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与海洋》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233371 上传时间:2021-08-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地与海洋》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陆地与海洋》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陆地与海洋》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陆地与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和七大洲和四大洋两方面的内容。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较多,但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本节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说出海陆面积比例。2.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3.判别大洲、大陆、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2.通过阅读世界地图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3.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五、教学方法教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学法:读图分析法,纲要信号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导入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展开一、“水球”?“地球”?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2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3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4.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二、七大洲和四大洋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大洲 大陆与它周围岛屿的合称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海大洋的边缘部分洋海洋的中心部分一、展示地球海陆分布图,提出问题:1.观察我们的地球,比较陆地与海洋的面积差异。2. 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请谈谈你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二、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那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三、出示下图总结相关概念。四、指导学生读图2.11图示大洲分界线,出示表格大洲分界线亚洲和欧洲 亚洲和非洲 欧洲和非洲 亚洲和北美洲 北美和南美洲五、展示洲界线相关图片读图,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有关陆地和海洋的基本概念:大陆、岛屿、大洲、半岛、海峡、海、大洋。读图,小组讨论记忆七大洲、四大洋的廓,大小及其相对位置。总结归纳大洲分界线对学生的讨论结果,适时点拨提升,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大洲的分界线相关知识。拓展延伸,开拓视野小结1绘制全球海陆分布图2填表:对比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沟通的大洋连接的大洲所属国家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知道板块构造学生所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阐述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及其原因分析。五、教学方法教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学法:地图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课时:2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导入新课板书“沧海桑田”阅读课文问题导入,设置悬念展开一、沧海桑田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4.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二、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大陆漂移说的提出是偶然发现了什么现象受到启示?2.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依据的? 三、板块运动1.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3.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4.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大?5.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形成的?电脑展示课本P38图2.14“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5“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评价后点拨归纳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演示东海海域由陆变成海的过程演示课本P40图2.18“大陆的漂移”讲述,边归纳板书(见板书设计)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小结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进而大胆提出大陆在漂移的证据。概述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展示课本P42图2.22和图2.23。归纳板书动画演示板块运动解释说明板块交界地带,多发生火山、地震的原因。动画演示 “红海的形成示意图”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44图2.25“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 ”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朗读课本P36阅读材料阅读课本P39图2.17、图2.19和图2.20思考并小组展开讨论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向指出板块的交界地带。读图,小组讨论并回答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引导学生在探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红海从裂谷到海洋乃至继续扩张成为将来新的大洋的过程。小结 通过以上的演示和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了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板块都在不断地运动之中。当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会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当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会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总之,板块的运动,使地球表层像个有“生命”的东西,在漫长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形成了今天世界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