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的机制,作用强度与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适应症等。,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一、概念和类型,第二节药物效应动力学,1.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2. 药物效应: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指药物作用的结果。,二者稍有区别。如阿托品对眼的作用是阻M受体,而其效应则是扩瞳。,药物作用的方式,(一)按药物作用部位分:,1. 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前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作用。(酮康唑),2. 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也称为吸收作用。(地高辛),(,二,),按用药目的分:,1.,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如青霉素治疗脑膜炎。,(,脑膜炎奈瑟菌,),2.,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如吗啡镇痛,阿司匹林解热。,(三)从药物作用先后分:,原发(直接)作用:指药物被吸收后对机体首先产生的作用。,继发(间接)作用:通过神经反射或体液调节机制引起远隔器官功能改变。,(地高辛),(四)药物的作用性质,(,1,)调节功能:调整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兴奋(亢进),/,抑制,(,麻痹,),(,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和抑瘤,达到治疗目的作用。,(,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补充机体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不足。,特点:,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作用。,选择性高的药物大多药理 活性较强,使用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差,不良反应较多,但作用范围广。,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产生原因:,(,1,)药物的化构、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组织结构的差异 ;,(,2,)机体生化功能及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的差异,如碘;,(,3,)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定义: 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称为药物作用的二重性。,药物的不良反应,1959,年,反应停事件(上个世纪,60,年代,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一、不良反应的种类,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之。,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药物所引起的、较严重、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三致” 反应、药物依赖性等。,(一)副作用(副反应):,药物在常用量(治疗量)下发生 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 副作用与防治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特点: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可以预料,难以避免;轻微,产生的原因: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二)毒性反应,指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和慢 性毒性, 致癌、 致畸、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反应范畴。,特点:反应比副作用大,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可预料和避免的。,产生原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三)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指少数有过敏体质的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无法预知,与药使用剂量及疗程无关。用药理拮抗剂解救无效。,产生原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药剂中杂质、或自然界中类似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用药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功能紊乱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特点:,(,1,)反应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2,)反应性质、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和给药途经无关。,(,3,)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4,)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五)继发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如四环素引起的菌群交替症。,(四)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巴比妥类。,(六)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2006,年印度)独眼畸形症:由实验性抗癌药物引起染色体变异。只存活几天。,(七),.,药物依赖性:包括躯体性和精神性(即成瘾性及习惯性,(2),精神依赖性 (习惯性):由于停药引起的主观上不适的感觉,精神上渴望再次连续用药。,(1),生理依赖性(成瘾性):指使用麻醉药品如吗啡后,停药后出现严重戒断症状,(,生理功能紊乱,),。,按国际禁毒公约规定,依赖性药物分类:,麻醉药品:如吗啡、大麻等,可产生生理依赖性。,精神药品:如镇静催眠药、中枢兴奋药、,致幻药等,其他:烟草、酒精等可产生心理依赖性。,四、药物量效关系,一、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关系。,(一)药物剂量,1.,无效量:不出现效应的剂量。,2.,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引起效应的剂量。,最大有效量或称极量:指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的剂量, 国家药典规定对某些药物允许使用的最高剂量。,4.,治疗量(常用量):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5.,最小中毒量:刚引起中毒的剂量。,6.,致死量,:,导致死亡的剂量。,评价指标,(,1,)半数效应量:反映药物的作用强度。,半数有效量(,ED50,):使全部实验动物半数产生有效的作用所需的剂量。,半数中毒量(,TD50,):使全部实验动物有一半中毒所需的剂量。,半数致死量(,LD50,):使全部实验动物有一半死亡所需的剂量。,(,2,)治疗指数(,TI,):,TI,LD50/ED50,。,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此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间距离越大,越安全。,1.受体机制,五、药物作用机制,作用于受体的药物,(一) 激动剂,与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产生最大效应。,(二) 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却妨碍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的作用。,螺内酯,2.改变某些酶的活性,维A酸类药物 抑制环氧酶 抗炎,3.参与或干扰机体的代谢过程,叶酸,4.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硝苯地平,5.改变理化环境,甘露醇,6.影响递质的释放或激素的分泌,利血平,7.影响免疫,糖皮质激素,8.非特异性作用,消毒防腐药,第三节,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吸收、分布、转化、排泄;,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简单扩散,滤 过,载体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一,.,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过程,1.,消化道给药,(,1,)口服:小肠是吸收主要场所,(,2,)舌下含服,(,3,)直肠给药,2.,注射给药,(,1,),.,静脉注射: 无吸收过程,(,2,),.,静脉滴注:无吸收过程,(,3,),.,肌内注射,(,4,),.,皮下注射,3.,吸入给药,4.,经皮给药,(一) 吸收,二.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方面:理化性质(PH、脂溶性等)、剂型等,2.胃肠功能,3.首过(关)效应(首过消除),4.其他:胃肠PH值、食物。,一.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血浆蛋白结合率,2.体内屏障:(1).血脑屏障;(2).胎盘屏障,3.体液PH值和药物理化性质,4.组织的亲和力,(二) 分布,一,.,代谢的意义,:,灭活;活化,二,.,代谢的酶系统,肝药酶:主要为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的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能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转化。,(三) 转化,三,.,药物对肝药酶的影响,(一),.,诱导,药酶诱导剂:使肝药酶合成加速或降解,减慢的药物。,(二),.,抑制,药酶抑制剂:使肝药酶合成减少或降解,加速的药物。,一.排泄的途径,1.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2.胆汁排泄,3.乳汁排泄,4.其它:