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0张)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3924598 上传时间:2024-10-01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0张)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0张)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0张)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11/7/2009,#,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古代诗歌五首,古代诗歌五首,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楼、台、阁等)而情思涌动,赋诗兴叹,抒发自己胸怀的诗词。,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楼、台、阁,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望 岳,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望 岳 登飞来峰,观察三幅图片,请判断:它们分别是哪一首登临诗的配图?,登幽州台歌,望 岳,登飞来峰,观察三幅图片,请判断:它们分别是哪一首登临诗的配图?登幽州,初读感悟,如果排除时代的阻隔,假设,35,岁的陈子昂、,25,岁的杜甫、,31,岁的王安石,他们登高赋诗后于途中相遇,你觉得这三位诗人会成为好友并结伴而行吗?请结合你从诗中读出的诗人的心境与性情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初读诗歌,我们觉得杜甫和王安石可能会比较投缘,因为他们的诗作中都可以读出一种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姿态,而陈子昂的诗作却是悲凉的,作者饱含着满腔愁绪,他可能会落寞地独行。,初读感悟 如果排除时代的阻隔,假设35岁的陈子昂、25,研读诗歌,体悟题旨,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思考:古人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陈子昂却在这首诗里毫不掩饰地流泪了,“,独怆然而涕下”,他为什么流泪?,1.,内心孤独。第一句“前不见古人”,诗人在张望,既是“古人”,又如何能“见”?那他要见什么人呢?“后不见来者”第二句仍在寻找。为何在“前”“后”去“见”“古人”和“来者”,那么当下呢?看来当下无人可寻,当下没有知音!可见他的内心是何等孤独!,2.,自我渺小。前两句从时间角度落笔,第三句则从空间角度着墨。作者不再追寻,转而俯仰天地:“念天地之悠悠”,“悠悠”指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天地多么辽阔,而自己形单影只,如此渺小,只能“独怆然而涕下”,“怆然”是悲伤的样子,“涕”指眼泪。这种渺小,是时空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渺小,近于东坡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孤独,重重地撞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研读诗歌,体悟题旨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24,岁考取进士,是一个具有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进谏,对武则天时期朝廷中的不少弊政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担任参谋。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他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又称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它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揽贤才所建,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又得名“黄金台”。当年,燕昭王因此招来了乐毅、邹衍、郭隗(,wi,)等人才。,燕昭王并非是用一纸号令要求天下志士归于自己麾下,而是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造了这个“黄金台”,其诚意拳拳,虽历经千年,亦亘古不变!诗人李贺曾在,雁门太守行,中感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或许,这也是陈子昂的心声吧!所以,诗歌中的“前”“后”均指像燕昭王那样爱惜贤才的君王。既然“前”“后”均不见,那么陈子昂见到的是什么?是武攸宜对战争的错误决策和对他自己的打压,是无法遇见明主的苦闷!,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24岁考取进,请结合你“知人论世”后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为这幅图配写“画外音”。,画外音,:,向前,望不见燕昭王一样的明主;生命是如此短暂,向后,也等不到贤君临世。茫茫宇宙,亘古悠远,在时间的绵长深邃与天地的空阔辽远中,人的生命是如此渺小,生命短暂而功业未就,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寂寞悲愤只能和泪而下。,登幽州台歌,境界苍凉开阔。初读之时,可能会有“悲凉”之感,但诗人穿越千古,纵横天地,把一己之“悲”放在悠长的时间与广袤的空间之中,这不是凄凄惨惨的“悲凉”,而是一种“悲壮”!,请结合你“知人论世”后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为这幅图配写“画外音,诵读指导,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从古诗的体裁上来讲,属于“歌行体”,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都比较自由,形式富于变化,这首诗就采用了长短句交错的楚词体句法。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出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那么,如果为了句式整齐,把后两句的“之”“而”去掉,会影响诗歌的表达效果吗?“之”更能体现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读的时候语音要拉长些,读出一咏三叹之感;“而”更能体现诗人心情的沉重。这四句诗不仅写出了个人的失意,还从个体扩展到全体,道出了一种人类所共有的孤独与不甘,虽然悲怆,却也刚健、强劲。,这是失意之人的悲壮之作,也是铿锵有力的大唐之音!,诵读指导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观察配图并点评:画作与诗作内容是否匹配?,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配图是静态的,诗作却展现了泰山“动态”的风貌。,1.,诗作有空间的变化:全诗以“望”为诗眼,第一联写“远望”,第二联写“近望”,第三联写“细望”,第四联写“极望”。前三联是实写,尾联是虚写。,2.,诗作有时间的变化:“决眥入归鸟”,“归鸟”,写倦鸟归林,是黄昏的场景。,诗人望岳,由远而近,自朝至暮,远看见势,近看生情,细看则摹景入神。,观察配图并点评:画作与诗作内容是否匹配?望,研读诗作:杜甫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高大:,“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秀美:,“造化钟神秀”“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研读诗作:杜甫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高大:“,“岱宗夫如何”:写出诗人乍望见泰山时,不知如何形容的那种惊叹和仰慕,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其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杜甫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创新,非常别致。