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江苏高考真题04-14年一,2023年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6分),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风光单调。,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连续,地点转换;,二句写每天战斗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注释,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玉门关的简称。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译文,去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每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鉴赏,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外表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围着一个“怨”字铺开。,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布满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2023年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思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2023年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清冷、幽静,2023年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为拂绿琴埃”,译文,黄昏时分,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我,原来是微风吹来。,听着微风静静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似乎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不觉中天已入夜,微风拂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是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生满青苔,滴落的水珠已渐渐润泽了苔色。,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使我能在知音面前一奏高山流水呢?,诗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泼的形象便是黄昏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思念、思恋的比兴之物,“时因北风,复惠德音”表现了对故友的思念,“故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又为对故园的思恋。又,风又常用以象征奇异、高尚。孟子云:“君子之德,风也。”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此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希望故人相见的寄予,也是构造全诗的线索。,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黄昏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特殊感到孤独孤独,立刻激起对友情的渴念,希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静静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生疏,似乎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究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拂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地,无比浅薄的孤独和思念。,惋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照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展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孤独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诗中黄昏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穿插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微小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奇异,比方维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或直接写风的动,或因风而动,如:惊、思、开、动、疑、滴、沾、入、拂。但又都是以“寄思”为暗线的,如影之随形,紧紧相连。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此诗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缘由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