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如何备课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7653916 上传时间:2021-11-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教师如何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青年教师如何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青年教师如何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 青年教师如何备课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就必须提高备课的质量。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就应该紧紧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这一核心,狠抓备课这一环节,提高备课实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年轻教师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间题1.重个体备课,轻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变个体优势为群体优势的有效手段,但它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并没有开展起来。这突出地表现在:同一年级的不同教师之间教学进度相差很大,即使是同一进度的,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也大相径庭,练习题设计等等不一。有的学校尽管有集体备课活动,但开展得极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集体备课前,没有进行充分个体备课,也没有确定好中心发言人,导致集体备课时,你一言,我一语,盲无目的,效果较差。这是因为:(l)教师的工作是以个体独立进行为主的,而集体备课,需要有严密科学的程序,备课组成员要人人参与,通力合作。(2)个别学校的学科教学成绩评估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往往过分突出单个人的教学成绩,没与备课组整体成绩挂起钩来,不能调动起教师集体备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的甚至还存在相互保守的现象。 2.重单个课时备课,轻单元备课。有的教师单个课时教案齐全,而缺少单元备课,有的即使有单元备课,也备得不到位,不实用。这是由于,有的教师受教学水平的限制,不知单元备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及怎样解决,搞不清该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找不出一个单元中各章节、框题之间的关系,挖不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不出单元知识框架,从而使单元备课有形式无内容。3.重内容、轻形式或重形式、轻内容。有的教师教案中教学的具体内容写得具体、详实,可操作性也比较强,但形式上却不规范,如书写潦草、项目不全等;也有的教案字迹工整,项目齐全,但教学的具体内容却很少,只是几个标题,显得空洞无物。前者是由于,有些教师没有领会到教学的真谛,教学的目标意识和重点、难点意识淡薄,虽然在教案中注明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能有意识地体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后来干脆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项目省略去了。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体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为了简单省事就将教案中应有的项目省略了。后者主要原因是,个别教师由于缺少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在表面形式上作文章,课备得很浮浅,达不到教学目的,完不成教学任务。4.重教材,轻大纲。在检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手中没有教学大纲,有大纲的教师,备课时也不看,或不进行潜心研究。这些人对大纲的作用缺少深刻地认识,认为大纲规定的教学原则、要求及教学内容等,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不明显,特别是考试题和答案往往直接出自教材上而不出自大纲上。所以,在备课中只注重对教材的研究,不注重对教学大纲的钻研。5.重知识教育,轻思想教育。很多教师在备课中,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不能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由于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要经历一个知、情、意、行的内化过程,不是三言两语、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思想教育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再加上受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评估教师教学成绩时,只看文化知识的教学效果,而不看思想教育的效果,就导致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管知识传授,不管思想教育。6.重教学过程,轻板书设计和教后札记。检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的教案役有板书设计,更没有教后札记,个别即使有也是应付工事,特别是教后札记,更是五花八门,不着边际。他们大多低估了板书设计和教后札记的作用,有的尽管有板书提纲,但不善于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不在备课本上单列出来,只是上课时在黑板上信手涂鸦;对教后札记,很多教师不知写什么、怎样写。7.“写备”多,“思备”少。由于个别教师事业心不强,再加上有的教师不善于动脑,误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故重写,不重思。写前,没进行全面地思考,精心的安排;写后,也不反复地推敲、熟悉、修改;教后,也没有仔细斟酌、认真分析成功和不足之外,更没有作必要的记录。8.照抄多,创新少。有的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创新意识,只是照抄课本、教参书的有关内容,照本宣科,备不出新颖性和趣味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备课的最高形式是教育科研,备课过程是一个研究教学艺术的过程,象蜜蜂酿蜜一样,采百家之花,酿一家之甜,若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不注重动脑研究问题,心中没有教育科研意识,就备不出有新意的课,写不出有价值的教案。9.备教材、教法多,备学生、学法少。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加之教师对学生不十分熟悉。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研究教材、教法的研究,忽视了对学生实际状况及学法指导的研究。表现在教案中,只有教师的怎样传授,没有学生怎样接受;只有教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参与。10.备“讲”多,备“练”少。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侧重于备讲什么,怎样讲,而不重视练什么,怎样练,怎样进行思维训练,讲练怎样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师上课的过程,就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的过程,上课就是讲课,把问题讲深、讲透、讲明白。