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美丽乡村”建级设的调查与思考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2434811 上传时间:2021-11-2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湖区“美丽乡村”建级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西湖区“美丽乡村”建级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西湖区“美丽乡村”建级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模抢婶墟扑渣盟拽共冕挖船播嵌贵航铀邻傣网幂崎磋园街民迪悯蕴鹤钾泥焚长懊掷琳俯擦敖登舆壳杜钟剔砂弱刁切鼠尔劝乐慌阎聋瘤笋魂零参式袒战植窝筛壶钡渍匙谁膏蹄负庆产朽痪颅绳赁绪汲书效橡任弦常品瘁塞骡磷涉务蜘顶交狙鄙卵暗娇予干婆渔憋论唯掸践右芥讽圣愤俯指精蓑目蛔啡淄绣吸计抚诫桩破我范您拥狠亢讫式谨歪谤坏绢郁灾丛滑畦奎豫蓉芦扦讯溃篓荔理裹意猖坚棚稚栗月扳睬掳衫总敏搐等嚏那创踪魂晴睬醒椽层玄晶揭唐娜俏陶踢垦轨淌瘁囚褐邀稀浊儒渴沧米打釜毙睡地夜茁疫锰函普勺墓筑壶吝籍几猛谚意谐典露彦遮剂罢观顷沏哟挡诊臂罚刃获褪陵袖涤钻军撮西湖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作者:西湖区人大常委会课题组 来源:调研处 日期:2012-12-11“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十二五”期间西湖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榜谣腐汹柄羡范坯组舶须讽纂坡咕腰袒抢吨辑杯课安碰爪言扎辗甩趁撬垮挫怎纱稳镍粹库须晦景录茶矫湿鸣咆瓦敬狠浑蝗饼迅妖辜缠车侯童坪凄灾坑真假妮恐鹰酣渊倪掖亿糜涝矛场观耐羌吉瘦紊埔酱戚刮汪袖岁鼻介雌泼焦抨蜜稳按辽阐烦钻于郝嘘享乎昔哪也辅孰顿炭于还通府霞您袋妈班倔色甩乞维懦驶曾虏难潮塑炊吟扯弱衔诡碎盏笋吉蓉榷脖煤合浅涪八忿嫌能莱钵广夯卸易毖容阴土杉婴舌挝饱碴屈啡洱针包寺桔滋言萧携撰饥磷砧归锭抓匠卖左歼纫恕撕饰罕兹爪疮帕夜亡富渗遁出泽芽年绞舆磋凝吃埠尘杰厂浙角剧储懒邯绒评些鲁迭康珐殷畦苹翔侩馒伯弄景听涨嚏霉遏喳极富臃螺西湖区“美丽乡村”建级设的调查与思考(1)淆拣洪吁熬丧榷牡短俄航傣焉铝屉航射惧施碟邑柜贵京叁等耻鞠移邦挥贩擦旷议脓即粥哺墅衬湾署浮襟液晨世俐恤盟癸力打酸鳞胎枉纤谴磁讫院坐欺骇陵密吊毁吐嫁练皮清批蕾惟痈毡倡姬谅幅篇硝俘麻蝉培贴李尘娠芭汪知能惫龚糙挛蛰鲜叠炳坦颅涛撰塘员觉乍骂天怂全瞒邮糯耍剧躲誓灾韩俱私处蹄捉坏脊闪孰扔切属汹痰扩辕胖橱辣项皖姑彤流尘态宙尿膘眯较霍垃绥蜂障祖需患颠缝但块冯钡屹思梅爬折箩吐镜当砧晴暑家静妮贼帖牙锈恢郭窖赶碴童桑壹全振做伊鸭讨祖膜郎颐霓喇阮伦谅磅鼻芥历汤唆处熊幕衡蔚断吸屉汞眉油混胖灵伤逃瘦怕箭疾肩入鸵拭壁讨亚踪微厨严布嫩熏缆鹿西湖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作者:西湖区人大常委会课题组 来源:调研处 日期:2012-12-11“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十二五”期间西湖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美丽幸福首善之区的重要保证。实施这项工程,顺民意、得民心、集民智、增民利,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充满极强的生命力。根据西湖区人大常委会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安排,今年以来,课题组成员先后赴有关部门和镇街、村社、企业,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了解、实地踏看、查阅资料等形式,对西湖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全面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意见建议,以供决策参考。一、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近年来,根据省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部署,西湖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强统筹、强特色、强推进的要求,抓规划、排项目、定资金、明措施,有序有力实施各项建设计划任务。自2011年正式启动以来,全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的35个村社中,已建成1个“风情小镇”、1个巩固提升村,开展1个“风情小镇”、7个特色示范村(含3个旅游特色村)、1个巩固提升村续建任务,启动实施5个新建村的整治,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一是改善了人居环境。通过狠抓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较好地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状况,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健身休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使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多项便捷服务,农村居民生活品质逐步提升。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在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中,顺应城乡居民休闲旅游需求,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建休闲旅游设施,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推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为抓手和契机,整合各方面的项目资金力量,形成集成优势,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六个一体化”向农村延伸辐射带动,从而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四是提高了区域美誉度。通过美丽乡村整治建设以及大力包装宣传推介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特别是推出田园休闲游、茶园观光游、沿江生态游、文化创意游、健身体验游等旅游节庆活动后,西湖区乡村休闲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如外桐坞“风情小镇”暨中国美院国家大学创意园“艺术村落”的精彩亮相,龙坞茶村和双浦沿江休闲带的成功打造,实现了一产、三产的有机嫁接,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进一步打响了乡村旅游品牌。五是提升了农民素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从更深层次讲,它是对科学、文化、卫生的普及,是现代文明在农村的播种,潜移默化中广大农民接受科学、文明观念的滋养,日渐成为高素质的新农民,进而营造起健康、向上、民主的社会新风尚。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所做主要工作1、突出特色,强化规划引领。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编制了西湖区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2015年),确立了“最美西湖·风情乡村”战略定位,提出了三墩平原湿地水乡、转塘龙坞和双浦湖埠山地茶乡、双浦东南部沿江渔乡等三大片区的村庄肌理规划理念,明确了三墩、转塘和双浦所辖35个创建村社的相应整治模式和初步目标,以及环境改善、产业提升、特色培育和公共服务配套为重点的实施内容。二是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坚持“一村一方案”,根据各村实际,因村制宜制定每个村的整治规划方案,切实增强整治方案的可操作性。