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第四、五单元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44365822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语文第四、五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六下语文第四、五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六下语文第四、五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说明本单元以“观察与发现”为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和古诗及语文乐园。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运用拟人的手法,采取卵石自述的方式向读者娓娓动听地诉说了自己的生命历史,揭示了卵石的形成过程。奇妙的田螺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生动地叙述了“我”通过观察田螺,获得了田螺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等知识,并享受了观察与发现的乐趣。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运用大胆的想象,合理的推导,设想了人类尾巴的样子作用及其生理功能,传达出“愿世界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的愿望,表达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本组课文,教师应注意围绕单元话题,分析本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整和教材资源,统筹单元教学。还要处理好语文实践活动与研读文本的关系,切不可脱离文本,过度拓展。要引导学生深人文本内部,圈点勾画,提取信息,抓住关键语句去理解作品内容,感受作者情感。课时安排: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 2课时奇妙的田螺 1课时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1课时观猎 1课时语文乐园四 4课时 共计:9课时10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并学会用见解的语言进行概括。3.了解说明文的特点,认识科学小品文笔轻松短小精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4教师引入,学生在阅读后基本了解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特点。5学生通过文本内容中卵石的形象语言等,基本掌握阅读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方法。教学重点: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信息的主要内容,进而筛选有效信息和整和信息的阅读方法,从而使学生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教学难点:卵石是由什么构成的,每一类卵石诉说的中心是什么,卵石的生命历史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什么是“特殊的语言”。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会8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教学重难点: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1、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可以告诉我们无穷的奥秘。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一种形态奇特的石头。让我们跟随着摄像机的镜头开始考察第一站,思考两个问题:你看到的这些石头一般都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形状像什么?2、放录像。3、观后交流。小结:我们把这种像鸟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样的石头,叫做卵石。(板书:卵石)它们一般分布在河滩、海滩。4、卵石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大小不同、光滑程度不同的卵石,让学生摸一摸,感受它的特点。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们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板书课题)5、默读课文,提出要求。(1)找出直接引用卵石的话和间接引用卵石的话的段落。(2)理清文章的思路。小结:文章第58自然段直接引用卵石的话;第9自然段是对第8自然段卵石的话的补充。第1011自然段间接引用卵石的话。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概括第写河边的卵石在向人们诉说自己的生命历史。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具体介绍卵石的生命历史。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6、思考与讨论:(1)总的来说,河边的卵石向我们诉说了什么内容?你是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2)你知道什么叫做“卵石的生命历史”吗?小结:从文中“你可知道它们在诉说着什么,你可知道它们的生命历史?”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河边的卵石向我们诉说了自己的生命历史。“卵石的生命历史”指的是卵石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并学会用见解的语言进行概括。了解说明文的特点,认识科学小品文笔轻松短小精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卵石是由什么构成的,每一类卵石诉说的中心是什么,卵石的生命历史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什么是“特殊的语言”。以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从而使学生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教学过程:一、教学课文13自然段。1、指名读这部分内容。2、说说你喜欢河边的卵石吗?为什么?你可知道它们的生命历史?3、交流:(1)设问开头。喜欢。理解:玲珑可爱。哪里看出玲珑可爱?(光滑圆滚。手感,视觉的角度)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有的。有的。有的。(色彩、形状)(比喻)“它们浸在清浅的水浪里”照应“河边”。(2)有的。有的。卵石从哪里来?它们是如何来的?它们是有哪些矿产构成的?。尊贵的公主。(打比方)4、小结:卵石的生命历史是从遥远的、人迹不到的深山里开始的,它们的前身应该是各种各样的矿石。二、教学课文第411自然段1、分角色朗读这部分的内容。2、猜想并交流:“这些故事必须用特殊的语言才能读出来。让我们也来学习这种语言吧!”中的“特殊的语言”指的是什么?3、再读课文,看看最近的猜想是否正确。(1)自由朗读,看看第69自然段中,三种不同类型的卵石分别向我们诉说了什么?你是怎么读懂的?(2)它们分别是用什么语言告诉我们的?能用最近的话进行概括吗?小结:第一种卵石以它们“身子倾斜的一面朝向上游,而把翘起的一头指着下游”的排列方式告诉人们,它们来自祖国西部的大山里,江河的上游,并将随着河水流向祖国的东方。(比拟。不仅向人们诉说了自己生命的发源地,而且对人们认识地理形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二种卵石以它们身上镶嵌的“石英、长石、云母和其他一些小小的黑色矿物颗粒”,向人们介绍了它们的“母亲”是“花岗岩大山”,它们的母亲“碎裂”的结果。