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章,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概述:,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部分,一般占到土壤总重量的5%左右.土壤学中把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200g/kg)以上土壤叫有机质土,20%以下土壤叫矿质土壤。我国土壤耕层有机质大多数在5%以下,东北土壤较多,华北、西北大多在1%左右。各别漠境土壤不足0.5%。华中、华南水田土壤在1.53.5%,旱地土壤也较少。尽管如此,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性质影响却很大。是土壤肥力主要指标.,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标准计量单位为g/kg,.,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关系,肥力水平,低,较低,中等,较高,高,OM(%),1.5,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一.土壤有机质来源,(一)来源于数目众多微生物,1.微生物是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成为最早的土壤有机物质来源。,2.微生物数目繁多,生活代谢周期短。1g肥沃的表土含有细菌可在10亿以上。最多细菌为杆菌,每英亩细菌活质可超过2000磅,每公顷2000公斤。,3.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二)来源于各种动植物残体及其它们的代谢物,树木、灌丛、草类、和其它植物残体。植物生长量成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依据。,土壤动物:蚯蚓、蚂蚁、鼠类、昆虫等的残体及分泌物。,(三)来源于施入的各种有机肥。,1 .土壤动物,土壤动物:,指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土壤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用,破碎土壤中的生物残体,为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质进一步分解创造条件。,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性质,对土壤形成及土壤肥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土壤动物的分类,系统分类,主要的土壤动物门类见表,按体型大小分类,小型土壤动物,体长在0.2毫米以下,中型土壤动物,体长0.2-2毫米,大型土壤动物,体长2-20毫米,巨型土壤动物,体长大于20毫米,按食性分类,分为落叶食性、材食性、腐植食性、植食性、藓苔类食性、菌食性、藻食性、细菌食性、捕食性、尸食性、粪食性、杂食性和寄生性土壤动物。,按土壤中生活时期,分为全期土壤动物,周期土壤动物,部分土壤动物,暂时土壤动物,过渡土壤动物和交替土壤动物。,重要的土壤动物介绍,原生动物:,是生活于土壤和苔藓中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属原生动物门 。 原生动物结构简单、数量巨大,只有几微米至几毫米,而且一般每克土壤有104105个原生动物,在土壤剖面上分布为上层多,下层少。 按运动形式可把原生动物分为三类 :,变形虫类(靠假足移动),1,纤毛虫类(靠纤毛移动),3,鞭毛虫类(靠鞭毛移动),2,1,2,3,原生动物以微生物、藻类为食物,在维持土壤微生物动态平衡,上起着重要作用,可使养分在整个植物生长季节内缓慢释放,有利,于植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成,体节数目是分类的特征之一 。 蚯蚓是典型的土壤动物,主要集中生活在表土层或枯落物层,因为它们主要捕食大量的有机物和矿质土壤,土壤中枯落物类型是影响蚯蚓活动的重要因素,不具蜡层的叶片是蚯蚓容易取食的对象 。,作用:,蚯蚓通过大量取食与排泄活动富集养分,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并通过掘穴、穿行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蚯蚓:,土壤蚯蚓属环节动物门的寡毛纲,是被研究最早(自1840年达尔文起)和最多的土壤动物。,蚯蚓体圆而细长,其长短、粗细因种类而异;身体由许多环状节构,生态环境,土壤动物,生态环境与土壤动物的关系:,1、生态环境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随环境因素和时间变化呈明显的时空变化。,2、土壤动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异能指示生态系统的变化。,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根据微生物对营养和能源的要求,一般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型:,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又称,化能异养型,,所需能量和碳源直接来自土壤有机物质。,又称,化能自养型,,无需现成的有机物质,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或无机盐类生存的细菌。,又称,光能异养型,,其能源来自光,但需要有机化合物作为供氢体以还原二氧化碳,并合成细胞物质。,又称,光能自养型,,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以无机物作氢供体以还原二氧化碳合成细胞物质。,土壤细菌,土壤细菌是一类单细胞、无完整细胞核的生物。它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90%。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土壤细菌常见属有:节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和黄杆菌属。,土壤中存在各种细菌生理群,其中主要的有纤维分解细菌、固氮细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等。