也有的教师误认为“练”就是让学生做练习题。因此在备课时,把教学过程机械分成两部分,前边是教师讲,后边是学生做练习题,造成讲练脱节,不知道在教师讲的过程中,穿插学生的归纳、分析、举例等活动同样属于练的范畴。11.备知识的传授多,备能力的培养少。在备课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地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不能寓能力的培养于知识教学之中,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智能,不能从发展智能出发传授知识,没有做到低起点、高落点,即出发点在知识上,落脚点在能力上。这主要是受“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观点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的,特别是应试教育在目前还有它一定的“生存空间”,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备知识的传授多,备能力的培养少。12.备知识的纵向挖掘多,备横向联系少。一般地说,知识点的纵向挖掘相对容易些,而找出知识的横向联系,往往需要教师既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所以在备课中,大多数教师能查阅有关工具书籍,引经据典,对知识点进行纵向剖析,而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却很少涉及,忽视了知识的承接性、延续性,没将知识连成体、结成片,构成系统,形成网络。二、教师如何备课标1.“入乎其中”,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入乎其中”,即对课程标准中的每一细微之处都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也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还向教师提出了实施教学和评价的建议。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与课程标准开展认真而又深入的对话,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反复阅读,做到逐字逐句,深钻细研。就具体一个章节而言,必须弄懂这个章节主要介绍哪些内容,每一部分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各部分内容是怎样展开的。怎样论述的,各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联系;各部分内容中涉及哪些基本概念,应当怎样定义,为什么这样定义,怎样指导学生理解这个定义;各部分内容涉及哪些基本法则、基本定理、基本公式,它们的内容是什么,数学表达式是怎样的,适用的条件是什么,它是怎样总结推导出来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有在钻研课程标准时做到了“入乎其中”,教师才能深刻认识教学内容的内在本质,挖掘出实质性的东西,在教学中给学生扎实有效的教育;也只有“入乎其中”了,教师才能根据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水平,分析哪些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感到困难,为什么会感到困难。难点找准了,才能根据各种难点的具体情况,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2.“出乎其外”,宏观把握课程标准“出乎其外”,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一定要跳出课程标准看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总揽全局、驾驭课程标准、理清脉络、把握重点。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任课教师只有全面把握、深入了解本学科的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及其逻辑顺序,了解、熟悉本学科各年级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及本学科课程目标与其它学科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懂本学科本年级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了解、熟悉课程标准中各单元对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只有在钻研课程标准时做到“出乎其外”,才能在教学中精选取舍、找准重点。就具体一节课而言,要通过钻研课程标准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以及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与前面学过的知识是什么关系,与后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这些内容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在所要学习的这些内容中,哪些是关键性的知识,教学中必须浓墨重彩,哪些是了解性的内容,教学中可以一带而过,哪些是目前不需要掌握或不能掌握的东西,教学中可以略去不讲;在教学中,哪些内容必须先讲,哪些内容只能后讲。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实施教学时才能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就整个教材来说,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分布在教材各个章节、各个段落中。钻研课程标准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的科学内涵,将知识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这样才能达到纲举目张、举一反三的效果。三、教师如何备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教材的精神内化为白己的思想,上课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教得轻松,学得偷快。因此深人钻研教材,正确使用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更是显示教师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备教材首先要过“五关”,即教材知识纵横联系关;教材编排体系关;教材内涵重、难点关;教材育人因素关;素质教育要求关。那么怎样做才能过好教材这“五关”呢?1.钻研教材钻研教材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只有在课前把教材钻研深人了,认识透彻了,课堂上才能厚积薄发,深人浅出。而钻研教材的重点在于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要求,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根据教学要求确立适度的教学目标。钻研教材有以下三个步骤:其一,初读整体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精要。初读主要是钻研以书面语言为载体出现在教材上的内容,包括复习题、例题、习题、图形以及大纲教参上的一些要求。对这些内容通过读,研究它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每部分知识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每章节的编排意图,然后将这些通过分析和理解、咀嚼和消化,变成教师自己的已知点。其二,细读一一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要从教材内容的联系中把握。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难点是对主体而言的,关键则是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言的。