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城乡建设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9675322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阆中市城乡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阆中市城乡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阆中市城乡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阆中市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阆中市规划和建设局二一年四月阆中市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阆中市城乡建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富民强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十二五”规划更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阆中市城市与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既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我市城乡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规划纲要包括五个部分:一、“十一五”城乡建设发展回顾与评价;二、“十二五”城乡建设面临的形势;三、“十二五”城乡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四、“十二五”城乡建设的主要任务;五、“十二五”城乡建设的保障机制与措施。第一章 “十一五”城乡建设发展回顾与评价“十一五”期间,是阆中城市与城镇化进程最快、城市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最高、城市与城镇建设让老百姓受益最多、城市与城镇特色塑造最有成效、生态环境改善最为明显、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力度最大的时期,五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一、“十一五”城乡建设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阆中市城乡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富民强市、加快发展”为主题,以道路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以创建旅游城市、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为阶段目标,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五年累计投入210亿元,城市与小城镇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建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阆中建设“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1、城市(镇)建设取得突破,发展框架迅速拉开2006年1月市委第十届九次全会提出了“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框架初步拉开,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3平方公里拓展到22平方公里。七里(城 南)新城区基本完成了3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建成了总长约9公里的“二纵五横”的主干路网骨架及占地1100多亩的七里工业园区,七里(城南)新城区全面推进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景观绿化20万平方米,道路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古城(城北)老区先后完成了道路修复、古城防洪排涝设施改造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域一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并已初见成效,改变了城镇 环境和镇容镇貌。2、古城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展开,古城特色塑造初见成效。按照阆中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阆中市古城环境整治总体方案,以“三创一线”为目标,围绕“打造精品、壮大旅游”为整治重点,连续开展了古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了中天楼、道台衙门、武庙、学署等清初四大古建筑的复建和张飞庙暨文博馆、贡院明远楼景区建设等,并创建了了以古城为核心的嘉陵第一江山国家AAAA级风景区,改造完成了东山园林、锦屏山、藤王阁等一批公园景区,打造了三陈街、大东街、下新街、武庙街等一批历史街区,建成21片老城绿地。“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绿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整治修复古建房屋约2300间,整治嘉陵江河道总长约9公里,亮化楼宇60多幢,拓宽整治道路70条,总长约40公里。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公共交通发展实现突破。基本建成“环网相连、节点通畅、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对外交通方面,建成嘉陵江二桥,建成阆中客运中心和嘉陵江阆中码头、兰渝铁路、广南高速公路建设已全面启动,城市道路方面,完成滨江路北段、东段拓宽改造,七里大道拓宽改造等一批重点道路项目及城市支路网、区域性疏解道路的改造与建设;公共交通方面,实现了城北(老城)与城南(新城)公交连通,并投入运营,我市公共交通实现零的突破。2010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86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0.46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2006年的2.31平方米增加到8.79平方米。4、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进一步加大保护、建设和整治力度,城市形象得到显著提升。环境保护方面,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主要河流基本无劣类水体,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环境建设方面,建成了天象、鱼翅等广场和游园绿地,完成一批公园及道路的绿化栽植与景观改造。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初步建成具有30万吨/日以上能力的较为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市综合污水处理率上升至70%;市容市貌整治方面,共拆除各类违建近10万平方米,新改建各类公厕30多座。至2010年底,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95公顷,公共绿地面积为4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0.0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16%,绿地率为39.13%。5、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承载能力得到提升。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能力和城市承载能力得到提升。供水设施建设方面,2010年底自来水供水管网达到523公里,比“十一五”初期增长109.4%,城市供水普及率为97%,主城区供水普及率为100%;供气设施建设方面,至2010年底,天然气管道长619公里,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187%,管道化率达到39%,城市燃气气化率达到93%;城市公共交通方面,至2010年底,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达51公里,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138%,年末拥有标准运营车辆44标台,增长了58.8%,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6标台;防洪排涝能力方面,共增加泵站流量196立方米每秒,清淤河道40万立方米,改造管网647米,2010年底城市排水管道长度达978公里,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127%。