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实施课件

上传人:嘀****l 文档编号:252998186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PPT 页数:370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实施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0页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实施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0页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实施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第一单元 参与性技术,一学习目标,学会运用咨询的参与性技术,澄清问题和启发引导求助者自我探索。,二技能要点,(一)倾听,1如何倾听,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倾听既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同时也能使对方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下诉说自己的烦恼。,倾听时咨询师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听,并适当地表示理解,不要带偏见和框框,不要做价值评判。对求助者讲的任何内容不表现出惊讶、厌恶、奇怪、激动或气愤等神态,而是予以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可以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来对求助者的倾诉做出反应,比如,“噢”、“嗯”、“是的”、“然后呢”等,以及点头、目光注视、微笑等。,有些初学者往往以为咨询主要是咨询师“讲”,而不知道最重要的还是“听”,尤其在咨询的初期和中期。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咨询关系,同时还具有助人效果。,倾听不仅用耳,更要用心。不但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求助者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甚至是求助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有时求助者说的和实际的并不一致,或者求助者避重就轻,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本质性的问题。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性是许多人羞于启齿、极为敏感的问题,因此,求助者常常只谈些皮毛的问题或打“擦边球”,有时他们希望咨询师能听出问题,主动地向他们询问。,正确的倾听要求咨询师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求助者的感受中去,细心地注意求助者的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问题,如何谈论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所遇问题做出反应。还要注意求助者在叙述时的犹豫停顿、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完整的判断。,比如,求助者说到在马路上骑车时与他人自行车无意中相撞了,对此他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表述方法:自行车撞到一起了。我撞了他的车。他撞了我的车。真晦气,自行车撞了。从这些不同的表述中,可以洞悉有关求助者的自我意识与人生观的线索。比如,第一句是对事件作客观的描述;第二句求助者以负责的态度作了自我批评,但同时这种,人也可能凡事都自我归因,自省自责,自卑退缩;第三句表明是别人过错,不是自己的责任,这种人可能常推诿,容易有攻击性;第四句则含有宿命论色彩,凡事易认命。所以,求助者描述人和事时所使用的词语或结构,有时往往会比事件本身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特点。,善于倾听,不仅在于听,还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反应既可以是言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反应的目的既是为了向求助者传达咨询师的倾听态度,鼓励求助者叙述,促进咨询关系,同时也是为了深入了解,澄清问题,促进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理解和求助者对自己的了解。,2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初学者往往不重视倾听,不愿意倾听,容易犯以下的错误:,(1)急于下结论,有些初学者往往在真正了解求助者所述事情真相之前,便急于下结论,提供咨询意见。这有许多弊端:求助者感到咨询师没有耐心听自己述说,会因为讲话被打断而扫兴,容易影响咨询关系建立;咨询师对求助者问题的把握会因此不够全面、准确,若求助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会对咨询师所作的判断和提供的意见表示怀疑;由于倾听不够,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个性、思维方式、情感特点等就可能缺乏了解,把握不准,从而影响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等。,(2)轻视求助者的问题,有些初学者缺乏共情,认为求助者的问题是小题大做、无事生非、自寻烦恼,因而流露出轻视、不耐烦的态度。虽然有些求助者的问题在他人看来没有什么,但对于求助者而言却是一个困扰他的难题,因为他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影响了他对事物做出客观、理智的评价,这也就是心理问题的特点。对于咨询师来说,重要的是如何让求助者真实地感知到问题的性质,转变其观念。轻视求助者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明咨询师还不了解心理问题的实质,另一方面也说明咨询师还缺乏共情的特质。,(3)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初学者在了解情况,尤其是寻找问题根源时,由于把握不了问题背后所潜藏着的东西,不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故像大海捞针似的茫然,有时又蜻蜓点水或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他们常常打断求助者的叙述而转移话题,对方刚讲了一点就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搞得求助者无所适从,不知道说什么好。