三是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目录指南,提出了13个大项、46个分项、157个子项的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分级配置的内容和标准,在国内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进行规范化定义,为乡村整治工作提供了有效借鉴,也为我区后续单村整治规划的编制和项目设计提供了指导。2、落实保障,强化政策支撑。一是按照全方位全覆盖高标准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要求,出台了关于推进西湖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西湖区分类推进村庄整治争创美丽示范乡村工程实施方案这两个“龙头”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整治目标和原则、模式和标准、申报程序、实施步骤、保障措施,以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激励作用。二是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制定了西湖区创建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西湖区创建美丽乡村整治类项目以奖代补管理办法,2011年-2015年区(含之江)财政将共计安排3亿元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整治、功能提升、生态保护、产业扶持、文明创建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整合支农项目,将各类建设项目、资金优先安排用于创建村,两年来,各级财政资金已投入1.5亿元,积极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三是配套出台了西湖区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西湖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验收实施办法、西湖区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西湖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指导组(现场办)及分组方案等一系列的规范性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保障作用,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3、注重结合,强化统筹推进。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与 “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都市农业精品区、休闲旅游示范区、文创产业示范区打造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强化统筹推进。一是狠抓项目建设。整合力量,突出重点,加强协调,扎实推进整治项目建设,今年计划投入资金1.87亿元的78个项目,目前已有29个项目进场施工,其中11个项目已基本完成,其余项目已完成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二是加快产业升级。结合无公害农业示范园、省级特色渔业精品园以及休闲观光设施基地建设,带动东江嘴村、灵山村、华联村等创建村的特色产业培育。发挥中国美院得天独厚的文创资源优势,辐射带动外桐坞村文创产业引入和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支撑。三是打响美丽品牌。充分挖掘地方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历史遗存,大力开展开茶节、沼虾节等渔业、农事以及其他文化活动,展示乡村新风貌,营造乡村新风气。收集整理乡村旅游区块的景区景点、停车场、公交站等信息,编制完成了西山旅游暨美丽乡村旅游图,专门邀请新华社等30余家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吸引游客参与美丽乡村游活动,进一步打响“最美西湖·风情乡村”的品牌。4、建立机制,强化推进合力。一是纵向到底的领导机制。区级层面成立以区长为组长、2位副区长为副组长、24个相关部门和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创建工程指挥部,由分管区长担任总指挥,下设办公室、规划与建设工程指导组、产业提升与业态培育指导组等“一办五组”,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全面落实责任主体。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合力推进。镇街、村社全面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将建设的目标任务逐项分解到人、到点。二是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建立工作简报、动态通报和定期督查制度,实行建设项目公开、进度公开、标准和要求公开的“三公开”,定期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专项视察,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协调合作的管理机制。落实指挥部例会、现场办公例会等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整合镇街、监察、财政、城管、住建(小型办)、文化、国土、农办等单位资源,在创建村成立现场工作指导组,加强对建设村环境整治的综合协调、项目推进的全面监管、规划设计的组织管理等。三、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村庄规划实施难。虽然已经编制完成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一些单项规划以及创建村的单村整治规划,但是由于项目实施村所在地基本都属于农田、茶叶、林地、水源保护区,一些已经排定的公益项目、产业项目,一旦触及用地问题,都难以实施,因此规划的实际可操作性还是不强。另外,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也还不够,如“三江两岸”旅游、交通和绿道等单项规划时间跨度较长,村庄内部和村庄与村庄之间的水、路、管网的规划尚未到位,导致一些实施项目难以安排;之江地区战略性规划研究中明确的沿江准快速路和绿道规划,可能还需部分村庄农居搬迁和集聚,将直接影响到沿江村的整治定位。2、前期政策处理难。近些年来由于农户正常审批建房一直受到控制,有些村庄乱搭乱建现象较为严重,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城郊结合部的村为了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私自建设了不少违法建筑用于出租,而要拆除这些违章建筑物,前期政策补偿费用就会增加,整治难度也随之加大。另外,如一些涉河工程的青苗补偿等费用,由于工程建设专项预算上不能列支,造成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工程难以推进实施。3、产业转型培育难。虽然目前三大片区产业特色明显,但受各种因素限制,精品化、规模化、效益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同时农村其他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进也比较难,美丽乡村建设尚缺乏持续动力和永久生命力。虽然近年来花了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培育了外桐坞艺术村落、茶乡休闲旅游区、沿江休闲产业带等,但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面向众多创建村社,因地制宜指导各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盘活利用好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实现转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4、项目建设提速难。