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讲:先秦文学思想和文学批判四,道家与儒家,是中国先秦诸子中影响文学理论批判最深远的两大学派。道家崇尚自然,以“天道自然无为”为本;尚玄想,留意社会人生和天地自然的“玄览”之思;提倡思辨思维和对立统一关系,以物我为一为最高审美境地,带有深厚的南方文化颜色。,老子的文学思想,中国古代文学批判有两大文艺思潮:儒家重现实,以现实人生为主;道家重玄想,以浪漫人生为尚,恰好与文学创作中的两大传统即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传统相映照。,道家学派以老庄为代表人物。老子的老子被尊为道德经。,老子哲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之影响最显著者,有四:,一曰“道”。老子重“道”,视“道”为世界万物之本。“道”有几个特点:,(1)道是原始物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道是永恒运动的规律;,(3)大道“无名”,犹如“大象无形”;,(4)道是玄妙恍惚的,“道可道,特别道”。,中国文学理论之重道,文学批判之尚“道”,莫不源于此。,二曰“无为无不为”。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根本特征,强调顺应自然。文艺界素有“为人生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之说,而艺术家惟有以“无为”之态遵从艺术规律,才能制造“无不为”的艺术精品,到达“大巧假设拙”的艺术境地。,三曰“有无相生”。老子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如难易、长短、高低、前后、有无、刚柔、强弱、祸福、荣辱、大小、巧拙、生死、进退、动静、虚实、奇正等,都是对立的统一。老子是古典美学范畴的奠基人之一,其辩证法思想,为中国古代文论中艺术辩证法及其审美范畴、理论体系的创立,奠定了哲学思想根底。,四曰“返朴归真”。老子反对礼乐文化,提倡“见素抱朴”、“返朴归真”。这种复归于自然的纯朴思想,对后世文学艺术批判之尚朴贵真影响极大。从“千古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之“复归于朴”,到明清戏曲理论界之“本色派”与“文采派”之争,凡重本色当行与朴实之美者,皆以老庄之说为祖。,庄子文学理论批判,庄周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庄子一书,被道家尊奉南华经。庄子文学思想与文学批判,在先秦诸子中呈现出独特的灵光异彩。在中国古代文学批判史上的深远影响,不减孔孟。庄子文学批判,立足于庄子美学。其突出特点就是崇尚“天地之美”。,“天地之美”,就是自然之美。庄子认为,美存在于“天地”之中,即大自然之中。人要使自己“备于天地之美”,就必需“观于天地”,“原天地之美”、“判天地之美”。“天地之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自然无为。老子哲学中的“无为而无不为”之说,正道出了“天地有大美”的缘由之所在。庄子:“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天地之美,礼记、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大学和中庸原来都是礼记中的独立文章,南宋朱熹在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将其抽出,同论语、孟子并列,合称为“四书”。,道家以“道”为名,“道”是道家的本原、本质和精华。庄子之“道”源于老子之“道”,即“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大宗师篇所谓“大宗师”,就是宗大道为师,将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升为“人道”与“天道”的关系,将宇宙当作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那么,自然之道,宇宙之道,就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源。他强调物我一体,天人合一,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抱负境地,认为人只有“顺物自然”,才能实现自由精神的张扬。“道遥游”,就是自然无为的集中表现,由于“道遥游”就是一种精神自由,一种拘束自乐而获得的自由之感。假设人为外物所累,斤斤于金钱、名利、权势、美女、地位,背叛了“无为”之道,就不行能获得自由。所以,“游”的实质乃是对人生实行一种超然物外的艺术态度和审美追求。,庄子的自由是人类学本体意义上的自由,即从人的生存的本表达象动身,从人的精神需要动身,作出的特殊规定的“自由”,只停留在“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哲学层面上,去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进展,认为人自身的存在和进展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假设牺牲这一目的而去追求外在的目的,如功名、富贵、利禄、权势等,即是愚蠢的、错误的。这就是庄子所提倡的人的生活准则“自然无为”的真正含义。所谓以自然无为为生活准则,也就是以人的生命进展为生活的准则。因此,庄子以自然无为为美,实质上就是以个体人格的自由的实现为美。这就是庄子美学的实质和核心。,(1),贵真,强调“美”与“真”的统一。何谓“真”?,渔父,篇作了精辟的概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文学理论批判的理论特点,名词解释:贵真,庄子文学理论批判的理论特点之一。庄子贵真,强调主体之“真”,即主体的真实性,维护“美”与“真”的全都性,反对一切虚伪做作。这种“真”,内涵包括有三:一是性真,即人性之真;二是情真,即人情之真;三是主体的表现方式之真,即“朴实”,认为“朴实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此种“真”其所以“贵”,是因它“法天”,“受于天”,即受之于自然无为,非世俗之所为,不拘泥于礼俗,表现出一种符合自然的纯真、率真、淳朴、精诚之美。,2重道,庄子之“道”,是自然无为之“道”,是道家崇尚的最高范畴和最高境地。庄子认为,不合自然无为之“道”者,不能到达“至美至乐”的境地。“道”为天,“技”为人。艺术制造在处理“道”与“技”即道与艺术的关系时,应当是道本技末。庄子以“庖丁解牛”说明艺术活动是一种“依乎天理”的制造活动,又是一种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活动。