这需要咨询师加强理论学习,同时应有耐心,认真地倾听,仔细地思考、判断,逐渐缩小包围圈。,(4)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有些初学者喜欢对求助者的言行作正确与否或道德上的评判。比如“你讲话怎么有这么多的口头禅”,“你这种想法是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这件事上明明是你错了,你还说别人的不对”,“你这种价值观念是不正确的”等等。并非说不能作这样的评判,但这样的评判一是不要轻易做出,二是不要在求助者还在叙述问题时就讲,三是不要仅仅只作判断而没有具体有说服力的解释,四是尽量少作这样的评判而改用别的方式。一般来说,如果咨询关系建立得好,咨询师又适时适度地有根据地分析,则效果较好,否则可能会起反作用。初学者应认识到,求助者是来求助的,而,非来听批评、指责的。最好让求助者自己来评价,而不是咨询师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强加于他。,(5)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有些初学者将从书本上学习的咨询技巧用于实践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询问过多。求助者只是被动提供资料,处于一种被询问而无奈的状态之中,不利于充分表述自己。充分地表达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宣泄作用,二是提供资料。许多情况下,求助者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根源是什么,如果咨询师倾听得当,他才会渐渐理出头绪,找到问题及根源。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咨询师应尽量多听少问,非问不可时再问。, 概述过多。这样一是占用时间太多,二是让求助者觉得咨询师的领悟力不足,有点婆婆妈妈,一定要通过概述和得到求助者认可才能搞清楚问题。尤其对于那些文化程度较高、表达能力强的求助者,更应避免概述过多。, 不适当的情感反应。比如次数过多或程度过重,反而对求助者产生某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强化了他的某些不良情绪。如,“你感到很伤心”、“你觉得很委曲”、“你心里觉得受了很大的污辱”等等,有时反而煽起或扩大了求助者的情绪,他会觉得似乎真是这样。尤其当求助者比较信任或崇拜咨询师时,咨询师的话就更有份量,其暗示作用就更强。而对于那些自知力、,判断力较强的求助者,则会觉得咨询师太罗嗦,反应不准确,心里可能会感到不舒服。而且过多的反应会打断求助者的思路,转移谈论的话题。因此,适时适度很重要。这里所说的“度”并非有具体的数量标准,并非说,说10次一定比说5次多,或者10次是过度的而5次是适度的,要因人而异。对于有的求助者,询问、概述、情感反应20次不算过度,而对有的求助者,或许10次就过多了。重要的是,咨询师要多体会多思考多实践。,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来运用倾听:可问可不问时,少问;可说可不说时,少说。咨询师并非说得越多越好,有时点头比说话是更好的倾听方式。,3倾听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回应,咨询中,咨询师常用某些简单的词、句子或动作来鼓励求助者把谈话继续下去,这是一种倾听的技巧,简便实用,效果较好。,最常用、最简便的动作是点头。但点头时应认真专注,充满兴趣,并且常配合目光的注视,同时这种点头要适时适度。若点头是机械式的、随随便便的,或者一边点头一边东张西望或者翻看无关的东西,或者不该点头的时候点头,那么求助者很快就会发现咨询师心不在焉,从而会影响求助者的叙述,甚至对咨询师产生不良印象。,某些词或句子也是常用的,比如“是的”、“噢”、“确实”、“真有意思”、“说下去”、“我明白了”、“你再说得更详细些”等等。而最常用的言语则是和点头动作连在一起的“嗯”。这些言语向求助者提供了这样一种信息:“我在听你说”、“我对你说的内容很感兴趣”、“请继续说下去”,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应确保求助者的叙述是在他自己的参考框架中,而不是为了迎合咨询师的兴趣。,案例介绍,一位女大学生自述近来饮食不香,坐立不安,睡眠不足。通过询问,方知是学习成绩下降所引起的。然而引起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又在哪儿?经了解,得知是因为上课时注意力下降,在教室或图书馆看书时容易分心。到此,有些初学者可能认为问题已经找到了,便会针对如何调整分心、集中注意力进行相应的咨询。,然而,分心是否就是最终问题呢?是否还会有更深的原因呢?咨询师开始询问为什么分心,什么事情在干扰她看书、上课?,她回答,之所以分心是因为上课或看书时老在注意是否有人在察看自己、议论自己,注意力都在这上面了,自然听课、看书就走神了。然而这一情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她回忆道:大半年以前她配了副白色框架的眼镜,戴上后总觉得不那么舒服、不那么漂亮。上课时,她透过眼角余光发现似乎有些同学在注意自己,心里不知怎么就紧张了起来,老师讲什么也就不知道了。之后,对同学的眼光就非常注意,尤其看书时,眼睛看着书,脑子里却想着别人有没有在说我,议论自己配了这副难看的眼镜。好几次,她想把这副眼镜扔了,可又舍不得,何况没眼镜,上课看书怎么办?,看起来问题是从配眼镜开始的,然而配眼镜与紧张、分心、怕议论又是怎么样的关系?是否有更本质的心理困惑咨询师这样思考着。,然而,她自己也说不太清楚。她只是怕别人议论。怕别人议论什么?怕别人议论自己的眼镜。还有呢?,她没说。是不知道?还是不愿说,或者不能说?,咨询师根据分析,认为很可能与她对自己的客观评价有关,于是开始点题:你觉得自己漂亮吗?她摇摇头先是迟疑地,接着又是颇为坚决地,之后却又是慢慢地摇头。,她说出了她心中一直不那么踏实、自信的一面:她认为自己长得不够漂亮、对异性吸引力不够。,客观地讲,她在女孩中还算比较漂亮的,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她说,寝室里好几个同学都有了男朋友,她没有,她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漂亮,对男孩子没有吸引力。但另一方面,她又不愿承认这一点,她一直想否认这一点。为此,她一直心存不安和矛盾。她很希望自己能被别人认为是漂亮可爱的,能吸引异性的注意。然而她又觉得不能。,由此可见,眼镜仅仅是矛盾激化的导火线。害怕外界注意其实是过分希望外界注意引起的,同时又是内心不踏实、不自信的转化。