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医学新高职,*,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医学新高职,*,第十五章 肠道杆菌,肠杆菌科是通过,粪,-,口传播,途径进行传播的一类细菌。,肠杆菌科,中与医学有关的包括:,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等。,概述,1,、形态与结构,:,大部分中等大小的,G,-,杆菌。无芽孢,多数有周鞭毛和菌毛,少数有荚膜或微荚膜。,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需氧或兼性厌氧。,肠道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3,、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重要试验,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肠道非致病菌,肠道致病菌 多数,不发酵,乳糖,肠道非致病菌 多数,发酵,乳糖,4,、抗原构造,鞭毛抗原(,H,),IgG,菌体抗原(,O,),IgM,表面抗原,5,、,抵抗力:,不强,60,30min,可被杀死,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强,胆盐和煌绿等对,非,致病性肠道杆菌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第一节 埃希菌属,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以大肠埃希菌(,E.coli,)最为重要。,是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少数致病。,医学上的重要意义,最重要的菌种,,表现在:,正常菌群,能致病:条件致病菌、致病性血清型,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卫生学检测指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中最重要的工具,形态染色:,中等大小的,G,-,杆菌,多数有,周鞭毛,,有,菌毛(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培养特征:,营养要求不高,,SS,平板,上呈,红色大菌落,。,生化反应:,IMViC,试验,+-,。,抗原:,O,、,K,、,H,三种,一、生物学性状,大肠杆菌,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1,、条件致病,某些带有致病基因的血清型,引起,肠道感染,。,两大原因可以致病,:,细菌居住部位改变引起的,肠道外感染,尿路感染,最常见,2,、致病菌株,二、致病性,所致疾病,肠道外感染,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泌尿道感染(,UPEC,),胃肠炎,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作用部位,疾病与症状,致病机制,ETEC,小肠,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腹痛,低热,肠毒素;黏附素,EIEC,大肠,水样便,继以少量血便,腹痛,发热,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EPEC,小肠,婴儿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发热,上皮细胞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和腹泻,EHEC,大肠,水样便,继以大量出血,剧烈腹痛,低热或无,可并发,HU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菌毛,外毒素,EAEC,小肠,婴儿腹泻;持续性水样便,呕吐,脱水,低热,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1.,肠外感染,标 本,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等,直接镜检:,分离培养,(血平板),观察菌落形态,生化鉴定:,IMViC,、乳糖发酵等,尿路感染要计数:每,ml,10,万,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一)临床细菌学检查,2.,肠内感染,取粪便标本,粪便标本,选择鉴别培养基,肠毒素,毒力因子,血清学检查,(二)水、食物等卫生细菌学检查,检查指标,细菌总数:,每,ml,(,g,),样品中细菌数,大肠菌群数:,每,1000ml,(,g,),样品中大肠菌群数,我国卫生标准:大肠菌群,水:,3,个,/L,;饮料:,5,个,/100ml,第二节 志贺菌属,志贺菌属(,Shigella,),通称痢疾杆菌,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生化反应,:,葡萄糖,+,,乳糖,-,(宋内志贺菌迟缓分解),尿素,-,H,2,S-,,,IMViC,试验为,“,-+-,”,。,形态和染色,:,G,-,、,无鞭毛,,有菌毛。,抵抗力:,低于其他肠道杆菌,对酸敏感,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SS,平板上为无色半透明菌落。,一、生物学性状,抗原构造与分类:,本菌有,K,和,O,抗原。根据,O,抗原,差异,分为,A,、,B,、,C,、,D,四个群,48,个血清型。