6、城乡规划编制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不断增强。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以总体规划调整为主线,编制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古城保护规划、小城(集)镇总体规划等一批乡镇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以及城区排水、各类风景区和公园等一批专项规划;城乡规划工作逐步向村镇转移,完成了阆中市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一批乡镇的新区详细规划编制。7、“三房”工程有力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房地产开发业态均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建成了天汉明珠、云天1号、南郡、阆水广场等一批居住区,七里新区成为住宅建设和投资的热点区域;结合道路建设、环境片整治,对古城等一批危旧房片区实施修复改造,拆除危旧房59平方米;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和廉租房建设,积极推进产权调换房建设工作。“十一五”期间,房地产投资累计189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13%,房地产竣工面积为12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8万平方米,比“十五”期间增长34%;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7平方米。8、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初步显现。阆中市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31%。根据全市小城(集)镇现状,完成了新一轮规划调整和修编工作及一批重点中心镇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市委、市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城(集)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统筹建设与发展。2010年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达0.47亿元,是2005年的6.3倍,镇区道路长度从2005年的26公里提高到2010年的43公里;绿化覆盖面积从21公顷提高到5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3.03平方米提高到4.98平方米。9、“建管并重”意识不断增强,城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镇)管理法制化进程不断加速,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加强,先后对阆中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阆中市市容管理条例进行修改完善,研究出台了阆中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阆中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办法和阆中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等地方规定,以及阆中市经营性户外广告有偿设置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城市管理规章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了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条件、限定办事时限的行政管理新机制;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清理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等专项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城乡管理朝着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迈进。二、“十一五”城乡建设经验总结 总结“十一五”期间城乡建设,既有值得传承的成功经验,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得益于一个符合实际、利于发展的扩张思路。城市(镇)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密集的人口集中区域,其区域空间规模、结构布局、功能定位都直接关系到城市(镇)建设的开展,近几年,我市城市与城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就直接得益于我市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张和城市战略思维的调整。“保护古城,建设新区”、“规划合理,功能配套,环境整治,管理有序,持续发展”等战略的提出为城市与小城镇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得益于一个抓住机遇、乘势发展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西部大开发和嘉陵江梯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及兰渝铁路,广南高速公路等政策的倾斜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给予了阆中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对阆中市城乡建设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抓住了这些机遇,并成功地借助这些机遇为我市城乡建设赢得了乘势发展的先机。三是得益于一个领导重视、保障有力的组织体系。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任务重,工期紧,环节多,建设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十一五”期间,我市形成了一个领导重视、保障有序的组织体系,通过领导挂帅、目标分工、责任明确等做法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网络,确保了城市与小城镇建设的顺利推进。四是得益于一个敢于突破、开拓创新的运作机制。在城市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资金筹措一直是困扰政府的难题,面对困难,我市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摸索出了以市场为导向、多形式、多方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城建投融资体制,在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基本保障了城建项目资金需求。五是得益于一个全员支持、凝心聚力的舆论氛围。城乡建设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城建成果会给城市发展、百姓安居带来便利和实惠,另一方面城建拆迁、工程施工也会给城市交通、市民生活造成干扰和影响,“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通过创建宣传平台、新闻宣传制度等做法主动化解矛盾寻求理解,做好积极宣传赢得支持,为城乡建设的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不足之处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在城乡建设中,科学规划对特色塑造的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城与乡村之间发展仍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狭窄,城镇化水平偏低,城乡统筹发展任务依然艰巨;三是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发展模式仍显粗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对其周边县的辐射力和影响不大,城乡建设管理的长效化、法制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城乡建设资金筹措压力进一步凸显,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依然很高。