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伤寒和副伤寒

上传人:功*** 文档编号:252503727 上传时间:2024-11-16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伤寒和副伤寒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传染病)伤寒和副伤寒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传染病)伤寒和副伤寒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伤寒和副伤寒,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概 述,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1600,万,/,年,,,400,例,/,年,),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增生及坏死,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病 原 学,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沙门氏菌属的,D,群,,G-,杆菌,有鞭毛,无荚膜,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部分菌株含有体表毒力抗原,“,Vi,”,测定,“,O,”,及,“,H,”,抗体,-,辅助诊断,,“,Vi,”,抗体,-,慢性带菌者调查,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敏感,但自然环境中抵抗力强,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水、食物、餐具、苍蝇及日常接触,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持久免疫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尤为多见 儿童、青壮年多见,发病机制,发病机理,病变部位:小肠,回肠末段,伤寒菌第一次接触小肠粘膜,第一次菌血症,不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发病机理,第二次菌血症(肝、胆、脾),内源性致热源、内毒素,伤寒菌第二次接触小肠粘膜,伤寒菌残留在胆囊内,伤寒发生,带菌,病理改变,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的淋巴组织病变最显著。,为第一周:淋巴结髓样肿胀,第二周:肿胀的淋巴结发生坏死,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第四周: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疤痕,肝、脾内也可见灶性坏死,儿童淋巴组织发育不全,少见溃疡,伤寒自然病程分期,初期:病程第,1,周,/,体温阶梯上升,极期:病程,2-3,周,/,中毒,/,并发症,缓解期:病程,3-4,周,/,体温下降,恢复期:病程第,5,周,临床表现,1,、,发热、持续高热,稽留高热,持续,1014,天,2,、,全身中毒症状重,伤寒的中毒症状,神经系统:以抑郁为主。伤寒面容、脑病,循环系统:相对缓脉、心肌炎,巨噬系统: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消化系统:腹胀、便秘、右下腹压痛,呼吸系统:支气管肺炎,皮肤:病程,710,天,胸腹部出现玫瑰疹,,,伤寒的临床分型,典型伤寒:临床表现如前述,不典型伤寒,1,、轻型:热程短,中毒症状轻,,13W,恢复,起病早期接受抗菌素治疗,2,、顿挫型:初期病情重,但恢复快,多见儿童及有部分免疫力的成人,3,、迁延型:机体免疫力低,发热 持久,肝脾肿大显著,4,、逍遥型:病情轻微,常因突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而被发现,5,、暴发型:起病急剧,中毒症状,休克、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特殊人群,-,小儿伤寒,以轻型和顿挫型较多见。不规则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少见,肠外并发症多(肺炎、心肌炎、肝炎、脑病),肠出血及肠穿孔少见,病死率低。,WBC,一般不减少,但嗜酸细胞明显减少,特殊人群,老年伤寒,神经系统表现明显,发热程度不高,病程迁延,支气管肺炎和心肌炎,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伤寒肝炎,心肌炎,支气管肺炎,肾炎,溶血,-,尿毒综合征,其它:胆囊炎、阑尾炎、胰腺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伤寒病程的特殊情形,复发:体温正常后的再次发作,血培养阳性;细菌未彻底清除,抗感染不彻底,再燃:体温尚未正常,再次发作;仍存在菌血症,实验室检查,WBC510,9,/L,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消失,血培养(,12W,)、骨髓培养(阳性持续时间长),肥达氏反应(,34W,),:,O 1:80,,,H 1:160,诊断,1,、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肝脾肿大、玫瑰疹,2,、,WBC,不高、嗜酸细胞减少,诊断,3,、,细菌培养阳性,4,、肥达反应阳性,5,、流行病学资料,鉴别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斑疹伤寒,粟粒性结核病,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恶性组织细胞病,治 疗,胃肠道隔离,卧床休息,饮食:易消化、无渣、产气少流质或半流质。根据病程调整,一般对症治疗:高热;便秘(禁用泻药);腹泻;腹胀(禁用新斯的明),毒血症状严重,抗菌同时加用激素,病原治疗,喹诺酮类药物: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氯霉素:敏感地区仍为首选,三代头孢:头孢曲松等,硫酸丁胺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和氨苄青霉素,疗效判断,恢复开始:头孢三代,,2,天 喹诺酮类,,3,天,热退时间:头孢三代,,5,天 喹诺酮类,,6,天,应治疗至粪便培养,2,次阴性,临床治疗标准,总疗程:体温正常后,7-14,天,痊愈标准:热退,并发症恢复,嗜酸细胞计数正常,预 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饮食卫生,疫苗的研究,1896,年,菌体疫苗,70,年,Ty21a,减毒活疫苗,Vi,多糖疫苗,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乙、丙,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均与伤寒相同,副伤寒甲、乙病情较伤寒轻、病程较伤寒短,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亦较少,但复发较伤寒常见,副伤寒丙尚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型、败血症型,后者可发展为脓毒败血病。,小结,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增生及坏死,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实验室检查,:,WBC510,9,/L,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消失,血培养(,12W,)、骨髓培养(阳性持续时间长),肥达氏反应(,34W,),:,O 1:80,,,H 1:160,病原治疗:,喹诺酮类药物,氯霉素,三代头孢,复方新诺明和氨苄青霉素,复习思考题:,1.,伤寒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有何相关性?,2.,肥达反应的结果如何判断?,3.,什么是伤寒的复发与再燃?,有一患者,突发腹痛、腹泻、暗红色血便,1,天入院,伴头晕、心悸。自诉,3,周前曾患“感冒”,未予处理。查体见体温正常,脉细弱,面色稍苍白;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轻度肿大,质软,右下腹轻压痛。急查血常规白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稍偏低,嗜酸粒细胞消失,红细胞减少,粪潜血。,1).,初步考虑何种诊断?,2).,还应进行哪些主要检查以协助诊断?,3).,目前应采取的治疗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