然而女大学生自己并不清楚这中间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咨询师通过富有技巧性的观察、分析、询问,层层探讨,澄清了事实,使求助者得以领悟,并为最终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反过来,如果倾听、探讨停留在这个或那个片段上,就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充其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二)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1,开放式询问(open-ended question),开放式询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一般,带“什么”的询问往往能获得一些事实、资料,如,“你为解决这个问题做了些什么呢?”带“如何”的询问往往牵涉到某一件事的过程、次序或情绪性的事物,如:“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而“为什么”的询问则可引出一些对原因的探讨,如:“你为什么不喜欢在寝室里了?”有时用“愿不愿”、“能不能”,起始的询问句,以促进求助者作自我剖析,如“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害怕黑夜?”从中可见,不同的询问用词可导致不同的结果。,若固定于某一种方式询问求助者,就会失去了解求助者各个方面的机会,例如,仅仅用“什么”引导的询问句,则咨询的重心就可能仅限于事实与资料的获得上,而只用“为什么”起始的问句,则往往使求助者把注意力集中于挖掘过去的经验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如何使用开放式询问,这与咨询师对问题的需要以及所接受的理论基础有关。有些咨询师不喜欢用“为什么”式的询问以避免用情绪性的问题来讨论过去的事物。然而理性情绪学派以及精神分析学派的咨询师则十分注重“为什么”的句子,因此,这类句子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是适宜的。至于罗杰斯求助者中心理论流派则反对使用询问的方式,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咨询师凭着自己的感受,而侵犯了求助者的隐私。他们更倾向于运用鼓励、释义、情感反应等技巧来了解求助者,促进求助者自我分析。,使用开放式询问时,应重视把它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基础上,离开了这一点,就可能使求助者产生一种被询问、被窥探、被剖析的感觉,从而产生阻抗。同一句话,因咨询关系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有些询问尤其要注意问句的方式,询问的语气语调,不能轻浮,不能咄咄逼人或指责,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敏感的隐私问题。询问是咨询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窥探隐私的欲望。,2封闭,式询问(close-ended question),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这种询问常用来收集资料并加以条理化,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当求助者的叙述偏离正题时,用来适当地中止其叙述,并避免会谈过分个人化。,若过多地使用封闭,式询问,就会使求助者陷入被动回答之中,其自我表达的愿望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压制,使之沉默甚至有压抑感和被讯问一样的感觉。面谈应使求助者有机会充分地表达自己,而封闭性询问则剥夺了求助者这种机会。有时,咨询师再三地用封闭式询问,而不是开放性询问,会化费时间而且不得要领,因为有时求助者更清楚问题是什么,原因何在。咨询中,通常把封闭性询问与开放性询问结合起来,效果更好。,(三)鼓励和重复技术,鼓励(encouragement),即直接地重复求助者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化求助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下去。,鼓励除促进会谈继续外,另一个功能则是通过对求助者所述内容的某一点、某一方面作选择性关注而引导求助者的谈话朝着某一方向作进一步深入。比如:,一位求助者说:“我和女朋友已经相爱半年了。可我父母有不同意见,我母亲喜欢我女朋友,但我父亲反对我大学里谈恋爱,我为此很烦恼,书也看不进,晚上常失眠,不知怎么办好。”,此例有许多个主题。咨询师可选择任何一个予以关注,比如,“你说你们俩相爱半年了?”“你母亲喜欢你女朋友?”“你父亲不赞成你大学里谈恋爱?”“你失眠了?”“你说你现在看不进书?”等等,鼓励不同的主题就可以引导求助者朝着不同的方向,达到不同的深度。因此,咨询师应把握求助者所谈的内容,根据经验并结合需要有选择性地给予鼓励。,咨询师虽然是听,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参与式的倾听。上例中,选择“你不知怎么办才好”作为重复或许是最好的,因为,一方面抓住了求助者现状的核心,理解求助者,另一方面鼓励了求助者对其困扰的问题作更进一步的描述和分析。一般,求助者长篇大论地描述其困惑的最后一个主题,往往有可能是最重要的,可对此做出鼓励。,(四)内容反应,内容反应,也称释义(paraphrase)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性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的、最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谈话的内容。,此外,咨询师以简明的方式反馈求助者的思想,有助于求助者更清晰地做出决定。如前面的例子,咨询师可释义:“你认为你和女朋友彼此相爱,你的母亲也同意,但你的父亲不赞成,因为他不希望你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是这样吗?”释义使求助者所述内容更加明朗化。,(五)情感反应,情感反应(reflection of felling)与上述的释义很接近,但有所区别,释义着重于求助者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则着重于求助者的情绪反应。情绪往往是思想的外露,经由对求助者情绪的了解可进而推测出求助者的思想、态度等。,一般地,释义与情感反应是同时的。比如,“你说你的同事在背后挑拨是非”,这是“释义”。而“你似乎对他非常气愤”,是“情感反应”。若是“你的同事在背后挑拨是非,你为此感到非常气愤,是这样吗?”则是综合了释义和情感反应两种技巧。,情感反应的最有效方式是针对求助者现在的而不是过去的情感。比如,“你此时的情绪似乎是对你丈夫非常不满”比“你一直对你丈夫非常不满”更有效。,情感反应最大的功用就是捕捉求助者瞬间的感受。但有时这种针对此刻的情感反应可能会对求助者冲击太大,反而不如以过去的经验作为情感反应的对象为宜。,面谈中求助者往往会出现混合情感或矛盾情绪,如既爱又恨的感情,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如“我一方面喜欢我的哥哥,另一方面又恨他。”“我很想去找个女朋友,可心里又有些怕,感到很矛盾。”发现,求助者身上的这些混合情绪的涵义及其影响的程度,意义颇大。