第二章 “十二五”城乡建设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阆中市城乡建设抢抓发展机遇、突出战略重点,加快推进“经济阆中,文化阆中,和谐阆中”的关键时期,更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阆中”的重要机遇期,城乡建设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必须用前瞻的眼光、战略的思维深刻分析这一时期城市乡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充分认清形势、冷静应对挑战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建设发展全局,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今后五年,我市城乡建设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一是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十一五”以来,国内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长三角区域城市、各大省会城市和县级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具有自身城市特色的发展道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十二五”及以后,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如何更好地加快阆中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显得更为紧迫。阆中只有在新形势下牢牢把握城市发展竞争的最新动态,延续和升级“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的发展势头,才能进一步全面提升阆中城市建设成果的内涵与品质,切实提升阆中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二是城市与小城镇建设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城乡统筹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百姓对城市与小城镇建设的衡量标准和期望要求也正与日俱增。在快速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提升城市(镇)魅力、保护历史遗产、塑造文化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已成为“十二五”城市与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城市(镇)建设必须更好地处理好新区建设与古城保护、资源利用与生态友好、重点投入与协调发展等关系,以真正实现和谐发展。三是破解城乡建设资金难题的压力依然巨大。城市与小城镇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十二五”期间,随着城市与小城镇建设的继续快速发展,资金紧缺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如何解放思想创新融资模式、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仍然是“十二五”时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能否破解这一难题、更好地促进市场化融资进程,实现资金供应瓶颈约束与需求刚性增长的有效平衡,是保障“十二五”期间我市城乡建设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阆中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发展存在着诸多有利因素。一是国内经济发展为城乡建设注入了稳定的资金支撑。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我国正进入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加速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城乡建设正面临着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雄厚的经济基础。这就为阆中用长远眼光谋划发展、用现代化标准推动建设、努力实现“十二五”城乡建设新跨越在宏观层面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二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兰渝铁路、广南高速公路的建设,为阆中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阆中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川北地区中举足轻重的发展极之一,在未来“呼应成渝、辐射周边”的需求定位中必将承担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阆中要直接接受南充、成都、重庆、广元辐射、构成蓉、渝、阆中三足鼎立的良性发展格局;另一方面,阆中又承担着向川北地区传递辐射和直接辐射的综合功能,是红色文化旅游、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枢纽性城市,这就为阆中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加快阆中中心城市发展,带动乡镇小城镇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阆中加快自身发展、以自身发展促进周边县共同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阆中初步拉开的城市框架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阆中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为城乡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功能提升、生态环境的优化完善、城市特色的彰显塑造,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等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更为“十二五”期间有效拓展城市空间、实现城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阆中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城市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关心城建、理解城建、支持城建的良好局面为“十二五”期间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与和谐的社会氛围,这势必为“十二五”城乡建设抓住机遇、继续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也必将为城乡建设实现“十二五”强势开局、顺利推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三章 “十二五”城乡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是实现阆中城市(镇)跨越式发展,古城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中等城市初具规模等发展目标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挑战和千载难逢的机遇,只有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变压力为动力,阆中的城乡建设才会跃上一个新台阶,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才会赢得更多的优势。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稳市、旅游富市、工业强市、环境优市、科教兴市、文化塑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科学规划为先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构建互利性、市场化、内生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建设具有阆中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从阆中的城市禀赋出发,更加突出城市特色、彰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城市与小城镇建设领域的市场化、法制化进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城市(镇)管理服务水平,推动阆中城乡建设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二、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城市与小城镇的承载力和辐射力,完善城市(镇)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多中心、开敞式、轴向发展的组团城市功能布局;形成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相协调、以柏垭、老观、河溪、水观、思依5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和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形成与建设阆中城市战略相适应、以市域小城为骨架的城镇体系和内外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与最佳人居环境城市(镇)要求相一致的绿化系统和生态环境;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古城新貌。