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病害学第二章-水产动物病原学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53054998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7.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产病害学第二章-水产动物病原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水产病害学第二章-水产动物病原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水产病害学第二章-水产动物病原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 水产动物病原学,2,内容,第一节 病原病毒,第二节 病原细菌,第三节 病原真菌,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寄生虫学基础),3,第一节 病原病毒,一、病毒的本质,二、病毒的形态与结构(重点),三、病毒的分类,四、病毒的增殖(重点),五、病毒的致病机理与病毒感染,六、病毒的检测(*),七、主要的水生动物病毒(*),4,第一节 病原病毒,一、病毒(,virus,)的本质,病毒是一类,不具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有,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病毒具有高度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病毒离开宿主细胞时只是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可结晶纯化,表现为,非生命体特征,;遇到合适的宿主细胞可通过吸附进入细胞内,完成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等典型的,生命体特征,。,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6,衣壳由一定数量的壳粒组成,是病毒鉴定和分类的依据之,一;,根据病毒壳粒数目和排列不同,病毒衣壳有,三种对称类型,:,螺旋对称(,helical symmetry,),弹状病毒、正黏病毒、副粘病毒及多数杆状病毒等;,(2),二十面体对称,(icosahedral symmetry),大多数,DNA,病毒、反转录病毒及微,RNA,病毒等;,复合对称,(complex symmetry),痘病毒、噬菌体等。,第一节 病原病毒,7,第一节 病原病毒,辅助结构,(,1,)囊膜(,envelope,),又称包膜;,囊膜是病毒成熟过程中从宿主细胞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囊膜由脂类、蛋白质和糖蛋白组成。,有囊膜的病毒称为囊膜病毒,无囊膜的病毒称为裸露病毒。,(,2,)突起,又称纤突或膜粒;,8,第一节 病原病毒,病毒的模式构造,(,1,),(,2,),10,2.,蛋白质,病毒的蛋白质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1,)结构蛋白:组成病毒的蛋白。,病毒结构蛋白构成病毒全部衣壳,也是囊膜的主要成分,,具有保护病毒核酸的功能。,(,2,)非结构蛋白:病毒组分以外的蛋白。,病毒复制过程中的某些中间产物,有酶活性和其他功能。,第一节 病原病毒,11,(三)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纳米(,nanometer,,,nm,),痘类病毒,200-300nm,副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150-200nm,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和逆转录病毒,80-120nm,口蹄疫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18-30nm,第一节 病原病毒,13,三、病毒的分类,(一)病毒分类机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taxonomy of viruses, ICTV,)是国际公认的病毒分类和命名权威,机构,该组织最早建立于,1966,年,称为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1973,年更名为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一节 病原病毒,15,第一节 病原病毒,一些重要病毒科及其主要特征,16,病毒命名原则:,病毒命名与细菌不同,不再采用拉丁文双名法,而是采用,英文或英文化的拉丁文,只用单名。,(,1,)凡被,ICTV,正式认定的病毒名,即可为病毒的学名,其名称用斜体书写,而一般通用名则用正体,病毒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2,)病毒的目(,-virales,)、科(,-viridae,)、亚科(,-virinae,)、属(,-virus,)也用斜体表示(括号内为拉丁文后缀),且首字母大写;,(,3,)作为某科或某属暂定成员的病毒英文名称,用正体书写。,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水生呼肠孤病毒属(,Aquareovirus,),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第一节 病原病毒,18,2.,朊病毒,朊病毒又称蛋白浸染因子,是一种比病毒小、仅含有疏水,性的浸染性蛋白质分子。