富有技巧的咨询师常善于寻找求助者困扰中的矛盾情绪,而予以突破。,求助者的情绪性词语,是观察其对周围环境认知的很好线索。比如某求助者谈及自己的某同事时,可能用“他可真有趣”或“他真讨厌”,这些词语往往表达了求助者的心境。咨询师可由此了解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同时通过情感反应,使求助者更为清晰地感知到。,(六)具体化,具体性(concreteness)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不少求助者所叙述的思想、情感、事件常常是模糊、混乱、矛盾、不合理的。这些常常是引起求助者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使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纠缠不清。咨询师借助于具体性这一咨询特质,澄清求助者所表达的那些模糊不清的观念及问题,把握真实情况。同时,亦使求助者弄清自己的所思所感。没有具体性这一步,咨询师就难以有针对性地工作,因为把握的信息很可能是模糊的、错误的。这就是具体性的意义。,求助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咨询师可采取相应的“具体性”对策。,(1)问题模糊,当求助者用一些含糊的、笼统的字眼谈到自己问题时,比如“我烦死了”、“我感到绝望”等,就会被自己所界定的这种情绪笼罩,陷入困扰之中。有时求助者表达不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事情经过,或者自己也搞不清事情是怎样的,究竟怎么思考的,其体验到的感觉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这时,咨询师就要设法使这种体验逐渐清晰起来。,比如:,求助者:今天我真倒霉死了。,咨询师: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求助者:多着呐,尽是不如意的事。早晨上班去,骑车太快与另一辆车相撞,幸好没什么事。到了厂里,主任说我这个月因为迟到扣发奖金50元,虽说钱不多,可毕竟不舒服。中午排队买大排,快轮到我时居然卖完了,所有的菜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大排,白白排了10分钟队。你瞧我多不幸,恨得我差一点中饭都没吃我总觉得,好事没我份,倒霉事尽让我碰上,别人怎么都没这些事。,通过询问,咨询师就可以把握求助者所说的倒霉、烦恼是怎么回事了,也明白了求助者的认知方式和某些行为特点。,有时,求助者起初觉得烦恼不安,经咨询师作具体性询问后,或许会发现问题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比如,,咨询师:你总是说自己自卑感很强,你能举例告诉我什么事情让你自卑吗?,求助者:(一愣)我的父母都是工人,文化水平只有初中,而我寝室好几位同学的父母是大学毕业,我很羡慕他们有这样的父母,我感到自卑。,咨询师:还有呢?,求助者:我已经大学二年级了,还没谈恋爱。看到校园内一对对的恋人,我心里羡慕,可眼睛却不敢正视,因为我觉得惭愧。,咨询师:还有呢?,求助者:上学期我没获奖学金,觉得很难为情。我差一点也可以评上奖学金了。看到那几位获得奖学金的同学,我感到自己很没用。,咨询师:你们班上有几位获得了奖学金?共有多少同学?,求助者:有10位同学获得奖学金,共有31位同学。,咨询师:还有哪些让你自卑的?,求助者:(想了想,摇摇头)好像就这些。,咨询师:你想想,班上同学中有多少来自于农村、乡镇,多少同学的父母是小学文化水平甚至文盲,这些同学难道都要自卑?男同学中有女朋友的到底有多少,恐怕还是少数,难道个个都不行?班上多数同学没得奖学金,难道也人人都要抬不起头来?你想想看。,求助者:(点点头)我一直觉得自己这不行那不行,仔细罗列一下,特别是您这么一分析,觉得确实也没什么。我一直都没好好地理理原因,反而总让自卑困扰着。在这样的心情下,看什么都觉得自己不行,越这样想就越觉得自己不行。,这一事例说明,那些求助者自我感觉的判断、结论往往起初来源于具体的事件,由于不合理的、歪曲的提炼或称之为简化,变成了一种抽象的观念或模糊的情绪,而它们对于人的影响往往是很大的。咨询师的具体性,就是要还其本来面自,并让求助者明白真相。,(2)过分概括,引起求助者心理困扰的另一个原因是过分概括化,即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比如,把对个别事件的意见上升为一般性的结论,把对事的看法发展到对人,把有时演变为经常,把过去扩大到现在和未来。这就需要予以澄清。,比如,咨询师问:“你说班上同学们对你不好,是谁对你不好?在哪些事情上对你不好?你能给我举些例子吗?”通过举例,咨询师发现原来是有几个同学喜欢开他的玩笑,有两次弄得他有些难堪,此外他想有一两个知心朋友,都未如愿。通过具体性分析,咨询师发现根源在于过分概括化的思维,一,是把个别人扩大到全班同学,二是把开玩笑当作是对自己不好。,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对同学对集体的看法,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评价,并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出现抑郁、冷漠、不信任等心理。当他把个别的、特殊的经验上升为一般的结论(即泛化)后,就会强化原有的经验。用这样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时,就会使矛盾扩大化,问题复杂化。不少求助者所面临的问题往往都有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当咨询师明白这一点,了解到事情真相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咨询。对上例,重在调整认知方式,用合理的观念代替不合理的观念,而不是空泛地对求助者大,讲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如何改善人际交往和关心集体等等。有些初学者往往没搞清楚求助者问题的实质和前因后果,就匆匆忙忙地发表意见或就事论事,这样的咨询效果往往不好。,与此有关的一种观念即管中窥豹,一叶知秋。问题在于所抓住的一点是否能代表本质的、整体的、主流的,还是现象的、局部的、支流的,这一点很重要。有些求助者常常不能正确地应用,比如说,“你让我感到伤心”、“她太坏了”,较为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你这样说(做)让我感到伤心。”“她今天的这一举动影响太坏了。”前者是直接对人,后者是对具体的事而言,事并不能完全代表人。因此,对事,不对人,评价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以及接受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都会犯错误这一现实,对于求助者很有帮助。,有些求助者把个别概括为全部,把偶然当作必然,把一次以为永远等等,都会引起情绪困扰,咨询师应予澄清。,(3)概念不清,同样一句话、一个概念,一个词,其含义其程度会因人而异,有时甚至相距甚远。有位求助者叙述自己得了神经衰弱,担心会影响学习、损害健康,会休学,甚至发展为神经病(即指精神病)。