,纤维分解细菌,好气纤维分解细菌,主要有生孢噬纤维菌属、噬纤维菌属、多囊菌属和镰状纤维菌属(要求最适温度为2230,通气良好),嫌气纤维分解细菌,主要是好热性嫌气纤维分解芽孢细菌,包括热纤梭菌、溶解梭菌及高温溶解梭菌等。好热性纤维分解菌活动适宜温度达6065,最高活动温度可达80。,生态习性:,纤维分解细菌适宜中性至微碱性环境,在酸性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活性明显减弱;纤维分解细菌的活动也受到分解物料,C/N,的影响。,C/N,根瘤菌,是指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能固定大气中分子态氮,向植物提供氮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根瘤,根瘤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可分为两个阶段:,侵染土壤阶段,根瘤形成阶段,氨化细菌,微生物分解含氮有机化合物释放氨的过程称为,氨化过程,。,含氮有机化合物,多肽、氨基酸等简单,含氮化合物,NH,3,生态习性:,最适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75%;,最适温度,为2535;,适宜pH,为中性环境。,物料C/N比对氨化细菌活动强度和氨化过程的影响,硝化细菌,微生物氧化氨为硝酸并从中获得能量的过程称为,硝化过程,。,NH,3,亚硝酸,亚硝酸细菌,硝酸,硝酸细菌,生态习性:,属化能无机营养型,适宜在pH6.68.8或更高的范围内,生活;好气性细菌;最适温度为30。,参与硝化过程的土壤,微生物为,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微生物将硝酸盐还原为还原态含氮化合物或分子态氮的过程称,反硝化过程,。,生态习性:,最适pH值为68;最适温度为25。,由微生物推动的氮素循环,土壤真菌,土壤真菌:,是指生活在土壤中菌体多呈分枝丝状菌丝体,少数菌丝不发达或缺乏菌丝的具真正细胞核的一类微生物。,生态习性:,适宜酸性;好气性微生物;化能有机营养型 。,作用:,是土壤中糖类、纤维类、果胶和木质素等含碳物质分解积极,参与者。,主要的土壤真菌:,分布最广的是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镰刀菌属、毛霉属和根霉属。,土壤藻类,土壤藻类,是指土壤中的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含有各种色素的低等植物。,苏州市河道里的蓝藻,巢湖里的蓝藻,3. 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植物根系通过根表细胞或组织脱落物、根系分泌物向土壤输送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一方面对土壤养分循环、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和土壤结构的改良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大大刺激了根系周围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使根周围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植物根系的形态,高等植物的根是生长在地下的营养器官,单株植物全部根的总称为根系。林木根系有不同形态,概括起来可将其分成五种类型:,垂直状根系,辐射状根系,扁平状根系,串联状根系,须状根系,4 .土壤酶,土壤酶:,是指在土壤中能催化土壤生物学反应的一类蛋白质。,来源,土壤酶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也来自土壤动物和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存在状态,胞内酶:,(,存在于土壤中微生物和动、植物的活细胞及其死亡细胞内的酶。),胞外酶:,(以游离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或与土壤有机、矿质组分结合的脱离了活细胞和死亡细胞的酶。),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土壤酶活性:,是指土壤中胞外酶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能力。常以单位时间内单位土重的底物剩余量或产物生成量表示,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因素,土壤性质,耕作管理措施,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状况,土壤结构,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施肥,土壤灌溉,农药,(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及性质,1.糖类、有机酸、醛、醇、铜类以及 相近的化合物。,2.纤维素和半纤维素,3.木质素,4.脂肪、蜡脂、树脂和单宁,5.含氮化合物,动、植物残体中主要的含氮化合物是蛋白质,少量比较简单的可溶性氨基酸。植物残体中的叶绿素等。,6.灰分元素,植物经燃烧后,残留在灰分中的元素称灰分元素。构成灰分的主要元素为Ca、Mg、K、Na、S、P、S、Fe、AL、Mn,以及微量元素I、Zn、Mo、B等。其中以Si、Ca、K、Al为最多。,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二.土壤有机物质基本组成特点:,(一)土壤有机质的物质组成,依据有机物质的分解阶段,和存在物理形态分为:,1.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原材料),2.半分解的有机质:成为暗褐色小片,3.腐殖质:特殊性有机物质。,(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1.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2.木质素:比较稳定。是形成腐殖质中心核的原始材料,3.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肽、氨基酸,4.