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范例(实验稿)》修订建议汇编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26028959 上传时间:2021-08-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范例(实验稿)》修订建议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范例(实验稿)》修订建议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范例(实验稿)》修订建议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范例(实验稿)修订建议汇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颁布实施6年了,它给出了现阶段以及以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实施建议,较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从课程目标、学习领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到学习方法、课程学习评价无不给学校体育工作者全新的理念。与以往的每一次学校体育改革相比,这次改革可以说是*性的,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变革。但如果结合体育新课程的实践过程,对标准进行认真研读、反思,就会发现标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着体育新课程下一步更好实施。因此,对标准修订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谨为学校体育界同行参考与指正。 一、课程领域目标存在问题与修订建议 针对体育学习领域内容如何分类,学校体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刘昕1认为新课程虽然实现了课程目标的多元化,但目标分类的“双线”标准,极易导致五个学习领域之间在概念内涵上的交叉,无法体现目标分类的区分性,从而使得目标在细化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分类障碍。任大全2研究是可以将运动参与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领域目标合并,对于不同水平运动技能提出相应的运动参与层次目标。 专家学者的研究为我们对课程领域目标的思考开拓了视野,笔者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课程领域目标反思,即就分类内容进行具体的研究。标准第2页强调课程价值中包括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但是,在体育新课程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中,能体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只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领域,而在标准第7页这两个领域中只是强调的“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学校德育的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道德品质,同时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的目标不仅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更需要学生能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体育新课程价值中提出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而在课程的领域目标中,只是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对待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却没有涉及,也可以说在体育新课程领域目标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此,建议第7页社会适应领域目标改成: (1)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集体主义和体育道德; (3)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存在问题与修订建议 1城市化现象突出 标准有些水平目标和达到水平目标时对学生提出的若干活动建议或内容建议,要么是存在城市化现象,缺少农村学校达成的水平目标;要么就是对农村学校来说没有达成的意义。 下面列举标准中的部分目标表述,不难看出:在标准中突出对城市学校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要求,对农村的学校学生有所忽视。水平三社会适应领域的水平目标:表现出与社会活动的联系。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说出或写出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的情况。 (2)水平四运动技能领域目标:自身生活环境以外活动的基本技能。水平目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各种体育活动。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在城市或野外识别方向的一般知识和方法;学会一两种野外常见的运动方法或新兴体育活动,如游泳、自行车、滑冰、滑雪、划船、街舞、健身操等;参加有组织的活动,如野营、远足、登山、旅行等。 2选择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表述不准确 标准第34页对选择教学内容提出5条基本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第1条和第3条科学性,第4条和第3条健身性表达的意思明显是相同,用这种性质要求和内容要求同时并列使用,一般是不宜采用。同时,标准研制者对教学内容选择进行的解读是“健身性、科学性、兴趣性、实效性、简易性、地域性”3。因此建议此段改成: (1)利于增强学生体能、增进健康;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 (3)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4)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简单易行。 三、学习评价存在问题与修订建议 学生学习评价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因为学生学习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发展的方向。但在标准中的评价部分,显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尽管已经在标准中谈到了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形式,但对于我们基层的广大体育老师来说,在实践层面的操作还有很大疑惑。 首先,虽然标准第42页学习成绩评定内容很具体地明确了“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4个内容,但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说明4项内容在评价时的权重。哪一方面是评价的重点、哪一方面的评价参考不明确,这种做法首先是给学生学习评价带来困难,更严重的是模糊了教师的教学重点,使教学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那么“身体练习”情况就应该是学习评价的重点,作为课程来说就要对学生学得如何进行评价。因此,建议在学习成绩评定内容中增加各项内容的权重,从体现体育新课程性质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体能和知识与技能应该是学习评价重点,权重要在70以上。 其次,缺乏具体的评定标准和方法。标准第42页学习成绩评定标准中,只说明了“体育成绩评定中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运动技能成绩评定,可采用定量评定与定性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43页的评定方法 “建议12年级采用评语制,3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采用等级评定制,也可将等级评定与评语式评定结合使用”。这里存在的问题有:运动技能的定量评定标准是什么?等级评定采用几级,是优、良、中、不及格,还是A、B、C、D、E?定性评价把握的难道大,一是现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般授课810个班左右,面对的是几百名学生,对每个学生定性评价是否客观?二是在定性评价中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权重是多少?每个领域中评价重点又是什么?例如,情意表现的评价内容主要有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中自信心和意志表现3方面。但在对情意表现进行具体评价时,应以哪一方面为主,对这3个方面的评价又用哪些具体指标或行为表现为依据,在评价标准和方法上都缺乏对应的尺度的措施。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评价体系操作的难度。因此,建议在评价标准和方法中,进一步明确等级评定用优、良、中、不及格及其标准,明确运动技能领域定量标准和不同水平不同领域定性评价具体的标准和方法。 四、标准中案例存在的问题与修订建议 1标准列举案例少 整个标准中只在第38页和第39页列举2个案例,这两个案例都是水平四的。整个标准是针对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只列举初中部分案例,缺乏小学和高中阶段案例。因此,建议增加小学和高中阶段教学案例。 2案例的内容单一 标准中列举仅有两个案例只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关注。可能是标准的研制者认为这两个领域是过去体育课程中没有,所以才有意识单独列举这两个领域教学思路和方案供大家参考。问题是这样的案例往往给基层体育教师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教育是可以“独自”和“直接”进行的。标准研制者在对学习领域划分解读时,也承认“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应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方式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的目标”。3所以,笔者建议在标准中增加在运动技能学习中促进心理、社会适应发展方面的案例。 3案例本身存在的问题 学习目标表述不准确,第1个案例学习目标是“增强个人自尊和自信”明显和标准研制者倡导的“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的学习目标相背,这个目标不利于学习效果的反馈和检测。虽然在标准38页中用“案例只是提供了一种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案,不是完整的教案”对案例进行解释,但考虑标准本身的严肃性、指导性,笔者建议这个案例学习目标修订为:在练习过每种障碍时,能反复尝试练习,并顺利通过。 标准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动态完善,在探索的进程中不断得以反馈与纠正,只要在课程改革中坚持理性精神,发展中不断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实事求是,善于反思,直面矛盾的解决,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不同意见,相信体育课改定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昕.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 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x,26:15291532. 2.任大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产生与存在的问题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x,22:97100.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2x,5. 4.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