,朊病毒的发现改变了公认的,生物遗传信息方向,是,“,DNA/RNA,蛋白质,”,的传统观念,开辟了病毒学研究的新领域,为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原理和,病因性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对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卫星病毒,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基因,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第一节 病原病毒,19,4.,拟病毒,拟病毒是指需要依赖于辅助病毒才能复制的,RNA,分子,单,独没有侵染性,需要辅助病毒的,RNA,聚合酶才能复制,,RNA,不,具有编码能力,需要利用辅助病毒的外壳蛋白,并与辅助病毒,基因组的,RNA,共同包裹在同一病毒粒子内。,第一节 病原病毒,20,第一节 病原病毒,四、病毒的增殖,(一)病毒的增殖方式,病毒结构简单,,缺乏独立进行生物合成的酶系统,,只能在,获得易感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复制体系复制和增殖,,病毒,的这种特殊增殖方式,称为病毒的复制。,(二)病毒的复制过程,病毒的复制过程又称为复制周期,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增殖)、,装配,、,释放,6,个步骤。,21,(,1,)吸附,吸附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是病毒与易感细胞表面相应病,毒受体结合的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2,)穿入,病毒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穿入;,(,3,)脱壳,核酸从病毒衣壳中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脱壳;,(,4,)生物合成,病毒核酸,利用宿主细胞合成体系合成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的过程;,(,5,)装配,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核酸和衣壳蛋白在细胞内,组合病,毒核衣壳,的过程;,(,6,)释放,病毒装配完毕后释放到细胞外。,第一节 病原病毒,22,第一节 病原病毒,病毒的复制周期(以,DNA,病毒为例),24,第一节 病原病毒,五、病毒的病毒感染与致病机理,病毒感染是指病毒侵入机体、增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现象,也包括病毒在培养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病变。,(一)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与病毒的增殖部位、进入靶组织的途,径、病毒排出途径和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有关。,病毒的传播方式包括,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5,第一节 病原病毒,(二)病毒的感染类型,根据病毒感染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分为,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根据病程及病毒在机体内滞留时间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1.,病毒的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1,)显性感染 指有症状的感染,即病床上表现明显或在感染,某一阶段表现明显的病毒性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和病情的缓急分为感染和慢性感染;,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2,)隐性感染 指一切不引起临床症状的病毒感染,无临床症,状的原因是病毒不能侵犯或到达靶器官,因而未呈现临床症状。,26,第一节 病原病毒,2.,病毒的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1,)急性感染 潜伏期短、发病急、死亡快、恢复期短。,(,2,) 持续性感染 病毒在动物体内持续存在数月甚至终生,但,不一定持续增殖和持续引起症状,病毒可长期存在体内。,常见的持续性感染的类型有,:,a,慢性感染,b,潜伏感染,c,慢发病毒感染,28,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重点),二、细菌的分类与命名,三、细菌的生长繁殖,四、细菌的致病机理与感染(重点),五、细菌的生理(*),六、细菌的鉴定(*),七、主要的水生动物病原菌(*),第二节 病原细菌,29,细菌(,bacterium,)是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中的一大,类,单细胞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细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范畴:,广义的细菌: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除细菌外,还包括,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等;,狭义的细菌:专指数量巨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它们个体微小,形态与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无核仁和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第二节 病原细菌,31,(,1,)球菌,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按其分裂方向及分裂后的排列情况,,分为:,a.,单球菌,b.,双球菌,c.,链球菌,d.,四联球菌,e.,八叠球菌,f.,葡萄球菌,第二节 病原细菌,32,(,2,)杆菌,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各种杆菌的长度与直径比例差异很,大,有的粗短,有的细长。