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腊质、单宁等,(三)元素组成,C(5258%)、O(3439%)、,H(3.34.8%)、N(3.74.1)、,P、K、Ca、Mg、Fe、Si、,Zn、Cu、B、Mo、Mn等.,其中:,C、H、O、N的和占有,机质9095%,(四)土壤有机质组成基本特点:,1.土壤有机质中木质素和蛋白质含量比植物组织中含量增加,2.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减少,3.土壤中形成了腐殖质,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成分,植物组织,(%),有机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油脂、腊质,2050,1030,1030,115,18,210,02,3050,2835,18,植物组织与土壤有机质组成比较,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第二节 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与转化,有机残体,矿(质)化作用,腐殖化作用,一.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一)矿质化作用的概念:,复杂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营养元素的过程。,(二)矿质化作用的意义:,1.为作物生长释放出了营养元素-有效化过程。,2.为腐殖质形成提供了基本材料,成为腐殖化的前提。,(三)各种物质矿化作用:,1.糖类有机物质矿化:,多糖,单糖,CO,2,+H,2,O+heat(多) 好气条件下,有机酸heat(少) 半嫌气条件,CH,4,、H,2,、H,2,S+heat(极少)嫌气,水解酶作用,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己糖,淀粉,半纤维素纤维素;,糖类物质的分解是土壤中生物物活动的主要能源(生物热)。(45千卡热/g有机物),2.含氮物质的分解:,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氨NH,3,硝酸根NO,3,-,蛋白酶,肽酶,氨化细菌,硝化细菌,水解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任何条件下,好气,条件下,思考题:旱地和水地含氮化合物的转化结果会有何差异?,含氮有机物质的转化,含氮有机物是土壤中氮素的主要贮藏状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腐殖质等。,(1)水解作用,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的作用称水解作用。,蛋白质 氨基酸,蛋白质,水解酶,(2)氨化作用,分解含氮有机物产生氨的生物学过程,称氨化作用。,CH,2,NH,2,COOHO,2,HCOOHCO,2,NH,3,CH,2,NH,2,COOHH,2,CH,3,COOHNH,3,CH,2,NH,2,COOHH,2,O,CH,2,(OH)COOHNH,3,氧化,好气分解,还原,嫌气分解,水解,3.硝化作用,氨态氮被微生物氧化成亚硝酸,并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的过程,称硝化作用。这一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氨被亚硝酸细菌氧化成亚硝酸;第二阶段,亚硝酸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其反应如下:,2NH,2,3O,2,2HNO,2,2H,2,O热量,2HNO,2,O,2,2HNO,3,热量,(4)反硝化作用,同细菌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以NO,3,或NO,2,作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生成N,2,O和N,2,的硝酸盐还原过程,称反硝化作用。其反应如下:,反硝化细菌,C,6,H,12,O,6,24KNO,3,24KHCO,3,6CO,2,12N,2,18H,2,O,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3.含磷和硫化合物的分解,含磷和硫化合物的分解,正磷酸盐H,2,PO,4,-,、HPO,4,=,、PO,4,+3,、,正硫酸盐 HSO,4,-,、SO,4,=,好气条件,偏磷酸盐和次磷酸盐H,3,PO,3,、 H,3,PO,2,、H,3,P,正硫酸盐 H,2,S,(黑根、毒害),嫌气条件,(三)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矿化率作为土壤矿化快慢的指标。一般土壤年矿化率为1%左右。,(,四)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属于生物化学反应。,1.温度:在035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增加。每上升10 ,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升高10倍。温度高于45 和低于0 微生物的活性都会降低,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变慢。高于50,就是纯氧化反应。,(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什么低于北方土壤)温度增加10,,,有机质分解速度增加。,冻土效应:,土壤冰冻以后,在其解冻后的最初12周内,二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多的现象。,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2.水分(通气性):微生物生命活动一切条件都需要一定的湿度和通气条件。如果适度湿润且通气良好,土壤中的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物质进行着好气分解,分解速度快。分解完全,矿化率高,中间产物少,养料释放多,不会产生有毒物质。如果湿度过大,水分堵塞了土壤孔隙,使通气状况受阻,嫌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物质分解慢,不彻底,有中间产物累积,释放还原性气体,产生环境效应,也影响植物生长。,水田不宜提倡秸秆还田。不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增产。