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第四章 种群,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1)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对某地段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2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鼠,发现有标记鼠10只,求该地段鼠的总量。,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起决定性作用,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降低,年龄结构,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预测将来种群密度发展趋势,性,别,比率,影响种群密度,三种基本类型:,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种群分布型,: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率,年龄结构,预测,直接影响,影响,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N,0,为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2、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N,t,=N,0,t,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K/2,K,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时间,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种群增长的“”型曲线,环境容纳量,K值是环境最大容纳量。,环境阻力代表自然选择的作用。,总结,1,实验的注意事项,(1),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酵母菌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无需对照实验。,(5),当小格中的酵母菌过多时,可以增大,稀释,倍数然后再计数。,(6)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互助:,种间斗争,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群内),(群落内),第3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关系,则可表示为:,生物数量,时间,生物,A,生物,B,生物,A,生物,B,竞争(competition):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于灭亡。,竞争,捕食(predation):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捕食关系,则可表示为,生物数量,时间,A、B两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生物B,生物A,捕食,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对寄生者有利,对寄主有害。,寄生物通常不会杀死寄主,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病毒,生物数量,时间,A寄主,B 寄生物,寄生,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共生关系:,生物,A,生物,B,生物数量,时间,地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互利共生,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白蚁与其体内的鞭毛虫,群落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思考,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特别,提醒,A,B,C,D,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树林,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内蒙古大草原为什么没有演替为树林?,思考,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一年生杂草,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类型,自然:水域海洋、淡水等;,陆地森林、草原、荒漠、冻原等,人工:农田、人工林、果园、城市等,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生物个体,同种,种群,不同,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最大,生物圈,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二)、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点2,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土壤、有机物等,主要是绿色植物,某些细菌(,化能合成细菌,硝化、,光能合成细菌,),生态系统的,基石,捕食性(植肉杂),动物和寄生,的动植物(蛔虫、菟丝子)和寄生菌,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蘑菇),和腐生动物,(蚯蚓秃,鹫,),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分类,(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异养生物),青草,蝗虫,青蛙,蛇,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生产者,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二)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初级消费者,摄入,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次级消费者,摄入,呼吸,散失,遗体,残骸,初级消费者,同化,分解者利用,粪便,呼吸,散失,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1、能量的最终源头:,太阳能,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4、能量沿营养级逐级传递,每级都会,散,失、遗弃,能量传递效率,根据,“,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植食性动物,62.8,62.8,太阳能,未,固,定,生产者,464.6,12.6,肉食性动物,12.6,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本营养级的同化量,100%,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3.5%,20%,结论:,相邻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有一食物网如图1所示。假如猫头鹰的食物2/5来自兔子,2/5来自老鼠,其余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要增加20g体重,最多消耗植物多少克?,鹰20g,最多要消耗下一营养级200g,兔占80g,鼠占80g,蛇占40g,最多要消耗植物800g,最多要消耗植物800g,最多要消耗植物4000g,最多要消耗下一营养级400g,消耗最多按最低效率计算,总共最多消耗植物5600g,能量金字塔,从能量流动金字塔可以看出: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_。,越多,湖泊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生产者(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1、对能量进行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p,1,C,2C,3C,4C,p,1,C,2C,3C,4C,p,1,C,2C,p,1,C,2C,3C,3C,数量,能量,落叶林,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A,练 习,特点:,(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CO,2,CO,2,和碳酸盐,含碳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链(网),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有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知识总结,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利于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提高农产品或畜牧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_,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_,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_,调节。,结构和功能,自我调节,负反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特点:,抵抗干扰,维持原状,(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特点:,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