短的杆菌近似球状,长杆菌近似丝,状,,一般而言,同一种杆菌其粗细比较稳定,而长度则常因培,养时间、培养条件不同而又较大变化。,(,3,)螺旋菌,菌体呈弯曲或螺旋状的圆柱形,两端圆或尖突、分为弧菌,和螺菌两种。,第二节 病原细菌,33,(二)细菌的群体形态,细菌的群体形态指的是某个细菌在合适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的条件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多数为,18-24h,),生长繁殖出巨大数量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或克隆,、若长出的菌落连成,一片,称为,菌苔,。,1.,固体培养基,(,1,)菌落的形态特征 (大小、形态、隆起、边缘、表面等),a.,光滑性(,S,型菌落) 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b.,粗糙型(,R,型菌落)菌落表面粗糙、干燥、呈皱状或颗粒状,,边缘大多不整齐;,c.,黏液型(,M,型菌落)菌落黏稠、有光泽、似水珠样。,第二节 病原细菌,34,第二节 病原细菌,(,2,)菌落溶血特征,a. ,溶血 又称草绿色溶血,菌落周围培养基出现,1-2mm,的草,绿色环,为高铁蛋白所致;,b. ,溶血 又称完全溶血,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溶血环,是细菌产生的,溶血素,使红细胞完全溶解所,致;,c. ,溶血 即不溶血,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没有变化,红细胞没,有溶解或缺损。,(,3,)色素,有些细菌产生色素,使菌落和周围的培养基出现绿色、金,黄色等颜色,产生的色素有水溶性或脂溶性。,(,4,)气味,某些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后可产生特殊气味,如铜绿,假单胞菌(生姜气味)、变形杆菌(巧克力烧焦的臭味)等。,35,第二节 病原细菌,2.,半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动力试验。,有鞭毛的细菌除了沿穿刺线生长外,在穿刺线两侧也可见,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无鞭毛的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穿刺线两,边的培养基仍然澄清透明。,3.,液体培养基,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有,3,种生长现象:,a.,大多数细菌在液体培养基生长繁殖后呈均匀浑浊;,b.,少数链状排列的细菌呈沉淀生长(链球菌),c.,专性需氧菌一般呈表面生长,常形成菌膜(枯草芽孢杆菌),36,第二节 病原细菌,(二)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结构包括,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基本结构指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糖体、质粒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细胞,基本结构;特殊结构指某些细菌特有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结构。,细菌细胞结构模式图,37,第二节 病原细菌,1.,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主要由,肽聚糖,构成,有固定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功能,,并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有关。,肽聚糖是一类复杂的多聚体,为原核细胞特有,又称黏肽、糖肽或胞,壁质。,用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38,第二节 病原细菌,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的比较,39,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特性比较,第二节 病原细菌,40,第二节 病原细菌,(,2,)细胞膜,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或原生质膜,是位于细胞壁内侧的一,层富含磷脂和蛋白质的双层膜结构,直接包裹细胞质,约为细,胞干重的,10%-30%,。,细胞膜是有单位膜组成的,以,脂质双分子层,所组成的基本,骨架(,液态镶嵌模型,)。,液态镶嵌模型要点:,a.,膜的主体是脂质双分子层;,b.,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c.,整合蛋白因表面呈疏水性,故可,“,溶,”,于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性内层中;,d.,周边蛋白表面含有亲水基团,故可通过静电引力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的极,性头相连;,e.,脂质分子间或脂质与蛋白质分子间无共价结合;,f.,脂质双分子层犹如,“,海洋,”,,周边蛋白可在其上作,“,漂浮,”,运动,而整合,蛋白则似,“,冰山,”,状沉浸在其中作横向运动。,41,细胞膜的功能:,a.,选择性渗透和转运营养物质;,b.,参与细菌的呼吸作用,c.,参与生物合成作用和物质的分解作用;,d.,参与渗透压;,e.,是细胞壁、荚膜、鞭毛等有关成分合成的场所;,第二节 病原细菌,42,第二节 病原细菌,(,3,)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质膜包围的除核区外的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细胞质的主要成分为,核糖体,、多种酶类和中间代谢产物、,质粒,、各种营养物和大分子的单体等。,细胞质是,细菌合成蛋白质、核酸、营养代谢的场所,,也是,许多,酶系反应的场所,。