问:有何症状?答:睡不着。问:要过多少时间才能睡着?答:半小时左右。此外就没有其它的症状了。而神经衰弱是他自己加的,因为他听说睡不着就是神经衰弱。之后,他去医院门诊,医生也没多问,听他自己说是神经衰弱,就开了点镇静安神的药,开了张“休息三天”的病假单。于是他就更觉得是神经衰弱了。咨询师通过询问,了解了问题的真相,其睡不着与神经衰弱并,无必然联系。同时了解到这种现象原先就有,一直也没当回事。,前些时候,听说系里有个同学因睡眠困难,得了神经衰弱而休学了,忽然觉得自己似乎也会躺下后翻来覆去不能安然入睡。当晚,睡觉时老想着这个问题,难以入眠。之后的几个晚上也是如此,后来发展到白天也提心吊胆。,上例的方法主要是纠正他对神经衰弱的看法,对其解释神经衰弱的含义、症状、诊断标准,解除他的心理压力。之后,他再次来访,告诉说自己心里已平静。在此也要指出,总是担忧、害怕、紧张,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长此以往很可能真的会发展为神经衰弱。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述说自己得了强迫,症、抑郁症,更有甚者说自己是精神病。经细细探查,、,询问后,往往并非如此。但这种担忧却给求助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有时候,求助者不恰当地使用某些概念。如,评判某人“很虚伪”,举例说明原来是因为对方没把所想的都告诉他而已。有些求助者在取得成绩后抑制自己的喜悦,因为她认为高兴就是“骄傲”,而“骄傲使人落后”。因此,对于求助者某些关键性用词,应予澄清,看是否有理解上的片面,因为这种概念上的混乱会引起观念上的混乱和行为的偏差。,咨询师若发现求助者说话比较杂乱和空泛时,应用具体性予以澄清,采用层层解析,由表及里的方法。它不仅有助于促进咨询师对求助者所述问题的了解,由此促进对求助者的了解(比如某种个性、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状况等),也有助于求助者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同时,实施具体性的过程有时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求助者在咨询师的协助下,发现了问题的实质,往往可以减轻其心理压力,有时甚至使问题迎刃而解。,因此,咨询师要促进求助者准确地讲述其所面临的情境及对情境的反应,可以借用开放式提问而实现,,如:“你的意思是”“你说你觉得,你能说得更具体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所说的是指什么?”“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等等。有些咨询师怕给求助者留下“理解力不强”、“缺乏领悟力”的印象而不愿意提问,只是自己去猜测、判断,这样往往费时费力,还可能出错。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作具体性反应。,另一方面,咨询师本身的反应也要针对求助者特有的情况来进行,不可随便使用一些常见和普遍性的词汇或随便给人贴上标签,如“我觉得你太自卑”、“你的性格过于内向”、“你是个悲观主义者”等。往往会起暗示、强化、评判的作用,对求助者产生影响,故应谨慎。,(七)参与性概述,概述(summarization)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综合整理后,以提纲的方式再对求助者表达出来。概述可使求助者再一次回顾自己的所述,并使面谈有一个暂停喘息的机会。,概述可用于一次面谈结束前,可用于一阶段完成时,也可用于一般情况下。只要认为对求助者所说的某一内容已基本清楚就可作一小结性的概述。,上述的各项参与性技巧或倾听技巧都在于引导求助者有序地探讨自身的种种困扰,可起到促发探讨、澄清的作用,并使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种种思想、感情反应易于接受。,(八)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1正确把握非言语行为的各种涵义,正确把握非言语行为并妥善运用,是一个优秀咨询师的基本功。非言语行为能提供许多言语不能直接提供的信息,甚至是求助者想要回避、隐藏、作假的内容,借助于求助者的非言语行为,咨询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求助者的心理活动,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求助者的支持和理解。然而,正确把握非言语行为并非易事,需要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2全面观察非言语行为,尽管非言语行为有它一定的涵义,但这种涵义并不是唯一的。观察和分析非言语行为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技术,涉及到一系列因素。比如,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在不同个性的个体身上,也会有差异。有的人低头是因为个性内向,而一个外向的人低头也许是因为羞愧。一个单一的动作有时很难判断到底是什么含义,为此,应观察一个人的动作群,即一连串相配合的动作。不把他前后、上下的动作加以融会贯通,单凭某个表情就下结论,难免会断章取义,误解对方。,不仅如此,动作所表达的含义可因人因时因地因手段而改变,所以应把动作群放在某种情境中来了解。,一位求助者在咨询中总是把脚踝交叠,或许只是为了掩饰袜子上的破洞。一位对咨询师斜视的求助者,仅仅是因为当他表示赞同时,他就习惯这样斜视,而决非对咨询师有所不恭。如果咨询师想当然,很可能就会判断失误。,为此,咨询师要做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先保留看法,看看是否确实如此,而不宜马上表现出来。在这里,过于灵敏的反应有害无益。,有些咨询师为了显示自己的观察敏锐、判断准确而轻率地表露自己的看法,这是不妥当的。即使判断正确了,也不应该随便表露,可以在自己的态度、言行上有所调整,因为让求助者发现咨询师时时在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会给他带来压力和不安。,3如何看待言语内容与非言语内容的不一致,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非言语行为所暴露的信息应该和言语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然而,两者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求助者说他多么热爱他的集体,然而与此同时却下意识地摇摇头,嘴角涌起一丝嘲笑,从而否定了他自己的言语。一个母亲诉说她的儿子是如何不听话、打架、尽给自己添麻烦,然而她的脸上一直带着一种欣赏般的微笑。咨询师需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一致?求助者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是有意识的隐藏,还是无意识的?抓住这种不一致,有时会发现心理问题的根源。