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赤壁赋》(人教)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26993926 上传时间:2021-08-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赤壁赋》(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赤壁赋》(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赤壁赋》(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甘肃省金塔县中学常宝华 教材分析苏轼的赤壁赋 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阐述哲理。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我把它确立为本单元的重点讲读课文,是因为它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余秋雨先生在 苏东坡突围 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 ,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2. 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情怀。【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旷达情怀。 课前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在完成对课文的批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对课文进行初步背诵;3. 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 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结合文本深入探讨, 以竞赛交流、 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 法家, 新的画家,造酒 家,一个工程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 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 ,酒仙,厚道的法官, 一位 唱反 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 人, 一个小丑” ( 坡 ?序)(投影展示) 里描述的是 ?他是一个什么 的人?他就是 , 一个曾自嘲 :“ 汝平生功 , 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 里,他的念奴 赤壁 古 前后赤壁 等名篇光耀千古。二、走近 人,初 感知1. 作者。 ,字子瞻,号 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 洵、弟 并称“三 ” 。北宋著名文学家、 人、豪放派 人代表、 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他多才多 ,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 与黄庭 并称“ 黄” ;其 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 辛” 。 法与黄庭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又善 画,擅画竹、枯木和怪石。 有 文集 七集和 集 坡 府 世。2. 。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 歌和散文的性 。其特点是“ 采螭文,体物写志” , 重于写景, 借景抒情。 屈原 代表的 “ ”, 代 代表的 “辞 ”,魏晋以后的 “ ”,唐代又由 体 “律 ”,宋代以散文形式写, 称 “文 ”。著名的有杜牧的 阿房 、欧阳修的秋声 、 的赤壁 。 的赤壁 脱了魏晋 期 浮 、 列 藻的文 , 着自己的 “志”,追求真情 景。 篇文章的景物描写 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 造真切情新, 景物描写 美自然, 抒 情感也真 朴 。 在 作 格达到炉火 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3. 字 。字音:壬戌( r n x ) 江渚( zh) 酒属( zh)客倚歌而和( h)斗( du)牛蜉蝣( f y u) ( png)虚御 桂棹( zho)窈窕( yo tio)匏( po)樽余音 ( ni o)一叶扁( pi n)舟嫠( l ) 愀( qi o)然山川相 ( li o)无尽藏( zng)也舳 ( zhl) ( sh)酒横槊( shu ) 相与枕藉( ji )4. 。泛舟、窈窕、少焉、 臾、愀然、扁舟、 樵、江渚、相属、狼藉(籍)、 相与5. 成 。 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 、余音 、不 如 、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 、一世之雄、 海一粟、逝者如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杯 狼藉(籍)三、合作探究,互 交流1. 文,初步感知。指 朗 :( 1) 出重音。如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 ” , 重 ;“哀吾生之 臾,慕 江之无 ” ,“挟 仙以遨游,抱明月而 ” ,韵字重 ;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疑 重 。( 2) 出 奏。如:况/ 吾与子 / 樵于 /江渚之上,盖将/ 自其 / 而 之。( 3) 出气 。如“方其破 洲,下 陵, 流而 也, (停 小 速 快)舳 千里,旌旗蔽空, 酒 江,横朔 ( 奉一至 速舒 )固一世之雄也, (停 大气 豪 而今安在哉?(情感急 慢低沉) ”。( 4) 出情感。 如:“ 酒属客, 明月之 , 歌窈窕之章” ,何其 也。“其声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 ” ,何悲哉。 “江上之清 ,与山 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 ,何其 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 方之既白” ,又何其洒脱。 者 心体悟 的抑 挫,文句的舒 重。2. 照 文注 ,借助工具 疏通文字。3. 疑解 , 生互 ,完成 文文言知 的 。四、反复 ,清理思路由学生通 赤壁 的翻 。教 点 :第一 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 悲凉 声的 感第三 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 随 而安的 度第五 忘情 世的洒脱五、布置作 ,及 巩固1. 熟 赤壁 ;2. 尝试翻译赤壁赋 。第二课时六、合作探究,细思深味(一)课文内容解读1. 苏子因何而乐,从哪可以看出?明确:见景而乐。从第一段里面的精美语句(三组对偶句)可以看出。学生齐读一遍。2. 苏子缘何转悲?文章是怎么写的?又有几层原因呢?明确:听箫生悲。文章写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三层原因,即文中“客之三悲” :一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而生英雄不在。二悲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而生人生不恒。三悲由理想( 挟飞仙,抱明月 ) 现实(不可骤得)矛盾而生脱世不得。3. 苏子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苏子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明确:“苏子二论” : “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与子共适) 。此番议论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 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 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 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 因此用不着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和天上明月的永不增减, 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苏子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4. 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教师板书:游景乐(以景动人)“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问理喜(以理警人)(二)讨论话题1. 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2. 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 ,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 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 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 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 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3. 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4. 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5. 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6. 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 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 体现了韵文的优美、 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 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三)苏子此赋的艺术特色探讨1. 赤壁赋 “以文为赋”的美学特征:骈散结合。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 并且极富声韵之美,读得好,亦可谓之 “中国好声音” !2. 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如连用的五个比喻, 渲染了箫声的悲凉,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3. 景情、理融为一体。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入理。4. 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本文“主客对答”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传统手法,作者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 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入到一个更新的境界。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实际上,苏轼借此抒怀,其实有无并不重要。七、布置作业,课后巩固1. 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2. 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八、拓展延伸苏轼创作中蕴涵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 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谈禅而不佞佛,好道而不厌弃人生,只取佛道中的“静而达”和灵活的思辨方式。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傅雷 教学反思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