,核糖体是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游离存在于细胞质中,每个细菌体,内可达数万个。,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以大,肠杆菌为例,其化学组成,66%,是,RNA,(包括,23S,,,16S,和,5S rRNA,),,34%,为,蛋白质。,核糖体常与正在转录的,mRNA,相连呈,“,串珠,”,状,称,多聚核糖体,。,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细菌素、毒素、耐,药性等)。质粒能独立自行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43,第二节 病原细菌,(,4,)核体,核质或拟核是细菌的,遗传物质,,集中于细胞质的某一区域,,多在菌体中央,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细菌的染色体(核质)为一个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有两股方向相反的,DNA,多聚链构成,呈右手双螺旋结构。,细菌的染色体与真核细胞的相比,有两点显著的不同:,a.,细菌的,DNA,量小的多,其序列的组织性简单的多;,b.,细菌绝大多数蛋白质基因保持单拷贝形式,很少有重复序列。,44,2.,细菌的特殊结构,(,1,)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称,为糖被。,糖被按其有无固定层次、层次厚薄可细分为,荚膜,、微荚膜、,黏液层和菌胶团。,荚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多肽和蛋白质,尤以多糖居多。,荚膜的功能,:荚膜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可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硝化作用,还能使细菌免受补体、溶菌酶等,杀菌物质的损伤,是病菌侵入机体后不被杀灭。此外,荚膜还,有粘附、抗干燥等功能。,第二节 病原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拟杆菌,45,第二节 病原细菌,(,2,)鞭毛,许多细菌,包括所有的弧菌和螺旋菌、约半数的杆菌和个,别球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长度一般为,15-20m,,直径为,0.01-0.02m,,为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的有无和着生方式在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工作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形态学指标,。,鞭毛自细胞膜长出,游离于菌细胞外,由,基础小体,、,钩状体,和,丝状体,三个部分组成。,细菌鞭毛的类型,46,第二节 病原细菌,(,3,)菌毛,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短而直的毛发样结构,称为菌毛。它的结构较鞭毛,简单,功能是使细菌较牢固的黏连在物体表面上。,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a.,普通菌毛 长,0.2-2m,,直径,3-8nm,,位于细菌表面,这类菌毛是细菌的,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是细菌感染,的第一步;,b.,性菌毛 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仅见于少数革兰氏阴性菌。数量少,,一个菌一般只有,1-4,根。,47,(,4,)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折光性较强、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或内芽孢。,芽孢对营养、能量的需求均很低,抵抗力强,能,保护细菌度,过不良环境,,具有含水量少、包膜厚而致密、壳无通透性、核,心中含有多种耐热酶等特点,因此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强。,第二节 病原细菌,48,二、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细菌的分类地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细菌的分类,细菌的分类单元分为七个基本的分类等级或分类阶元,由,上而下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在细菌的分类中,还常常使用一些非正式的类群术语。如,亚种以下常用的培养物、,菌株,、居群和,型,;种以上常使用群、,组、系等类群名称。,型(,form,或,type,):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形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菌株(,strain,):指从自然界或实验室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菌株与型的区别:菌株之间不存在,鉴别性特征的差异,,命名不同的菌,株无需分类学依据;不同型的细菌之间存在,鉴别性特征的差异,,命名或鉴定,不同的型必须有分类学依据。,第二节 病原细菌,49,(二)细菌的命名,细菌的命名采用,拉丁双名法,,每个菌名有两个拉丁单词组,成。前一单词为属名,用名词,第一个字母大些;后一个单位,为种名,用形容词写,小写。中文命名的次序与拉丁文相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巴斯德酵母(,Saccharomyces pastori,),巴拿马沙门菌(,Salmonella panama,),白孢放线菌,Streptomyces albosporeus,(,Krainsky,),Waksman et Henrici,如果发表新种,则在学名后加,n. sp.,;如果是泛指某属细菌,则在属名,后面加,sp.,或,spp.,,表示变种时,在学名后加,var.,和变种名(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Bacillus subtilis,var.,niger,),表示新变种时,则在变种名后加,n.var.,。