立足科学发展和特色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和社会和谐,力争通过五年建设,使阆中早日成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文明富庶的中等城市”。三、2015年主要预期目标加速推进城镇化水平进程,城市化水平达到45%;城区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积极推动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项目向建制镇倾斜,完善通乡公路网,实现城乡供排水、环卫等一体化,乡镇城镇化率达68%。城市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16平方米以上。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5%,主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燃气气化率达95%,主城区燃气气化率达100%、管道气化率达60%;公共交通运营里程达到70公里,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9标台以上,七里(城南)新区和古城(城北)区公交500米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年均增加1平方米以上,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农村住宅综合配套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以上,新城区内500米半径就有一处上规模的可供市民休闲的公园、广场或街头绿地。城市综合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30天;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0以上。主城区人均人防工程面积达到1平方米,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合格率达99%,优良率达80%,平战结合开发利用面积达25万平方米,开发利用率达80%以上。提高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率,每年重点推广12项“四新”成果;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普及率达到60%以上。城镇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面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主城区10%以上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65%的设计标准,20%高耗能既有建筑逐步实施节能改造。第四章 “十二五”城乡建设的主要任务“十二五”时期是阆中市城乡建设加快发展抢抓机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我市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将进入调整、拓展、优化、提升的关键阶段。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将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和高效能管理,提高城市与小城镇区域承载力、综合竞争力和集聚辐射力,既快又好地推进“和谐阆中”建设。一、城乡规划强化城市与小城镇规划在城市(镇)建设和管理中的龙头作用,注重城市(镇)空间布局、城市(镇)发展模式、城乡统筹发展、节约利用资源、生态环境改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自然及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和城市(镇)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民主性,通过对城市(镇)空间的整体把握,提高规划对城市(镇)空间环境特色的塑造和引领水平,促进和保障城乡建设长期健康协调发展。尽快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完成阆中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各项专业规划,实现近期建设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加强城市特色的塑造,把反映和体现阆中古城特色、山水环境、窗口形象和现代化风貌的地区划定为特色区,结合风景区建设和环境整治开展一批特色风貌区的城市设计工作,从而保证城市在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历史得以延续、环境得以维持、特色得以提升,城市精神和品质得以提高。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和指导,继续推进阆中市各小城(集)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工作,并加强规划指导,完善近期重点小城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并开展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中加强对村镇整体布局和农民住宅建设方案的引导,加快推进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较为规范的城乡规划政务公开制度,以城市规划公示制为核心,继续推行城市规划的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畅通公众监督渠道,提高公众参与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规划审批效率,加强批后管理,建立联动机制。加强规划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快规划的地方规章建立工作,完善规划领域的政策规章体系,突出城市(镇)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禁止任何违规操作,提高规划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城市与小城镇发展规划的系统性研究,着重对2010年后的城市(镇)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特色塑造、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加强对阆中规划编制、规划管理技术与行政架构的研究,力争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阆中特色的规划管理体系。二、城市(镇)建设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镇)及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拉开七里(城南)新区发展框架,初步形成“以阆中城为中心、市域5个重点城镇为副中心”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镇)体系,提高城市(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七里(城南)新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城市化进程,逐步完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景观,提高新城区整体建设、集约发展水平,提升新城区综合服务能力,使之逐步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活力、富有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城。