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练习题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022464 上传时间:2021-10-16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大学课程考试试卷(宏观经济学1) 一、 名词解释 1.资本边际效率 2.IS曲线 3.自动稳定器 4.平衡预算乘数 5.挤出效应 二、 判断分析题 .1.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反映越敏感,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 2.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使利率上升,而对产出的影响不确定。 三、 单项选择题 1. 以下能计入GNP的是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 B.购买普通股票 C.汽车制造 D.银行向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 2. 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左下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则表示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D.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3. 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m/k,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LM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A.LM陡峭,IS陡峭 B.LM陡峭,IS平缓 C.LM平缓,IS陡峭 D.LM和IS一样平缓 4. 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个方面都有可能 5. 当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50时,均衡国民收入为750,如果实际国民收入为800,则企业非自愿存货积累为 A.50 B.10 C.30 D.以上都不对 6. 当货币供给量和价格不变时,国民收入增加将使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C.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7. 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法定准备金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率 D.道义劝告 8. 以下哪两种情况不可能同时发生? A.结构性失业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B.需求不足的失业和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C.摩擦性失业和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D.失业和通货膨胀 9. 已知平均储蓄倾向为0.12,资本产量比为3,则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计算的增长率为 A.8% B.4% C.3.6% D.以上都不对 10. 当消费函数为C=100+0.8,投资为50,政府支出为200,政府转移支付为62.5,税率为0.25时,政府支出乘数为 A.5 B.2.5 C.1.25 D.以上都不对 四、 简述题 1. 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是如何决定的? 2. 简述宏观财政政策。 3. 简述通货膨胀的成因。 2 2 4. 简述定量税时三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五、 用总供求分析法说明经济的萧条、高涨和滞涨状态及其政策含义。 六、 计算题 1. 已知在两部分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货币需求L=0.2y-4r,货币供给量200单位,求IS和LM方程,求均衡国民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当货币供给增加20单位时,均衡国民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各为多少?为什么货币供给增加后,国民收入不变而利率下降? 2. 假定某国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0.8,固定税率为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能否最终消灭赤字? 湖南大学课程考试试卷(宏观经济学2)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宏观经济学 GDP 资本边际效率 赤字财政政策 流动性陷阱 二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16分) 1. 如果政府同时同量地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则对一国经济没有影响。 2.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社会储蓄率的上升将引起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三 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 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2. 用代数方法推导总需求方程。 3. 说明实际货币供给增加之后利率传导机制的主要过程。 4. 简述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四 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1. 论述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五 计算题(第一题10分,第二题11分) 1. 如果要使一国的产出年增长率从5%提高到7%,在资本产出比例等于4的前提下,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社会储蓄率应如何变化? 2. 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税收T=50,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 求出IS和LM的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 若其他情况不变,政府支出增加20,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3) 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湖南大学课程考试试卷(宏观经济学3)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货币政策 税收乘数 流动偏好陷阱 自主投资 通货膨胀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下列项目中,()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公司对灾区的捐款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2. 下列哪一项计入GDP() A.购买一辆用过的自行车 B.购买普通股票 C.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 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存款利息 3.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 A.在任何收入水平上,总消费对总收入的比率。 3 3 B.在任何收入水平上,当收入发生变化时,由此导致的消费支出变化对收入变化的比率。 C.在任何收入水平上,由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消费支出的变化。 D.以上答案都正确 4. 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变得很小 B.变得很大 C.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D.不发生变化 5. 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的结果将是() A.银行存款减少 B.市场利率上升 C.公众手里的货币增加 D.以上都不是 6. 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时,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7. 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则()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 8. 