,第二节 病原细菌,50,(三)细菌的分类依据,自然分类法:反应生物进化规律的自然分类系统;,人工分类法:选择一些较为稳定的生物学形状(菌体形态与结构、染色体、,生化反应、抗原性等)作为分类标记,分析各菌的相关程度与,亲疏关系,然后将形状相同或相近的细菌归为一类,一次划分,菌种和菌属。,1.,形态特征,2.,生理生化特征,3.,生态特征,4.,血清学反应,5.,细胞壁成分,6.,红外吸收光谱,第二节 病原细菌,51,7. GC,含量 任何两种细菌在,GC,含量上的差别超过了,10%,,这两,种细菌肯定不是同一个种;,8. DNA,杂交,9.,核酸序列分析,目前应用最多的是,16S rRNA,全序列比较,已建,立了基于细菌,16S rRNA,全系列结果的系统发育,树,称为细菌种属分类的标准方法。但,16S,rRNA,序列分析适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对于,属以下分类单元分辨率较低,易产生误差。目,前应用于细菌分类的还有,16S-23S rRNA,间区基,因(,16S-23S rRNA,ISR,)、热激蛋白,60,基因(,HSP60,)、核酶,B,基因(,RnpB,)、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gyrB,)等;,10.,其他 脂类的组成与含量、核磁共振谱(,NMR,)等。,第二节 病原细菌,52,三、细菌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和方式,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包括:充足的营养物质、合适的,酸碱度、适宜的温度和必要的气体环境。,1.,营养物质 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必要的生长因子;,2.,酸碱度,pH7.2-7.6,3.,温度 最适温度因菌种而异,按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和嗜热菌。,4.,气体 氧气和二氧化碳,第二节 病原细菌,53,5.,氧气 根据细菌代谢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可以分为,5,类。,(,1,)需氧型,(,2,)微需氧型,(,3,)兼性厌氧性,(,4,)氧忍耐性(厌氧型),(,5,)专性厌氧型,第二节 病原细菌,细菌的呼吸类型,细菌与氧的关系,54,(二)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细菌的生长繁殖表现为细菌的,组分,和,数量,的增加。,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细菌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细菌分裂,数量倍增所需的时间称为代时,多数细菌为,20-30 min,。个别细,菌繁殖速度较慢。,2.,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一个细胞经,7h,可繁殖约,200,万个,,10,小时后可达,10,亿个以上。,3.,细菌的,生长曲线,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连读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其生长过程的规律性。,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制出一条生长曲线,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第二节 病原细菌,55,生长曲线可人为的分为,4,个时期,1.,迟缓期,2.,对数期,3.,稳定期,4.,衰亡期,第二节 病原细菌,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56,四、细菌的治病机理与感染,侵入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病原菌或病原体。,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是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一方面,病原体侵入机体,损害宿主的细胞和组织;另一,方面,机体运用种种免疫防御功能,杀灭、中和、排除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此外,环境因素对这一过程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通常认为,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第二节 病原细菌,57,(一)细菌的致病机理,病原菌具有克服机体防御、引起疾病的能力称为,致病性,;,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称为,毒力,;,细菌的毒力分为,侵袭力,和,毒素,。,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在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细菌生长繁殖期间分泌到胞外的一种代谢产物,有,细胞毒性和肠毒性,成分是蛋白质,抗原性强,但毒性不稳定,,易被热等破坏。外毒素对器官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内毒素,存在与细菌细胞壁外层,是细胞的组成部分,细菌,溶解后,才能释放出来,成分是脂多糖,其作用没有特异性。