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必备知识,导学思练,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以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_,地球外部,主要是,_,表现,形式,地壳运动、,_,、,变质作用、地震等,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关系,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同时起作用,它们作用的结果往往交织在一起,热能,太阳辐射能,岩浆活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1),地球岩石圈可划分为,_,个大板块,分别是,_,、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_,、南极洲板块。,(2),板块上覆于熔融的,_,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2),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_,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4),板块内部相对,_,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_,的地带。,六,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软流层,相离,稳定,活跃,2.,板块运动与地貌,:,(1),板块相向运动,:,发生碰撞或俯冲,形成巨大山系、,_,、岛弧等不同的,地貌类型。,(2),板块相离运动,:,形成,_,、海洋。,海沟,裂谷,三、外力作用与地貌,1.,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化作用,:,在,_,、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2),风化作用类型。,物理风化,岩石发生机械破碎,_,风化,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生物风化,_,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温度变化,化学,生物,2.,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1),水蚀作用。,作用形式,方向,对河流地貌的影响,下切侵蚀,水流垂直地面,_,侵蚀,加深河床或沟床,形成,“,V,”,形谷,溯源侵蚀,向,_,方向侵蚀,沟谷或河流的长度,_,侧向侵蚀,向弯曲河段的,_,侵蚀,山区河流侧向发展使得河谷变宽,平原地区形成,_,向下,上游,增加,凹岸,曲流带,(2),沉积作用。,3.,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蚀作用。,概念,:,风力对,_,的破坏作用。,类型。,类型,概念,_,作用,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_,作用,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地表岩土,吹蚀,磨蚀,(2),风积作用,:,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_,。,【探索应用,】,人们一般用,“,坚如磐石,”,来形容爱情的坚贞。结合,“,外力作用,”,分析,“,坚如磐石,”,是否科学,?,提示,:,不科学。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作用会使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再坚硬的岩石,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风化、侵蚀之后都会崩解和破碎。所以,“,坚如磐石,”,的说法从地理的角度是不科学的。,堆积,关键能力,层级突破,基础考点,1,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研析考题,】,例,1,内力作用与地貌,(2018,全国卷,),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2),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但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思路分析,】,材料,解读,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有断层活动、该处地壳继续下沉,图像,解读,湖泊东南紧邻巴尔古津山,岩层上升,西北部是前贝加尔洼地,岩层下降,我的,思路,(1)_,(2)_,【解析,】,(1),选,A,选,C,。第,(1),题,结合材料,“,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和图中,“,湖泊东南紧邻巴尔古津山,(,岩层上升,),、,西北部是前贝加尔洼地,(,岩层下降,),”,可知,贝加尔湖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由于继续下陷,湖泊的深度才继续加大,;,而火山口集水形成的火山口湖应,分布在火山口,一般呈圆形、海拔较高,;,河流改道形成的牛轭湖、滑坡阻断河,流形成的堰塞湖,会由于泥沙的不断淤积变浅,不会继续变深。第,(2),题,湖底,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图可知,有河流注入贝加尔湖,带来泥沙,等物质,在湖底形成巨厚的沉积物,在有流入和流出的情况下,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表明贝加尔湖湖盆还在增深,有容纳沉积物和水的空间,但问题侧重于湖水,深度在加大,说明贝加尔湖处在断裂带,属于下沉的部位,仍在继续下沉,;,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相对干旱,降水量少,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干旱加剧。湖区降水量加大、入湖径流增多只能说明湖水水位暂时有所上涨,因为在湖的西南部还有一通道口流出,如果在湖盆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上涨的水肯定会向外排出,这样并不能保持湖水深度一直加大。入湖泥沙增多只能表明沉积物厚,但这样同时会抬升水位,湖水会向外流出,不能保持湖水深度加大。