江南镇小城镇建设,以兰渝铁路建设为机遇,重点完善内外交通格局,实现与主城的无缝对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加强锦屏山等景区保护和滨江路景观绿地建设,形成以锦屏为背景、以嘉陵江景观为特色的“山、城、江”带状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全面打造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江南小城镇新形象,使之成为阆中向成、渝辐射的重要窗口。三、历史及旅游资源环境整治继续保护古建筑和文物保护紫线内的建筑;全面完成所有现存木体修缮保护工作,为创建全国城市品牌奠定基础。深度开发建设金沙湖旅游和构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风光带。实施金沙湖旅游品牌战略建设,完成金沙湖、构溪河旅游运作总体方案,进一步做厚做优做活金沙湖、构溪河风光带,挖掘金沙湖、构溪河的文化内涵。整体推进古城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整合人文、自然环境,保护古城区域特有的历史建筑风貌特征,整体提升景区景观形象、生态价值和品牌效应,把古城景区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继续打造永安寺、天宫院、老观古镇风貌,开辟天宫院、老观古镇游览专线。四、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兰渝铁路、广南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城市路网格局、调整优化路网结构、确保节点通畅运行,进一步提升阆中城市功能,更好地“呼应成渝、辐射周边”,实现阆中自身快速发展与区域联动发展的有机统一。1、对外交通。构建“方便快捷、安全有序、经济环保、保障有力”的和谐交通体系,实现交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总体上达到“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交通服务全面适应”的交通基本现代化目标。建成兰渝铁路阆中站项目工程。大力推进交通网络建设。规划构思与阆中的交通系统相衔接,以乡镇公路为骨架的安全、舒适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建设河溪嘉陵江大桥。努力推进干线公路建设。完善干线公路与广南高速公路连接,打通乡镇间断头路,以省道302公路贯通我市东北部及南部城镇发展轴,以阆仪县干道连通所有乡镇节点;继续推进农村公路标准化建设,提高其通达深度和质量。加快枢纽站场建设。配合兰渝铁路阆中站,重点提高客运站建设,提高客运站规模和能力,配置完善直达客运站,做好枢纽货运站,打造1-2个综合货运站和专业货运站,合理配置一般货运站,形成与铁路、沿江码头以及城市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和谐统筹的,“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枢纽站场布局体系。加强嘉陵江码头建设。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全面改善嘉陵江航道通行条件,提高航道通行能力,沿江搞好公用码头建设,适度发展货运码头。2、城市道路。建成市内外道路网络衔接良好、内外交通组织有序、“环网相连,节点畅通,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城市路网,营造快捷舒适的城市道路和交通出行环境,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加快阆中城区与外围地区的道路联系。加强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乡镇新建道路无障碍设施达100%,改建道路达80%以上,建成区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基本齐全,无障碍环境友好,力争达到示范城标准。加快城市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的社会公共停车场,基本满足城市静态交通需求,改善城市停车状况;加强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建设公交停车场站和港湾式公交站台等静态交通设施,充分发挥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率。五、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初步实现城市(镇)公用设施现代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信息化,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覆盖面。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增强城市保供水平和整体防护能力、提高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质量为目标,形成适度超前、持续发展、保障有力、全省领先的城市公用服务设施体系。1、城市供水、供气。加强城市供水保障系统建设,扩大公共供水设施的服务范围,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供水安全;建立安全、稳定、高效的城市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发展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保障城镇居民饮用水安全,加强城镇水源地保护,全面提高出厂水质,加大供水水质全过程监管力度;有计划地推行生产循环用水,逐步取消自备水厂,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立城镇供水安全保障和应急系统。根据需要适度扩大供水规模,提高古城(城北)供水能力。加强供水管网改造,新、改建70公里输、配水管网。新建、扩建1-2个增压站,全面消除城区低压供水片区。优化用气结构,加快实施天然气主干管网及储配站、接收门站、调压站等相应输配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天然气普及率。2、公共交通。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发展新型、节能、环保的公共交通,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互相衔接的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出行方式。3、人防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继续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方针,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城市人防应急组织指挥和通信警报体系,构筑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平战转换迅速的城市防护体系,不断提高人民防空的整体抗毁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依据阆中市人防工程建设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坚持“平战结合,造福人民”的方针,注重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整合地上地下,有序开发,系统推进,提高地下空间利用效率。加大人防工程维护管理力度,确保人防工程功能完好、状态优良。4、城市防洪排涝和防灾减灾。建立城市防洪排涝和防灾减灾的应急体系和保障机制,提高预警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加快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通过综合整治河道、消除束水节点、改造排水管网、建设排涝泵站等工作,完善排水管网;健全防汛自动测报、决策支持系统,逐步建成现代化的行之有效、保障有力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和综合防灾减灾系统,全面提升防汛排涝能力。建设河道达标堤、改造城区排水管网、河道清淤护砌,按规划提高一批泵站排水能力。建成市域防灾、抗灾、减灾综合体系,按照国家减灾战略和阆中城市发展要求,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全市灾害预测、监控、预报、通讯警报网,建设全市统一的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和若干区域指挥中心。六、环境保护与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要求,以改善全市生态环境为核心,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以创建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实施“生态阆中”建设工程,推进“川东北绿色中心”建设,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升环境承载力与人与宜居环境的和谐,实现生态市建设第一阶段目标。1、环境保护。