,一位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女求助者,对心理咨询师诉说自己总是入睡困难,总感到心神不定,怕这怕那,其实并没有什么危险。当了解她的人际环境时,她谈到了她的男朋友,谈到她对男朋友是如何爱慕、倾心,而男朋友亦是多么喜欢、疼爱她。讲到他们不久以后将结婚,她还说男朋友已在联系出国等等。她叙述时,脸上常带着激动的神情,不时露出笑容。然而细心的咨询师却发现有几次她的眉头紧皱了一下,尤其是谈到男朋友对她怎么好时。当她谈到不久以后就要结婚时,眉头快速地抖动了几下。这一不协调引起了咨询师的重视,觉得这皱眉背后可能有什么文章。,咨询师细细询问她与男朋友各自的情况,后来又了解了她的家庭背景,事情才逐渐开始明朗起来。她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在她6岁的时候,她父亲和另外一个女人去了国外。她母亲从小就给她灌输了一些男人不可信、不可靠的思想。,当她认识男友不久后,两人进入了热恋阶段。可就在他们开始考虑结婚事宜时,她开始失眠,开始感到不安,她也说不清为什么。之后这情况越演越烈,等到她男朋友开始联系出国,并且颇有进展时,她的一系列症状就表现得非常明显。,本案例中,求助者的症结是因为怕自己被男朋友抛弃,就如同当年她母亲被父亲抛弃那样。然而,另一方面内心又不愿这样承认,因为她不愿相信男友会不爱她的,可又无法摆脱男子不可信、自己被抛弃的阴影。正是这种内心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她的失眠、不安、紧张、害怕。她的症状是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经层层分析,求助者领悟到了问题的实质,并清楚了自己之所以会害怕被男友抛弃,根源在父母一事以及母亲长期灌输的思想上,而不是事实上存在这样的危险。找到根源后,求助者如释重负,很快就得到了调整。,在上例中,求助者的言语表达了她愿意面对的、她希望出现的、她可接受的内容,而她的非言语行为则暴露了她想隐藏的、她想回避的、她不希望出现的、不愿接受的内容。借助于这种不一致,往往可捕捉到不少有用的信息。咨询师应善于发现并找出这种不一致,因为在这背后有可能就是一个冲突源。,咨询中,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关注是综合性的,言语的或非言语的,公开的或隐秘的,瞬间的或经常的,形成综合印象。这种听、看、想、说的过程是伴随着整个咨询过程的。咨询师应不断地接受信息,与原有信息进行比较、筛选,形成新的认识,并相应调整自己的言行。,第二单元 影响性技术,一学习目标,学会运用咨询中的影响性技术,对求助者实施干预。,二技能要点,(一)面质,面质(confrontation),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我们把在咨询中常见的这种矛盾归纳如下(引号内的话即为咨询师的面质):,(1)言行不一致,求助者咨询时的言语和咨询外的行为不一致,如“你说你喜欢体育活动,可你似乎从不活动”;或求助者在咨询时的言行不一致,如“你说当你和妻子分手时你很痛苦,可你在谈论这件事时却面带喜色”。,(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求助者希望成为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不一致,如“你说你应该是个受人欢迎、尊重的人,可实际上别人常常疏远你,甚至歧视你”;或求助者希望达到的目标与现实能力的差异,如“你说你想当足球明星,可依你现在的身体条件,可行吗?”,(3)前后言语不一致,求助者前后叙述的事实有出入,如“你上次说你有一门课不及格,可今天你怎么说都及格了呢?”;或求助者前后表达的情感有矛盾,如“你刚才说你很喜欢你的车间主任,现在你怎么又骂起他来了?”,(4)咨访意见不一致,咨询师对求助者的评价与求助者的自我评价不一样,如“你说自己丑,可我觉得你是漂亮的”;咨询师对咨询关系的看法与求助者有差异,如“你认为我们之间交谈很不协调,可我觉得我们配合得很不错”。,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引号内的咨询师面质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简化了的表述,实际咨询中,需根据具体情境尤其是咨询关系建立的程度,而选择适当的用词、语气、态度,因为面质具有一定的威胁性。,咨询中使用面质的目的在于协助求助者促进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境况的深入了解;在于激励求助者放下自己有意无意的防卫心理、掩饰心理来面对自己、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在于促进求助者实现言语与行动的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在于使求助者明了自己所具有而又被自己掩盖的能力、优势,即自己的资源,并加,以利用;在于通过咨询师的面质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以便将来自己有能力去对他人或者自己作面质,而这一点是健康人生所需学习的课题。,面质在许多理论流派的方法中都有所涉及。比如,完形学派非常强调面质,为的是使求助者能持续地对自己此时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已做了些什么有所觉察,鼓励他们去辨别言语与非言语表达之间的差异。理性情绪流派强调对非理性、不合理观念体系的面质,鼓励求助者努力地去检查狭隘的非理性信念,从而促使求助者改变,并培养理性信念。现实疗法基本上是一种面质的方法,以便不断地鼓励求助者去决定他们的行为是否真实与负责,并检查他们是否以不负责的,行为去完成他们的需要。交互分析法对求助者用以逃避亲密性的策略进行面质,并且激励他们重新评估仍然影响他们生活的早年重要决定,也鼓励求助者决定他们如何改变,以及他们想作何种改变。求助者中心方法也开始重视面质的意义。,咨询需要面质,但使用时务必谨慎、适当。过分小心,害怕使用面质,对求助者的成长不利,而过分使用,则有可能伤害求助者的感情,影响咨询关系,甚至导致咨询失败。为此,在使用面质技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事实根据,在事实不充分、不明显时,一般不宜采用面质。,(2)避免个人发泄,面质是为了澄清问题,促进求助者成长,故应以求助者利益为重,不可将面质变成咨询师发泄情绪乃至攻击对方的工具。如,“你刚才还说听我的话,现在怎么就自作主张了呢?像你这样我有什么办法。”“你一会儿说好,一会儿又说不好,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说话怎么可以这样出尔反尔?”等等,这样的面质是不妥当的。,(3)避免无情攻击,有些咨询师不是在诚恳、理解、关怀的基础上应用面质,而是把面质当作表现自己智慧与能力的机会,所以不考虑到求助者的感情,一味地、无情地使用面质,常使求助者无法招架,陷入尴尬、痛苦状态。比如,“你说你爱她,可你为什么最终又离开了她?你自认为自己是个爱情至上者,为什么就不能排除父母的反对意见呢?你不是认为自己是个品行优秀的青年吗?可为什么在她有病,急需你关怀、帮助、照顾的时候,你反而在她的心上捅了一刀?”如此的面质,像在法庭上辩驳,而不是在咨询。