,例,2,外力作用与地貌,(2020,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思路分析,】,材料,解读,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该地在形成之初,地形平坦,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说明现在该地地势起伏较大,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形成越早的玄武岩被侵蚀时间越长,海拔越高,图像,解读,尖顶山海拔高、相对高度大,不具有台地的特点,受到的外力侵蚀时间较长,玄武岩形成时间早,平顶山海拔低、相对高度低,山顶较平坦,具有台地的特点,受到的外力侵蚀时间较短,玄武岩形成较晚,台地受侵蚀最差,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我的,思路,(1)_,(2),_,【解析,】,第,(1),题,抓住,“,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且由台地变成平顶山之后变成了尖顶山,说明面积变小。第,(2),题,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后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加固训练,】,(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完成,(1),、,(2),题。,(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2),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思路分析,】,材料,解读,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没有受到挤压且其覆盖的乙处,表层平坦,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形成过程中受到挤压导致岩层弯曲,图像,解读,M,界面平坦、乙为背斜,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我的,思路,(1),_,_,(2)_,【解析,】,(1),选,D,(2),选,C,。第,(1),题,由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第,(2),题,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无法判断其形成。,【关联知识,】,关联,1,内力作用与地貌,(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关联,2,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 , ,图示,【对点训练,】,如图示意华山地区地质概况。华山地区出露花岗岩和片麻岩。片麻岩为距今,27,亿年前的火山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据此完成,1,、,2,题。,1.,片麻岩形成于,(,),A.,沉积环境,B.,变质环境,C.,冷凝环境,D.,熔融环境,2.,对图中地质概况的形成,推断合理的是,(,),A.,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B.,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重熔作用,C.,地壳抬升,外力作用,重熔作用,D.,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外力作用,【解析,】,1,选,B,2,选,D,。第,1,题,“,片麻岩为距今,27,亿年前的火山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属变质岩。由此可知片麻岩形成的环境是变质环境。第,2,题,图中的岩石为岩浆岩和变质岩,所以首先会经历岩浆活动,高温高压下出现变质岩,;,深埋地下的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地壳抬升的作用下逐渐到达地面,受外力侵蚀作用裸露出来。,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地质历史时期,秦岭造山带属于扬子板块北缘,而后分裂出秦岭板块,导致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三个板块共存的格局。北秦岭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山脉主脊偏于北侧,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南秦岭却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积。在距今,3.75,亿年的地壳运动中,南秦岭隆起,露出海面。下图示意秦岭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据此完成,3,5,题。,3.,秦岭的主要成因是,(,),A.,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地壳隆起,B.,扬子板块断裂下陷,南秦岭形成地垒,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海底火山灰堆积,D.,陆地多河流发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积,4.,图示地质历史时期,与南秦岭相比,北秦岭,(,),A.,煤炭资源更丰富,B.,植被种类更少,C.,岩层中化石更多,D.,山坡短且陡峭,5.,勉略洋,(,),A.,洋面不断扩大,B.,洋壳稳定,C.,多玄武岩,D.,多珊瑚岛,【解析,】,3,选,A,4,选,D,5,选,C,。第,3,题,根据图示板块运动可知,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导致位于两大板块之间的地壳抬升,形成秦岭山脉。第,4,题,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地质历史时期,南秦岭以海相沉积为主,相对平缓。北秦岭位于两个板块交界处,上升为陆地时间较久,地壳岩浆活动频繁,且山脉主脊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所以山坡短且较陡峭。第,5,题,据图可知,勉略洋洋底位于南秦岭与扬子板块内部相交接的部位,附近有岩浆喷出洋壳,岩浆活动频繁,洋壳不稳定,;,岩浆喷出洋壳冷却凝固后可能形成玄武岩,可能存在火山岛,而不是珊瑚岛,;,勉略洋地区未来会演变成陆地。