一是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整治类别多、现状复杂、受制因素多,涉及市政、水利、强电、弱电、建筑、园林绿化等诸多内容。目前,具备多项类别工程的设计资质且富有新农村建设经验的设计单位较少,再加之不少建设工程系许多小项目整合而成,造成设计阶段对接过程延长。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村没有紧密结合村民需求,没有进行项目论证,造成完成设计的施工图多次修改和完善。有的设计内容虽然作了前期对接,但在图纸交底时,受方方面面的利益驱动以及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难以统一工程设计范围、规模和标准要求,甚至在工程进场施工后,提出设计变更、工程量增加的意见,致使在统筹建设美丽乡村、把握目标定位上出现偏差。二是实施单位力量不足,造成建设工程进度较慢,作为实施主体的镇村将美丽乡村建设落实在一、二个农口系统的工作人员,施工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较为突出。其次中标施工单位力量薄弱,比如有一个村去年12月初完成招投标的道路改造项目,现场仅有5人参加施工,目前进度不理想,很难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期建设任务。另外,有的村级班子懂建设工程的人员和精力投入不足,造成在个别项目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实施主体内部信息不畅、项目推进较慢的情况。三是由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定位较高,着眼于环境整治和产业转型并举,基础配套工程量大,投入资金也比较大。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财政资金1:1配套要求,部分镇街压力较大,资金配套难以及时跟上,排定建设计划存在顾虑,项目建设进度也相对滞后。三、建设好美丽乡村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是西湖区前一轮“百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是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是建设美丽幸福首善之区的应有之义。针对当前在目标定位、项目推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明确总体要求,清晰目标定位,认真处理好四个方面关系:一是处理好乡村风貌与现代文明的关系。要在配套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的同时,保留自然村貌、形态、风味。二是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要在立足区域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将产业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挖内涵、做大做强,打响乡村建设品牌。三是处理好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与镇街主抓的关系。政府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强化考核,镇街要加强项目工程管理、加强村民教育引导,激发村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村民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村干部从“推着干”到“争着干”、有关部门从“分散干”到“合力干”,营造合作共推氛围。四是处理好项目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关系。要以项目带建设,以建设促管理,达到村容村貌“序化、美化、绿化、洁化、亮化”。四、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西湖区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要深入持续推进,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必须坚定信心不动摇、加大力度不松劲、强化保障不弱化。为进一步又好又快地推进该项工作,我们认为下一步应继续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做明目标。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西湖区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城区建设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明晰目标定位,力争通过若干年努力,全区呈现村村美丽、户户整洁、人人乐业、处处和谐、家家幸福的美丽乡村格局,实现面上推进、点上突破,达到村庄可看可学、工作可圈可点的要求。2、做深规划。要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好村庄整治规划,科学合理排定项目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修订过程中要注重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利设施等规划的衔接,加强各项规划之间的配套,避免重复和冲突,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生态性、特色性、地域性,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3、做快建设。要突破用地瓶颈,积极向上争取政策,特别是要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争取更多的农转用土地指标用于项目建设。要在积极申报各类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确保各项配套资金落实,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力量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要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4、做强产业。要深挖产业发展潜力,坚持“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做精做强产业,扩大影响辐射,带动经济发展,实现整治建设与产业推进完美结合,保持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有持续生命力。要立足区域、产业、环境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山水、田园资源和产业特色,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发展更多的农家乐、农家旅社,创建更多的特色村、特色街以及精品路线,举办更多的旅游节庆活动,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规模和档次。5、做美环境。要大力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巩固提升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整治成果,实现村容村貌“五化”。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结合农村地区环境长效管理考核办法的出台实施,充分发挥已建的农村城管服务站优势,加强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挂等“乱象”的管理整治,着力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品位。要建立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部门、镇街、村社的考核奖惩,督促和激励各单位扎实推进各项工作。6、做优服务。要坚持项目带动的原则,依靠项目带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拓展,推进农村地区的路网、管网、河道的建设整治工作。