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生态专题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3925888 上传时间:2024-10-0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生态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专题十生态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专题十生态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新课标资源网,老师都说好,!,专题十 生态专题,【,高考考点,】,一、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分析,1,种群密度的变化预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下图:,分析:,(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2),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结构情况,其次是性比率,由此推导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如:,年龄 种群,结构 密度,相同的年龄结构情况下,如假设增长型的性比率为,种群密度,预测一个国家的人口变化情况也基本如此。,所以,年龄结构和性比率是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间接因素,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2,种间关系与种群数量变化,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随着某一种群密度的增大,除种内斗争加剧以外,还会导致一系列种间关系的变化,如该种群的捕食者数量随之增加,被捕食者数量相对减少;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种群密度增大,使传染病的传播概率大大增加,等等。这一切均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种群数量减少。这种调节机制也属于反馈调节。,3,非生物因素与种群数量变化,阳光、温度、风、雨、雪等气候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如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则草木繁茂,草食动物食物充足,(,如野兔,),,种群数量增多。,4.,人为因素与种群数量变化,现代社会,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受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围湖造田、过度放牧、猎捕动物及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使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锐减,甚至灭绝。,二、食物链、食物网相关知识及解题要点分析,1,三种食物链,(1),捕食链:生物之间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例如:草鼠蛇猫头鹰。高中生物通常意义上的食物链就是捕食链。,(2),寄生链:生物间因寄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例如:鸟类跳蚤细菌噬菌体。,(3),腐生链:某些生物专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物而形成的食物链。例如:植物残枝败叶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2,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举例如下,),:,草,鼠,蛇,猫头鹰,成分,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特别注意:,(1),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2),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3),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3,食物网的形成原因及解题要点,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能成为多种肉食性动物的捕食对象,从而使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如图为简化的草原食物网:,(1),此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均为鹰,鹰在此食物网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第三、笫四营养级,),。,(2),鹰与鼠、蛇与鼠、鹰与蛇均为捕食关系,但鹰与蛇均以鼠为食,说明鹰与蛇还有竞争关系。,(3),假如鹰的食物有来自兔, 来自鼠, 来自蛇,那么,鹰若增重,20 g,,最多消耗多少克植物?最少消耗多少克植物?,因为已知条件是最高营养级增加重量,及鹰捕食兔、鼠、蛇的能量系数,最多消耗多少植物应按,10%(,最低能量传递率,),来计算。“植物兔鹰”这条食物链中,最多消耗植物为:,(,20),10%,10%=800(g),同理,“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两条食物链中,最多消耗植物分别为:,(,20),10%,10%=800(g),(,20),10%,10%,10%=4000(g),共计,5600 g,。,同理,“最少消耗多少植物”应按,20%(,最高能量传递率,),来计算:,(,20),5,5+(,20),5,5+(,20),5,5,5=900(g),三、环保热点,1,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可以影响热量的辐射。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热外流越受阻,从而地球温度也就升得越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要解决二氧化碳大量增加这一问题,,一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提倡植树种草,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2,酸雨,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随雨水降落到地面成为酸雨,一般称,pH,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酸雨对土壤、江河、湖泊、森林、农作物、建筑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1),成因:酸雨中的酸主要是二氧化硫转化而来的硫酸和一氧化氮转化而来的硝酸。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汽车尾气。我国通常是硫酸酸雨。,(2),危害:,酸雨可直接危害植物,造成森林受害和农作物减产;还能使土壤、水域酸化,建筑物腐蚀,金属腐蚀等。,酸雨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臭氧层破坏,在地面空气中的臭氧是一种污染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但位于地球上空,25,40 km,的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则是地球的“保护伞”,它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减少,1%,,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将增加,农作物产量将减少。