,基础考点,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析考题,】,例,1,地质构造的判断,(2018,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思路分析,】,材料,解读,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地层形成年代,QPCDS,2,S,1,图像,解读,甲乙之间等高线中间数值大,四周数值小,甲乙之间中间高,四周低,甲、乙的地层为,C,甲乙之间的地层为,P,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丙表层的地层为,D,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只能获取比,D,更老的地层,志留系,我的,思路,(1),_,(2),_,【解析,】,(1),选,A,(2),选,A,。第,(1),题,从图中甲乙之间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的数值可知,甲乙之间为山地,;,从材料中,P,、,C,岩层的新老顺序,可知甲乙之间岩层分布状况是老,-,新,-,老,呈现为向斜的分布特征,;,符合上述要求的是向斜山。第,(2),题,丙处垂直向下钻探取芯,可能获取到比丙处,D,岩层更老的岩层,S,1,和,S,2,即志留系岩层。,例,2,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2020,全国,卷,),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指断层。据此完成,(1),、,(2),题。,(1),中最先形成的是,(,),A.B.C.D.,(2),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思路分析,】,图像,解读,断层将,褶皱断开,褶皱形成于断层之前,断层没有将,地层断开,地层形成于,断层之后,地层覆盖在,地层之上,地层形成于,地层之后,砂砾石层的下界面以下为褶皱构造,背斜顶部岩层缺失,遭受侵蚀,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地壳运动稳定,我的,思路,(1)_,(2)_,【解析,】,(1),选,D,(2),选,C,。第,(1),题,读图可知,断层,将灰岩,断开,故灰岩,先形成,断层,后形成,;,断层,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所以,中最先形成的是,。第,(2),题,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其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关联知识,】,关联,1,褶皱与断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岩层,形态,向上拱起,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岩层,新老,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相对下沉的一侧,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关联,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关联,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对点训练,】,(2020,南昌模拟,),地理工作者通过钻探对,M,岩层,(,沉积岩,),进行研究。下图示意钻探区地形及获得的钻探数据,下图中数据包括,M,岩层底面的海拔和埋藏深度,(,单位,:m),。据此,1,3,题。,1.a,、,c,两条等高线的海拔分别是,(,),A.260 m,280 mB.280 m, 260 m,C.270 m,280 mD.280 m ,270 m,2.,图示区域的地貌是,(,),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山,D.,向斜谷,3.,下列四条线路,出露地表的岩层由老变新的是,(,),从钻探点,到钻探点,从钻探点,到钻探点,沿等高线,b,向西北,沿等高线,b,向西南,A.B.C.D.,【解析,】,1,选,B,2,选,B,3,选,C,。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处岩层底部海拔为,150,米,埋藏深度为,119,米,所以地面高度为,269,米,;,岩层底部海拔为,150,米,埋藏深度为,120,米,地面高度为,270,米,;,岩层底部海拔,150,米,埋藏深度为,130,米,地面高度为,280,米,;,根据等高线分布规律,a,为,280,米,b,为,270,米,c,为,260,米。第,2,题,读图可知,处岩层底部海拔为,198,米,较两侧的,150,米为高,所以岩层中间向上弯曲,为背斜,而该地地面高度为,255,米,两侧为,269,米和,270,米,说明地势中间低,两翼高,应为谷地,所以该地为背斜谷。第,3,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该地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构造岩层自中间向两翼由老变新,从钻探点,到钻探点,为自中间向两翼,结合指向标可知,沿等高线,b,向西北,也是自中间向两侧的线路,岩层年龄也是由老变新。,下图为,“,我国庐山地质地貌剖面图,”,和,“,五老峰景观图,”,。读图完成,4,、,5,题。,4.,五老峰,(,),A.,峰丛林立,山体高大,B.,山峰如尖角,岭脊如刀刃,C.,悬崖壁立,相对高度大,D.,东坡陡险,西坡和缓,5.,庐山,“,五峰四谷,”,中,(,),A.,大月山、虎背岭褶皱隆起形成,B.,东谷为背斜侵蚀形成,C.,五老峰断裂抬升形成单面山,D.,七里冲属于断裂下陷形成谷地,【解析,】,4,选,C,5,选,C,。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五老峰为断块山,悬崖壁立,相对高度大,;,峰丛林立,为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山峰如尖角,岭脊如刀刃,为冰川地貌的特点。第,5,题,虎背岭处为断层,;,东谷为向斜,;,五老峰断裂抬升形成单面山,;,七里冲属于向斜谷地。,【加固训练,】,(2020,海南联考,),如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图。据此完成,1,3,题。,1.,图中岩层,的形成年代由早到晚的顺序是,(,),A.,B.,C.D.,2.,形成图中断层的力有重力和,(,),A.,水平剪切力,B.,水平挤压力,C.,垂直顶托力,D.,水平拉张力,3.,岩层,是,(,),A.,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B.,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C.,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D.,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岩,【解析,】,1,选,D,2,选,D,3,选,A,。