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有效控制全市环境污染,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加大嘉陵江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划定2个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一、二级保护区,加强入江排污口的整合,加大力度治理岸边污染带,确保城市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改进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加快推进“禁燃区”建设和全面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加强工程施工、道路运输等扬尘污染控制和机动车燃油油品质量监督管理。加强区域环境噪声控制。继续控制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鼓励选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55分贝以下,较安静区域和交通噪声控制在70分贝以下,阆中城市达标路段比重要进一步得到提高。加强工业污染源的长效监督管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降低COD、SO2排放强度,建成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全力推进电子固废处置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执行以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环保法规的贯彻实施,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规范化、自动化、数字化和现代化。2、环境建设。按照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在七里(城南)新区和古城(城北)绿化框架体系和城市发展区生态网络,以“增加绿化总量、提高环境质量”为重点,调整绿地布局,完善绿地类型,大力推广节地、节水型绿化,加快建设绿色生态阆中,巩固和提升阆中在国家园林城市中的领先地位。突出城市生态网架构建。以嘉陵江为主线,利用环城水系,依托自然山林、串联公园景点,建成嘉陵江绿化生态线;进一步完善城区主要道路两侧生态绿廊。加快风景区及公园景观建设。全面提升锦屏山、藤王阁、东山园林等风景区环境质量,完成盘龙山森林公园、构溪河湿地自然保护景区湿地公园等景区建设,构建以主城为中心向近、远郊辐射、分布均匀、特色显著的郊野公园网络体系。加快构筑比较完善的主城绿地系统。加快城市小型广场和游园的建设;完善行道绿化栽植和植物更新改造工作,力争每年在城区新增5块绿地,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区绿地系统,实现市区内500米半径就有一处上规模的可供市民休闲的公园、广场或街头绿地。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沿212国道、302省道和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广南高速公路入城道路修建干道绿廊和绿楔,结合嘉陵江河道整治建设城市滨河绿廊。注重七里(城南)、古城(城北)和城乡结合部绿地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南、城北两个城区以及城郊绿地系统,与主城的绿化交相辉映,构成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城乡一体的绿化网络系统。加快防护林体系及沿江风景林建设工程。加快市域内沿江、沿河防护林体系建设,建设主城沿江水源涵养、生态景观防护林体系以及东河、构溪河、白溪壕、西河等河两岸防护林带,逐步改善市域沿江、河河风貌和生态环境。3、水环境综合治理。依据阆中市城市水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和阆中市城市水环境治理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主要江河水系进行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城市水体防洪、排涝、景观、生态等多方面功能,在城市(镇)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排水、引水和污水处理体系,大力遏制水环境恶化趋势,基本消除水环境污染,形成“排水畅通、水清岸绿、景观和谐、人水相亲”的城市(镇)水环境。加强河道水环境治理。加快构溪河、白溪壕、西河等4条河道水系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实施污水截流、河道整治、生态护砌、引水补水和流域泵站改造等工程,至2015年,基本做到城市(镇)污水不入河,控制富营养化程度,全市河道总体达到或优于类水体要求,恢复沿城市(镇)内河流的生态环境,改善整体景观。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建成和完善七里(城南)新区和古城(城北)老区的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收集输送系统,确保城市(镇)未经处理污水不排入江河;实施河溪、文成、双龙、彭城等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城市综合污水处理率达85%;力争建设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场。4、环境卫生。以生活和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建成高效的固体废物管理、城市保洁系统、收运和处理处置系统。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填埋量零增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40%,垃圾封闭运输率达到90%,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30%。加快推进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建筑垃圾处置场建设;继续完善城市(镇)垃圾填埋场建设,并规划新建大型卫生填埋场一座,持续提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形成回收利用、填埋、焚烧等各种方式合理配置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置系统。完善生活垃圾收运转运体系。推行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化、压缩化和运输密闭化,控制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环节的环境污染,力争实现垃圾收运处置全过程的现代化作业;建立、健全城市、附近城镇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中转运输、处置系统,提高垃圾密闭化运输覆盖率和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合理设置环卫公共设施。力争至2015年全面完成城市区的垃圾箱房改造、更新;积极推广环保型、生态型的公共厕所,至2015年一、二类公厕比例达到60%左右,力争新建、改建公厕7座,城市公厕总数达20座。努力提高城市与小城镇保洁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城市(镇)保洁管理、服务网络及环卫公共服务处理体系,提升道路保洁整体水平,城市道路推广机械化清扫冲洗,减少道路二次扬尘,扩大道路保洁范围。七、房地产业与住宅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构建与现代服务业相协调的现代房地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以“阆中城市”、“小城镇”、“集镇”和“中心村”四级居住圈为载体的现代居住格局,大力提高住宅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以改善中低收入居住状况和坚持和谐拆迁为重点,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住宅建设结构,构建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按照城乡统筹与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以规划为先导,积极推进城市(镇)新区和中心村建设。集中实施七里(城南)新区和市域重点小城镇居住区的综合开发,逐步提高开发强度和配套力度,加大中心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状况。“三房工程”有序推进,逐步完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加强中低价商品房市场调节功能和经济适用房保障功能,发挥廉租房与货币配租分流功能,实现“居者有其屋”。