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5288379 上传时间:2021-07-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永乐中学 马文萍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篇就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部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而,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理性地澄清认识,以更好地做好语文的教与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中应着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在陶冶情操、弘扬个性、塑造人格、培养创新上下功夫。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的课题。二、概念界定:1、“初中语文新课程”:是相对于 2003年以前我国农村初中语文课程体系而言,她体现了四个新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人文素养”:从语文素养的内涵来分析,“有关人的情感、意志、态度和思想观念”的成分语文素养应该是人文素养的内涵。那么,既然“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修习培养 ) 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则人文素养是则指人对于语文素养所包含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而由这些知识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3、 “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三、课题研究预期目标:通过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3、 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 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 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四、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方法:研究对象:本校八年级全体学生。研究内容:“初中语文新课程与提高人文素养的研究”,它首先应该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它必须是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其次,我们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根据以上界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1、现代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2、新教材所蕴涵的人文养料的挖掘与弘扬;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5、在新课标下提高人文素养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 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诵读古诗文经典工程、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设计名人名言卡,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语文与提高人文素养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实施“亲近古诗文”工程,夯实文化底蕴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尝试采用以下对策: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 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 阅读心得体会。月月三个一:要求课题组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每月 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在每月下旬全级段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学期三个一: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书法荟萃、诗词吟唱比赛等);评比一次班级“亲近古诗文标兵;制作一个“亲近古诗文 网站。评价一张表: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接受人文熏陶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以此来营 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 望和兴趣。音乐情景: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 的精湛与美妙。2)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人文信息。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人文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3、创建研究性学习平台,提升人文素养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开发语文与文化校本课程、创建“亲近经典”专题网站等,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六、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准备阶段(2011年3月一一2011年4月:A)课题组成立,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B)课题开题;第一阶段2011 年 5 月 8 月:开始实施课题:2011年5月:A)“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2011年6月一一2011年8月: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B)根据课程标准推荐 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方案;第二阶段2011 年 9 月 12 月:开始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2011 年 9月:开始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 2011 年 10 11 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2011年12月:课题阶段总结:A)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学习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 己水平的心得体会。B)整理资料。C)完成课题阶段总结报告。第三阶段2012年 1 月 2 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2012年1月:开展寒假语文实践活动,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方法同上)2012年2月:课题总结: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课题研究成果形式:论文报告、校本教材、课堂教学案例集、调查报告、语文活动方案集、学生成果(习作、网页、小论文等)、网站、课件、录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