,干土效应:,土壤经过干燥后,在加水湿润的最初12周内,二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加的现象。,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3.pH:各类微生物最适条件:细菌中性;放线菌偏微碱性; 真菌酸性(36);土壤pH高于8.5和低于5.5,都不适宜微生物活动。绝大多数微生最适pH条件为中性。,4.有机物的物理状态和组成:新鲜程度、细碎程度,织物组织的C/N比,C/N比,C/N比:,有机质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重量比,土壤的C/N:,8:115:1 中间值为10:112:1。在同一气候条件下,C/N变化较小。气温相同时,干旱气候条件下的C/N比湿润地带低;降雨量相同时,暖温地带土壤C/N比寒冷地土壤低。底层土壤C/N比表层土壤低。,植物的C/N比,:,豆科植物20:130:1。作物秸秆为80:1100:1,微生物:,4:19:1,C/N比意义:,1.具有较高C/N的植物残体进入土壤会引起微生物与植物争氮现象。C/N比作为秸秆还田的重要技术参数需要考虑。,2.不同土壤有一个相对稳定的C/N比。土壤,碳,的保持决定于土壤,氮,的水平。有机体的含氮量越大,则有机碳累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C/N不仅与土壤氮的有效性有关,而且也跟土壤有机质的保持有关。在耕作土壤管理中,两方面都需要考虑。,二.土壤腐殖化作用,(一)腐殖化概念:,土壤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把矿质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为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腐殖化过程也就是有机碳从一种有机碳形式转化为另一种有机碳形式,也叫有机碳的周转。它是一种极端复杂的生物过程。,(二)土壤腐殖化过程-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假说阶段):,腐殖化过程是以微生物为主导的生物和生化过程,还有一些纯化学过程。,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假说阶段):,有机质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产生了合成腐殖质原始材料:,(1)芳香核:主要由,木质素降解所产生,。,酚类氧化成醌所产生。,(2)支链化合物:一些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肽类等。,第二阶段:合成阶段:将分解转化的基本材料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缩合和聚合,合成结果复杂的腐殖质。,多元酚理论(较为盛行),二.土壤腐殖化作用,(三)腐殖化系数:加入单位有机物质土壤后所产生腐殖质的斤数(一般指一年以后)。,腐殖化系数大小不仅取决于有机物质品种本身,也取决于各种环境条件:旱地土壤腐殖化系数一般在0.20,0.30,而水田则为0.25,0.40之间。,第三节 土壤腐殖质,一.土壤腐殖质组成,土壤腐殖质,非腐殖物质,腐殖物质,(一)非腐殖物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1.碳水化合物:多糖、糖醛酸、和氨基糖组成。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含量占有机质总量1527%。其中多糖是主体。含量约为有机质总量的922%。多糖多土壤结果影响研究被受到关注,2. 含氮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生物残体中含氮化合物,其中主要形式为蛋白质、缩氨酸。易于分解成氨基酸。占的量不高。,(二)腐殖物质:,一.土壤腐殖质组成,腐殖物质概念:,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暗色的有机物质。,腐殖物质是在土壤中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化合物,远不同于动植物体内的其它有机化合物,结构复杂,性质稳定、存留时间长、和无机矿物颗粒密切结合在一起。是土壤有机质质体成分,占有机质总量的5090%。基本上与盐基离子形成各种腐殖酸盐。,中心为芳香核、连接了许多支链化合物的复杂结构.,根据腐殖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和颜色可分离出胡敏素、胡敏酸和富啡酸3种性质不同的腐殖质。,NaOH或NH,4,OH 稀溶液处理,不溶解的腐殖质 胡敏素,溶解的暗褐色溶液,HCl或 H,2,SO,4,处理,沉淀物质 胡敏酸,黄白色溶液 富里酸,土壤,二、腐殖质的分离与组成,腐殖酸是土壤和沉积物等物质中溶于稀碱呈暗褐色、无定型和酸性的非均质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它的性质不活泼,不能作为独立的腐殖物质存在,所以一般把土壤腐殖质概括为胡敏酸和富里酸两大类。,黄腐酸(富啡酸、富里酸)既能溶解于碱,又能有解于酸。曾经成为可连酸、阿波可连酸。分子量相对较小,褐腐酸(胡敏酸):指能溶解于碱而不溶解于酸。分子量相对较大,+,=60%,三、腐殖质的性质,1腐殖质不是一种纯的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2腐殖质的元素成分,主要是C、H、O、N、P、S、Ca等。腐殖质含碳量约为5660,平均为58。含氮量约为36(平均为56),其碳氮比例大致为10:112:1,灰分占06。,3腐殖质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有机胶体。它的化学构造式虽然还没有确定,但它们有若干共同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分子巨大,以芳香族核为主体,附以各种功能团。其中主要的功能团为酚羟基(一OH)、羧基(一COOH)、甲氧基(一OCH3),并有含氮的环状化合物等。,4. 腐殖质带有电荷,并且是两性胶体,在通常情况下,它所带的电荷是负的,5腐殖质的凝聚,腐殖质是带负电荷的有机胶体,根据电荷同性相斥的原理,所以新形成的腐殖质胶粒在水中呈分散的镕胶液,但增加电解质浓度或高价离子,则电性中和而相互凝聚,形成凝胶。,腐殖质在凝聚过程中可使土粒胶结在一起,形成结构体。,另外,腐殖质是一种亲水胶体,可以通过于燥冰冻脱水变性,形成凝胶。