,痢疾杆菌,动力试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物质,1、侵袭力:菌毛粘附作用。,细菌,侵入,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上皮细胞坏死,形成感染灶,扩散,2、,内毒素:,肠粘膜,内毒素,肠壁自主神经,通透性增加,破坏,对内毒素的吸收,内毒素血症症状,炎症、溃疡形成,肠粘膜,脓血粘液便,肠功能紊乱,直肠扩约肌痉挛:,腹痛、,里急后重,促进,3,、外毒素(志贺毒素),:,损伤上皮细胞,(二)所致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典型:发热、腹痛、脓血粘液便、,里急后重,急性,中毒,型:小儿常见,发病急骤,内毒素短时间大量入血,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迁移二月以上,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粪,口传播,中毒性痢疾病人,(三)免疫性,免疫力不持久,常复发,肠道粘膜感染,细菌不入血流,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主要是肠粘膜表面的分泌型,IgA,型别多且各型间无交叉免疫,三、微生物学检查,SS,平板(无色透明小菌落),血清学反应(玻片凝集),明确诊断,双糖培养基(生化反应),及时送,/,暂用,30%,甘油缓冲水保存,分离培养,新鲜脓血便,/,肛拭,快速诊断,荧光菌球试验,协同凝集试验,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口服减毒活疫苗(,Sd,活疫苗),治疗:,多种抗菌素可选择,,但很易引起耐药性。,四、防治原则,第三节 沙门菌属,一大群人与动物肠道中的寄生菌,菌群菌型甚多,仅少数对人致病,其中许多为人畜共患病,一、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杆菌,中等大小,周,鞭毛,有菌毛,培养和生化反应,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不分解乳糖,抗原构造:,O,抗原,为,LPS,,刺激机体产生,IgM,抗体,H,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G,抗体,抵抗力,:,对热抵抗力不强,对消毒剂敏感,对氯霉素极敏感,伤寒沙门菌,(一)致病物质,侵袭力:细菌的粘附、穿透力及扩散力;,内毒素,:发热、白细胞数下降等;,肠毒素:,引起水样腹泻,细菌,粘附,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并,穿入,到上皮下层繁殖,粘膜固有层的,吞噬细胞吞噬,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病人,带菌者,粪,-,口,1,、肠热症:,肠壁固有层,淋巴结,淋巴液,肠系膜,淋巴结,胸导管,血,第一次,菌血症,胆囊、肝、脾、肾,第二次菌血症,发热、不适、,全身疼痛,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外周血白细胞数下降,发生变态反应,,肠局部坏死溃疡,致肠出血、肠穿孔,随尿排出,(二)所致疾病,随粪便排出,2,、胃肠炎(食物中毒):最常见,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大于,10,8,食物中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水样泻),3,、败血症:,希氏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血,败血症(高热、寒战、厌食、贫血),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4,、无症状带菌者,约,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症状消失,1,年后,粪便仍可排菌,这些菌主要留在胆囊中,有传染性。,(三)免疫性,伤寒、副伤寒均以,细胞免疫,为,主,,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很少再次感染。,三、微生物学检查,肥达试验,原理:,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以及,甲、乙 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与待检血清作,半,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待检血清中相应,抗体的有无,以及抗体效价高低,的试验。,正常值:伤寒,O,1:,80,,,H,1:,160,副伤寒,H,1:,80,H,与,O,抗体的性质及其消长意义,抗体类型,体内出现情况,O,抗体,IgM,低,高,高,低,H,抗体,IgG,低,高,低,高,患病可能性小,患肠热症可能性大,感染早期、,其他沙门菌引起的交叉反应,预防接种;非特异性回忆反应,伤寒,O,效价,1:160,伤寒,H,效价,1:320,甲型副伤寒,H,效价,1:20,肖氏沙门菌,H,效价,1:20,诊断意义:可能患伤寒,伤寒,O,效价,1:80,伤寒,H,效价,1:20,甲型副伤寒,H,效价,1:160,肖氏沙门菌,H,效价,1:20,诊断意义:可能患副伤寒(甲型副伤寒杆菌引起)。,加强水源和食品卫生管理,疫苗,伤寒、甲及乙型副伤寒,3,联菌苗,Ty2la,伤寒沙门菌口服活菌苗,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治疗,以氯霉素效果较好,四、防治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