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上传人:letao****18521 文档编号:39661798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掌握这篇葬文(悼词)的文体特点:结构清晰,诗化、哲理化的语言,出色的辩证思想;3、理解主题思想,借鉴课文中对生与死的思考,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化、哲理化语言的揣摩,领会深刻而博大的思想。教学难点对雨果生死观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体悟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显示巴尔扎克图片1850年8月18日,是举世哀痛的日子,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8月20日那天,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让我们学习雨果先生的悼词,来缅怀这们伟人吧!二、题解葬词即悼词,演说词的一种,一般内容是回顾死者生前所做的贡献,并作出评价,表达深切的悼念之情。本文是一篇出色的演说词,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采华丽,语言诗化,富含哲理,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三、巴尔扎克与雨果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自幼上寄宿学校,后学习法律并在律师事务所见习,随后决定从事写作而住进贫民区的阁楼。第一部作品悲剧克伦威尔未获成功,后改写小说也未引起注意,遂做出版商,以赔本告终,负债累累。1828年决定重事写作。第二年发表小说朱安党人和婚姻生理学,赢得一些声誉。驴皮记的出版使他名声大震,于是他决定创作宏伟的人间喜剧。1848年拟定的“人间喜剧总目”包括“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他每日伏案十多小时,努力完成这一庞大计划,最终写出91部小说。“风俗研究”中的创作有:“私人生活场景”计划中的32部有4部只拟了提纲,完成的28部中包括高老头、高布塞克、夏倍上校、玩滚球布店等。“外省生活场景”计划中的17部有6部未完成,发表的11部包括欧也妮葛朗台、幽谷百合、幻灭等。“巴黎生活场景”计划20部,完成的14部中有塞沙皮罗多兴衰记、纽沁根银行、娼妓盛衰记等。“政治生活场景”计划8部,完成阿尔西的议员等4部。“军队生活场景”计划的32部中只有朱安党人等两部发表。“乡村生活场景”5部中完成农民等3部。“哲理研究”计划27部,发表驴皮记等22部。“分析研究”计划5部,只完成婚姻生理学1部。另外,贝姨、邦斯舅舅等6部未在“总目”的137部之内。人间喜剧有“社会百科全书”之誉。巴尔扎克注重具体、详尽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灵魂。人间喜剧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一个人物往往在多部小说中出现。雨果,法国作家。从小爱好文学,崇拜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2年出版颂诗集,获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后又出版诗集新颂歌集、颂诗与长歌。182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冰岛魔王,之后又发表小说布格雅尔加。1827年在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中猛烈抨击古典主义,这篇序言被看成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剧本欧拉尼被称为划时代作品。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写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企图占有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而加害于她,后被敲钟人卡西莫多推下楼摔死,最后奇丑的卡西莫多和美丽的爱斯梅拉尔达死后在一起的浪漫故事,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小说悲惨世界写穷苦工人让华尔强因偷了一块面包坐牢19年,出狱后化名冉阿让,在一位神甫的引导下弃恶从善。它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和贫苦人民的悲惨,主张以仁爱战胜邪恶,从而改造社会。小说海上劳工写渔人吉利亚特发现未婚妻爱上一位青年牧师后自溺的故事。九三年写共和国军队司令官郭文放走从大火中救出三个小孩的叛乱头子郎德纳克侯爵的故事,小说的主题是“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其他重要作品还有,诗东方吟秋叶集黄昏之歌静观集历代传说等,剧本逍遥王玛丽蓉德洛麦吕克莱斯波尔吉玛丽都铎尔昂杰罗卫戍官吕伊布拉斯等,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笑面人等。另外,他还写有文学与哲学杂论论莎士比亚行动与言论见闻偶记等。四、背景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度,对文学的执著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1849年2月,巴尔扎克患上了心脏肥大症,雨果表示慰问;1850年7月,雨果去巴尔扎克寓所看望;1850年8月17日,当雨果得知巴尔扎克病情恶化的消息之后,于当天夜里又一次来到他的病榻前,两人进行了交谈。巴尔扎克的生命在当天夜里十点半结束了,终年51岁。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万分。他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人类的生与死、善与恶,世间的美与丑、真与假,无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引发他丰富的联想。他痛悼一代伟人巴尔扎克的永不复生,为巴尔扎克在并不长寿的生命中的巨大创造而骄傲,同时他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8月20日,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在太阳西沉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葬的法国公众,发表这篇著名的演说。五、初读感知1、听读(多媒体);2、练读(自由朗读);3、演读(齐读10、11、12三段)。六、结构第一部分(12):总结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第二部分(39):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第三部分(1012):阐述作者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意义。