,(4)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面质所涉及的问题对求助者来说有可能具有应激性,具有一定的威胁,有可能导致危机出现。故咨询师的共情、尊重、温暖、真诚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良好的咨询关系会给求助者以心理支持,而充满理解、真诚的面质会减弱面质中的有害或危险成份。,(5)可用尝试性面质,一般来说,咨询关系没建立好,应尽量避免面质。若不得不用,也应用一些尝试性的面质,如“我不知道我是否误会了你的意思,你上次似乎说你学习挺轻松,成绩亦好,可刚才你却说学得很累,老担心学习成绩,,不知哪一种情况更确切?”在此运用了“似乎”这一不肯定的用词,而开始时又先说明自己可能误会了对方的意思,最后又用问题作结束,这样的面质就为求助者留有了余地。若求助者不愿面对面质中所提的问题,也可有机会避开。若求助者故意避开,这时就不必再追问下去,以免使他难堪、恐慌,可在适当时候再作尝试。,所以,咨询中使用面质是必要的,但要谨慎,面质要和支持结合起来。正如艾根(Egan,1973)所说,没有支持的面质会发生灾害,而没有面质的支持则是贫血的。,(二)解释,解释(interpretation),即运用某一种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解释使求助者从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重新面对困扰、周围环境及自己,并借助于新的观念和思想来加深了解自身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产生领悟,提高认识,促进变化。,解释被认为是面谈技巧中最复杂的一种,它与释义的差别在于,释义是从求助者的参考框架来说明求助者表达的实质性内容,而解释则是在咨询师的参考框架上,运用自己的理论和人生经验来为求助者提供一,种认识自身问题以及认识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解释与内容表达亦有关,但解释侧重于对某一问题作理论上的分析,而内容表达则是指咨询师提供信息、建议、反馈等等。,咨询师凭借自己的理论和经验,针对不同求助者的不同问题做出各种不同的解释,这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咨询师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初学者往往以为记住了某几种理论流派的概念、方法就能应付自如,却忘了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还有很大差异。有些人只是简单地拿理论去套实际,甚至削足适履,却不懂得如何灵活地掌握理论,,灵活地运用知识,忽视了现实中所遇到的人是形形色色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因而容易显得说服力不强,解释过于牵强、千篇一律,甚至张冠李戴、无法解释。,有些人用弗洛伊德的幼年性体验去解释一切问题,而有些则是一律用行为矫正。事实上,有些问题的根源在过去,甚至在幼年,或许是性心理发育的偏离或是其它的不良刺激(环境的潜移默化、个体的遭遇等),而有些问题则是由最近的现实挫折引起的。咨询师应把握真相,结合具体问题来作具体分析。,所以,进行解释时,首先应了解情况,把握准确,否则,解释势必偏离。同时应明确自己想解释的内容是什么,若对此也模糊不清或前后矛盾,则效果就差。再者要把握对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间运用什么理论怎样解释最好。影响解释效果的因素并非是单一的,它不仅取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还在于灵活地、熟练地、创造性地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程度。,另一种情况则是有些咨询师凭感觉、凭经验知道求助者的问题所在,但难以从理论的高度给予系统的分析解释,他们的解释或过于表面化,或叙述不清,或缺乏说服力。这就需要提高理论修养,否则会影响咨询效果。,如何作解释,同样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比如,解释应因人而异,有些求助者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心理学修养,领悟能力较强,解释时可以深些、系统些、全面些。对于理解能力不够强、文化水平较低的求助者,应尽量解释得通俗易懂,少用专业术语,多打比方,多举例子,这样更容易为求助者接受。,此外,咨询师不能把解释强加给求助者。一方面不能在求助者还没有心理准备的时候就匆忙地解释,往往会使求助者不知所措,难以接受。另一方面不能把求助者不同意或有怀疑的解释加在他的身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需要“匹配”。,有的咨询师说:“你的问题就是这样,你不理解是因为你不懂。”或者“你不同意我的解释,我就没办法了。到底是你懂还是我懂?”等等,强迫求助者接受,这样做的效果往往不好。最好的办法是经咨询师富有技巧性的帮助后,求助者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可以水到渠成。最有效的解释是与求助者的思想基础、理论取向有某种程度的吻合。一位相信弗洛伊德理论的求助者比一位不懂此理论甚至反对此理论的求助者更容易接受幼年性体验影响的观点。,(三)指导,指导即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心理分析学派常指导求助者进行自由联想以寻找问题的根源。行为主义学派常指导求助者作各种训练,如系统脱敏法、满灌法、放松训练、自信训练等。人本主义中的完形学派习惯于作角色扮演指导,使求助者体验不同角色下的思想、情感、行为。理性情绪学派则针对求助者的各种不合理观念予以指导,用合理的观念代替不合理的观念。,有一些咨询师不赞同用指导技巧,比如非指导型咨询师,他们反对操纵和支配求助者,很少提问题,避免代替求助者作决定,从来不给以回答,在任何时候都让求助者自己确定讨论的问题,不提出需要矫正的问题,也不要求求助者执行推荐的活动。总之,他们不赞成用指导技巧,认为这是把咨询师的意志强加在求助者身上。但多数咨询师仍然经常地使用指导技巧,认为它是最有助于影响求助者的方法。,使用指导性技巧时,咨询师应十分明确自己对求助者指导些什么以及效果怎样,叙述应清楚,要让求助者真正理解指导的内容。同时,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强迫求助者执行,若求助者不理解、不接受,效果就差甚至无效,还会引起反感。指导时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都会同时对求助者产生影响。,(四)情感表达,咨询师告知自己的情绪、情感活动状况,让求助者明白,即为情感表达。,情感表达与情感反应有所不同。前者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后者是咨询师反映求助者叙述中的情感内容。,咨询师的情感表达既可以针对求助者,如“我觉得你很坦然”,也可以是针对自己的,如“我很抱歉没有听清你刚才说的话”,或针对其它的事物,如“我喜欢与人交朋友”等。