(比拟手法)第三种卵石以它们身上的黑颜色告诉我们它们叫做铁矿石,它们常常组成一条“锁链”,时而显露,时而“躲在石头缝隙里”,它们生命的起源地,正是矿产真正分布的地方。(卵石自述和作者评述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铁矿石卵石的生命历史。)4、自由朗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思考并讨论:在这两个自然段里,卵石又向我们诉说了什么?你是如何读懂的?小结:第10自然段告诉我们卵石的光滑与粗糙,与它们到底走了多远的路程有关。第11自然段告诉我们卵石的大小,与水流的急缓有关。这是从卵石的大小和表面的光滑程度读懂的。5、讨论并交流:“特殊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小结:“特殊的语言”指的是卵石在沙滩上倾斜的样子,身上的颜色,镶嵌的矿物颗粒以及它们的形状、光滑程度、大小等。卵石正是用这些无声的特殊的“语言”向人们讲述自己的生命历史,我们要听懂它们的诉说,就应该懂得这些知识,养成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的好习惯。三、比较阅读,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1、出示:卵石是经过很长的时间逐渐形成的。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岩石风化、崩塌阶段:即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崩塌分裂成碎石。这些碎石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第二阶段是岩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运和磨圆阶段:即流水又将碎的小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2、指导学生读懂这一段话。抓住动词:风化,崩塌,搬运,冲刷,摩擦和碰撞。3、对照课文,找出上文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语句。4、比较课文与本段文字在表述同一内容时的用语有什么不同。5、总结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内容的科学性。文笔的生动性。内容的通俗性。四、作业设计: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以“滚滚的江水说些什么话”“秋天的菊花告诉我们”等为题,运用文艺性的笔法写一篇小品文。板书设计: 10、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 生命历史 总分总11、奇妙的田螺学习目标:1、学会10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3、体会说明的顺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4、培养观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与习惯。教学重点:解读文本感受语言,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培养观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与习惯。教学难点:合作探讨作者围绕“奇妙”二字,介绍了田螺的哪些知识,文章是如何介绍这些知识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提取信息,看图复述。1、竭力朗读,感受文情文脉。明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2、自由阅读,圈点批注要点。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以下信息:(1)作者是在哪儿发现田螺的?田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2)田螺的外形有什么特点?(3)田螺初到“新家”以后是如何表现的?第二天又是如何表现的?(4)田螺是怎样生殖后代的?4、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1)田螺的“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2)这些奇妙的特点是如何发现的?(3)“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小结:作者通过坚持不懈的观察,发现田螺真的很奇妙。田螺的奇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形奇妙:身体外有一个硬壳,硬壳口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2)生活习性奇妙:田螺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它在没有受到外来干扰时,会将身体从外壳里伸出来,并能沿着玻璃瓶壁爬到水面以上,身体紧紧地挨着水面。但是,一旦遇到干扰,它马上将最近的身体缩进硬壳内,并将硬壳的洞口盖得严严实实,落入水底,一动也不动。(3)生殖方式奇妙:不用产卵,可以直接生出小崽儿来。5、看图复述,巩固知识。(1)出示田螺外形、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产崽的图片,让学生对照课文熟悉内容。(2)学生自由复述。 (3)指名学生复述课文。6、总结交流。(1)从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2)从“我”身上,你学到了哪些科学精神?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田螺是一种软体动物。体外有一个硬壳,硬壳口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保护这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当遇到不测时,田螺便把身体收缩在硬壳里,并用硬片将可口严严实实地盖住。田螺通常生活在池塘、水田、小溪或河沟里。田螺的这些特点都是“我”观察到的。由此可知,只要我们能学习“我”善于质疑,勤于观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一定能学到很多新的知识。二、研读赏析,品味语言,填表比较1、含英咀华,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小品的语言,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有趣的语句、段落,同桌共同读精彩语段。(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段落?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学生在讨论研读中互相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2)赏析重点语段。田螺外形、田螺默躺不动、田螺活了、田螺下崽。指导:描写田螺不同状态的语句。(抓动词体会准确与生动。) 表达“我”情感的语句。(心理活动。动作。) 哪些语句体现出说明的准确性?哪些语句体现出描写的生动形象性?哪些语句体现出情感的真实性?2、感情朗读,培养语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3、求同比异,填写表格。(1)再读课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将本文与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小组交流,填写下表。课文题目表达形式说明方法语言风格结 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这两篇课文都是科学小品文,语言都具有准确性与生动性相结合的特点。三、作业设计。填写表格。