,第二节 病原细菌,58,第二节 病原细菌,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特性的比较,59,(二)细菌的感染来源和感染途径,1.,感染来源,(,1,) 外源性感染 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2,)内源性感染 宿主体内的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2.,感染途径,病原体一般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感染:,(,1,) 接触感染,(,2,) 创伤感染,(,3,) 消化道感染,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指有些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的改变的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第二节 病原细菌,60,(三)细菌的感染类型,病原菌侵入宿主后,由于病原菌、宿主与环境三方面力量,的对比,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结局:,1.,不感染,2.,隐性感染,如果宿主免疫力较强,病原菌数量少,毒力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轻,不出现明显临床表现;,3.,潜伏感染,(持续性感染)如果宿主在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保持相对平衡,使病原菌潜伏在病灶内,一旦,宿主抵抗力下降,病原菌大量繁殖就会致病,,4.,带菌状态,如果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状态。,5.,显性感染,如果宿主免疫力较弱,病原菌入侵数量多,毒力,强,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出现临床表现称为显性,感染或传染病。,第二节 病原细菌,61,按发病时间的长短可把显性传染分为,急性传染,和,慢性传染,。,按发病部位的不同,显性感染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全身感染按其性质和严重性的不同,分为下面,4,个类型:,(,1,),毒血症,病原菌限制在局部病灶,只有其所产毒素进入全身血流而引起全身性症状。,(,2,),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流中繁殖的症状。,(,3,),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的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身性中毒症状。,(,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的同时,又在其许多脏器中引起化脓性病灶。,第二节 病原细菌,62,一、真菌的形态与构造(重点),二、真菌的分类与命名,三、真菌的生长繁殖,四、真菌的致病性,五、主要的水产动物病原真菌及其他致病微生物(*),第三节 病原真菌,63,真菌,(,fungus,)是一类具有典型细胞核,,不含,叶绿素和不分根、茎、叶的低等,真核生物,。,特点,:,1.,有边缘清楚的核膜包围着细胞核,而且在一个细胞内,有时可以包含多个核;,2.,以产生大量有性和无性孢子进行繁殖;,3.,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4.,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5.,陆生性较强。,第三节 病原真菌,64,一、真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真菌的形态,真菌分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型。单细胞真菌的细胞呈原性或椭圆形,称,酵母菌(,yeast,),;多细胞真菌可生成菌丝和孢子,交织成团,称,丝状菌(,filamentous fungus,),或,霉菌(,mold,),。,第三节 病原真菌,霉菌的菌丝体(生长在土壤中担子菌的菌丝体),酵母菌的芽殖过程和芽痕,65,菌丝生长并分支,形成,菌丝体,,部分伸入被寄生生物体或培养基中吸取和合成营养物质以供生长的菌丝称为,营养菌丝,;另一部分向空中生长的,称为,气生菌丝,,产生孢子的气生菌丝称为,生殖菌丝,。,菌丝可有多种形态:螺旋状、球拍状、结节状、鹿角状和梳状等。不同种类可有不同形态的菌丝,为分类依据。,第三节 病原真菌,霉菌的菌丝体,(从叶片气孔形成的幼龄菌丝),66,(二)真菌的结构,菌丝按结构可分为,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两类。,无隔菌丝,的菌丝中无横隔将其分段,整条菌丝就是一个多核的单细胞;,有隔菌丝,的菌丝中在一定间距有横膈膜,将菌丝分成一连串的细胞,隔膜中有小孔,可允许胞质流通。,大部分致病性真菌为有隔菌丝,。,第三节 病原真菌,霉菌菌丝,67,孢子分,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大类。,病原性真菌的孢子绝大多数是无性孢子,。,1.,无性孢子,(,1,)节孢子,(,2,)孢囊孢子,(,3,)分生孢子,(,4,)厚垣孢子,第三节 病原真菌,68,2.,有性孢子,霉菌的有性生殖可分为,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1,)卵孢子,(,2,)接合孢子,(,3,)子囊孢子,第三节 病原真菌,69,二、真菌的分类,(一),.,真菌的分类方法,真菌属于微生物,在分类依据上,除了形态、构造形状的区别外,还需要增加生理、生化和生态功能性状、遗传特性以及免疫学特性作为补充。,1.,条目分类法,采用植物的系统发生分类法,根据真菌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在真菌界内将其按照门、纲、科、属、种来进行归类。,2.,数值分类法,数值分类是以生物性状的比较相似为依据的一种分类方法,又称聚类分类法或,Adonson,分类法。,第三节 病原真菌,70,3.,遗传分类法(分子分类法),(,1,),DNA,中,G+C,的含量,(,2,)核酸杂交测定法,(,3,)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4,)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5,)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6,),18S rRNA,第三节 病原真菌,71,(二)真菌的主要类群,根据第八版,真菌学辞典,,目前将真菌界分为,5,个门。