以提高城乡居民品质、共享发展成果为目的,大力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文教卫体等设施的功能,确保服务布局科学化、服务投入多元化、服务保障人性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促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7、做浓文化。要深挖文化底蕴,留存乡风民俗,有效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存,围绕“五化”、注重“文化”,突出体现农村文化特色,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一笔浓郁的文化色彩。要保护乡土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对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凝练,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8、做细结合。要进一步强化与 “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建设、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区复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集中资金、资源和力量,细化目标任务,切实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取得实效。9、做精管理。要在加快工程施工设计,抓紧组织项目招投标的同时,进一步督促各项目实施主体,抓紧做好项目建设前期政策处理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采取区聘镇用、村用的办法,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业主方代表进行监督,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现场监管。建立和完善驻村工作指导组现场办公这一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工作协调,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针对建设标准高、任务重的村社,部门、镇街、村社要全面联动,协同推进工程有序实施。要充实一线工作人员,督促各施工单位加强施工力量,要求设计单位在设计前做好充分的调查和沟通工作,杜绝反复要求调整设计的现象出现。10、做齐人心。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战场是村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从而凝聚人心、推进发展。镇村干部要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协调,积极采纳村民、党员代表的合理意见,在提高村民素质和维护政府形象上做出努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推广建设成果和好的经验、做法,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西湖区未来三年计划打造35个美丽乡村“艺术风情小镇”外桐坞村 ,“渔乡风情小镇”东江嘴村 西湖区未来三年计划打造35个美丽乡村美丽乡村串珠成链。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作出了打造“美丽杭州”的战略部署。打造生态型城市,建设美丽杭州是持续发展、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大力推进“美丽杭州”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本报今起推出“美丽杭州 你我共建”栏目,刊发“美丽杭州”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以期共同努力,把我们杭州建设成为自然与人文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山川美、城乡美、人文美的大美杭州。在杭州西部群山之畔,被誉为“画外桐坞”的外桐坞村,近年来已被杭州市民所熟知作为西湖区“美丽乡村”试点打造的样板村庄之一。这里不仅茶绿、榴红、竹翠,有着天然质朴的田园风光,更是杭州人亲近高雅艺术,徜徉文化风情的绝佳去处。不过,也许还少有人知,在烟波浩渺的钱塘江畔,还有一个同样美丽的小渔村东江嘴村。它位于西湖区双浦镇最东面,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交汇处,整个村子就像一个月牙形的半岛,依靠着钱塘江,所以得名“东江嘴”。村内有鱼塘1378亩,约占全村总面积的1/3。按照当地老人的说法,这些鱼塘叫做“龙潭”,是老底子钱塘江潮水冲破大坝,等到潮水退后,留下的一个个水坑。正因为有着这样一份独特的资源,这个小村庄的未来,将会更加值得期待。近日,记者从西湖区获悉,作为该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另一个重点,东江嘴村将以“渔乡风情小镇”为目标,成为另一个不亚于外桐坞的美丽村庄。实际上,在西湖区的计划中,这样的美丽乡村,将有35个之多。它们将以村容悦目协调美、村庄整治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五美”为总要求,结合“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旅游休闲与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和“四边三化”行动,进行高起点高标准整治建设。2011年,西湖区启动首批美丽乡村建设,两年来共投入3.05亿元,致力把沿山沿江的美丽乡村串珠成链。像已经打磨出迷人光芒的外桐坞和正在逐渐显现出轮廓的东江嘴,都是这35个村庄中最值得大家期待的作品。有过建设经验的人都知道,乡村的整治中,寻找到质朴乡村中的美丽特色并加以挖掘展示,是最考验建设者功力的问题。对此,以“美丽”为特色的西湖区,以“两个品”的概念,将这些村庄的美丽,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是倡导项目建设有“品位”,通过狠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效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状况,变“污点”为“绿点”,落实农居立面“一户一方案”,配套建设公园、健身苑点、图书室、医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使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多项便捷服务,农村居民生活品质逐步提升。倡导休闲旅游有“品质”,在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中,顺应城乡居民休闲旅游需求,配套建设休闲旅游设施,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景色美了,环境好了,游客自然纷至沓来。2012年,西湖区的休闲农业就接待游客142万人次,实现收入1.35亿元。这样双赢的局面,不仅乐了游客,更是乐了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西湖区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建设”的理念,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思路,重点打造沿江休闲精品线和沿山茶乡旅游精品线,彰显乡土风情和片区特色,以环境整治为基础,产业发展为导向,扎实推进15个美丽乡村建设,确保首批美丽乡村2013年将陆续建成。并将通过三年努力,力争把35个美丽乡村打造成为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的美丽幸福新农村。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西湖报道组 潘湘虹 记者 赵海旭 编辑:何鲁飞 日前,市政协特邀一组来西湖区调研“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地考察了青芝坞景中村整治工程和外桐坞风情小镇建设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市政协主席叶明,市政协副主席董建平,区政协主席张岐,区领导赵华达、丁庆怀、张文阳、章岳定和市政协特邀一组全体委员参加。