板书设计: 11、奇妙的田螺 外 形 生活习性 生理特征12、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科幻作品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点燃学生想象力的火花,培养学生探究事物、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2、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对同一事物提出新奇见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的能力,并学会通过积极的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紧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思维探究事物,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课堂安排导入、阅读、解读、迁移、拓展五个环节。导入:教师带尾巴进入课堂(调动学生好奇心,营造轻松的氛围)。为动物世界策划节目“神奇的尾巴”,学生推荐动物(联系生活体验)。阅读:全班齐读课外(注重朗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解读:字词园地字词教学注重学生使用工具书,自我说明容易出错的字词及出错原因(运用教材资源)。看图说话熟悉课外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力。迁移:尾巴带来的烦恼(注重培养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理想的尾巴”设计方案(想象力、创造力的迁移)。拓展:以“假如人类有_”或“如果动物会_”为题说一段话(充分发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资源)整个教学过程突出“趣”字,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一、导入、教师带尾巴进入课堂。(学生笑)教师:老师长尾巴了,帮老师想个办法。(学生发言)教师:你会怎么对待一个“长一般”的老师?教师:大家没有,惟有老师有,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如果这节课每个同学也跟老师一样冒出一条尾巴,那会是怎样一个情景?或者我们每个人一生下列都带着一条可爱的小尾巴,那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美国一位作家为我们作了大胆的想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情境设置法突出“趣”字,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为课堂营造轻松活跃、民主的氛围。、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动物的尾巴。教师:同学们再帮老师一个忙,老师要为“动物世界”策划一期节目,节目名称叫做“神奇的尾巴”,请同学们为老师推荐一些动物,说说理由。(学生发言)教师: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的灵感都来自动物,例如直升机的发明来自蜻蜓的启发,雷达的发明来自蝙蝠的启发。课外的想象很多也来自动物,来自于身边的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二、阅读教师: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读书“四到”,给每自然段标序号,划出佳词妙语。(学生齐读)教师: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字障碍。三、解读、字词园地:学生读音有误的,教师版书,学生上台正音,说容易出错的原因:学生自己讲出学到的新词。、看图说话:联系课文插图,从样子、装饰、作用三个方面说明课文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四、迁移、尾巴带来的烦恼(想象力的迁移)。教师:尾巴有种种好处,如果给每个人都装上一条尾巴,会不会带来什么烦恼?请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学生发言)。、“理想的尾巴”设计方案(想象力、创制力的迁移)。教师:既然尾巴有种种功能,它也可能带来很多麻烦,让我们为自己设计一条理想的尾巴,要联系生活,扬长避短。具体方法:内容:从“样子”“装饰”“作用”三个方面展开想象,为自己设计一条理想的尾巴。方案由图案、说明文字两部分组成。形式: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份设计方案。注意:能写的写,能画的画,能说的说,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点子。方案展示:小组共同上台展示作品,口头说明方案。(每个成员参与)五、拓展教师:想象力是只是的翅膀,想象力比黄金更重要,“银河之星”有一句口号:“爱拼才会赢,敢唱就会红”。我们叫做感想就能成,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异想天开。同学们敢不敢跟作者比想象?教师:以“假如人类有_”或“如果动物会_”说一段话。(学生交流) 经验再现法初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为课文内容的学习作铺垫。引导学生会利用教材资源。初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的兴趣。集体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注重懒得,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体现语文科学的工具性。自主探究法学生自己说明容易出错的原因和自己讲出学到的新词,体现自主学习只是迁移法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领会作者联系生活丰富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享受积极思维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大胆想象、提出新见解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关注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真正地思考、交流,参与课堂活动,并享受学习带来的愉悦,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给孩子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我们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解放思想,大胆想象,通过解决思维解决学习生活问题。六、作业布置教师:这两个题目任选一题,写一段话。如果有兴趣,也可以以连环画的形式画出来,配上说明文字。诗词诵读观猎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的形象和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诗的内容;(2)从诗歌中的意象入手品悟作者的情感。 难点:意象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感悟法。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1)指名读。(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观猎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做。二、教师点拨。(1)知诗人,解诗题。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祁州(今山西省祁县),后迁居蒲州。从少年起就通音律、擅长文学。21岁中进士,天宝年间定居辋川别墅,过着弹琴、作画、赋诗的闲逸生活。安史之乱后,又任过一些官职。晚年信奉佛教,居蓝田别墅,“弹琴赋诗,傲啸终日”,过着闲居自适的生活。(2)明诗意,感情读。诗开篇就是“风劲角弓鸣”,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劲风中射猎,该具备何等手眼!这又唤起读者对猎手的悬念。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冬末的萧条中略带一丝儿春意。“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下字俱妙。