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技法点拨——气候 1 (684)

上传人:gfy****yf 文档编号:253080647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12.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 技法点拨——气候 1 (684)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 技法点拨——气候 1 (684)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 技法点拨——气候 1 (684)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总结,专题七,一、雅尔塔体制,(,系,),、两极格局、冷战、美苏争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雅尔塔体制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雅尔塔体制是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2.,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约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制的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3.,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为美苏争霸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结束。,4.“,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它是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产物。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美苏争霸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三个阶段及对中国外交的影响,1.,第一阶段,:,(1),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因素,:,美国拥有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称霸全球战略,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力增强,希望扩大势力范围,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2),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两大阵营的对抗以及西方阵营的敌视,实行“一边倒”政策,加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五十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以冲破西方的包围和威胁。,2.,第二阶段,:,(1),世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因素,:,欧共体形成,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振兴,美国受到挑战,苏联衰落。,(2),中国,:,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数量增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美国地位受挑战,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打开了大规模同西方国家建交的大门。,3.,第三阶段,:,(1),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期,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因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多个力量中心发展壮大,美国面对一些国际问题奉行单边主义政策。,(2),中国,:,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增强,中国实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格局,时期,原因及表现,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抗衡,形成均势,(2)50,年代前后发展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3)“,北约”和“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格局,时期,原因及表现,两极格局,动摇,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1),美苏争霸,双方实力相对削弱,(2)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3)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4),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结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格局,时期,原因及表现,多极化,趋势,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以来,),(1),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2),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题型解读,微观情境型选择题,【,理论阐释,】,1.,概念解读,:,通过教材之外的新材料或与教材相关的微观材料包括史料、故事、图片等构筑具体生动的特定历史情境,将历史知识融入其中,设定新的情境考查重大历史事件,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微观情境选择题在近年来高考中经常出现。这一考向符合历史学从史料出发得出认识和结论的基本特点,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与人才选拔考试的要求。,2.,主要特点,:,(1),信息含量和思维含量大。,试题所提供的情境材料往往隐含大量信息,而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只是表面信息,在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有待挖掘。它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多方面能力。,(2),具有多样性。,首先是载体的多样化,可分为文字、图片、地图、表格四大类型,;,其次是反映内容的多样化,大概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甚至综合内容。,(3),充满探究性、灵活性、新颖性。,试题重视课本以外知识的引入,对于考生来讲是第一手材料,(,原始材料,),或第一次看到的素材和话题的引用,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为考生主观探究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典例展示,】,【,典例,】,(2015,全国卷,T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点拨,】,史观,运用,借助微观历史情境对汉代皇帝制、宗法制的考查,解题,关键,注意对外戚干政实质的理解,【,解析,】,选,C,。外戚是指皇后或者嫔妃娘家的亲戚。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趁机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故,A,错误,;,外戚干政对“家天下”的专制皇权构成了威胁,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故,B,错误,;,外戚封侯或从外戚中挑选执政大臣,说明了母族亲属关系受到了重视,故,C,正确,;,解决王国问题后,外戚干政现象依然存在,故,D,错误。,【,策略指导,】,1.,解答微观情境选择题,需要具备较高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解题时,先要从微观历史情境中准确提炼出有效信息,如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并把这些信息与课程知识联系起来理解。然后以题目设问为解题线索对四个备选项进行辨析,剔除违背历史事实或不符合题意的错误选项,找出符合并能合理解释历史情境的正确选项。,2.,抓住本质关键点。微观情境题以小见大,以微显著,虽然选取历史生活中的一个具体的小事,或者一个历史场景,但却是从宏观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来探寻这一件小事、这个场景里蕴含的深意,从微小的历史情境中探寻历史的发展脉络。因此抓住历史的本质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对应训练,】,1.,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马,但边民却将铜钱铸造成铜兵器,到处侵扰。为此,宋实行茶马互市,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药材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可用来说明,(,),A.,边疆地区有较强的军事实力,B.,北宋时期经济模式大大倒退,C.,经济政策在于维护封建统治,D.,守内虚外导致北宋积贫积弱,【,解析,】,选,C,。材料中“到处侵扰。为此,宋实行茶马互市,禁止以铜钱买马”的信息说明通过经济政策的改变来维护封建统治,故,C,正确。,2.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在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解析,】,选,D,。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无关,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C,错误,;,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念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故,D,正确。,3.,当年俄国共产主义小组中曾有一个女成员写信问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直接回答说不可能。可是后来的事实恰恰相反,革命第一个在俄国成功了,其主要客观原因是,(,),A.,俄国资本主义大工业最发达,B.,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最强大,C.,列宁同志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理论,D.,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激化了俄国矛盾,【,解析,】,选,D,。本题需抓住角度限定“客观原因”,A,、,B,、,C,都是从主观方面分析原因,同时,A,、,B,表达欠妥,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相对比较落后,工人阶级力量在不断壮大,而非最发达、最强大。故最佳答案为,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