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vascular coagulation,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vasc,1,一、概述,(一)概念,某些致病因子,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以凝血功能失常为特征的病理过程,主要病理变化:,纤维蛋白性微血栓或血小板团块形成,一系列血浆凝血因子被消耗,血小板减少,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加强,一、概述,2,主要临床表现:,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贫血,引起 DIC 的常见病有:,产科意外,严重感染,大手术,严重创伤、,烧伤,恶性肿瘤,白血病,免疫性溶血,以及严,重肝病,某些心血管疾病等。,主要临床表现:,3,(二)分型,按发生快慢: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按代偿状况:代偿型,失代偿型,过度代偿型,(二)分型,4,二、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一)血液凝固,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2、,凝血酶原,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二、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课件,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课件,7,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启动因子 启动方式,内凝系统 XII 接触激活(固相激活),酶性激活(液相激活),外凝系统 TF 组织损伤,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8,抗凝血机制:,抗凝血物质:抗凝血酶III,肝素,蛋白C,血栓调节蛋白,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溶解反应,抗凝血机制:,9,(二)纤维蛋白溶解,1、纤溶酶原激活物形成,2、,纤溶酶原,纤溶,酶,3、,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课件,10,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组织激活物,血浆激活物,依赖 XIIa,的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剂原,如激肽释放酶原,凝血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课件,11,三、DIC 的原因,血液凝固性异常增高,(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二)组织损伤,(三)血细胞损伤,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四)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带负电荷的异物颗粒,蛋白水解酶,三、DIC 的原因,12,四、DIC的诱因,(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二)肝功能障碍,(三)血液的高凝状态,如妊娠:,血小板及多种血浆凝血因子,抗凝及纤溶活性物质,来自胎盘的纤溶抑制物,酸中毒,抗磷脂综合征,(四)微循环障碍,(五)其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课件,13,五、DIC 的发生发展过程,(一)高凝血期,(二)消耗性低凝血期,(三)继发性纤溶期,FDP,的实验室检查:,1、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三,P,试验),2、,D,-二聚体(D-dimer,DD)检查,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可用于与原发性,纤溶亢进鉴别。,五、DIC 的发生发展过程,14,六、DIC的机能代谢变化和临床特点,六、DIC的机能代谢变化和临床特点,15,(一)凝血功能障碍 出血,出血的发生机制:,1、凝血物质的消耗,2、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3、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形成,X、Y: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Y、E:抗凝血酶,D:直接抑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大部分FDP均能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4、血管壁受损,临床特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课件,16,(二)循环功能障碍 休克,急性DIC伴发休克的原因:,1、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回心血量严重不足,心输,出量减少,2、心脏功能受损,3、广泛出血造成血容量减少,4、补体和激肽系统的激活,血管外周阻力下降,5、FDP(A,B,等)加重微血管扩张及升高通透性,(二)循环功能障碍 休克,17,(三)微血栓造成脏器功能衰竭,华-佛氏综合征(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席汉氏综合征(垂体功能不全),Sheehan syndrom,DIC引起脏器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1、原发病引起的病理变化和症状,2、器官内广泛微血栓形成,3、器官系统间相互影响引起病理变化,(三)微血栓造成脏器功能衰竭DIC引起脏器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18,(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外周血涂片特点:,裂体细胞,(Schistocyte),(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19,溶血机制:,溶血机制:,2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