第,1,题,读图可知,呈水平状态分布的沉积岩中,往往老岩在下,新岩在上,因此,由早到晚的顺序是,又因为,是地下岩浆侵入地壳,破坏了,岩层,但没破坏,岩层。因此,岩层比,岩层形成时间早,因此,图中岩层,的形成年代由早到晚的顺序,。第,2,题,岩层的断裂没有受到水平剪切力的作用,;,在断层处岩层没有向上凸起,故没有受到水平挤压力作用,;,岩层如果受到垂直顶托力作用,应该向上运动,与图示断层处岩石运动方向相反,;,岩层受到水平拉张力,岩层发生断裂,在重力的作用下,岩层向下沉,故形成图示断层的岩层分布。第,3,题,岩层,为沉积岩接触到岩浆,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岩石,为变质岩,不是岩浆岩和沉积岩。,基础考点,3,外力作用与地貌,【研析考题,】,例题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19,全国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2),题。,(1),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2),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思路分析,】,材料,解读,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风力作用强烈,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泥沙来源减少,风力作用强烈,洼地增多增大、土地沙化,我的,思路,(1)_,_,(1)_,_,【解析,】,(1),选,C,(2),选,C,。第,(1),题,从材料可知,出现断流是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且出现了多年断流。该区域为半干旱及半湿润区,断流后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平原沙滩裸露,易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洼地。第,(2),题,洼地增多增大,主要发生在河流的断流时期,即冬春时节。此时东北地区河流处于枯水期,河流水量少,流水作用弱,水土流失和沼泽化出现的可能性较低,;,由上题可知,洼地是风力侵蚀所致,河流长期断流,风力作用加强、河床裸露、土壤含水量降低,容易导致土地沙化现象。东北地区纬度高,且此时为冬春时节,蒸发并不旺盛,盐碱化现象不明显。,【关联知识,】,关联,1,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关联,2,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关联,3,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区域,环境特点,主导外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作用,湿润、半湿润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流水作用,高山地区,气温低、冰川发育,冰川作用,沿海地区,海水运动,海浪作用,关联,4,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图。,(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图。,【知识拓展,】,1.,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山区侵蚀形成,“,V,”,形谷,;,中下游平原地区堆积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冰川作用,高山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山下平原堆积形成冰碛平原、冰碛湖等,风力作用,干旱区以侵蚀为主,但在低洼处也有堆积作用,2.,流水、风力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1),从地表形态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往往是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对点训练,】,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如图为全新世,(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成,1,3,题。,1.,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2.,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A.,呈上升趋势,B.,基本稳定,C.,呈下降趋势,D.,反复升降,3.,假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解析,】,1,选,D,2,选,A,3,选,B,。第,1,题,读图可知,a,三角洲是河流堆积形成的,b,三角洲是由涨潮时海浪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第,2,题,下层为沼泽沉积,向上为潟,湖沉积、沙坝沉积,说明海平面相对于陆地是上升的。第,3,题,若海平面显著下降,将使,潟,湖不再受,外海涨潮时海水入侵,导致其盐度逐渐降低。,【加固训练,】,辽河三角洲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等泥沙沉积而成。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辽河三角洲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读辽河三角洲区域图,完成,(1),(3),题。,(1),在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海岸线的整体变化过程是,(,),A.,先向北后向南移,B.,先向南后向北移,C.,向北移,D.,向南移,(2),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导致海退的主要因素是,(,),海平面上升,泥沙沉积速度加快,海平面下降,地壳还动频繁,A.B.C.D.,(3),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关于河流的推断合理的是,(,),A.,入海河流数量最多,B.,河流的流量最大,C.,河流的含沙量最大,D.,河流流程达最长,【解析,】,(1),选,C,(2),选,B,(3),选,A,。