某一经济在5年中,货币增长速度为10%,而实际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为12%,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这5年期间价格水平将()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上下波动 9. 要达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增长,必需得() A.Ga=Gn B.Ga=Gw C.Ga=Gn=Gw D.Gw=Gn 10. GDP的均衡水平与充分就业的GDP水平的关系是() A.两者完全相同 B.除特殊情况,GDP均衡水平通常意味着充分就业时的GDP水平 C.GDP均衡水平完全不可能是充分就业的GDP水平。 D.两者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三、计算题(每个10分共20分) 1 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 投资为50,(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2)若消费函数为c=100+0.9y 投资为50,收入和储蓄为多少,投资增至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2 已知总需求曲线为Yd=100020P,总供给曲线为Ys=20P.单位亿元(1)供求均衡点(2)总需求增加10%时的新总需求曲线。(3)如果总需求曲线不变,总供给下降10%,求新的总供给曲线以及新的供求均衡点。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2.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 3.通货膨胀的种类。 4.决定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 五、论述题(18分) 试根据ISLM模型讨论财政政策效果。十、问答题1简要说明消费函数与储蓄之间的关系 。消费函数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和等于总收入,即C(Y)+ S(Y)= Y第二,平均消费倾向APC与平均储蓄倾向APS之和恒等于1,即APC + APS = 1第三,边际消费倾向MPC和边际储蓄倾向MPS之和恒等于1,即MPC + MPS =1由此可见,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只要有一个确立,另一个也随之确立。2简述投资乘数定理及其成立的条件。一般地,假设投资变动I,国民收入将随之变动Y,如果经济中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为b,那么,投资增加引起的最终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为:上式被称为投资乘数定理,而k = 被称为投资乘数。投资乘数也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投资乘数定理不仅说明投资增加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而且也说明当投资减少时,国民收入将会成倍下降。乘数定理结论的成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投资乘数效应是长期变动的累积。这就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边际消费倾向较为稳定。其次,在投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资本品和劳动力。如果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受到资源的约束,那么,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会受到资本品、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的影响,使得国民收入增加量达不到投资的1/(1 b)倍。因此,投资乘数定理往往在萧条时期才成立。3简述相对收入理论的主要内容。相对收入理论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4简述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的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5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可由以下两种方式来决定。(1)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决定均衡国民收入以横轴表示总收入,纵轴表示总支出项目,则在坐标平面内的 线上,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从而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 。在图中,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投资与收入无关,因而作为总支出的消费加投资与消费曲线平行。总支出曲线与 的交点E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显然,如果消费和(或)投资增加,经济的总支出增加,从而均衡的国民收入 量增加;反之,消费和(或)投资减少,均衡国民收入下降。假定消费函数由C = a + bY表示,则经济处于均衡时,有从中可以得到的均衡的国民收入为:(2)投资等于储蓄决定均衡国民收入以横轴表示总收入,纵轴表示投资和储蓄。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投资与收入无关,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当投资与储蓄曲线相交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对应于二者的交点E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投资等于储蓄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很显然,如果投资增加或者储蓄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量增加;反之,投资减少或者储蓄增加,均衡国民收入下降。同样,如果把储蓄函数表示为线性形式,则经济处于均衡时决定的国民收入量可以由下面的条件得到:从中再次得到均衡的国民收入为:并由此验证了无论是用总支出与总收入相等或是用投资与储蓄相等得到的均衡国民收入都相等。6、在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民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十二、问答题1 简要说明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随着价格总水平上升而减少。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持有财富的实际价值升高,人们会变得较为富有,从而增加消费。价格总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此外,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即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投资支出减少。相反,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利息率下降,引起厂商的投资增加,即价格总水平下降使得经济中的投资支出增加。因此,价格总水平与投资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影响,当价格总水平提高时,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同时减少,从而社会总支出水平下降;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消费和投资支出同时增加,从而社会总支出水平提高。也就是说,总支出水平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2简述导致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在一个特定的价格总水平下,任何引起总支出变动的因素都将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总支出中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总支出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具体地说,在三部门经济中引起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支出。 首先,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每一价格总水平对应的总支出增加,从而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由于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因而储蓄增加使得总需求下降,从而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而储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其次,投资增加导致总支出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投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正文 移动。