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七、诗化、哲理化的语言(一)、课后“练习”二: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2、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显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3、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4、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5、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明确:1、“虚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2、巴尔扎克用他天才的观察和想像,将现实撕破展示给人看,让人们看清了社会的真面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3、巴尔扎克这位伟大的人物,用他自己的作品,给自己安装好了坚实的底座,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未来的人们,一定会给他塑起一尊尊有形无形的雕像,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怀念。4、面对巴尔扎克这样的伟人的辞世,雨果在这里感慨万千,不由思考生与死这样重大而沉重的主题。他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也是自由的,巴尔扎克的逝世,触动了许多人去思索生死问题,把巴尔扎克当坐标,思考活着的真义。5、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也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二)、自由赏析1、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这句话表面是在揭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规律,即每一大变动时代先出现武力统治者,然后才出现精神统治者。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是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印证了本段开头一句话的意思,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他不仅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千秋万代。2、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雨果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看作一部书,并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雨果在这里高度评价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它看作一部浓缩的历史,使人们从中看出“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看出作者给人们揭示的“现实”。这是巴尔扎克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它启发了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论。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可见雨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的。3、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是诗化的语言。先要注意作者拿“短促”与“饱满”对比,意为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再要注意“饱满”一词,它意接前句,意为巴尔扎克一生是饱满的,不是空虚的,这样的评价就更为形象,表明巴尔扎克的生命和生活是充实的,他做的大量工作对人类是有益的;最后注意“作品比岁月还多”这句话,“作品”与“岁月”相比,出人意料,作品可以计算,岁月如何计算?以“天”计?以“年”计?这样行文是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4、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在雨果生活的时代里,有数不清的黑暗与罪恶,也因此有数不清的对现实不满的人们;而伟人的逝世,将进一步警醒和启迪进步的人们,使他们对现存世界的一切产生怀疑和动摇。这句话包含对巴尔扎克的赞誉,意为巴尔扎克以其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唤醒了一批人。八、出色的辩证思想课文前九段主要评价死者,表达哀悼之情,从这些哀婉深沉的语句中我们隐约感觉到作者的文笔、思想和人格。第十段之后,与一般的葬词就大不一样了,虽然还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经有了作者强烈而非常独立的思想意识,与其说作者是在评价巴尔扎克,不如说他是在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等,这样的表达,已经由个体的巴尔扎克之死上升为作者一种哲理性思考了。主要是这后三段,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崇高人格;主要是这三段,作者的真诚、真挚和真情,给了读者巨大的感染力。九、深刻的思想内容1、主旨: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表达作者积极的生死观。2、收获:确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十、拓展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比较1、相同点:从文体看,都是悼词,而又具有演讲辞的某些特点;从内容看,都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作出了崇高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作了深刻的阐发;从表达方法看,都以议论为主,而又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且都运用了讳饰等修辞方法。2、不同点:巴尔扎克葬词除具备一般悼词的特点之外,还阐述了演讲者的生死观,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具备这一特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过渡衔接紧密,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而巴尔扎克葬词一文,则更富于散文特点,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性的思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调朴实、冷静、深沉,而葬词则华美、悲壮、激越,一篇以理智启人,一篇以感情动人。十一、总结全文十二、教学反思鲁发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