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 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4279639 上传时间:2024-10-03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第七章 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7第七章 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7第七章 城镇居民点用地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内容提要,】,部门用地规划是在对一定区域范围内国民经济主要用地部门用地进行现状分析,需求预测,供需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对各部门的用地在时间、空间上作出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其关键是确定各部门的用地规模,用地位置,用地时间,做到定性、定量、定位,是贯穿整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的一项核心工作,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终成果的体现。本章主要介绍居民点用地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居民点用地问题、城镇体系、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居民点用地布局等。,【,重点内容,】,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布局的基本理论方法。,【,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居民点用地规划的理论依据,掌握居民点用地规模的确定和结构布局的基本方法。,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一、居民点,(一)居民点的形成,1,、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原始游牧部落,村落,城市,城镇体系,人类住区,2,、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3,、居民点的发展,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二)居民点的分类,1,国外的分类,:,没有统一的城镇划分标准,一般以人口下限数量、职业构成和人口密度等指标中的一项为标准加以划分,但具体数值不具有可比性。,2,、我国的分类,划分标准历经数次变动,1955,年,1963,年,1984,年,1986,年,1993,年,城市,10,万以上,10,万以上,10,万以上,6,万人,,2,亿元产值,分类指导原则,镇,2000,人、非农占,50%,1000,人、非农占,75%,3000,人、非农占,70%,2500,人、非农占,85%,县政府所在地;,乡政府所在地,按人口,未变,基本为变,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居民点划分层次:城市,城镇,乡村三层次组成,以行政界限代替,二、居民点用地,1,、概念:,居住用地。,2,、特点:,功能多样性、价值高且差异大、不完全的生态系统,3,、用地的形势:,城市中居住和基础设施用地紧张,而且规划利用不合理;近年来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大。,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化,(一)城镇化的概念,1,、含义,英文是,Urbanization,,,城镇化有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2,、城镇化的度量,主要指标法,复合指标法,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指选用与城镇化相关的多项指标考察城镇化,的进展情况。,1,、城镇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比例,2,、人口密度(城镇(建城区)中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数),3,、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城镇(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S=2,(,A/N,),1/2,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二)世界城市化,1,城市化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发达的工业国向发展中国家扩展。,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3,发达国家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的出现。,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的形式,即生计城市,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三)我国城镇化,1,发展概况:,1949,年我国步入城市化进程。,1949,年到,1980,年城市化处于缓慢发展时期,尤其是,19601964,年中断,跌入低谷。,1980,年代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城镇化水平低;城市化严重滞后与工业化;呈现区域差异性。,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四)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作用,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随城镇化进程而发生变化。,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二、城镇体系规划,居民点体系是指构成一定区域内相互依存且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居民点群体。城镇居民点布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一)城镇布局理论,1,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概念:是现代城市规划学中的一种新学说。各国有不同的称法。是一种摆脱大城市磁力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理论观点:认为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所在区域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每个城市都有与它相应的地域吸引范围,一定地区范围内也必须有其相应的区域中心,在一个地区内城镇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地区内各城镇之间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反磁力吸引体系布局的原理,:,组建地区性生产综合体,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2,门槛理论,是波兰学者在讨论居民点规划的经济问题是提出的。,理论观点:在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一是地理环境条件;二是基本工程管网状况与铺设的技术限制;三是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理论的指导意义:对认识城市发展进程,确定城市的规划方向;对居民点布局规划;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等。,3,带形城市理论,该理论强调了交通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第二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体系,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2,城镇体系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3,城镇体系的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4,我国城镇体系结构,不同规模城市数及占城市总数比重的变化,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5,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居民点规模,一、居民点规模的衡量,1,、居民点人口规模,2,、居民点用地规模,3,、居民点活动规模,4,、居民点辐射规模,综合特征,有三种计算标准,分建成区、规划区、行政区用地规模,居民点的影响范围或吸引范围,经济活动规模或产业活动规模,二、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1,、城市合理规模,便于管理的最优城市人口数和用地规模。主要取决于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2,、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有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第三节 居民点规模,三、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1,、历史推断法,根据居民点用地不同时期扩展数据加以分析确定未来,每年用地扩展数量,据以确定规划期居民点用地规模,2,、规划指标法,3,、分区测算法,4,、模型预测法,依据国家标准,GB13790,对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采取“双因子控制”,即以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允许调整幅度来表示,分区依次预测,扣除区内现有用地潜力,估算各区用,地增加数,汇总后即得全市用地规模,应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方法有趋势预测、回归预测,和线性规划模型预测等,第四节 居民点布局,一、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居民点布局是一项具有控制作用的规划项目。影响其他用地安排。,1,、卫星式,4,、多边形式,2,、带状式,3,、多边式,第四节 居民点布局,二、,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三、,居民点布局方案优化,(三)分级评分法,(二)运输重心法,(一)指标比较法,经济服务半径;交通运输条件;居民点占地面积;,原有居民点的利用率;安全卫生条件。,当其他因素基本相同,运输费用作为厂址的重要因,素,可用中心法来选择厂址。,对不同的厂址方案的所有因素进行评分,并根据分数,值的高低来确定最优厂址的一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