,腐殖质这种变性是不可逆的,所以能成水稳性团粒结构。,6.吸水性 :,腐殖质是一种亲水胶体,有强大的吸水能力,单位质量腐殖质的持水量是硅酸盐粘土矿物的45倍,最大吸水量可以超过500%。最大吸湿水量可达本身一倍以上。,7.稳定性 :,稳定性很强,年矿化率平均1% 2%之间。,(三)腐殖质的变异性,土壤腐殖质形成过程是土壤发育的主要过程。不同土壤不仅其腐殖质含量不同,而且组分的比例、各组分的复杂程度等也有差异。,HA/FA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意义: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说明了腐殖酸形成的条件和分子量的复杂程度,HA/FA越大,胡敏酸含量多,结构复杂;相反,富里酸含量多,结构简单。,我国土壤有机质变异规律是,1.由东向西,由草甸草原向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化土壤过渡,腐殖质含量不断递减,HA/FA也逐渐降低。,黑土(,1.52.5,)-黑钙土(1左右)-灰钙土和荒漠土(,0.60.8,),2.一般我国,北方,的土壤,特别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土壤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HA/FA比大于1;,而在温暖潮湿的,南方,的酸性土壤中,土壤中以富里酸为主,,HA/FA比一般小于1,.,黑土-暗棕壤(,12,)-黄棕壤(,0.450.75,)-红壤、砖红壤(0.45),3.在同一地区,,水稻土,的腐殖质的HA/FA 比,大于旱地。,4.在同一地区,,熟化程度高,的土壤的,HA/FA比较高。,造成土壤腐殖变异的原因:主要是气候、植被、土壤反应、母质、等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三.土壤腐殖质性质,(三)腐殖质的变异性,土壤腐殖质形成过程是土壤发育的主要过程。不同土壤不仅其腐殖质含量不同,而且组分的比例、各组分的复杂程度等也有差异。,HA/FA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意义:,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说明了腐殖酸形成的条件和分子量的复杂程度,HA/FA越大,胡敏酸含量多,结构复杂;相反,富里酸含量多,结构简单。,三.土壤腐殖质性质,我国土壤有机质变异规律是:,1.由东向西,由草甸草原向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化土壤过渡,腐殖质含量不断递减,HA/FA也逐渐降低。,黑土(,1.52.5,)-黑钙土(1左右)-灰钙土和荒漠土(,0.60.8,),2.一般我国,北方,的土壤,特别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土壤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HA/FA比大于1;,而在温暖潮湿的,南方,的酸性土壤中,土壤中以富里酸为主,,HA/FA比一般小于1,.,黑土-暗棕壤(,12,)-黄棕壤(,0.450.75,)-红壤、砖红壤(,1,正激发,不仅没有提高土壤有机含量,反而减少了;,激发比率1,负激发,可以增腐殖质含量,激发比率受一系列因素影响,问题:,给土壤使入有机肥,就一定能提高反应殖质含量吗?,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3.秸秆还田,要注意秸秆的C/N比、破碎度、埋压深度以及土壤墒情、播种期远近、化肥施用量等。,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4.土壤调控技术措施,(,1)调解土壤湿度和通气性,(2)温度:中耕松土(锄头下边有肥),(3)土壤pH,(4) 土壤C/N比,【本章小结】,土壤有机质概述,1了解不同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2了解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有机质来源的异同。,3掌握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腐殖质概念,二者有何异同。,4熟悉土壤有机质的基本组成,包括化学组成、化合物组成和形态特征,。,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掌握碳水化合物、含N化合物的转化过程及产物,重点掌握影响转化因素中的C/N的详细内容和基本原理。,2理解影响有机物质在土壤中转化的推动力是微生物的含义。,土壤腐殖质的形成,1了解腐殖质形成过程的两个阶段的内容及相互关系,组成土壤腐殖质最基本的物质有哪些?,2掌握土壤腐殖质的组分、所带功能团对各组分性质产生的影响,。,掌握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农作物产量、品质以及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了解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原则和途径,以及为什么一再强调增施有机肥,以培肥土壤的科学道理。,土壤有机质,(一)基本概念,( 二)问答题,1. 土壤有机质 2.土壤腐殖质 3. 矿化作用 4. 腐殖化作用 7. 腐殖化系数 8. C/N 9.,HA/FA,1.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2.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4. 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5.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哪一种?为什么?,6,C/N意义,7.HA/FA概念与意义,思考题:,1.解释:,矿质化作用 、腐殖化作用 、,腐殖化系数、矿化率。,2.,简述土壤微生物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特点。,3.,说明C/N的概念与意义、HA/FA概念与意义。,4.,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怎样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