另一方面,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利息率下降,从而投资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最后,政府购买增加,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政府购买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3简述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及其经济含义。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最初随着价格总水平提高而平缓上升,当价格总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总供给曲线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接近于是一条垂直的直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呈现此种形状的原因是短期生产要素价格不变造成的。由于在短期内工资等要素价格保持不变,价格总水平提高引起厂商供给量的增加,从而使得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额增加。当经济存在大量超额生产能力时,价格提高使得产量以较大幅度增加,但当经济接近于生产能力时,受生产能力的限制,价格提高,产量增加幅度很小。因而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总供给曲线呈现先缓慢上升,后逐渐陡峭而至垂直的特点。4简述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这是因为,在长期中,随着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工资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必然会相应地进行调整。如果价格总水平与工资按相同的比率发生变动,那么厂商出售产品的价格和生产产品的成本相对没有发生变动,从而厂商就不会改变其生产数量,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数量也就不会发生变动。因此,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长期总供给曲线说明,在长期中,经济稳定在潜在的产出水平上,此时,价格变动对总供给量不会产生影响。5简述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在任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生产能力的提高或降低都会导致厂商愿意供给的某种产出数量的变化,从而引起总供给曲线,特别是垂直部分发生移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例如,地震或战争会极大地减少经济的总供给,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第二,技术变动。引起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的变化。技术变动通常是正向,即技术水平倾向于提高,所以技术变动的影响一般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此外,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如果厂商以进口商品作为原料,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化时,厂商的成本就会发生变动,从而愿意生产的数量也会变动。 总之,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或生产成本下降,经济的总供给增加,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生产技术水平下降或生产成本提高,经济的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6简述在长期内总需求变动对均衡收入和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在长期内,工资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会随着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而作出调整,因而长期总供给曲线成为一条垂直的直线,如图所示。长期总供给曲线ASL与总产出轴垂直,它所对应的产出量位于潜在的产出水平Y*上。当总需求曲线为AD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也为Y*,价格水平为 。当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由AD向右上方移动到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产出数量Y*保持不变,而价格总水平则由上升到。这说明,在长期中总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价格总水平,而不会改变产量或收入。7试用总支出与总收入的均衡推导总需求曲线。以两部门经济为例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如图所示。在图(a)中,总支出曲线与 线的交点确定均衡的收入量。图(b)幅则表示价格总水平与使得收支相等的总支出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经济的总需求曲线。对应于图(b)幅中一个特定的价格,比如P1,在M既定的条件下,经济中实际货币量由m1 =M / P1表示出来。从而决定相应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如图中的AE1。对应于这一总支出,在 线上,经济中均衡的总支出水平为Y1,由此得到价格总水平P1对应的总支出,在图(b)幅中总需求曲线上的又一个点。在图(b)中把每一价格总水平所对应的产出水平描绘成一条曲线,即可以得到总需求曲线AD。由于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下降,消费和投资支出增加,因而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总需求曲线的推导8试分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短期总供给曲线在价格较低时较为平缓,并且向右上方逐渐延伸;当价格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受生产能力的限制,短期总供给曲线越来越陡峭,并在潜在产出水平处趋向于是一条垂直的直线。从短期来看,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简单地区分为两种情况: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平缓区域;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垂直区域。(1)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平缓区域内,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产出数量或收入、价格总水平,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出了经济处于萧条的状态。在萧条情况下,政府改变总需求的政策对总产出产生较大影响,而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较小。此外,若受到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与原有的均衡状态相比,价格总水平更高,总产出更低。这种情况表示了经济处于滞涨的状态,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2)在短期总供给曲线垂直区域内,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产出数量或收入、价格总水平,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出了经济处于繁荣的状态。在繁荣情况下,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对总产出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却很大。以上分析表明,在短期内,经济可以处于萧条、滞涨和繁荣状态。在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时,增加总需求可以使得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增加总需求却很大程度上使得价格总水平上升,相反,减少总需求却可以在对总产出影响不大的条件下降低价格总水平。9试述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同时使用的政策含义。