一般地说教学重点应该是一节课、一个单元、一册书乃至某个阶段都起作用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难点是指学生难理解、难辨析、难计算、难解答、不易接受的学习内容。难点是由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而形成的。通常教材中比较抽象、学生对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的,或者比较隐蔽、需要用新的方法去认识的内容,便可确定为教学难点。关键则是指理解、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突破口,它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中介与桥梁。其三,精读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介于教学大纲与教材之间的一种教学指向,是指教学要达到的标准和结果,因此我们说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牵动着课堂教学的一切,教学目标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更不能盲目随意,游移不定。2.组织教材组织教材是备教材非常重要的一环。教材组织安排得好,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一环套一环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所谓组织教材,就是把一堂课的全部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过程的特点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起来,也就是对教材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组织与安排的过程。一节课讲解、训练、教育等内容很多,要特别注意分清哪些是教材的基本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质与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备教材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它对课堂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钻研、组织教材上下功夫,才能达到主动驾驭教材的目的。钻研、组织教材仅仅是教师备课中的一环,我们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优化备课,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四、教师如何备学生要想“教“成功,必需“备”先行。“备”,字面理解为“准备”,教学活动中的备课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其中备学生可视为对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分析与研究。教师历来都很重视备教材和备教法,都能够较好地把握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并能理解教材的要点及内在联系。但长期以来,备学生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最终使素质教育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现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谈一下备课中该如何备学生。(一)了解学生的甚本情况一个班级是由许多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师要对全班每个学生的性趣,爱好,身体状况,心理素质,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教育环境等有所了解,真正做到情感与心灵沟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业”。应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与学生一起游戏,真诚地以大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往。这样,“学校里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苏霍姆林斯基)。(二)了解学生的学习若础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了解班级的整体学习基础,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优中差生的比例。而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以下几方面的情况:1.了解学生是否能用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师在备课时正确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格外重要。教学时教师应注意沟通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抓住知识的衔接点,在“指导自学”和“穿针引线”上下功夫。2,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备课时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研究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分析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针对一些学生对一些学科或教学问题不感兴趣这一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应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数学问题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三)分析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科基础知识本身理解上的变化,必将引起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的变化,只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内容,才能使学生有可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体验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分析学生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制定学生能力目标的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课堂教学就会回到灌输知识的老路上去。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达到的,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不断渗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创造体验和处理现实问题的机会。(四)研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学生是否参与教学活动,首先取决于教学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备课时教师就要把学生活动先备出来,把传统的“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地提出该课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进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五)设想学生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同一个教学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水平划分几个层次,预侧每个层次的学生可能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使课堂教学更为流畅。