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经典诵读,大学,节选,安阳市第六十中学 霍相锋,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大学,介绍:,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体感知,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第一段,【,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5,),得,:收获。,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重视。薄:轻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内容分析,八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第二段,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注释,】,(,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2,),毋:,不要。,(,3,),恶(,w,)恶(,)臭(,xi,):,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u,)味的含义宽泛。,(,4,),好(,h,o,)好(,h,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o,)色,美女。,(,5,),谦(,qi,):,通“慊”,满足。,(,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注释,】,(,7,),闲居,:即独处。,(,8,),厌然,:掩盖的样子。,(,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解读,】,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慎独”而谈“诚意”,我们选本章,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这是从正面来说。,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跛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所以,比装修房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真诚做人,立身之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注释,】,(,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忿懥,(,zh,):愤怒。,第三段,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读解,】,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朱熹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第四段,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注释,】,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哀矜,:同情,怜悯。,敖,,骄傲。,惰,:怠慢。,硕,:大,茂盛。,【,译文,】,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