通过总需求与总供给短期和长期分析,西方经济学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短期内经济可以处于萧条、滞涨和繁荣的状态,即短期内经济会出现波动,而在长期内,经济的长期趋势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潜在水平上。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在短期内,相机抉择的政策,适时地变动总需求,即在萧条时期增加总需求,而在繁荣时期则减少总需求,以熨平经济波动。具体地说,当经济萧条时,总需求不足,所决定的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下的国民收入。这时,政府应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财政政策手段,或采取降低准备率、降低贴现率和买进政府债券等货币政策手段,扩大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曲线在充分就业下相交,从而均衡国民收入达到充分就业水平。而在经济繁荣时,则采取相反的政策以抑制总需求,降低价格总水平。在长期内,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因而政府的总需求管理政策也就不再必需。总之,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分析表明,资本主义经济短期内会出现不稳定,但适当的经济政策可以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而在长期中经济自身的调节使得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因此,西方经济学证明,辅之以政府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经济不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可以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十三、问答题1、简述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通货膨胀首先会对工资薪金阶层产生影响。在劳动市场上,工人的工资往往以工资合同的方式预先加以确定,也就是说货币工资率的上涨往往慢于物价上涨。因此,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工人的货币工资没有变动,但实际购买力却下降了。可见,工人在通货膨胀中受到损害,而这种损害取决于工资调整的滞后期。如果工资合同调整较快,那么领取工资者受到通货膨胀的损害就少;反之,受到损害就大。其次,通货膨胀使得以利润为收入者受益。由于生产成本特别是工资落后于产品价格的上升,因而利润呈上升的趋势。只要成本滞后于产品价格上升,那么取得利润者就会获得好处。再次,通货膨胀使得以利息和租金为收入的人受到损害。由于利息和租金这两种收入形式往往在较长期的合同中被确定下来,因而如果在合同有效期内出现通货膨胀,就会使得资本或土地的实际表现出来的利息或地租高于合同规定的数额,结果按合同规定的数额取得利息或租金的人受到的损害。同时,借贷或租用者就会因此得到好处。最后,通货膨胀使得退休人员遭受的损失最大。退休人员往往在社会保险机构领取定额的保险金和补贴,保险金和补贴的数额很少能赶得上通货膨胀,因此,长年阶层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大。2简述通货膨胀的就业和产量效应。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会对就业和产量产生正效应,即通货膨胀使就业增加,产量增加。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效应大,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效应小,甚至没有。如果经济中出现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由于货币工资以合同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其变动就滞后于通货膨胀,结果会使得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导致厂商增加工人的投入量,从而提高产出量。这样,通货膨胀对就业和产出产生正效应。相反,或经济中出现预料的通货膨胀,则工人会要求按通货膨胀上升的幅度提高工资,结果实际工资下降很少或保持不米,从而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就很小,甚至没有。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对资本积累,从而对经济增长也产生影响。当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存在货币工资调整的滞后,因而使得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朝着有利于利润为收入者的方向发展,而以利润为收入者一般具有高于以工资为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因此,有利于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尽管通货膨胀对产量、就业和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效应,但这也是有代价的。代价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价格的变动对资源配置带来扭曲;二是增加了人们经济行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经济学家不主张利用通货膨胀来促进产量、就业增加和经济增长。3试用图形简要说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过程。图表示,其中横轴表示总支出和总产出Y,纵轴表示价格总水平P,AD和AS分别表示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以表示为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所致。无论总需求曲线AD与总供给曲线AS相交于AS的那一段,只要AS曲线不具有完全弹性,即总供给曲线不是一条水平的直线,那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价格总水平。例如,总需求曲线从,增中到,在总供给曲线AS上相应地决定均衡点和。对应于均衡点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为,对应于,价格总水平为。这说明,由于总需求增加,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由上升到。同样的,如果总需求曲线从增加到,价格总水平则由上升到。同样的,如果总需求曲线从增加到,价格总水平则由上升到。有所区别的是,当总需求曲线从增加到,价格总水平则由上升到。有所区别的是,当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于AS相对平缓的区域时,伴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实际国民收入也将增加;而当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于AS曲线垂直的部分理,如图中的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造成价格总水平上升,对实际国民收入没有影响,并且等量的总需求增加导致的价格上涨幅度也要比前者更大。4简述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既然总需求增加可以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那么使得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私人部门的消费增加或储蓄减少、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和减少税收都可以导致总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在总供给曲线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得价格总水平提高,从而形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此外,国家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也会间接地引起投资的增加,从而导致总需求增加,诱发需求抖动的通货膨胀。5试用图形简要说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过程。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也可以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加以说明。如图所示。当总供给曲线为AS1,它与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1决定均衡的价格总水平P2。假定由于来自于供给的冲击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到,此时经济的均衡点为,所对应的价格总水平为AS2。