梁惠王问庖丁技艺何以如此超群?他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说明超群的技艺表达出一种艺术制造精神,说明世上事物无论如何错综简单,只要擅长适应自然之理,就肯定迎刃而解。,庄子重道,留意自然无为。艺术制造,要求具有一种最正确的精神状态:忘我忘物,忘名忘利,旁假设无人,为艺术而艺术。只有实现艺术的超功利性,才能进人最高的艺术境地。,庄子文学理论批判的理论特点,(3),尚意,庄子认为“言”为表“意”,确定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交际功能,但“意”所依随的“道”是“不行言传”的。天道篇云:“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行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缺乏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缺乏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道无限,而语言阐释其意有限,形成一对冲突,道不行以言传,言不能尽意。解决这对冲突的关键在于“得意忘言”。庄子外物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忘言”就变成了唯一的语言承受方式。由于,从“道”动身,人可以忘我、忘物、忘名、忘利,淡忘一切,既已得意,语言自可忘矣。庄子“忘言”之说,启发文学艺术创作和文学批判对言外之意的热闹追求,说明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本质差异。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都是“不行以言传”、“言不尽意”的真实写照。,(4),主天籁,庄子崇尚自然美,提倡返朴归真,故于齐物论中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天籁”、“地籁”、“人籁”。所谓“天籁”,是指一个纯乎自然而非借助外物之力而发出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的各种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借助于风的大小与孔窍之异才能形成,因而不能把声音之美完全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籁”是纯用丝竹管弦等乐器而演奏出来的声音。庄子认为“天籁”是最奇妙的,由天籁所构成的乐曲,就是“天乐”。庄子的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是对老子“大音希声”的继承与进展,表达了庄子自然无为的审美观念。,(5),提倡“物化”,庄周梦蝶,留意人与自然的“物化”。庄子齐物论云:“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其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所谓“物化”,是指一种消灭事物之别而彼此同化的境地。庄子以蝴蝶之梦为喻,说明人与自然之同化,追求物我一体,主见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之统一。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其文学批判的影响之大,可以与弗洛依德之释梦之影响现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批判相提并论。,庄子的文学批判,首先,庄周梦蝶与孔子梦周公共同构成中国梦文化的渊源。自此,中国历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批判与“梦”结下不解之缘,诗、词、曲、小说、戏剧无一不留意写梦、纪梦、叹梦。,其次,是庄周的蝴蝶之梦,留意人与自然的“物化”,始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判所追求的抱负完善人格与最高的审美境地。王国维人间词话之论境地,有所谓“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盖源于庄周的“物化”之境也。,庄子的文学批判是理论批判,并非是孔子式的实际批判。庄子中的实际批判,尚有外物篇之论“小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此乃“小说”一词之最早出处,说明“小说”在先秦与“大达”相对,指不合于大道的琐屑之言。,庄子文学批判的消失,在中国文学理论批判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今,申国古典美学思想在佛教美学崛起之前,最终形成了儒、道两大体系。,儒道两家文学批判的异同,以孔子与庄子为例,儒道两家,相通之处有三:,1都以人为本,以人和人的价值为中心议题,高扬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2都主见“爱人”,留意仁义,富有猛烈的原始人道主义意识;,3都重“美”,以美为各自的人格追求与审美崇尚。正由于如此,古往今来,人们都主见“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学思潮的两大源头。,儒、道二家美学思想与文学批判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1,、文化渊源不同。,作为史官文化、宗法文化产物的儒家学说,起源于齐鲁文化;而作为巫官文化嫡裔的道家学说,起源于荆楚文化。,2、哲学根底和价值取向各异。儒家思想以政治伦理哲学为根底,表现出伦理化倾向;而道家思想以生命哲学为根底,表现出自然化倾向。儒家主善,重美善统一;道家主真,重美与真的统一。儒家重人伦,道家重天理。儒家重功利,道家超功利性。儒家以社会进展为生活准则,道家以人的生命的进展为生活准则。儒家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奋斗目标,道家以清静无为为人生目标。,3、美学风范迥异。儒家尚文,道家崇尚素朴自然之美。儒家追求的人格之美以严峻刚正为特色,道家追求的人格之美以自由奔放为特色。儒家以人工取胜为美,以中和之美为核心;道家以自然取胜为美,主见以自然无为之美为核心。儒家主“辞达”,确定“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而道家主“得意忘言”,认为“言不尽意”。,4、审美境地差异巨大。儒家的审美境地以政教合一为最高境地;道家的审美境地以物我为一为最高境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