两句使人联想到鲍照写猎名句:“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但这里发现猎物进而追击的意思是明写在纸上的,而王维却将同一层意思隐然句下,使人寻想,便觉诗味隽永。三四句初读似各表一意,对仗铢两悉称;细绎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水对”。如此精妙的对句,实不多见。 以上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只就猎骑英姿与影响写来自佳。颈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却转折到罢猎还归。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此二地名俱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原不必指实。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用来就多一重意味,似谓诗中狩猎的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写到猎归,诗意本尽。尾联却更以写景作结,但它所写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七句语有出典,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之意。诗的这一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至如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师:体会诗歌中气氛急缓的变化,领悟对比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自读诗歌后的资料信息对诗歌的分析。体会诗歌起承转合的节奏变化。 (3)悟诗情。 师:提问:诗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于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志。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三、总结 “诗佛”王维在盛唐时期以开阔的胸怀,细腻的情感对山水田园进行吟咏,对自然景物加以赞美,为后代留下了诸多美妙的诗篇。他把自己对于绘画色彩的领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寓于山水田园诗中,形成了两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诗中有画、以禅入诗,让读者既有对想象中美景的向往,又有对人生的深层次哲学思考。同时,他的送别诗也发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离别时的情感映衬得更加浓厚。 王维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恬静的诗篇,然而他的一生却并非如诗歌般表现得那么恬静安然,我们期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王维的散文,研究一下王维痛苦挣扎的一生。 (4)朗读全诗。四、练习背诵语文乐园(四)教学目标:练习绕口令,准确掌握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发音方法和发音规律;感受修饰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能恰当选用;感悟和积累古诗文名句;阅读了解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训练学生乐于观察乐于思考的科学品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养成乐于思考的科学品质。教学难点:养成乐于思考的科学品质。教学时数:4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练习绕口令,准确掌握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发音方法和发音规律;感受修饰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能恰当选用;感悟和积累古诗文名句;阅读了解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教学过程:一、读一读1、查字典,为绕口令注音。(树、四、十、涩、柿、石、狮、子、吃) 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2、自由练读绕口令。(自读、指名读、赛读、表演读)3、背诵绕口令。注意自己容易出错的字的读音。二、比一比。1、朗读句子。 查字典(结合句子)理解:娓娓动听、一骨碌、一下子 感情色彩?2、读第一句,删除比较,娓娓动听表达的感情?如:(1)河边的卵石,正是这样向我们讲着自己的历史,总是这样在水流声里讲述着它们奇妙的遭遇。(2)河边的卵石,正是这样日日夜夜不停地向我们讲着自己的历史,总是这样娓娓动听地在水流声里讲述着它们奇妙的遭遇。3、读第二句,用置换法进行比较,体会一骨碌和一下子表达的情感。4、反复朗读,体会这些词的感情。三、记一记。1、指名读。2、借助注释,合作学习,理解两句名言的含义。3、反复读。4、练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四、读一读。1、回忆,说说,说明文和其他体裁的文章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2、自由阅读短文,理清文章思路。3、学生自主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说明文一般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事物?常用哪些说明方法?4、组织交流,互为补充。5、联系学过的说明文,谈谈它们分别运用什么顺序和什么说明方法。6、出示语段,辨析不同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惊喜的发现作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乐于把自己的发现在全班交流。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课前准备:学生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发现。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的发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习作指导)一、激发兴趣,拓宽思路 1、巧妙安排,顺势导入。 A、伸出自己的双手,看看左手右手完全一样吗? B、仔细观察自己的双手,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C、做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看似完全一样的两只手。却存在着千差万别,这些差别,通过我们仔细观察被我们发现了。正如著名艺术家罗丹所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会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创造奇迹!发现就在我们身边,发现无处不在。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或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2、说一说自己发现什么?(学生自由说,教师给以肯定和鼓励,纠正学生表述不清的句子)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教师要及时适当归纳,拓宽学过的思路。学生可能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妈妈爱发脾气了,发现哥哥学习刻苦了,发现小河被污染了,发现一个电话的快捷记忆方法等。