探索通过推进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发放住房补贴、购房贴息等新途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推进以普通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实现房地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节土地供应总量与供应结构,实施以普通住宅开发与经营为主的产业导向政策,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动态均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良好局面。完善住房公积金监管体系。强化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不断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继续完善公积金贷款办法,加强资金运营和贷款风险管理,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住房公积金监管的实时化、网络化。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强化行业管理。扩大物业管理市场份额,建立行业竞争机制,发展优势物业管理企业;推进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并实施物业管理,力争到2015年,全市0.6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80%,新建住宅小区100%实施物业管理。八、村镇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响应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市域小城(集)镇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实施阆中城市、重点镇优先发展战略,重点发展“5个重点”和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建设,集中抓好道路、供水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构筑科学合理的“中心城市重点城镇一般城镇集镇中心村”的市域城(村)镇体系,建设具有阆中特色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镇村布局规划和小城镇、村庄规划。发挥城镇规划的龙头作用和综合协调功能。加快各城镇建设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力争实现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5个重点镇”。大力发展柏垭、水观、河溪、老观、思依等城镇,高起点建设,建成人口规模2-3万人,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产业发达、生态优美的新城镇。加速建设洪山、千佛、双龙、彭城等城镇,形成品牌突出、个性鲜明、功能独特、人口规模达0.3-1.5万人的城镇。加强一般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充分利用各城(集)镇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发展优势,推进若干相对独立、人口规模适度的一般城(集)镇建设;按照镇村布局规划,同步加快农村居民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力争全市创建5个城市化示范镇、10个康居示范村。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城(集)镇道路交通、污水处理、区域供水、防灾减灾、垃圾转运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公交向农村的延伸,力争实现乡乡和重点中心村通公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基本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力。逐步实现城镇垃圾、污水等集中处理和无害化处理。城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加强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全面整治所有村庄,改善城镇环境,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力争80%的重点城镇成为环境优美城镇。重点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以上。重点城镇地表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要达到环境规划中环境功能区标准。突出村容村貌的整体提升,重点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初步建立中心村清扫保洁、垃圾收运、及时清运的作业机制,逐步建设村收集保洁、镇转运、市处理垃圾处置体系;积极开展“康居示范村”创建工作;研究制定阆中市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标准,逐步建立村庄整治长效管理机制,以具有田园风光和各具风格、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农村规划居民点,逐步取代农村中落后零散的村落。加强城镇综合管理,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风格。深入贯彻实施阆中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行为,“一图三证”发证率保持100%。强化对重点城镇建设的组织,逐步建立重点城镇建设的多层次管理推进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形成合力,确保阆中小城镇建设发展取得实效。引导农民居住向城镇、规划居民点集中。按照镇村布局规划要求,加强农村建房的规划管理,引导农民建房建到规划居民点上。每年推广10套农民康居住宅优秀设计方案,无偿提供给农民建房使用,提高农民建房的档次,改善居住条件。九、城乡建设管理坚持“建管并重、更重管理”,加强城市(镇)管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城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借鉴国内外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经验,丰富管理手段,提高城建管理工作的公开性、透明度,全面提升城乡建设各领域的管理水平,以管理促建设。构建新型管理格局。完善阆中市城乡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新格局。规范和健全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力度,推进依法行政,切实维护管理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规划管理。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保障机制,严格规划控制,加强规划执法,规范建设行为,确保规划实施的强制性和连续性,减少规划随意性和自由裁量权,使规划引导真正落到实处;加快规划的地方管理实施办法和行政措施;进一步提高规划审批效率,加强批后管理,建立联动机制;继续完善规划公示制度,提高公众参与度和程序透明度,形成政府规划工作和社会规划意识的良性互动。加强土地管理。与土地管理部门配合,加强村镇集中与土地整理,并借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的实施,保障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强化节约利用土地,建立严格、科学、有效的土地计划管理制度;加强征地拆迁考核政策和利益分配机制的研究制定以及供地后建设用地的管理工作;运用市场机制及地租地价杠杆,积极处置闲置土地,努力为城市(镇)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建设有形土地市场,严格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推进工业项目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的实施。加强项目管理。重视项目前期储备研究,强化项目安排的科学评估机制和代建招投标机制,严格城建项目计划管理和项目实施过程管理,规范建设程序和招投标程序,严格管理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严把概算、决算审批关,落实项目责任考核机制,加快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严格控制工程造价,防止“三超”工程;大力推行项目工程担保制度,强化工程风险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竣工后资产登记和移交制度,推行重大城建项目的评估制度和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贯彻阆中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加大检查处罚和工作督查力度,加强工地围档标准化建设和重点区域强制推行预拌砂浆工作,逐步建立施工现场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建筑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施工安全生产动态管理,建立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效率。