“齐鲁青末了”:是诗人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青”指山色,“未了”是“不尽”“没有完了”之意。诗人不抽象地说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泰山以南为鲁,泰山以北为齐,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绵延不断的泰山,以远望之清来衬托泰山之高。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云:“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可见,杜甫笔下的“岱宗”让无数后来者感叹!,“岱宗夫如何”:写出诗人乍望见泰山时,不知如何形容的,“造化钟神秀”:“造化”指“大自然”。“钟”的意思是聚集,“神”是“神奇”,“秀”是“秀丽”,“造化钟神秀”就是“大自然特别钟爱泰山,把所有的神奇和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这是杜甫对泰山之秀美的盛赞!,“阴阳割昏晓”:山前向日的南面为“阳”,山后背日的北面为“阴”,这句诗是说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阴为“昏”,如同天刚黑;山南为“晓”,如同天刚亮。“昏”和“晓”两个天地竟是泰山“割”开的!这是怎样一把硕大无比的宝刀啊!“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却异常“奇险”!它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峦充满了雄伟磅礴的动态的力量!老杜炼字,果真如他自己所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造化钟神秀”:“造化”指“大自然”。“钟”的意思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是细望。“荡胸”是使心胸震荡;“曾”同“层”;“眦”是眼眶,“决眦”就是张大眼睛;“归鸟”指黄昏时投林归巢的倦鸟。这是一个倒装句,意思是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岳,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可知此时已至薄暮,诗人还在望。多么细腻的描写,多么真切的感受啊!,“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是细望。“荡胸”是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作者由望岳而产生了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凌”是登上的意思。诗人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众山都在脚下,真的是“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两句诗的气魄与境界,真可谓“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唐宋诗醇,卷九)。杜甫虽“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这不仅需要开阔的眼界,更需要浩荡的襟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这首诗创作于杜甫,25,岁的时候。他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却落榜,随后诗人离开长安,开始了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他北游齐、赵之时,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思考:在这种境遇之下,杜甫写出了这首,望岳,,你读出了什么?你想对杜甫说什么?,老杜,我们体会到你初入仕途时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意气风发与准备开创一番事业的满腔豪情!老杜,你年少便志向高远,誓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原本志向愈高,落榜的打击愈大,但你却如此奋发昂扬,更见你志向坚定,不坠青云!,落第的杜甫根本没有在意这种挫折,他后来在诗中写到这次漫游的情形:“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所以,这首,望岳,不仅是诗人对自然、对泰山的赞美,更是他远大志向的表达。,这首诗创作于杜甫25岁的时候。他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山上千寻塔,”:这句概括了飞来峰和千寻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一寻,,1,尺约等于,33,厘米,八尺就是,2,米,5,左右,即,1,寻,一千寻大约是,2500,米。(我们无锡惠山的最高峰三茅峰海拔只有,328,米),可想而知,“千寻塔”是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塔之高,加之它又建在山顶,就更显出它的高峻。“,闻说鸡鸣见日升,”:正因塔高,故可听到鸡鸣就看见日升了,这句还是在渲染塔之高。开头两句,已造成峭拔之势。一登到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诗人通过这种想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前景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写登飞来峰的慨叹,即景说理:“我”登上塔的最高层,因为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浮云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这,“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李白也曾写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极言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在北宋仁宗时期,社会危机四伏,于是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新法。新法的实施触犯了一些皇室、官员、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阻力。王安石写作此诗时,,31,岁,新法刚刚推行,他所处的政治环境还未如后来那般艰险。,“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陆贾新,请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改写为王安石的“内心独白”。,独白:我不惧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任凭旧党怎么反对,我始终会坚持贯彻新法,因为我坚信,新法可以富国强兵,可以助我大宋王朝摆脱国内危机和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我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读此诗,我们感受到了王安石坚决果断的意志和他孤高傲岸的形象。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这首诗可以说是他战斗的宣言,表现出他远大的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请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比较阅读:我们来重新审视上课之初的问题,三位诗人如果相遇,会结友而游吗?在他们三人的诗作中,你能找到一些共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