第,(1),题,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的过程,说明海岸线不断后退,结合图中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范围可以看出,海岸线的整体向北移。第,(2),题,海平面上升,不会出现海退,错误,;,泥沙沉积速度加快,出现海退,正确,;,海平面下降,出现海退,正确,;,地壳运动频繁会导致海岸的不规律波动变化,错误。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入海河流数量最多,;,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流程缩短,河流的流量不是最大,河流的含沙量也不是最大。,综合考点,4,冲淤平衡原理的应用,【研析考题,】,例,1,冲淤平衡的原理分析,(2019,全国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2),题。,(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思路分析,】,材料,解读,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山前平原泥沙主要来自霍林河挟带的泥沙,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山前平原河流断流期间没有了泥沙来源,该地为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区风力作用强烈,我的,思路,(1),_,_,(2),_,_,【解析,】,(1),选,B,(2),选,C,。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修建水库前河流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平原,据此判断山前平原主要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构造运动会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难以形成平原,;,冰川作用主要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平原,(,呈波状,),等,与山前平原形态不符,;,风力的作用一般会形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诸如沙丘之类的。第,(2),题,从材料可知,出现断流是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且出现了多年断流。该区域为半干旱及半湿润区,断流后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平原沙滩裸露,易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洼地。,例,2,应用冲淤平衡的原理分析贝壳堤的形成,(2019,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1),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2),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思路分析,】,材料,解读,受季节性融雪补给,河流含沙量低,主要发生在春季,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河流含沙量高,图像,解读,4-6,月水位上升、河床加深,侵蚀为主,8,月水位下降、河床变浅,淤积为主,我的,思路,(1),_,(2),_,【解析,】,第,(1),题,4-6,月水位不断上升,深度不断增大。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7,月之前的河流补给主要是冬季的积雪融水,造成水位上升,;,积雪融水含沙量小,河流下切侵蚀,造成河床变深,深度增大。第,(2),题,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暴雨造成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河流的含沙量大,;,当降雨较少的时间段,流速下降,造成泥沙堆积。,答案,:,(1),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2),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加固训练,】,(2016,全国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思路分析,】,材料,解读,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海水堆积作用,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贝壳堤外的海洋变为陆地,图像,解读,形成年代越早的贝壳堤距离海岸越远,泥沙淤积,海岸向海洋延伸。,贝壳堤形成于海岸,多条贝壳堤,海岸多次变动,我的,思路,(1),_,(2),_,(3),_,【解析,】,(1),选,C,(2),选,B,(3),选,D,。第,(1),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贝壳在同一海岸地带堆积,形成时间长,这就要求海岸线位置稳定。第,(2),题,可逐项分析如下,:,选项,具 体 分 析,结论,A,项,由材料可知,贝壳堤的形成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而成,而此题表述是海水搬运泥沙堆积,错误,B,项,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的海岸,长期堆积,使得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变大,正确,第,(3),题,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由多条贝壳堤的位置变动可说明河口线经多次位置的变动,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量大。,选项,具 体 分 析,结论,C,项,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河流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而形成,并非海水搬运泥沙堆积而形成,错误,D,项,贝壳堤以及海水堆积泥沙形成新的海岸,量小,强度低,并不能迫使河流改道,且河流改道应在内陆地区发生,不会在河口发生,错误,【关联知识,】,关联,1,抓原理,冲淤平衡原理,(1),冲淤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河段上游来沙量等于本河段水流挟沙力,下泄的沙量与进入河段的沙量基本保持相等的现象。