,臭氧的减少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氟氯烷烃如氟利昂等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4,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可以分为水生生物富集作用和陆生生物富集作用。,水生生物富集作用:,水生生物主要通过食物链富集污染物质。例如,有机氯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虽然很低,但是经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肉食性鱼”这样一条食物链,可以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陆生生物富集作用:,陆生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毒污染物主要是金属和化学农药。陆生植物体内的重金属,主要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属进入动物体或人体后,除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外,其余的则在动物或人体内富集起来并逐渐造成危害。例如,日本的“镉米”事件。,5,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植物等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当它们汇集到池塘、湖泊、海湾时就会使水体中,N,、,P,等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增多,致使藻类植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由于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气用以进行细胞呼吸,致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而且当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其遗体首先被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从而进一步降低溶解氧的含量,然后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同时产生,H,2,S,、,CH,4,等有毒气体。因而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引起水华或赤潮现象。,6,微波危害生物体的原理,微波的波长范围是,1 mm,10 m,,频率范围是,30,300000 MHz,,它的能量不足以使物质产生电离,所以微波不会对生物体产生辐射危害。但是,它能起到“加热”的作用。由于它的穿透力强,不仅可使物体表面温度升高,而且还能深入组织内部,更由于组织内部难于散热,所以内部的温度升得更快。,7,白色污染,大量的废旧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下统称为塑料包装物,),在使用后被抛弃在环境中,难于分解,给景观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四、对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和基本防治策略,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可以从它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来认识:,一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生物圈稳定的必要条件,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二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三是,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稳定和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稳定为基础。,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策略,是监测,干预,评价。,第一步,,通过对环境污染和人群健康的监测,掌握实际情况;,第二步,,针对问题制定对策,进行干预处理;,第三步,,对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再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环境污染的,基本措施,:,(1),控制污染源,(,包括合理安排工业布局、改进工艺等,),;,(2),物理、化学、生物净化处理;,(3),废物回收利用;,(4),加大法治力度;,(5),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例,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形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形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解析:,“,S,”,形增长的种群增长率在各个阶段是不相同的,刚开始处于对环境的适应阶段,种群增长率低;以后由于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相对充足,种群增长率相对加快;当种群继续增长,种群的增长率下降。,答案:,B,【,例,2】,如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分别是,(,),A,a,是热带草原,,b,是热带雨林,B,a,是热带雨林,,b,是温带雨林,C,a,是冻土苔原,,b,是热带雨林,D,a,是热带苔原,,b,是温带草原,解析:,腐殖质是落叶等与土壤的混合物,含有大量的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的残体。对这些残体进行分解的是分解者,分解者在热带雨林中数量和种类最多,因此在该环境中,腐殖质的数量少,而矿质元素等营养物的含量高。,答案:,C,【,例,3】,龙虾是极受欢迎的海鲜,在世界各地都有被过度捞捕的危险。两位生物学家在加勒比海的安归拉岛调查龙虾种群和捕捞的情形时,量取龙虾的背甲长度,(,即龙虾的大小,),进行分析,依照所得的资料作出四个图,(a,1,、,a,2,、,b,1,、,b,2,),。请依照调查结果,回答以下的问题:,(1),龙虾栖息地的质量会影响龙虾的,_,。,(2),有人认为“栖息地质量对龙虾的生长影响明显。”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_,。,说明理由:,_,。,(3)b,1,和,b,2,是根据甲地和乙地所采得的龙虾的背甲长度所做出的百分比频度分布图,甲地和乙地最多的“背甲长度群”分别是多少毫米?,_,。,(4),根据图,b,1,和,b,2,,哪一个地点对大龙虾的过度捕捞情形比较严重?,_,。,说明理由:,_,。,解析:,分析图,a,1,、,a,2,可知栖息地质量对龙虾种群密度有很大影响,而对龙虾个体的生长无太大影响。分析图,b,1,、,b,2,可知,甲地大龙虾较多,乙地大龙虾较少。可见乙地大龙虾捕捞严重。,答案:,(1),种群密度,(2),不同意图,a,2,显示龙虾的平均背甲长度在栖息地质量高和低的地区差不多,(3),甲地,50 mm,、乙地,40 mm,(4),乙地对图,b,2,和图,b,1,进行比较,图,b,2,中背甲越长,(,大于,50 mm),的龙虾,其百分比越小,表明乙地的大龙虾被捕走的多于甲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