也可能说到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教师更多地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讨论了;发现某道数学题有五种解法,发现某位同学能按时到校了二、阅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把发现了什么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穿插发现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 2、尝试用对比的手法或者抒情的语句表达惊喜之情。三、自主习作,教师因材施教。 1、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 2、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3、教师对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为典型,准备引导学生评议,指导修改。第二课时(习作评改)一、自己朗读习作,进行修改。 一边读一边思考,遇有用词不当,重复啰嗦,语言不畅的地方,在原文随手修改。二、指名朗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请34名学生朗读习作,一个一个评,相机指导,肯定优点,引导补充修改,通过典型习作的评议,使学生明白评改作文的要求的方法。 选择典型习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选材新颖典型;2、发现的过程写得比较具体;3、在叙述顺序或语言表达方面存在有普遍问题。三、小组互读互评,对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评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发现是否真实;2、语言是否流畅;3、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是否写清楚。4、还可以怎样修改。四、个人进一步修改 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作文修改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第三课时(习作拓展)一、小组互读成品作。 选出选材、体裁、语言等各具特色的代表作(最多两篇)二、佳作欣赏 各组代表朗读习作给同学听,师生共同赏析三、习作点评 1、学生选择自认为最好的一篇加以点评 2、教师简评代表作。对于那些有进步的学生的习作,虽然没有被选上,择其闪光点加以充分肯定,鼓励他们进一步努力。四、编辑成册 把本次优秀习作编辑成册,收录在班级优秀作文选中。第五单元单元目标: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一首古诗,和语文乐园。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欣赏艺术的美,体会艺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感受艺术的魅力,同时学习作者对艺术品的生动描述的方法。课时安排:二泉映月 2课时清明上河图 2 课时魅力 1课时春江晚景 1课时语文乐园 2课时 习作 2 课时13二泉映月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3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白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塑像的图片)你知道他是谁吗?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介绍。(阿炳,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人。从小跟父亲华清和当道士,学音乐。4岁时母亲死了,21岁得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在无锡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还经常演唱当日新闻。抗日战争时期,演唱过汉奸的下场等歌曲;抗战胜利后,演唱揭露、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歌曲。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泊沙、昭君出塞等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月,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课题就是乐曲的曲名:(板书课题)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意思。2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患病搀扶积淀坎坷哭泣泯灭抒发委婉 (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饿大概内容。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活经验理解) 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生活遭遇理解)激愤:激动而愤怒。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2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患病搀扶积淀坎坷哭泣泯灭抒发委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葱茏:形容植物青翠旺盛的样子。摇曳:摇荡。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阿炳生活遭遇理解)激愤:激动而愤怒。倔强:性格刚强。富饶:物产丰富。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第一段(第1、2自然段):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父到二泉商月的情景第二段(第3、4自然段):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第三段(第5、6自然段):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4质疑问难。三、指导书写左窄右宽“饶”右卜不要多“点”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2听二胡曲二泉映月。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提示:仿佛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感到什么)音乐委婉抒情,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琴声很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听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认真朗读体会。二、指导精读第5自然段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小组讨沦。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倾吐”即“倾诉”,从“禁不住”、“不停地滑动”、可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2)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1)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比喻句,“似乎是”领起的排比句)(板书: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浯调朗读,加深体会。自由读,女生读。(2)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板书: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由读,男生读。(3)出示: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一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2第1自然段。