,1.,壶菌门,2.,接合菌门,3.,子囊菌门,4.,担子菌门,5.,半知菌门,第三节 病原真菌,72,霉菌的代表种属,第三节 病原真菌,73,三、真菌的生长繁殖,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的能力很强,可通过,断裂生殖,、,无性孢子繁殖,和,有性孢子繁殖,。,菌丝如果断裂成断片,这些断片又可长成新的菌丝,称为断裂繁殖。,一般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先产生无性孢子,进行无性繁殖,到后期,在同一菌丝体上产生有性繁殖结构,形成有性孢子,进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只是营养细胞的分裂或营养菌丝的分化而形成两个新个体的过程;,有性繁殖是指经过两个不同性细胞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过程。丝状真菌的有性繁殖复杂而多种多样,一般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丝状真菌,有性孢子的特征常作为分类的依据,。,第三节 病原真菌,74,四、真菌的致病性,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外源性真菌感染,可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真菌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内源性真菌感染。,真菌性中毒:有些真菌在粮食或饲料上生长,人、动物食用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称为真菌中毒症。,第三节 病原真菌,75,一、寄生的概念,二、寄生生活的起源,三、寄生方式和寄生种类(重点),四、寄生虫的感染方式,五、寄生虫、寄主和外界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重点),六、水生动物寄生原虫(*),七、水生动物寄生蠕虫(*),八、水生动物寄生甲壳类(*),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76,一、寄生的概念,(一)寄生,在某一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中,必须生活于另一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夺取该生物的营养而生存,或以该生物的体液及组织为食物来维持其本身的生存并对该生物发生危害作用,此种生活方式称为,寄生生活,,或称为,寄生,。,(二)寄生物,凡营寄生生活的生物都称为,寄生物,,包括植物性寄生物和动物性寄生物。,植物性寄生物 病毒、细菌、真菌等大多数微生物;,动物性寄生物 属于低等动物,一般称为寄生虫。,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77,(三)寄生虫,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虫。,被寄生虫寄生而遭受损害的动物称为,寄主,。,寄生虫的活动及寄生虫与寄主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各种表现称为,寄生现象,,系统研究各种寄生现象的科学称为,寄生虫学,。,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78,二、寄生生活的起源,寄生生活的形成是同寄主与寄生虫在其种族进化过程中,长期互相影响分不开的。一般说寄生生活的起源可有下列两种方式。,(一)由共生方式到寄生,(二)由自由生活方式经过兼性寄生到真正寄生,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79,三、寄生方式和寄生种类,(一)寄生方式,1.,按寄生虫寄生的性质分:,(,1,),兼性寄生,又称假寄生。营兼性寄生的寄生虫,在通常条件下过着自由生活,只有在特殊条件下(遇有机会)才能转变为寄生生活。,(,2,),真性寄生,又称真寄生。寄生虫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从寄主取得营养,或更以寄主为自己的生活环境。,真性寄生从时间的因素来看,又可分为暂时性寄生和经常性寄生。,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80,暂时性寄生,又称一时性寄生。寄生虫寄生于寄主的时间很短,仅在获取食物时在寄生。,经常性寄生,又称驻留性寄生。寄生虫的一个生活阶段、几个生活阶段或整个生活过程必须寄生于寄主。,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81,经常性寄生方式又可分为,阶段寄生和终生寄生,。,阶段寄生,寄生虫仅在发育的一定阶段营寄生生活,它的全部生活过程由营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不同阶段组成。,终生寄生,寄生虫的一生全部在寄主体内度过,它没有自由生活的阶段,所以一旦离开寄主,就不能生存。,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82,2.,按寄生虫寄生的部位分,(,1,),体外寄生,寄生虫暂时地或永久地寄生于寄主的体表。寄生虫寄生在鱼的皮肤、鳍、鳃等处的均属体外寄生。,(,2,),体内寄生,寄生虫寄生于宿主的脏器、组织和腔道中。,超寄生 寄生虫本身又成为其他寄生虫的宿主。,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83,(二)寄主种类,1.,终末寄主,寄生虫的成虫时期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称为终末寄主或终寄主。