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45402654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应最大限度将演示实验学生化,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重视学法指导,着力培养创新思维;要突破注重结论的教学,转为注重面向过程的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目前许多教师都按照旧的教学模式操作,没有以学生为出发点,而仍然以教材为出发点,结果只能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应付考试,而不是主动发展,获得能力。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时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是本人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一、 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提出问题实际是对旧事物的怀疑,甚至否定,要能提出问题,就必须有创造性思维,而解决问题仅仅是知识技能的重新回顾、审视、和具体应用,多少带有模式化的影子。现代教育观点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在某中程度上就是源于变化情境的刺激。所以教师就应该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尽量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化成各种形式,或讨论、或实验设计、或校外实践。给学生设置疑问,促使学生产生质疑,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兴趣之下,进行研究学习。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教师先演示氢氧化铜固体和稀盐酸反应,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现象就能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教师接着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是否也有明显的现象?不少学生还认为这与氢氧化铜固体和稀盐酸反应一样,但实际操作并没有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停顿,在其大脑中就产生了该怎样才能证明它们发生了反应得疑问。此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试验,并着手进行试验。如此一来,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被激发,就会想到没有现象可以创造现象,可以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12滴无色酚酞试液,再向其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完全退去,就能证明两种溶液的确发生了反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创造合理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必要的点拨,提示,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新思维就会被逐步激发。其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二、 增加参与机会,演示实验学生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的思维流畅程度和操作能力的高低与实验次数有很大的关系,思维不严密流畅,动作不规范,都会影响学生对目标问题的解决。九年义务化学教材中演示实验数量多,学生实验数量少,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对手机会,且教师在教学时大多按照: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模式进行。学生只是思维的被动参与,没有亲身体验,所学知识自然就没有很深的印象,更谈不上创造。行为教师应着力改变这种现状,其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演示实验学生化。可以改变演示实验的教学模式,按照:根据目标问题 选择实验问题 设计试验原理 动手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及提出问题得出结论。例如:在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实验室制氢气的相关知识,同时教师加以适时点拨,让学生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尽管教材中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学生实验)。教师可先提供相关药品:稀硫酸,浓盐酸,稀盐酸,石灰石,碳酸钠粉末及必要的仪器。另外告诉学生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利用酸溶液和碳酸盐反应这一原理,然后让学生根据反应原理,着手进行试验。在实验过程中,光是为了得到最佳药品这一目的,在具体实验时很多学生就会出现以下问题: 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得效果太差,为什么反应一会儿就停止了? 浓盐酸和打开瓶塞有大量的白雾,对实验有没有影响? 碳酸钠粉末反应得速度太快,能不能用碳酸钠粉末作药品? 用大试管做实验时,会出现大量的泡沫?学生出现这些问题都不奇怪,完全是正常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致始终都很高,对于他们来说,不但是在“学中做”,而是在“做中学”,真正做到了“学做合一”。与此同时,试验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器官都会调动起来,比之单纯的脑动,眼动,效果提升是巨大的。另外还会为学生创造一种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气氛,也会使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发展就落到了实处。当然,试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实验探究可能会偏离方向,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必要的观察,记录。三、重视学法指导,着力培养创新思维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们关心的是学生有没有学会,会不会考试,而对学生会不会学,怎么学知之甚少,更有甚者,部分教师不太愿意在这个问题上做过多的讨论。但是,由于时间、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仍然是会遗忘的,而良好的认识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会使学生获得比以往多得多、新得多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寻求变异。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是一种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的方法。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渗透方法指导,着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在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提出怎样进行验满的问题,有多种方法?接题后,部分学生会直接回答: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熄灭,则满,教师让学生继续思考,学生则又会有下面的答案: 将涂有一层紫色石蕊试液的玻璃片放在瓶口,若紫色变红,则满; 将一湿润的pH试纸放在瓶口,若变色,则满; 将悬有一滴澄清石灰水的胶头滴管放在瓶口,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满。尽管有的方法原理是一样的而且实际操作不一定行,但通过此题不难看出,学生已经从多侧面去思考问题了。长期以往,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变异思维,其创新思维就会慢慢地得到培养。四、突破结论,面向过程应试教育多数情况下给学生带来的仅仅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喜欢自己唱独角戏,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的看客,不会主动融入到“剧情”中,只知道结果,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过程。为此教师应改变“导演”方式。突破结论,面向过程,应使学生从注重结论,转向过程。例如:在教授化学方程式计算时,有这样一道题:加热15.5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至完全反应,冷却后称得残留固体12.7g,则原有氯酸钾多少克?教师不直接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去思考,教师只是加以简单的提示。片刻后,就有学生作出以下回答:生甲:氧气质量等于15.5g减去10.7g等于4.8g。根据氧气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就可以求出氯酸钾的质量;生乙:考虑到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没有改变,可以设二氧化锰的质量为x,则氯酸钾的质量就为15.5g-x,生成氯酸钾的质量为10.7g-x。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二氧化锰的质量,进而得出氯酸钾的质量;生丙:因为化学变化前后元素质量不变,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氯酸钾中的氧元素反应后全部转变为氧气,即氧气的质量等于氯酸钾中的氧元素三质量,而氧气的质量又等于4.8g,由此就可以运用化学式计算得出氯酸钾的质量。像这样由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的形式,一方面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主动融入课堂,这样就会主动地展开想象力,创造性的进行思考。总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有一种高涨的情绪,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是否主动地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思考。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