加强建筑节能管理。严格执行城镇新建住宅、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规范,加强建筑节能的能力建设,建立节能建筑的性能测评、认证标识制度和日常的建筑节能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节能专项审查,严格实施建筑工程的节能单项验收和节能工程施工验收备案;加强建筑节能的中间检查,完善建筑节能过程管理;落实城市规划在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控制措施,加强节能技术研发,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加强建设市场管理。加强对建筑市场各方行为主体的监督管理,规范建筑企业劳务分包行为,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有形建筑市场建设、招投标监管和招投标各个环节的跟踪管理,建立预防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勘察设计市场,提高建筑设计质量和水平,加强抗震设防管理,确保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安全;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完善房地产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产业组织政策研究,提高分析、预测、运作和调控市场的能力,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加强城市公共应急管理。逐步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研究制定供水、供电、供气、公交、防震、防洪排涝等领域的应急预案,健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城市应变防患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加强城市维护管理。继续按照管理综合化、养护市场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深入推行综合养护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城市道路、园林绿化、防洪排涝、市容环卫等市政设施的综合养护体制改革,培育综合作业市场,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养护管理新体制。加强资金管理。加快盘活存量资产,通过充分挖掘土地、自然、文化等潜在资源,提高城建项目的运作收益;推行特许经营管理,进一步开放城建投资领域,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探索融资新渠道;加强前期策划论证工作,完善偿债机制,努力实现重大项目资金自我平衡;加强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和概决算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十、新科技推广与应用努力营造全方位创新的良好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以及新能源在城乡建设中的应用和产业化的步伐,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利用新科技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治污技术水平提高,实现建设领域建设过程的资源节约。以创新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以创新提升城市的价值。以新技术应用为手段,创新完善城建基础性工作。建立城建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推动城市基础空间信息和政务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的调整和升级,改进规划成果信息库,实现数据库动态更新的正常化、制度化;实现水电供给、交通、市容、环境、人防、房地产等方面的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理系统的整合一体化运作,提高城建系统的公共服务效率。加快城市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力争研究并推广数字城市空间信息平台及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城管系统政务信息化,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监管,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和动态调适机制;推广电子政务,开展网上审批,做到一线联网,信息共享,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信息化水平。同时,积极推进建设领域的科技合作,重点开拓城市管理、建筑节能、环境治理、小城镇建设等领域,同时加大建设领域的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与交流。推动“节能省地型”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大对住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优化住宅区空间布局,提高房屋设计和建造水平,减少房屋建设过程中资源消耗,逐步构建资源节约型住宅产业结构和住宅消费结构。提高环卫行业的科技信息化水平。建设市容环卫公共信息服务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力争实行在线监控,提高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加强环卫行业标准化工作,提高环卫作业服务与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提高城市燃气技术和管理水平。大力推广新型管材、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开拓新的燃气使用领域,加强关于城市燃气输配及应用、节约能源及提高热效率、提高自动化水平及安全保护连锁装置,切实保障安全用气、提高燃气使用效率。第五章 “十二五”城乡建设的保障机制及措施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规划是“十二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专项规划,也是统揽全市建设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为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建立科学的保障机制和措施。 一、坚持科学发展,注重规划引领,为“十二五”城乡建设提供科学的规划保障。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制定组织领导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建立规划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切实抓好落实。建立规划实施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宣传和民主监督,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完善相关部门和行业专项规划。纲要是我市“十二五”期间城乡建设的综合性、纲领性规划,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各类专项规划编制要体现纲要总体要求,做好完善和衔接,尽快形成统一的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体系。建立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动态跟踪和中期评估制度,根据形势变化和实际需要,对规划目标任务进行必要的修订。进一步加强城建统计信息工作,提高对城乡建设规划实施和运行效益的分析水平。二、完善制定地方实施办法,加大普法力度,为“十二五”城乡建设提供健全的法制保障。针对“十二五”期间城乡建设和管理,出台和修订一批质量较高、操作性较强的地方性管理办法和政府规章,制定相应的配套性文件,充实和完善现有建设法规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任务书类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