(1)播放“秀美的惠山”录像片断(2)交流:家乡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3)指导读出美感。3第2自然段。(1)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海。(2)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倾听”、“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4第3自然段。(1)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2)磨难并没能泯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所以“但是”、“泯灭不了”、“热爱”、“向往”、“多么希望”等应重读,表现出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3)练习朗读,指名读:5第4自然段。读读,想想,画画,议议: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听泉的阿炳已经历了无数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了,两个“想到了”,两个“渐渐地”和“听到了”后面并列的短语及语意未尽的省略号,准确、充分地表现了他此日扯眩rj的万千感慨。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6第6自然段。过渡: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齐读。四、配乐朗读全文板书设计:月光似水静影沉壁二泉映月委婉边绵升腾跌宕14清明上河图 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2理解重点句。(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二)难点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二)学生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3学生质疑问难。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字词,指读。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2指读课文思考: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正音)(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3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有些问题可当场解决。如:“宅第”、“市招”等)(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1提出要求,布置自学。出示: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形式读全文,思考:自学生字词,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小组讨论、交流。3全班交流:(1)理解生字词意。(2)画了什么:(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重点句:(出示)“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4朗读练习。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朗读本段。(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五)总结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2朗读全文。(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15、魅力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理解“怯生生”、“如怨如诉”、“铮铮作响”等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文学作品对人精神生活的影响,学习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侧面反映文学作品魅力的方法。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魅力是指什么,这种魅力又是如何产生的。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本单元的话题是“艺术魅力”,前面学习的两篇课文都是直接以艺术作品的名称作课题的,但今天要学的文章,却直接以“魅力”做课题。(板书课题)“魅力”一词是什么意思?(生答)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二、检查预习:1、生字读音:2、课文中容易读错的:怯生生 腻烦 如怨如诉 铮铮作响 打嗝儿 吵吵嚷嚷 瞥了一眼三、整体感知课文: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怎样给课文划分段落?2、师生交流: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将课文分为三大部分:一、(115)演出前,卡佳焦急不安,父亲不得不提前带她入场落座。二、(1648)卡佳入情入境观看演出,在剧中拍卖汤姆时竟发出高价买下的呼声,搅了演出,令观众不满,父亲狼狈。三、(4957)看到演员后,卡佳忧伤失望。四、学习第一部分 1、今天是父亲第一次带卡佳上剧院,小声读115节,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卡佳此时的心情吗?(焦急 期待) 2、指导朗读。 同位试读对话 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小结 看来这部戏剧的确是充满了魅力,让我们的卡佳如此期待。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研读品悟课文第二部分:1、戏终于开幕了,在看戏的整个过程中,卡佳的心情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跌宕起伏,纳闷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1648节,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2、学生自读自悟。3、全班交流1)看戏前,卡佳的心情怎样?2)幕间休息时,卡佳“抽泣”、“忧郁”又是因为什么?3)演出中的表现(引导学生体会卡佳的正义、善良、有同情心、勇敢的性格特点) “忽然,像是一股细细的、如怨如诉的水流” “200、200块!”卡佳嚷道 4、指导朗读三、研读品悟课文第三部分:1、当看到汤姆叔叔被拍卖时,卡佳是大声嚷道:“不能把他卖掉!”可同学们看到文章最后,卡佳既忧伤,又失望地说:“卖掉吧。”这又是因为什么?2、学生自读体会。3、引导学生将卡佳与演员、与观众作对比: 卡佳情感丰富、人性十足、纯真可爱,她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4、从这句话中,你还能感受到点什么?5、想象一下,人们是怎样夸我的呢?四、总结升华 1、 课文学到这儿,你们觉得课题“魅力”指的是什么吗?能说说这魅力是怎样产生的吗? 2、师总结全文诗词诵读:春江晚景教学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过程:、介绍背景,导入新课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2看插图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3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三、深入探究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四、小结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让人们感觉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