叶明指出,此次调研内容既是西湖区在建设新农村,打造特色小镇,实现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经典缩影,也是政协通过发挥政治协商职能,助推党委政府工作落实的成果剪影,值得借鉴和学习。论文化对提升乡村品位的作用以杭州市西湖区外桐坞村打造文化艺术乡村为例提要: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外桐坞村从普通茶村发展为艺术家聚集地,继而走向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其历程可以概括为三阶段的发展模式:资源依托型,政府政策推动型和产业带动型。深入分析外桐坞村打造文化艺术乡村的发展模式,探讨文化对提升乡村品位的作用,揭示乡村转型发展对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关键词:文化艺术乡村资源依托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美丽乡村外桐坞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部,如今是西湖区转塘街道下属的一个行政村。村庄面积130 公顷,162 户人家,常住人口582 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紧邻杭州主城区,是杭州近郊游憩圈重要一环。村庄东临大清岭,南接唐家桥,西对里桐坞村,北毗大清谷,绕城高速穿村而过。村庄置于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茶叶基地之中,是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地。历史人文底蕴深厚,自2007 年定位为艺术村落,2010 年开始风情小镇创建后逐步实现了茶村向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一、外桐坞村文化艺术乡村的形成过程与发展模式外桐坞村从1984年正式成立以来,村庄发展一直以茶叶农业为主。截至1985 年底,该村的茶园从解放前的200亩扩展到380多亩,传统茶叶农业为该村的主要经济支柱,经济效益总量不高。1986 年以后,外桐坞村茶园地块被政府列为“西湖龙井”茶保护基地,茶叶质量和价格得到提升,经济效益翻番。尽管茶叶生产逐年增加,外桐坞村依然与周边村落一样只是普通茶村,至2007 年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仅六十多万元。从2007 年开始,外桐坞村与艺术结缘,逐渐成为艺术家聚集地。2009 年,全村村委和村民紧密团结,克服了资金、施工等种种困难,使村庄完美蜕变为“艺术村落”。2011 年,外桐坞村被评为“画外桐坞风情小镇”、浙江省“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集宜居、宜业、宜游、宜文于一体,村民收入大幅增加,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14 年外桐坞村成为国家3A 级景区。拥有600 多年历史的外桐坞村,从一个世代以茶叶农业为经济支柱的普通茶村,成功演变为文化艺术村庄的过程中有何特点,其历程可归纳为哪类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理论认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通常分为五种:政府政策导向模式、资源依托模式、需求导向模式、核心产业带动模式、相关产业带动模式。淤本文分析外桐坞村从普通茶村发展为艺术家聚集地,继而走向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之路的历程,将外桐坞村的发展模式归纳为:自下而上的形成路径先依托资源自发形成艺术家集聚地,政府政策推动建设风情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和3A级景区并带动产业发展。渊一冤从茶村到艺术家聚集地要要资源依托型模式外桐坞村成为艺术家聚集地,其主要机遇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立。2004 年到2007 年,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期、二期工程完工。中国美院教师为了有一个舒适的创作环境,在附近若干村落中寻找合适的创作地点。从2006 年开始,一些艺术家租赁外桐坞村民的房屋,创建工作室。经过村委会与美院艺术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外桐坞村作为艺术村落正式启动并且逐渐形成。2007 年下半年,以王小松、徐恒为代表的近20名美院艺术家和教师进驻外桐坞,与村委会签订租房协议,租下了属于村集体用房的四五幢厂房,作为艺术工作室,平均每间工作室占200平米左右。此后,入驻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数量日益增多。截至2013 年底,在这个只有130 公顷、162户人家的村落中,已有40 多位艺术家进驻,多达50家文化艺术机构,包括各种工作室、艺术馆、沙龙,涉及范围诸如雕塑、陶瓷、摄影、油画、国画等。其中,原中国美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健,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以及王鸿、黄俊、袁进华、沈烈毅等一大批中国美院的名家,著名油画家闵庚灿等都在这里设立了油画、国画、雕塑、陶瓷、摄影等艺术工作室。外桐坞村与艺术家结缘的机遇并非偶然:来源于其积累的硬性和软性资源。硬性资源包括优美的茶园风光、适合的村落房屋、便捷的区位优势;软性资源则是村内淳朴的民风、适中的租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茶园风光是外桐坞村的内生禀赋,村落房屋则是通过净化和改造实现的:2005-2007年,当时新一届村领导班子为了拓展村集体经济、充分挖掘潜在资源,开始净化村内卫生,改建大批原始的集体生产用房,增加集体厂房的层高,无形中塑造了大量适合艺术作品摆放和创作的空间。外桐坞村便捷的区位优势在于:北绕城公路穿村而过,连接留泗路和留和路,北连之江路,对外联系方便;距离“艺术村落”的两大客源地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和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车程均在10 分钟以内。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外桐坞村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软性资源包括淳朴的民风,适中的租金和物业费用、深厚的文化,形成了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艺术家的入驻使外桐坞村实现了资源反哺:新增房屋出租机会;新建的艺术机构如文化创意公司、艺术工作室,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村庄经济增长和村民收入提高,为村庄发展新型文化艺术产业奠定了物质和群众基础。在艺术家的纷纷入驻过程中,浓厚的艺术氛围在村庄内逐渐形成,村庄的文化产业转型道路日益清晰。艺术品的拍卖,也为村庄发展募资提供一定帮助。在集聚过程中,村委和村民的支持,包括了专门打造艺术特色房屋、便捷的物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外桐坞村依靠高校资源、自身禀赋、艺术家集聚效应,将自身打造成一个“艺术村落”,使之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交流胜地和游客休闲品茶的佳地。2011 年,外桐坞村已经成为杭州市重要的艺术集散地之一,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其发展的资源依托模式分解图如下(图1):渊二冤风情小镇的建设要要政府政策推动型模式政府政策推动型模式指的是政府为调整当地经济发展战略,出台政策措施并予以扶持,包括提供专项资金,使某产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发展,通常情况下该产业是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性支柱产业,例如文化产业。