依据主旨法:根据文章主旨把握重要句子,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反映的内容、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着密切联系。(3)修辞解意法: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可采用“作用+内容”的格式表述。三、分析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的综合体现。1、中考试卷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细节描写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凑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多样等),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2、解答此类题,入手的角度有:(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技巧,讲究的都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文,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构思之妙。(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写作技巧。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4)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全文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5)从选材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答题按照“明写法述内容析效果”的格式组织答案,忌停留在文章表面作浅层次的分析。四、理清文章行文思路记叙文的行文思路概括提炼的方法:(1)抓住时间标志。有很多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出不同阶段,从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2)抓住地点转移。有很多文章是按地点转移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分出不同地域,从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3)抓住情节转换。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也可以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思路来分析。(4)抓住角度变化。有的文章,会按描写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描写角度,这时,把握了角度变化,也就把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5)抓住情感变化。有的文章,在行文的过程中,后或隐或现地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能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行文的思路也就显而易见。五、理解标题的内涵如何具体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把握文章标题的象征意义入手。理解象征手法的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2、从理解标题的双关义入手。3、从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切入。4、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角度入手。5、从寻找文章线索方面入手。6、从寻找文章的文眼上发掘。7、将标题中运用修辞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六、开放拓展题拓展类试题常见的几种命题形式有:1、根据选文内容谈感受或启示;2、结合实际生活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选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突出整合,考查与选文相关的知识(如理解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故、名句等)。5、强化积累,完成语言或材料积累卡片。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1)第一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文章通过对的叙述;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的表现手法。(2)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3)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回答。2、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