河床的冲淤是由于上游来沙量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力不平衡而引起。来沙量大于水流挟沙力,河床淤积,;,反之冲刷。由于流域来水来沙条件经常变化,河床处于不断冲淤的过程之中,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2),冲淤平衡关系。,关联,2,析应用,冲淤平衡原理的应用,(1),应用,:,冲淤平衡原理可用于分析河床、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形态的变化,河道的演变,海岸线的变化等。,(2),河流不同部位的冲淤表现。,河床演变,:,河道输沙不平衡是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冲淤作用导致流程方向上河床高程的变化称纵向变形,影响河床的深浅,;,与水流垂直的水平方向的变形,则称横向变形,影响河床的宽度变化及河流在平面上的摆动。溯源侵蚀使河床变长,下蚀使河床变深,侧蚀河床变宽,;,堆积使河床变浅,河床变窄。,河口河床,:,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响,两个的强弱,“,此消彼长,”,;,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枯水期,以潮流、海浪,(,顶托,),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同时也引起了海岸线进退变化。,河口海底,:,汛期,流水作用强时,流入海底泥沙多,海底以淤积为主,;,枯水期,流水作用弱,流入海底泥沙少,海底以侵蚀为主。,【构建模型,】,【对点训练,】,黄河临河段地处河套平原,河床宽浅,河道横向变化幅度大。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下图示意,1988-2014,年黄河临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据此完成,1,3,题。,1.,该河段河道明显变宽的年份是,(,),A.1989,年,B.1991,年,C.2000,年,D.2013,年,2.2006-2007,年,该河段,(,),A.,流速增快,B.,输沙量增大,C.,结冰期延长,D.,径流量变小,3.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的主要原因是,(,),A.,上游流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大,B.,上游流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C.,上游水库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增强,D.,宁夏平原灌溉引黄河水增多,【解析,】,1,选,B,2,选,D,3,选,C,。第,1,题,读图可知,1991,年左岸与右岸均为正值,数值最大,说明以侵蚀为主,河流两岸均受侵蚀,说明河道变宽。第,2,题,读图可知,2006-2007,年期间,该河段左岸侵蚀减弱,右岸淤积增强,说明外力以淤积为主,径流量变小。流速增快,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应以侵蚀为主。结冰期长短与气温变化有关,与淤积和侵蚀关系不大。第,3,题,读图可知,2001,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是由于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变小所致,极有可能与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或者植被恢复有关。,拦门沙是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回答,4,6,题。,4.,与甲相比,乙时期河口区,(,),A.,径流量大,来沙量多,B.,河流的堆积作用强,C.,海水侵蚀作用强,D.,盐度低,水位高,5.,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A.,外坡受侵蚀,B.,高度降低,C.,向外海推移,D.,体积增大,6.,对河口拦门沙进行整治,产生的影响有,(,),A.,利于海水自净,B.,增强航行安全,C.,阻碍鱼类洄游,D.,不利泄沙排洪,【解析,】,4,选,C,5,选,A,6,选,B,。第,4,题,甲时期的沙坎位置更偏向外海说明河流径流作用更强,内侧粗泥沙为陆地径流流水侵蚀形成,外侧细泥沙为沉积形成,故沙坎向外海移动,而乙时期,沙坎离海岸近,且外侧为细泥沙,表明径流作用小于海流作用,证明河流流量减少,因此河流的堆积作用弱,带来泥沙减少,;,海流增强,海水的侵蚀作用较强,;,河口受海水影响更明显,盐度上升。第,5,题,从图中可读出,由甲到乙时期,拦门沙向内陆推移,高度升高,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说明海水作用强,外坡受侵蚀,体积减小。第,6,题,整治拦门沙能够增强航行安全。,【加固训练,】,读,“,长江口分流沙洲洲头年平均,5m,等深线变化图,”,完成,1,、,2,题。,1.2004-2007,年等深线位置不断变化,原因最可能是,(,),A.,上游过度砍伐,B.,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C.,中游围湖造田,D.,全球变冷,海平面下降,2.2014,年,2,月,长江口遭受史上最长时间咸潮影响。下列应对咸潮的措施,最合理的是,(,),A.,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B.,申请三峡水库增加下泄流量,C.,在入海口修建拦海大坝,D.,投放化学药剂降低海水盐度,【解析,】,1,选,B,2,选,B,。第,1,题,等深线是从水底到水面的高度值,一般而言,越靠近陆地,等深线的数值越小,离陆地越远,等深线数值越大。影响河底深度的因素就是泥沙的淤积程度,泥沙淤积越少,等深线数值越大。看图可知,5m,等深线越来越靠近陆地,(,沙洲,),部分,说明泥沙淤积越来越少,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可拦蓄泥沙,使下游泥沙淤积减少。第,2,题,三峡水库增加下泄水量可以减轻咸潮影响。,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3,、,4,题。,3.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4.,推测,1992-1997,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3,选,D,4,选,B,。第,3,题,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增大时,则以泥沙淤积为主,反之则以侵蚀为主。从图中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