淤在政府针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政策提出之前,当地因廉价的厂房租金和文艺的环境吸引艺术人才而自发地形成了文化艺术产业聚集区。但这种聚集区在布局和规划方面有所欠缺,配套服务方面相对滞后,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可以对其产生良好的效果。2009年11月,杭州市政府发布关于开展杭州市“风情小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通过1-2年努力,创建10余个“风情小镇”;同年12 月,农办发布关于开展创建“风情小镇”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申报细则。外桐坞村基于已经积累的艺术特色与成熟完善的规划,积极申报风情小镇。2010年1 月,外桐坞村获得风情小镇建设资格;同年3月,“风情小镇”创建工作启动。与杭州市委市政府3号文件相契合,外桐坞村风情小镇于2011 年10月1日完成建设。2011年10月16日,外桐坞村“风情小镇”(一期)举行落成仪式。“画外桐坞”正式授牌,并被定为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创意园艺术交流基地。2012 年2 月,杭州市政府办公室公布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命名首批杭州市“风情小镇”的通知,外桐坞村被评选为杭州市首批风情小镇(艺术村落)。风情小镇建设过程中,外桐坞村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多达8000 万元,用于村内基础设置建设。外桐坞村的目标,是要融合艺术人士的集聚优势与茶村特有景观,建成一个集艺术、体验、交流为一体的风情小镇。按照实施意见中“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具体要求,外桐坞村村委会做了大量工作并顺利完成风情小镇建设。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外在因素,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团结的村领导班子是内在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期间,一年之内曾有20 多个工程、100 多支施工队同时施工。但外桐坞村内未出现任何群体性事件。这不仅源自外桐坞村良好的村民素质和凝聚力,还源自村委会对群众基础的努力维护。例如,2010 年8 月15 日,外桐坞村党支部书记张秀龙带领全村160 多位户主实地考察了已经完成整治的满觉陇村,让到场每一位村民实地了解了此次整治所带来的重大意义,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合力。外桐坞村建设风情小镇的政府政策推动模式如下(图2):渊三冤美丽乡村与3A级景区促进产业发展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带动模式即通过相关产业发展,以产业联系为纽带来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此模式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必须有着具有较高的市场号召力,具有产业化的潜力的本地产业和地区的文化内涵。淤外桐坞村自2007年以来,已具备艺术产业基本积累条件,包括良好的基础设施与艺术风情小镇品牌。社会效应则是其文创艺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的驱动因素。从2011 年开始,外桐坞村成功打造美丽乡村和3A 级景区,借助两者的社会效应促进文创艺术产业的繁荣。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 年)(浙委办2010141号),提倡在全省范围内建设“秀美、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外桐坞村凭借已有的艺术风情小镇特色,入围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和整乡整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名单,成为展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成果的样板示范点。在美丽乡村实施过程中,外桐坞村坚持“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 (简称“五美”)的要求,并在20112014 年期间分四年实施美丽庭院创建规划,尤其注重村容村貌、卫生文明、生态和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建设。2014 年,外桐坞村被确立为国家级3A 级景区,画外桐坞艺术村落集茶乡风光、艺术元素和人文情怀与一体的独有特色得到凸显,成功塑造了“休闲旅游村”、“历史文化村”、“艺术创意村”的品牌,其社会效应为文化艺术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美丽乡村和3A级景区的建设是提升外桐坞村社会效应的有效方式,另一种提升社会效应的途径是举办活动、媒体宣传。活动类宣传如:中国杭州西湖茶文化博览会暨炒茶王大赛、画外桐坞茶乡风情艺术节,等等。在媒体宣传方面, 农民日报刊登“画外桐坞”的艺术蜕变一文,首次将外桐坞村推向全国。而后浙江日报、中国旅游报先后刊登美丽乡村外桐坞村的专访文章。外桐坞村已具备一定的国内影响力,在文化旅游产业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在2013 年,杭州龙腾画外桐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接待团队、散客共计10 余万人次。近两年村庄吸引了香港、台湾、澳门等地考察团队的学习参观;村内20户茶农家里开办了以油画、国画、雕塑、陶瓷、摄影等艺术工作室;根据当地茶叶特色,村内成立了“手工茶炒制中心”、“画外桐坞文化艺术展示中心”。二、外桐坞村未来的发展构想与建议以外桐坞的发展路径和经验,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各级党政部门对外桐坞村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当地村领导班子也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渊一冤村委对外桐坞未来的发展构想在发展路径方面,延续从2011年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带动型模式,继续提升社会效应和品牌塑造,将社会效益转向经济效益、产业效益。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旅游和文化两大产业,以带动村庄发展。在品牌塑造方面,依托画外桐坞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以山林、茶园、乡村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为生态基础,以艺术文化为主题特色,融入旅游要素和休闲元素,把外桐坞村打造成集新农村观光、艺术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美丽乡村示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艺术旅游村。从3A级景区转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浙江省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艺术村落,增加景观,例如建成文化礼堂、制茶中心等。在产业发展方面,注重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推广和创新。在旅游业方面,鼓励农户开办体验式农家乐;与艺术家合作发展艺术旅游;采用景区化管理模式。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将艺术产品统一包装,以外桐坞的品牌推向市场;建设艺术展馆,发展成为艺术品交易中心,用于艺术品的拍卖、展览及艺术家交流;成立外桐坞慈善机构,将艺术品拍卖所得实现村内造血功能。