(六)研究学生个性品质差异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学生聪明与否,思维反应的快慢与智力发展水平有关,同时还与后天环境和教育水平以及本人努力的程度有关。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有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差异,还有学习态度、习惯、信心、兴趣等非智力上的差异。正视这种差异的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展望一个学生的未来,不能仅限于学生在校学习的表现,还要看其社会实践能力。特级教师马芯兰对教学提出“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评价思路(“保底”是指保证学生人人达到一个基本要求,“不封顶”是指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就是要求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应该用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差生。五、教师如何备自己教师备课除了备教材、备学生,更要备自己。备教材、备学生是为了上好课,而备自己,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修炼”,则是为了把课上得更好。教帅应该既是一个教学者,又是一个研究者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自己。研究自己的结果,一方面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展现自己的长处;另一方面不断自己“充电”,提高业务素质。1.结合自身实际,恰当选择教法。每位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往往是长于此则短于彼,巧于彼而拙于此。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要扬长避短,就实避虚,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事实上,如果一个教师采用的教法与他个性特点相适应,那么这种方法便能充分显示其优势。因此,在备课中知己知彼,恰当选择教法,是上好课的突破口。2.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机会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除平时对本专业知识的研究外,一要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努力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开阔视野,充实自己,使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化;二要不断研究新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千变万化。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三要善于总结。一个教师的内涵是否丰富,底蕴是否深厚,教学经验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好的教师往往善于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3.要敢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要创新就要在教学改革中不断丰富自我、超越自我,形成个性,形成特色。当前,有两方面的课题需要进行思考:一是在“减负”中研究新的教学思路。既要完成教学内容取得好成绩,又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二是教学手段的更新。目前,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离开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新一轮的“课改”要求教师学会使用电脑、开发课件,并使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为此,教师必须提高再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研究新课题中,创建新思路,掌握新方法。备课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但真正能在备课中既备教材、备学生,又备自己,则是对教师的较高要求。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的备课提出较高要求是时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的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复合型教师脱颖而出。五、有效备课心得事实上,由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手,到成长为具有自己的独特教育理念的个性化教师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积累备课经验、不断发现备课妙招、不断生成教学机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一个优秀教师,都必然地要经过“模仿整合创新形成个性化风格”的发展历程。在踏上这段历程二十年之后,我将自己在备课中关注的八个问题整理出来,算是一个老教师为年轻教师呈现的自以为是的八招“锦囊妙计”。妙招之一模仿、甚至抄袭工作之初,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是对事业和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热情的。然而,热情等同不了能力;希望代替不了风格。因此,刚工作时的我,便将模仿看做自己快速提升的唯一法宝。从学校毕业后,我便一头扎进了一所革命老区的山乡初中。学校很小,没有图书馆,没有资料室,所有的教学资料,就是教务主任文件柜里的一排北师大出版社的中学政治教案,但这上面都是名家的心血。于是,我就依照自己的喜好,倾心钻研各位名师所备的那些课文,不惜花费时间,将他们的课堂中起承转合的语言都熟练地背诵下来,然后将他们模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约是工作的第三年,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一盘教学实况录像带。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开始产生了强烈的观摩名家上课的念头。但县里的那点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都被县城中学老师占去了。于是,我辗转托了几个同学,从进修学校把他们的12盘教学实况录像借了来,一盘盘地看,同时一盘盘地记录。把每一句精彩的过渡,每一个精妙的提问都记录下来,写在自己的备课本上,然后在教学到这篇课文,或者教学到同类课文时,就在备课过程中反复揣摩,逐字逐句地推敲备课中的各个环节。这种备课活动,让我获益颇丰,自认为教学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现在,每当新学年开始,学校安排我带徒弟时,我便会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告诉给刚毕业的年轻人。我想让他们知道,教师并不是只需要辛勤的工作,更多的时候,起点处的巧妙手段,是可以将自身成长的路程缩短很多很多的。更何况,现在的网络时代,不仅书店里有着铺天盖地的教学著作,图书馆中有着成千上万的教学文章,而且网络还以它的博大与宽宏,为人们提供了纵情驰骋的空间。当我们拥有了这么良好的备课条件时,又怎么能放弃这些宝贵的财富不用,而只凭借个人的微薄力量蜗行摸索呢?