与原有的均衡水平相比,由于总供给减少,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由P1上升到了P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6简述造成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所致。导致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提高产品的价格,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造成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一种重要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引发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7简述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如图所示,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在失业率较低的年份,价格总水平上涨较慢,即通货膨胀率较高;在失业率较高的年份,通货膨胀率较低。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期曲线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斯曲线会与横轴相交,即在通货膨胀率等于0时,经济中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率。这部分失业率被认为是由于制度因素所决定,因而被称为经济中“自然”的失业率。价格调整曲线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当政府希望失业率降低到自然率水平之下,可以运用扩展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现这一政策目标,但需要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反之,如果政府试图降低通货膨胀率,则可以通过增加失业率实现这一目标。8简要说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若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在失业率较低的年份,价格总水平上涨较慢,即通货膨胀率较高;在失业率较高的年份,通货膨胀率较低。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对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相互交替关系,经济学家们认为,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的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9简要说明使用衰手段逆转通货膨胀的理论依据。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即失业率上升,则通货膨胀率下降,失业率下降,则通货膨胀率上升。因此,在出现较为严惩的通货膨胀时,可以人为地制造一次衰退,以一定的失业率为代价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种方法主要针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相应地,人为制造衰退也往往借助于财政或货币政策手段来减少总需求。同样地,从价格调整方程中也可以得出一致的结论。价格方程可以表示为:其中,u t表示经济在第t期的失业率,它对通货膨胀率所产生的压力由au t表示出来。价格调整方程也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既定不变的条件下,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率升高,而失业率提高,则价格向下调整。通过制造衰退来逆转通货膨胀的方案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大规模制造衰退来较快实现低通货膨胀率的“冷火鸡”方案,另一种是通过小幅度制造衰退来逐渐逆转通货膨胀的渐近主义做法。10以t表示经济在第t期的通货膨胀率, 表示经济单位对第t期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以z表示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以Yt表示经济在第t期的总需求量,Y*表示潜在的总产出量,因而通货膨胀率随着时间变动而变动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其中,g和h分别表示相应于成本推进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率的调整系数,通常被假定为是常数。这一方程被称为价格调整方程。如果忽略来自于供给方面的冲击,则价格调整方程可以简化表示为:这一方程表明,当总需求高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存在使价格上涨的压力;当需求低于潜在产量时,存在使价格下跌的压力。另外,需求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也可以由失业率反映出来,因此,上式给出的价格调整方程可以表示为:其中,u t表示经济在第t期的失业率,该式说明了通货膨胀预期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之间的关系。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既定不变的条件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率升高,而失业率提高,则价格向下调整。同时,这一方程也说明,在失业率等于0时,通货膨胀率也会因为通货膨胀预期而持续。11试述运用收入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收入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价格和工资管制价格和工资管制是指政府严格控制价格和工资的做法。在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时,政府冻结工资和价格,硬性规定货币工资和价格的增长率或政府提出指导性的工资和价格增长目标由工会和雇主协会自觉遵守。通常认为,价格和工资管制对治理通货膨胀是非常有效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和工资管制又会使得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受到极大的损害,因而在实践中并不作为常规的作法。第二、收入指数化所谓指数化就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为了避免工会以现实存在的通货膨胀为理由要求工资过度上涨,政府可以规定工资等收入随着价格上涨自发地加以调整。指数化可以是百分之百的指数化,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百分之分指数化是指工资按物价上升的比便增长。部分指数化是指工资上涨按物价上升一定比例上涨。这种方法可以消弱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但其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在实践中,收入指数化政策往往被用来减少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三、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是通过税收调节来鼓励人们限制价格上涨的作法。这种政策的基本思路是,以政府规定的一个恰当的工资、价格增长率为标准,如果工资或价格的上涨率低于这个标准,工人或厂商将获得税收优惠;反之,如果超过这个标准,他们将受到增税的惩罚,这样来鼓励逆转通货膨胀的行为。由于执行上的困难,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还处于讨论阶段,尚没有付诸实施。十四、问答题1简述西方财政制度。西方财政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的规定。税收是西方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在西方国家中,税收制度较为复杂,税种繁多。依照税收对象的不同,税收可分为所得税、财产税和货物税。所得税在税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依照纳税方式区分,税收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根据税率的变动来划分,税收又分分为累进税和比例税。所得税往往采取累进的税率征收。公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公债按照偿还斯的长短不同,可以区分为短期债券、中期债券。财政支出主要是各级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用于国防及安全方面的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公共卫生、教育、环保、运输、农业及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按照支出的补偿性区分,财政支出可以区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的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社会保险、救济及其各种补贴。