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

上传人:x** 文档编号:26279957 上传时间:2021-08-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尔扎克葬词》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巴尔扎克葬词》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巴尔扎克葬词》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巴尔扎克葬词篇一: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难点 1、情和理的融合。 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介绍法;2、讨论法;3、比较法。 媒体设计 投影仪: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2、比较阅读表格;3、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放音机:配乐导入语;课文配乐录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借助投影打出巴尔扎克塑像图片,采用配乐导入语和教师导入结合的方式) 配乐导入语内容: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教师导入: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雪兹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 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研究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讲词巴尔扎克葬词。 二、解题 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葬词属于悼词的范畴。葬词和悼词又都是在致丧仪式上的演讲稿,因此,它们又都是演讲词。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学生听课文录音带,可跟随轻声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和文学知识的障碍。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采用三分法和四分法来进行结构分析。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四分法:按照文章表现的感情脉络来划分。 第一部分(12):直抒胸臆,评价巴尔扎克为思想家、天才、精神统治者; 第二部分(35):高度赞赏人间喜剧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第三部分(69):深情缅怀死者,告慰死者在天之灵; 第四部分(1012):写巴尔扎克逝世的影响,告慰生者化哀为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 可提示学生从两个方面寻找:一是对巴扎克的评价,二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要求学生画出文章中蕴涵哲理的语句。 画出这些语句后,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两类语句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全文既有.,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字字句句带有.,句句字字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 比较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列表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内容总结见第一课时作业部分)。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教师给学生提供可以借助的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教师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4、教师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的特点。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三、课文总结 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欣赏雨果的另一篇著名演讲词巴黎的自由之树,谈谈它的特点。 3、扩展阅读:阅读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欧也妮?葛朗台。篇二:巴尔扎克葬词疑难句段解析 宋文之 “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解析:“一切虚构”主要是指“我们”心目中对巴尔扎克的创作、人格、思想、形象等的美好的联想与想象。巴尔扎克去世了,仿佛这些美好的东西也都顿时消失了似的。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巴尔扎克逝世的极度悲痛的心情。 “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和恐怖。” 解析:“这里”指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这部书。这句话的意思是:人间喜剧这部书使我们看见了“整个现代文明”的阴暗和丑恶,而对它了解得越深入,我们越会感到“惊慌和恐怖”。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人间喜剧这部书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意义。“带着惊慌和恐怖”是说作品反映的现实使读者感到惊恐不安;“同现实打成一片”表现了作品强烈的现实意义。 “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们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解析:这要结合巴尔扎克的作品去理解。人间喜剧这部书,往往通过一些主要人物的言谈行为,表现出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激烈较量。因此,他在揭露资本主义.的“阴沉、黑暗和丑恶”的同时,又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而这种“理想”又往往在同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因而带有浓重的“阴沉和悲壮”的色彩。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解析:巴尔扎克是一个伟人,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需要这样一个伟人,但是他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上天是不是不公呢?“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了动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雨果说,伟人的逝世使人们“对宗教产生动摇”“也许是一桩好事,也许是必要的”。因为,在人民思考伟人之所以崇高和伟大的奥秘、思考着死亡的时候,上天以伟人的死告诉人们:在死亡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死亡的到来,是自由的。人人都要面对死亡。但在这一平等的结局到来之前,我们每一个人该怎么做?是成为伟人,还是成为凡人,甚或庸人?它促使每一个人都去思考这一问题。它必将激励每一个人在死亡到来之前努力干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这就是死亡的伟大意义。所以,“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所以,下文又说,“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其深刻意义就是:在所有教训之中,死亡带给人的教训是最高的;它促使每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生作出评判,从而促使每一个人在死亡到来之前对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确的选择。篇三: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教学教案 一、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他们宽广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友谊观。 三、鉴赏这篇葬词中高度浓缩、既诗化有哲理化的语言,充分体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学习本文,要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再通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再运用比较阅读使学生对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与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在学生阅读预习材料的基础上导入) 一代伟人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确实无愧“批判”二字,那里面有资产阶级.金钱关系的无情揭露,有对有志青年在黑暗.中的毁灭的深刻同情,有对贵族在资本主义.没落的直观描画。巴尔扎克,以他的全部热情投入创作,投入对.的关注,甚至他创作完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时情不自禁地对之厉声痛骂。如今,巴尔扎克已永远离我们而去,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从雨果先生的评价中缅怀这位伟人吧! 二、明确目标 鉴赏文章的情与理,本文是悼词,有时说理散文,应抓住文体特点,鉴赏时可用两节课的披文入情的方法进行。 三、教师(或学生).朗读,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 四、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落实到对本文情与理的鉴赏。 1、一般悼词,其内容不外乎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人们的哀思。除此而外,本文还有没有涉及到别的内容? 明确: 2、全文的基本思路、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明确: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明确: 本文主要从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等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表达了对他的哀悼、敬仰、赞颂之情。 4、完成课后练习二。 (答案见教参) 5、第5段开始说“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明确: 指巴尔扎克用他的作品来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唤起人们去改造现实。 6、第9段中说“站在这里的诸位先生,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请问,雨果认为人们应该鲜羡慕巴尔扎克什么? 明确: 羡慕他的非凡工作,羡慕他的饱满的人生,羡慕他的伟大而崇高的品格。 7、完成课后练习一(答案见教参) 8、课文前的背景介绍中认为这篇葬词“感情激越,文采华丽”,能否在文中找到例证? 明确:例如:第五段第2句和第四句;第八段最后一句;第十二段第2句等。(学生各自朗读品味) 明确: 五、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三,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2、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讨论思考课后练习三,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答案见教参) 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左拉葬礼上的演说(原文附后)篇幅短小,与巴尔扎克葬词相比,少了什么内容? 明确:少了分析、碰见死者作品的内容。 2、巴尔扎克葬词用了大量篇幅分析、评价死者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3、4两段,第4段尤其重要。这样的评价分析充分表现了巴尔扎克的可贵之处,为后文的再评价做好铺垫。 3、法郎士主要从什么角度对左拉进行评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比较分析两篇悼词之中的相关词句,达到对本文的深入理解。 (1)我们不要因为他受苦受难而怜悯他。 (2)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 明确: (1)句中说左拉受苦联系背景可知,他是为真理和正义而受苦,因此,我们丝毫不应采取怜悯的态度,比较可知。(2)句中写巴尔扎克可以指他每天伏案十多个小时,努力创作所受的辛苦,当然也包括别的方面;而“净化”一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净化自身,而应理解为使.得到净化,巴尔扎克与左拉的奋斗理想是有共同之处的,因此他被大家称为“大丈夫”,受到景仰。 (1)让我们嫉妒他! (2)站在这里的诸位现实,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明确: “嫉妒”贬词褒用,表达的思想感情与(2)句中“羡慕”是有相同之处的,强调“我们”应向巴尔扎克和左拉学习,即使不一定能达到他们的高度,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三、提供材料,创设情境,作迁移训练。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为鲁迅先生送葬的情节。(文字附后) 教师要求:同学们,鲁迅先生早已离我们而去了,然而直至今天,我们还在捧读他的作品,“聆听”他的教诲。刚才听了为鲁迅先生送葬的场面描写,大家一定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下面就让我们作一个假想,假想你出在当时,参加了当年的送葬队伍,亲身感受了那个动人的场面,而你又联想到了很多很多,想到先生的作品,想到先生的人格,想到先生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想到先生荷戟独彷徨的无奈与悲哀? 下面,请大家为鲁迅先生写一篇葬词。 板书: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巴尔扎克葬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