对于教学新人而言,模仿,是备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精当的成长路径。妙招之二在整合中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白石先生曾告诫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成为一名有所建树的语文教师,如果始终是单一模仿名家,只会把自己引向死胡同中。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亦步亦趋式的模仿之后,我开始跳出备课时的单一模拟状态,而把自己学习来的各样经验加以融合,让它们成为能够适应我的课堂需要、适应我的学生实际的备课方式。目前,外出听课与授课的机会多了,每当有外出观摩的机会,听课记录便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的习惯是尽量把他人授课中精彩的设计和启发、鼓动学生的话语都记录在专门的听课本上,这个本子,被我戏称为“授课秘籍”。回来后,遇见适合的课文,备课时就要把这些“秘籍”拿出来,与我的教学实践相磨合。一旦被我的教学实践验证了是适合我学生的好方法,那我就将之据为己有了。这种将别人的教学设计、教学细节跟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构想相整合的过程,其最大好处是让我把偷艺得来原本很杂的各种风格和自己学生的实际、自己的个性特点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备课中的博采与整合,不一定要建立在完整教学流程的基础上,更多的时候,是在备课过程中,将平日里积累的各种教学细节穿插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比如,课堂提问的设计,我就会把以前收集的资料提出来,看看别人是如何质疑的、如何表扬学生的、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观点等。研究这些细节,看起来和整个课堂的完整没有多大的联系,实际上,正是这些细节的完善,才有了整个教学流程的精细妙招之三迎合学生的喜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于老师的要求,如同食客对于厨师的要求一样。厨师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手艺来加工菜肴,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食客的口味特征,有的放矢地配料烹饪。同样的道理,老师备课,自然也就要把握住自己的学生的口味特征,有目标地安排教学活动。我常使用的“迎合术”是游戏。贪玩,是年轻人的共性。有游戏的课堂总是能激发出不同寻常的学习情趣的,当然每一个游戏,都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文本教学的具体要求精心准备的。需要注意的是,备课过程中的迎合不是无原则地迁就,而是要借助最好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这种迎合中的游戏,也必须要能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仅是营造氛围。妙招之四胸中有丘壑胸中有丘壑,就是说备课时,必须明了即将面对的文本,在全册书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在全学年中体现着什么样的编排理念,在整个学段中落实着什么样的教学思想。这种明了,是一个成熟教师备课时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时常见到一些持旧教案上课的老师。上一个循环时,属于高三的课文,这个循环中下放到了高一年级了,老师却用同样的流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着同样知识的教学。这样的授课,于我而言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尽管课文还是那篇课文,但它所处的位置改变了,它对于学生的价值也就随之相应地改变了。唯有胸中有此丘壑,备课时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授课时才能提纲挈领、有的放矢。授课时才能提纲挈领、有的放矢。妙招之五在文本反复阅读中定位课堂备课的核心在于阅读,而不在于资料查找。备课中的阅读,和寻常意义上的阅读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面对任何一个文本,教师备课时应该做的,都是先读懂它。备课中的读懂文本,至少包含着五点要求:先是要读懂编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其次读懂编者选入教材的编排目的;三是读懂文本本身的隐性意义;四是读懂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各样问题;五是读懂教学中应该侧重的教学目标。这是一种需要个性和创造的阅读,也是一种需要胆识和判断的阅读。这样的阅读,目的在于搭建起文本和学生间相通的桥梁,在于将作者、编者意图最大限度地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妙招之六心中时时装着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因为资源的丰富、观点的纷繁而呈现出更加绚烂的特色。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时代,如何才能在观念与观念的碰撞、理论与理论的争鸣中不迷失方向,而始终保持一份个性化的风格呢?这就要在备课中体现出心中时时装着学生的理念了。备课的价值,在于建立起文本、学生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教师备课的目的,只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备课中所用的一切手段,都必须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根本。学生的接受,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力、情感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越是高年级的课堂,随意性越大。这种随意性,一是来源于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来源于学生理解力的提高。两方面的结合,使教师无论如何教授文本,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有事可做。然而,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一个文本中,一定存在着某种最有价值的东西,等待着我们教师在备课中去发现、去挖掘。这种价值,也应该是学生所最需要的。妙招之七让每节课都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这是苏州大才子袁卫星的话,这里借用来作为备课妙招中的一招。这是一招“无招”之招,或者说是一招最为愚笨、最为扎实的寻常招数,属于武术中的“长拳”,是每一个“练家子”都必须知晓的最基本招数。然而,这招又实实在在地体现着备课的最高境界。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备课,将不会再去拘泥于方法招式是否漂亮、是否吸引人,不会纠缠于课堂某个细节中没能体现出教师的高明和智慧。它所关注的,将只是一个问题这样的设计,会不会让学生虚度了45分钟?这个环节的安排,会不会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不大?当然,这里又涉及了一个相对虚空的教学命题,那就是教学中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在前面的招数中已经有涉及,也就不值得在此继续讨论了。用一句话来归结的话,还应该是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最有价值的那些知识能力与素养学养。遗憾的是,这样的招数,我只能偶尔使出,更多情况下,我的备课中,还存在着很多瑕疵,还有很多的课堂时间,消耗在无价值的伪话题的讨论中,甚至是消耗在了批评训斥学生,以及低级无效劳作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任务书类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