,正确使用情感表达,既能体现对求助者设身处地的反应,又能传达自己的感受,使求助者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咨询师形象,了解咨询师的人生观。同时,咨询师的这种开放的情绪分担方式为求助者做出了示范,易于促进求助者的自我表达。,咨询师做出情感反应,其目的是为求助者服务的,而不是为作反应而反应,或者为了自己的表达、宣泄。因此其所表达的内容、方式应有助于咨询的进行。,(五)内容表达,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褒贬和反馈等。,其实咨询过程中各项影响技巧都离不开内容表达,都是通过内容表达起作用。广而言之,指导、解释、影响性概述、自我开放等都是一种内容表达。,内容表达与内容反应不同,前者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后者则是咨询师反映求助者的叙述。虽然内容反应中也含有咨询师所施加的影响,但比起内容表达来,则要显得隐蔽、间接、薄弱得多。求助者中心学派、非指导型咨询师多用内容反应,而希望直接施加影响、表达自己观点的咨询师则多喜欢内容表达。,反馈是一种内容表达,反映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种种看法,借此可使求助者了解自己的状况,也可从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反应中得知自己的反馈是否正确,从而相应地做出调整。,提出忠告和建议也是内容表达的一种形式,但应注意措辞要和缓、尊重,比如“我希望你”、“如果你能或许就会更好”,而切不可“你必须”、“你一定要”、“只有才能”,要不然,求助者听了会不舒服,像是被人强迫似的。同时,咨询师不应该认为自己的忠告和意见是唯一正确、必须实行的,否则会影响咨询关系。,(六)自我开放,自我开放(self-disclosure)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二者的一种特殊组合。,自我开放在面谈中十分重要。咨询师的自我开放与求助者的自我开放有同等价值。它可以建立并且促进咨询关系,能使求助者感到有人分担了他的困扰,感受到咨询师是一个普通的人,能借助于咨询师的自我开放来实现求助者更多的自我开放。,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若感受是积极、正面、赞扬性的,则为正信息,如“对于你刚才的坦率,我非常高兴。”一般地,正信息能使求助者得到正强化,使求助者愉悦和受到鼓励,但传达的正信息须是实际的、适度的、真诚的,不然会适得其反。若感受是消极的、反面的、批评性的,则为负信息,如“你迟到了20分钟,我觉得有些不愉快。或许你有什么原因,你能告诉我吗?”传达负信息的自我开放时,应注意到它可能会产生的负作用,也就是说,不能只顾自己表达情绪而忽视了体谅求助者的心情。所以,上例中后半句是必要的。,第二种形式的自我开放是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例如,“你所提到的考试前紧张,我以前也有体验。每到大考前,我就开始烦躁不安,晚上睡不好但不知这时候你的看书效率怎么样?”一般来说,这种自我开放应比较简洁,因为目的不在于谈论自己,而在于借自我开放来表明自己理解并愿意分担求助者的情绪,促进其更多地自我开放。为此,咨询师的自我开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始终把重点放在求助者身上。,此外,自我开放需建立在一定的咨询关系上,有一定的谈话背景。若突如其来,可能会超出求助者,的心理准备,反而效果不好。自我开放的内容、深度、广度都应与求助者所涉及的主题有关,若咨询师自我开放的数量太多,就可能占用求助者太多的时间,故应适可而止。,总之,自我开放应以有助于促进咨询关系、促进求助者进一步自我开放和深入地了解自己、加强咨询效果为准则。,(七)影响性概述,咨询师将自己所叙述的主题、意见等经组织整理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即为影响性概述。,影响性概述可使求助者有机会重温咨询师所说的话,加深印象,亦可使咨询师有机会回顾讨论的内容,加入新的资料,强调某些特殊内容,提出重点,为后续交谈奠定基础。,影响性概述与参与性概述不同,前者概述的是咨询师表达的观点,而后者概述的是求助者叙述的内容。因而,前者较后者对求助者的影响更为主动、积极和深刻。,影响性概述既可在面谈中间使用,也可在结束时使用。有时常和参与性概述一起使用。比如,当用于面谈结束时,咨询师可总结求助者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影响等,然后小结咨访双方所做的工作,概述自己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这样会使整个咨询过程脉胳清楚,条理分明,有利于求助者把握咨询全局,加深印象。当然,有时也可以让求助者做这一工作,咨询师可由此了解求助者所把握、所理解的程度,咨询师可在此基础上做出概述或某些修正。,(八)非言语行为的运用,言语表达是咨询双方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建立关系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咨询师帮助求助者的主要工具之一,因而言语行为在咨询中占有主要地位。然而,咨询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非言语行为,其或伴随言语内容一起出现,对言语内容作补充、修正,或独立地出现,代表独立的意义,在咨询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咨询师应重视把自己的非言语行为融入到言语表达中去,渗透在咨询过程中。通过非言语行为传达的共情态度比言语还多,影响力更大。因此并非只,是嘴巴在参与咨询,而是整个人在参与咨询。是否能赢得求助者的信任、好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言语行为的传达。咨询时,倘若咨询师说,我尊重你,我关心你的喜怒哀乐,然而眼睛却是东张西望,双手交叉胸前,跷着二郎腿,晃荡着椅子,这种动作、神态很难使求助者相信咨询师对他的关注。有时求助者正兴致勃勃地叙述着什么,而咨询师对叙述的东西不感兴趣或心中有事,就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不耐烦,这种信息会影响到求助者的积极性,让他觉得扫兴、失望。,咨询师的非言语行为受到其价值观、品德修养、信念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它是理论和技巧之外的东西,但对咨询成败举足轻重。重视学习理论和技巧,但忽视提高自己内在素养的人,很难成为一流的咨询师。咨询师所面对的与其说是求助者的问题,不如说是有问题的求助者,是与人心灵的交流,因此需要真挚而充满感情,还要十分谨慎。,以下是关于非言语行为的相关知识。,1非言语行为在咨询中的作用,(1)加强言语。重音、手势和面部表情与言语一起出现,可使言语的意义更丰富,情绪色彩更鲜明。,(2)配合言语。例如,讲话者如果想继续说下去,那么他会把手停在空中。,(3)实现反馈。听话者对讲话者做出持续的反应,如用嘴和眉毛表示同意、理解、惊讶、不满等。,(4)传达情感。交流者常用非言语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