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制作:杨仕琦,制作:杨仕琦,1,1.清明节介绍,2.清明节历史,3.清明节起源,4.发展历史,5.清明节习俗,6.习俗简介,7.农事谚语,8.节日谚语,9.诗词鉴赏,1.清明节介绍,2,清明节来历、习俗、演变过程、谚语等ppt课件,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节的历史,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4,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来历、习俗、演变过程、谚语等ppt课件,5,清明节的起源,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清明节的起源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6,清明节的起源,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清明节的起源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7,清明节的起源,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8,发展历史,1.融合寒食节历史,2.融合上巳节习俗,3.后续发展,4.假期变迁,发展历史,9,发展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融合寒食节历史,发展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10,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11,发展历史,融合上巳节习俗,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发展历史 融合上巳节习俗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12,发展历史,后续发展,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发展历史 后续发展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13,发展历史,假期变迁,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发展历史 假期变迁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14,发展历史,假期变迁,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发展历史 假期变迁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15,发展历史,假期变迁,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发展历史 假期变迁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16,发展历史,假期变迁,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2014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5日至4月七日。,发展历史 假期变迁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17,清明节,习俗,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节习俗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18,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荡秋千,荡秋千,19,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蹴鞠,蹴鞠,20,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21,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植树,植树,22,植树,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植树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23,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24,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25,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26,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27,农事谚语,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农事谚语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28,农事谚语,清明宜晴,谷雨宜雨,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清明有霜梅雨少,清明雾浓,一日天晴,农事谚语清明宜晴,谷雨宜雨,29,农事谚语,清明响雷头个梅,清明冷,好年景,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农事谚语清明响雷头个梅,30,节日谚语,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节日谚语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31,节日谚语,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节日谚语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32,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33,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清明暖,寒露寒(湘),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34,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农民极为关心,因此,在民间流传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谚语。比如:,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农民极为关心,,35,相关诗词编辑,清明 (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宋)王禹,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相关诗词编辑清明 (唐)杜牧,36,相关诗词编辑,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寒食上冢(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郊行即事(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 (南宋)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相关诗词编辑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37,THE END,THE END,3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