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十五年的回溯与展望

上传人:方*** 文档编号:253073615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PPTX 页数:22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改十五年的回溯与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课改十五年的回溯与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课改十五年的回溯与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0,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文本,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0,新课改十五年的回溯与展望,新课改的背景,3,01,新课改的目标,4,02,新课改的历程,8,03,未来课改的重点,16,04,目录,/,contents,一、新课改的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49,至今,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共经历了八次革新。前七次课程改革,虽然均有成就,但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依然存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偏难偏繁、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和人文学科比重过低等问题。,针对旧课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国家于,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新课改的目标,总体目标,1,、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教育的三个面向意味着:,中国教育应在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以创新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面向现代化),中国教育应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中国与世界互动之中寻求自身发展的制高点;,(面向世界),中国教育的发展应进行双向定位,即立足现实预测未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反观现实,从而将现实与未来的落差化为自身发展的强劲动力。(,面向未来),2,、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总目标,1999.6.13,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新课改的目标,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全面、和谐的教育),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建构学习,),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三、,新课改的历程,2009-,至今,2006-2008,2004-2005,2001-2003,1990-2000,再出发,反思中前行,新课改受质疑,新课改启航,新课改序幕,(,一,)新课改序幕(19992000),1、标志性事件:,1999年2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此拉开序幕。,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 。,2,、阶段特点:,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改革内容: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试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与教材编写体制;改革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评价机制等。,计划争取经过10年实验,在全国推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教材体系。此时的课改还停留在制度层面。,(二,)新课改启航(20012003),1、标志性事件:,2001年9月1日,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新课程进入实验区,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新课程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实验区试用。,各实验区课改领导小组成立、教师新课改理念培训、教材培训、大范围的课改效果调研陆续展开,。,2、阶段特点:,强力推进,课改已突破制度层面,政府、媒体、研究领域正面反映,一些实际操作问题逐渐浮出地表,开始关注教师教学理念改变,(三,)新课改受质疑(20042005),1、标志性事件:,有一届新课改初中毕业生。高中开始进入新课程。,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公开质疑。,2005年“两会”期间,几位院士分别提交了针提案,对数学课改提出强烈质疑。,中国教育报 组织讨论,教育部紧急进行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第二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减少,只剩江苏省 。,(四)新课改反思中前行 (20062008),1、标志性事件:,多家媒体继续展开充分讨论。,2006年暑假,近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教育部的新课程远程培训 。,2007年,义务教育课标修订工作启动。,2 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首次进入新课程高考,反响较好,平稳过渡。,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饱受争议 。,2008年,山东省颁布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40条,2、阶段特点:,人们对待课改态度从极端到理性,课改已经深入到学校、教师层面,关注理念到行为的改变,各种配套措施逐渐跟进,很多学校开始了适应之后的创生,(五)新课改再出发(2009-,至今,),2009年,更多的省份进入了新高考,浙江等省份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中国教育报等重要媒体开始全面反映改革中的新事物与新课改成果。,2009年12月初,南方报业旗下的财经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用一万字篇幅报道了深圳中学新课改成绩。,2009年10月,全国课程改革成果交流会在南京召开,2010年12月,宁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2、阶段特点:,政策、理论方面不再纠缠。,多所学校教学改革经验全国推广。,课程改革进入到多层面互动的阶段,学校层面的课程领导成为研究热点。,关注教师校本培训成为一种趋势。,研究发现,我国新课程改革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两大主线和四大主题领域展开:,两大主线为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和新课改的宏观与微观研究;,四大主题领域为新课改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改革与学生学习。,从课程改革研究热点来看,观察图可以发现,新课程改革的论文研究大致可以概括成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01-2004,年,期刊论文数量为,116,,虽然论文总量不多,但是呈现出明显的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第二阶段是,2005-2010,年,期刊论文数量为,576,篇,占总数的,62%,,并于,2010,年达到最高峰,119,篇。这一时期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实施,各项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第三阶段是,2011,年至今,论文数量是,141,篇。论文总数较第二阶段有减少趋势。通过人工查阅这个阶段的文献发现,这一阶段的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主题越来越趋于精细化和具体化,而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研究则变得相对困难。,四,新课改的未来重点在哪里?,第一个方面,要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当中的精神,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深化课改这样一个正确方向,要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很多新要求。,第二个方面,是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材的基本制度 。,第三个方面,的要求就是要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实施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好课程方案。,第四个方面,要重点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和加强教师培训,建立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第五个方面,要提出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思考题,1.,你认为新课改中取得了哪些成就?,2.,新课改中存在哪些问题?可以从政策、学校、教师和学生层面进行分析。,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