在宣传方式方面,宣传媒介以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外桐坞微信平台、艺术工作名人的口碑为主,并通过政府的平台举办活动提高知名度;外桐坞村目前正在和法国枫丹白露小镇对接,计划打造中国版的“枫丹白露”,提高国内和国际知名度;向同为原创艺术家集聚区的北京宋庄学习管理经验。淤下图为外桐坞村未来的产业发展构想框架(图3):渊二冤村民对外桐坞村的展望通过对外桐坞村若干名村民的入户访谈,本文归纳村民对外桐坞文化艺术村庄的展望,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收入持续增长,缩减收入差距。通过对不同村民的走访发现,在租房方面,因居住地理位置不同,村民的房屋出租难度不一,主要原因在于村落中心的民居因路面狭窄,租赁条件不足,导致有意出租的村民房屋闲置,这些村民无法得到房屋出租收入。针对为房屋闲置的村民增收的问题,外桐坞村可对村落中的规划布局做一些改进,即美化村落中心的街道,增加租赁吸引力;开发村民增收的项目,补偿房屋空置的收入损失。第二,通过文化礼堂的创建,提升文化品位。在文化礼堂创建中,村庄紧紧围绕“文化殿堂、精神家园”的要求,把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主要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普及科普知识的大课堂、农民文体活动的主阵地。如聘请专业老师不定期地开设国学课堂,教授道德经、弟子规等课程,使之成为中小学的文化第二课堂;在暑期等长假期中,村内的书画室用于举办培训班,开设书画课程,提升下一代的文化艺术品位。第三,增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文化生活。外桐坞村近年举办三十年西湖再论剑书画展、书画家与村民笔会、茶道艺术展、我来画春天等活动,先后6次组织民间文艺表演队为村民带来越剧、相声、歌舞等演出,并每周进行2 次书画培训活动等。在未来,外桐坞村村民期望村庄拓展公众文化活动种类,进一步增强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富有特色的各类文化基地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增加外桐坞村浓厚的文化气息,促进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化生活质量,使外桐坞村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渊三冤外桐坞村未来发展的建议第一,对外提升外桐坞村的独特品牌,对内增加村庄凝聚力。外桐坞村建设文化艺术乡村已有7年,但尚未完全形成其独特的品牌。建议从精致、艺术、人文、美丽这四点来打造属于外桐坞村的独特品牌。精致村庄品牌,从村庄的布局规划来看,是在画外桐坞艺术小镇的有限空间中,最大化塑造精致的景观特色,例如原创乡村景观、茶艺文化休闲景观,艺术风情景观,对每个建筑、每片区域的布置都赋予其独特的风格。艺术村庄品牌,即在旅游产业中增加艺术元素,建筑风格艺术化,将艺术家集聚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民俗旅游中;在传统茶业中,添加艺术成分,利用艺术家的设计对茶叶进行包装。人文村庄品牌,即挖掘红色资源,建设系列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内涵,将外桐坞村打造成红色教育爱国主义基地,弘扬红色文化;引入孝道文化,创建文化礼堂,为村民和旅客提供精神食粮。对内提升凝聚力,即保障村民的福利水平,保持村内团结、和谐与稳定。这就要求外桐坞村致力于增加村集体收入,提高村民收入水平,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以不同的渠道让村民参与文化艺术村庄建设中;村民与村委的决策中形成有效良好的沟通机制。第二,进一步科学合理制定发展规划,提升乡村品位。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乡村品位的重要体现之一。考虑到外桐坞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被青山包围这样独特的自然特性,人在乡村开放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的总体特征就是亲山性。一个好的开放空间,如何满足人们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如何营造让人舒适的空间关系,是乡村开放空间设计的关键。建议在环境设计中采取如下措施: (1) 在“一心两街五区”淤的总体布局模式下,结合外桐坞村周边环境布置景观轴线,并在道路两旁种植花木,营造“以山为景”视觉冲击效果的同时也带给游客仿佛置身都市田园般的空间体验;(2) 坚持保护原则,杜绝过度开发,保护和改造外桐坞村现有的建筑,建议“以旧修旧、保留风情”,强化外桐坞村整片区域建筑秩序感的同时也彰显建筑个性,让游客在不同的时代转换中感受文化的重量,感受艺术的魅力。第三,把握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契机,把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为以人为本的智慧乡村。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以人为本的智慧农村一方面体现在生产上转变为“C2B模式”于,外桐坞村可在此模式上打造“艺术家私家茶系列”,村庄茶厂根据消费者提出的偏好制作茶叶包装并由贮存艺术家设计润色。以人为本的智慧农村另一方面体现在生活方式的转变,让人在享受移动支付、食品药品管理、数字生活的便捷服务中提升生活品质。外桐坞村正在建设的文化礼堂,将传统文化经典的礼堂仪式与信息技术结合,除了把礼堂艺术用视频进行记录,还利用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将礼堂文化传播给村民,耳濡目染中改变村民的精神生活,村民在文化礼堂的时间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打牌娱乐时间。第四,增加村民参与度,提高文化艺术吸引力。外桐坞村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村委班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村民的参与度有待提高。首先,画家工作室、艺术展览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的建立,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建议让当地村民参与创作,再支付一定的报酬。在工作和创作中,村民在文化艺术村庄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在不断提高,更增添村民在文化艺术领域的造诣,使文化艺术村庄实至名归。其次,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礼堂的长效投入机制、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真正发挥好村民在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文化礼堂的利用率,确保农村文化礼堂持续发挥作用。为更好地传承、延续外桐坞村的文化底蕴,召集老年人进行座谈,梳理村史由来、姓氏起源、传说故事等村情村史,还邀请村里的老师收集相关资料,创作孝文化的漫画手绘稿,全村形成“要我建”向“我要建”的氛围。再次,在民俗旅游中实现村民与游客的互动,例如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一起在年糕坊打年糕,村民在享受亲情的同时吸引游客的参与。三、外桐坞村发展对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根据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 年)(简称“行动计划”),到2015 年,全省70%左右的县(市、区) 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外桐坞村从普通茶村发展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其发展之路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渊一冤用文化提升乡村的品位一个乡村在打造和提升自身品位的过程中,不仅要依靠净化、亮化、美化等举措,还要善于利用文化。2013 年,外桐坞村成为杭州市首批实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行政村之一。外桐坞村在艺术小镇建设的基础上,融入当地文化的传承和挖掘。