由于政府购买对产品直接构成需求,并且必须以产品作为交换,而转移支付不需要以产品作为交付,只是一种货币性支付,因此,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大。2简述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在财政收入方面,收入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而税收制度的规定就具有自发稳定性。西方税收往往按累进的方式征收。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收入增加,在累进税制下,这意味着税收增加,税收增加使得国民收入减少;反之,当经济中收入增加。这说明,无论是经济处于繁荣或是萧条,税收制度都使得经济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动,从而使得经济自发趋向于稳定。同样,财政支出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在财政支出中,政府用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就比较充分,人们的收入增加,这时,政府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开支相应地减少。政府支出减少,将使得国民收入水平趋于减少;反之,当经济萧条时,政府的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支出相应地增加。增加总支出使得收入增加,从而经济趋向于扩大。由此可见,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具有使得经济自发趋向于稳定的作用。财政制度的自发稳定作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财政政策,即依靠财政制度的自发调节使得经济趋于稳定。财政制度构成了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财政制度中稳定因素越多,稳定制度规定越健全,自发稳定作用就越大。3简述影响财政政策效应的因素制约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有政策滞后问题。所谓政策滞后是对经济运行采取的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对这一运行状态的滞后。产生政策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需要时间;研究和制定对策需要时间;政策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发挥作用又需要时间。由于这种时滞的存在,针对某一经济形势制定的经济政策措施到发挥作用时经济形势已经改变,甚至相反,因而限制了财政政策的效果。(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由于增加政府投资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如果用发行公债的方式弥补赤字,结果可能因公众投资转向公债而减少私人投资,所以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此外,政府购买或者税收乘数是在利息率不变的条件下得到的,如果利息率随着这些因素变动而变动,则乘数不可能达到理论分析的程度。(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会遇到政治上的阻力。例如,政府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会遭到选民的反对,而增税更会引起社会的不满。这些阻力可能使得政府不得不顾及政治目标。4政府增加公债发行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发行公债是西方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发行公债扩大政府支出,增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大量发行公债有负面效应,即挤出效应,增加政府财政的负担,并给后代带来放在压力。(具体见教材351页)5试述政府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尽管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但是它们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效果并不一样,这取决于实施政策时经济所处的LM曲线的位置。一般说来,依据斜率的大小可以把LM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水平区域、垂直区域和中间区域。根据货币市场的分析,LM曲线水平区域对应着货币需求处于流动偏好陷阱的状态,因此LM曲线水平区域被称为凯恩斯区域,垂直区域又称为古典区域,处于两者之间的就是中间区域。 凯恩斯区域是LM曲线上的一个极端情况,此时由于人们的流动偏好趋于无穷,因而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而改变LM曲线位置对均衡国民收入没有影响,而移动IS曲线则可以使得国民收入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变。因此,在凯恩斯区域内,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古典区域是LM曲线上的另一个极端情况,此时由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接近于零,因而改变LM曲线可以降低利息率,同时又会提高收入水平,而IS曲线的变动只会影响利率。所以,在古典区域内,货币政策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在中间区域,IS曲线和LM曲线的变动对国民收入都产生影响,因此,在中间区域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在接近于凯恩斯区域的地方,财政政策更为重要;在接近于古典区域的地方,货币政策更为重要。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往往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使用。6政府主要运用哪些手段来实施其财政政策?政府调整财政收支的手段主要有三个:一是改变政府购买水平;二是改变政府的转移支付;三是调整税率。改变政府购买是政府招待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经常使用的手段。在经济萧条、总支出不足时,政府要扩大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增中军费开支,修筑高等级公路,建立新的福利设施等,以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在经济繁荣、总支出过大时,政府则减少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数量,比如推迟某些军事科研,压缩或缓建一批公共工程,以便压缩总需求,缓和通货膨胀的压力。政府运用的第二个财政政策手段是变动政府转移支付的数量。变动政府的转移支付也是逆经济风向的。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可以提高对退伍军人、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各类补助,或者增加对农产品的补贴,以便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私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扩大总需求。相反,在经济繁荣时,政府则压缩用于福利、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或者延长补贴支付的时间,以便减少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调整税率是政府执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第三大手段。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减少税种或降低税率,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以便刺激需求。反之,在经济过热时,则可以暂时提高税率,或增加一些临时特别税种,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抑制需求。上述三种手段不仅可以单独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而且也可以共同发生作用,实践中三种手段往往搭配使用。7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有哪些?其适用条件是什么?该题要在学完第十五章以后做。答题要点:主要有三种协调配合模式,即双扩张政策,松紧搭配政策和双紧缩政策。十五、问答题1费雪方程与现金余额方程有什么异同?费雪方程用公式表示为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呈反向变化;价格与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同方向变化,与劳务数量方向变化。