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LOGO,*,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学习单元五,个人环境决定论,犯 罪 原 因 分 析,犯罪原因分析,教学目的:,1.,家庭因素与犯罪风险;,2.,同辈伙伴交往群体与犯罪风险;,3.,贫穷与失业同犯罪风险;,4.,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5.,雷克里斯的社会控制理论,6.,整体发展理论,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个案诊断,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罪犯综合评价实训室,课时安排:,理论课时:,4,小时,个案诊断:,2,小时,LOGO,犯罪原因分析,情景,1,:,犯罪是因个人环境所致吗?,个人环境决定论,情景,2,:,个人环境决定论分析视角,情景,3,:,个人环境决定论的主要分支,LOGO,犯罪原因分析,一、案例引入,(一)犯罪人杨峰(化名)盗窃案,(二)犯罪人杨峰生平自述,二、问题的提出,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如果人的犯罪行为与其早年的反社会行为具有一种持续的稳定性,质言之,个体的早年的反社会行为导致了犯罪,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风险因素导致了个体早年的反社会行为及后来的犯罪行为呢?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个体早年的反社会行为会导致后来的犯罪行为呢?,情景,1,:,犯罪是因个人环境所致吗,LOGO,犯罪原因分析,三、公众对犯罪的容忍度,西方诸国中家庭暴力、保险诈骗、偷盗税款以及醉酒驾车的频繁发生与公众对以上犯罪的容忍度不无关系。,四、贫穷与失业,贫穷、失业与犯罪之间的关系用来预测犯罪率的高低,但贫穷与失业却也是个体重新犯罪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LOGO,犯罪原因分析,一、社会学习理论,(一)塔尔德的模仿理论,(二)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1,)犯罪行为是通过学习而得来的。,(,2,)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习得的。,(,3,)犯罪行为的习得通常发生在密切接触的交往群体中。,(,4,)学习犯罪行为的内容除犯罪技巧外,尚包括犯罪动机、驱力、合理化技巧与犯罪态度。,(,5,)犯罪动机与驱力的特定指向取决于赞同违法与不赞同违法的强度。,情景,3,:问题解决,个人环境决定论主要分支,LOGO,犯罪原因分析,(,6,)一个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他接触到的赞同违法的强度大于赞同守法的强度。,(,7,)“不同交往”取决于接触赞同违法的频率、持续性、重要性、强度。,(,8,)犯罪的学习过程与其他一般行为的学习过程无异。,(,9,)虽然犯罪行为是一般需求和价值的体现,但一般的需求与价值却不能用来解释犯罪行为的原因。,(三)伯吉斯与艾克斯的不同交往强化理论,(四)亚文化理论,LOGO,犯罪原因分析,三、犯罪发展理论,(一)格特弗雷得逊与赫希,他们假定,年满,10,岁的个体在其之后的生活过程中,其自我控制水平或犯罪倾向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质言之,个体在其,10,岁之后的自我控制水平与犯罪倾向表现出了一种持续的稳定性。,(二)格鲁克夫妇格,鲁克夫妇建立一个以家庭因素为变量的预测青少年犯罪的量表,这些家庭方面的因素包括家庭纪律状况、父母的监控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程度:(,1,)那些家庭纪律松懈,且常常伴随着突然的和恫吓的惩罚;(,2,)低劣的监控;(,3,)父母与子女之间微弱的情感纽带。,LOGO,犯罪原因分析,(三)罗伯特,萨姆逊与约翰,劳波,1,整体发展理论,该理论的框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庭与学校非正式社会控制在维持系统结构的交换关系中其基础作用,其可以用来解释儿童与少年时期个体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儿童时期的反社会行为通过不同的生活领域延续至成年时期;三是成年时期的非正式社会控制解释了生活世界中犯罪行为的变化,这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并不因个体犯罪倾向的差异而有不同。,2,整体发展理论的基本命题,(,1,)成年生命历程的重要性,(,2,)犯罪人分类理论是不可接受的,(,3,)制度上的转折点在因果关系上的重要性,(,4,)行为与选择的重要性,LOGO,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