,2.,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3.,保虫寄主,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的同一发育阶段,有的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这类其他动物常成为某种动物体感染寄生虫的间接来源,故站在某种动物寄生虫学的立场可称为保虫寄主或储存寄主。,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84,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85,四、寄生虫的感染方式,(一),经口感染,具有感染性的虫卵、幼虫或胞囊,随污染的食物等经口吞入所造成的感染成为经口感染。,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86,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87,(二),经皮感染,感染阶段的寄生虫通过寄主的皮肤或黏膜(在鱼类还有鳍和鳃)造成的感染称为经皮感染。,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多子小瓜虫,88,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多子小瓜虫的生活史,CI,,纤毛;,CV,,伸缩泡;,CW,,虫体自身形成的包囊壁;,CWS,,鱼类皮肤形成的包囊壁;,CY,,胞口;,EN,,包被的掠食体;,LC,,尾鞭毛;,MA,,大核;,MN,,小核;,OP,,包囊裂口;,SW,,掠食体,89,经皮感染一般分为两种:,1.,主动经皮感染,感染性幼虫主动的由皮肤或黏膜侵入寄主体内。,2.,被动经皮感染,感染阶段的寄生虫并非主动地侵入寄主体内,而是通过其他媒介物的协助,经皮肤将其送入体内所造成的感染,称为被动经皮感染。,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90,五、寄生虫、寄主和外界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一)寄生虫对寄主的作用,1.,机械性刺激和损伤,机械性损伤作用是一切寄生虫病所共有,仅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91,2.,夺取营养,寄生虫在寄生时期所需要的营养都来自寄主,因此寄主营养或多或少地被寄生虫所夺取,故对寄主本身造成或多或少的损害。,3.,压迫和阻塞,体内寄生虫大量寄生时,对寄主组织造成压迫,引起组织萎缩、坏死甚至死亡,此种影响以在肝脏、肾脏等实质器官为常见。,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92,4.,毒素作用,寄生虫在寄主体内生活过程中,其代谢产物都排泄与寄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殊的有毒物质,这些代谢产物或有毒物质作用于寄主,能引起中毒现象。,5.,其他疾病的媒介,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93,(二)寄主对寄生虫的影响,1.,组织反应,由于寄生虫的侵入而刺激了寄主,引起寄主的组织反应,表现为寄生虫寄生的部位形成结缔组织的包囊,或周围组织增生、发炎、以限制寄生虫的生长,减弱寄生虫附着的牢固性,消弱对寄主的危害;有时更能消灭或驱逐寄生虫。,2.,体液反应,寄主受寄生虫刺激后也能产生体液反应,体液反应表现多样性,但在体液反应中主要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反应。,3.,寄主年龄对寄生虫的影响,随着寄主年龄的增长,其寄生虫也相应的发生变化。,(,1,) 寄生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随寄主年龄递减;,(九江头槽绦虫),(,2,)寄生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随寄主年龄递增;,(大眼鲷匹里虫和对虾 特汉虫),(,3,)寄生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寄主年龄无关;,(车轮虫、指环虫),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94,4.,寄主食性对寄生虫的影响,寄主食性对寄生虫区系及感染强度起了很大的作用;,5.,寄主的健康状况对寄生虫的影响,(三)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同一寄主体内,可以同时寄生许多同种或不同种的寄生虫,处在同一环境中,它们彼此间可能发生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有,对抗性,和,协助性,两种。,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95,(四)外界环境对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以寄主为自己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而寄主又有自己的生活环境,这样对寄生虫来说,它具有,第一生活环境(寄主有机体)及第二生活环境(寄主本身所处的环境),。因此,外界环境的各种因子,无不直接或通过寄主间接地作用于寄生虫,从而影响寄主的疾病发生及其发病程度。,1.,水化学因子的影响,溶氧、盐度、,pH,、硬度等;,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96,2.,季节变化的影响,水生动物遭受寄生虫的感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随季节而定。,3.,人为因子的影响,4.,密度因子的影响,在同一水体内,寄主或寄生虫的数量影响着寄生现象的发生。,5.,散布因子的影响,寄主种群周期性的转移,即迁徙或洄游,使得寄主以及其寄生虫皆遭受到不同的外界环境,引起了生理状态的改变,原有的寄生虫从寄主脱落,而从新的环境中获得新的寄生虫。,第四节 病原寄生虫,思考题,1.,名词解释,寄生、寄生虫、兼性寄生、真性寄生、终末寄主、 中间寄主、保虫寄主,2.,寄生虫有哪几种寄生方式?,3.,寄生虫感染方式有哪些?,4.,寄生虫、寄主和外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