现金余额方程: ,表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率同向变化,国民收入和价格(货币需求数量)同向变化。2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货币理论的主要区别。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需求包括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前面二者与国民收入同向变化,投机需求与利率反向变化。现代货币主义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崇拜市场机制,提倡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二是强调货币最重要,主张一切经济政策的调节手段都要借助于货币。3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货币共给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在货币共给中,中央银行起着重要作用。4简述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影响LM曲线而对利息率产生影响,并影响投资,最终影响收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货币政策对收入的影响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1)流动偏好陷阱。依照凯恩斯理论,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流动偏好引起的货币需求趋向于无穷,即人们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此时,无论货币供给量增加多少,其降低利息率的作用都非常小。这表明,当经济处于流动偏好陷阱状态时,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的作用是有限的。(2)政策时滞的影响。与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受到政策时滞的影响。从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分析、制定政策到实施,都会产生滞后。这些滞后制约着货币政策准确有效地发挥作用。(3)货币政策手段本身的局限性。变更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间接控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的效果受到商业银行行为的制约。例如,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未必增加贴现,至少不一定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增加再贴现数量。以上原因使得货币政策的实践中的作用受到某些限制。普遍认为,货币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间接手段,它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收入的影响。5试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四类:(1)收入和财富的变化。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财产收入),货币需求量与非人力财富关系较大。(2)货币与其它资产的预期名义收益率。(3)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4)其它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如社会支付习惯等。6试述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变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来实现。(1)调整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给。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率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调低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则尽可能地按最低要求留足准备金,因而在同样数额的存款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发放贷款的数量增加。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发放贷款的数量增加。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上限以下提高法定准备率。由于商业银行必须依法留足准备金,因而在存款数量既定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减少。(2)变更再贴现率。变更贴现率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中央银行实施变更贴现率手段也是逆风经济风向的。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吸引商业银行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从而增加商业准备金,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消费和投资;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提高再贴现率,增加商业银行的贴现成本,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也是相机抉择、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不景气时,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商业持有的政府债券。 由于中央银行出价往往较高,因而商业银行愿意出售。当商业银行出售债券后,就可以利用得到的现金向消费者和厂商发放贷款从而增加消费和投资,扩大总需求。当经济过热,货币数量过多,经济中常常会出现持续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便在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由于政府债券相对利息率较高,风险性较小,因而商业银行争相购买。商业银行购买债券后,可以贷出的货币减少,从而中央银行达到了控制货币、控制投资,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目的。 上述三大手段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手段,它们不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一般说来,由于调整法定准备率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很大,因而在实践中较少使用。变更贴现率可以间接地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在实践中较为常用。公开市场业务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因而在实践中较为常用。公开市场业务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因而在实践中最为常用。十六、问答题1汇率受哪些因素影响?从短期来说,汇率决定于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即购买力平价学说;从长期来说,汇率决定于利率。2简要分析固定汇率情况下的国际收支调节。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国际收支发生暂时失衡,必须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解,这一条街可以通过补偿性的金融措施来实现。3简要分析浮动汇率情况下的国际收支调节。重点考虑外汇贬值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作用。4四部门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如何形成的?四部门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在上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增加了进出口因素的分析。5结合图形分析征收关税对本国进出口的影响。关税对进口国和出口国的福利影响不一样,具体分析时要对消费者的消费剩余、生产者的生产剩余和政府税收入综合考虑。(具体略)6结合有关汇率的理论分析目前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汇率短期来说决定与货币的购买力,长期来说决定于利率。具体来说,跟一国的国际收支、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因素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