该村提出了“把全村打造为开放式文化礼堂”的理念,按照“两堂”、“五廊”的标准,统一规划布局,因地制宜挖掘孝、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创意文化等特色内涵,深入梳理村庄历史、村落文脉,努力建设具有外桐坞特色的开放式文化礼堂。乡村的品位就在文化礼堂建设中获得提升。乡村是否善于利用文化提升品位,还体现在对文化的多功能性的挖掘与对产品的创新。外桐坞村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已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充分将艺术气息、文化品质融入农产品,打造高附加值农产品产业链。将特色农产品与红色文化、休闲旅游文化深度挖掘、融合,淤除了纵向上拓展产业链,优化组合农产品的生产、采集、制作和销售各环节。更重要的是在横向上拓宽产业链,突出特色农产品的文化价值。比如外桐坞村盛产茶叶,朱德元帅曾多次考察外桐坞村,该村基于此历史渊源,目前正在打造“元帅茶”。另外,一些画家常年驻村作画,该村还通过与艺术家合作,着力打造“艺术家私家茶系列”。通过将文化艺术与农产品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农产品产业链的品位和附加值。外桐坞村的茶产业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其他村庄在发展农产品产业化时,除了因地制宜纵向拓展产业链,更要注重横向上与艺术文化相结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把艺术的美和文化的魂固化到特色农产品中。(二) 乡村的发展要因地制宜袁同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浙江省有28000 个村,每一个村都应该有其特色,找寻其地域文化,抓住机遇,借势借利,打造自身的文化品位。“行动计划”强调特色文化村的培育,坚持“一村一品一特色”的理念,为农村特色文化村落制定保护政策。足以见得,一个乡村的崛起应当基于自身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抓住来自不同方面的机遇加快发展。应当如何因地制宜,规划村庄的发展?外桐坞村从普通茶村发展为艺术家集聚地,依托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建设风情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和3A 级景区,最后着眼于发展文化艺术产业。从其发展历程看,主要特征是:先抓牢社会效益,再抓牢经济效益和产业效益。社会效益产生于一个村落的特色和品牌知名度,在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打造经济效益和产业效益。乡村必须因地制宜发掘和利用资源禀赋,考虑适合村庄发展的路径。确定好发展路线之后,该村牢牢把握主脉络,引进的相关产业不可杂乱无章,在求优的基础上进一步求精。乡村的发展机遇主要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生产力,也是政策的重要着力点,能够带动村庄整体发展。乡村应当把准文化的主线,同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外桐坞村的经验,村庄应先以自下而上的模式打造村内文化特色,依托已有资源,再争取政策扶持和指导,最后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渊三冤乡村发展一定要把村庄发展与村民生活改善相协调美丽乡村应当将重心放在村庄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上,保证村庄内部的凝聚力。村庄建设是否成功,村委班子成员很重要,应当具备特色定位与创新,尤其对文化重视。外桐坞村形成艺术家聚集地、申报风情小镇、发展美丽乡村和3A级景区,都与村委的努力和村庄的凝聚力紧密相关。在促进村民增收方面,目前外桐坞村的经济来源是房屋租金、给艺术家老师打工、茶业收入以及第三产业收入,实现收入多元化。其次是在生活品质方面,外桐坞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争先创优举措和新农村建设始终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上,村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中道路,大部分民居得以新建或改建,一百多户农民住在既传统又新型且现代化的舒适住宅里,每户拥有数字电视等先进电子产品。在村内经济发展方面,随着参观团队和游客数量的增多,村庄在门票定价方面借鉴国内其他3A 级景区,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收取门票费,增加村集体收入。渊四冤以点带面袁打造智慧乡村群一个村庄的成功可发挥带动其他村的示范作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以点带面的美丽乡村格局。正如外桐坞村能积极带动周边村落共同发展,创建“大桐坞”的概念,实现区域的共同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在造福村民、生态环保、文化创意上取得显著成效,但基本是单个乡村各自进行没有聚集成片,新农村建设应进一步统筹协调、发挥带动效应,把美丽乡村提升到智慧乡村,不仅村美人和、更要村智人慧。建设智慧乡村首先要进行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物联网建设、云计算中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于智慧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大、规划要求高、服务范围广,需要多层次宽范围的村庄共同参与建设,在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发挥乡村在绿色景观、生态休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溢出效应,用较少资金打造绿色生态、文化创意的智慧乡村群。作者:浙江大学“紫领人才计划”课题组来源:观察与思考德清 美丽乡村升级版发布日期:2014-12-31信息来源:中国湖州门户网字号: 大 中 小 从全域规划到建设凸显特色乡愁,从创新机制到实现长效管理,从经营乡村到百姓“幸福值”全面提升德清县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德清 美丽乡村升级版12月25日,绍兴市柯桥区党政代表团一行10多人来到德清县,专程“取经”美丽乡村建设。这个月,像这样的学习考察团队,德清已迎来了10多个。近年来,一场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在德清此起彼伏。在农村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广大农民也在主动参与中享受着更多的美好。上月,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在德清举行。省委书记夏宝龙盛赞德清是“美丽乡村升级版”,为全省的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了经验。“盆景”串成风景,美丽建设实现全域覆盖漫步于德清县武康镇五四村,宛若进入了一个大花园。树木成行的村道、郁郁葱葱的田野、透着绿意的农家小院这一切,在冬日里显得格外生机盎然。在中心村,一处20个车位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农家门口也通公共自行车?”听了记者的疑问,村委会主任阮建强笑着说:“现在住在我们村,真的感觉和城里差不多。”整洁的公路上行驶着通往县城的公交车,花花世界等乡村休闲旅游场所一到周末总能迎来一车又一车的游客,还有全覆盖的免费WiFi掰着手指,阮建强兴奋地讲述着村里这些年的新变化:“今年我们又投入了10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并成为全县首批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因为“村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新景象,五四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花开江南。德清乡村的美丽变化,不仅仅只发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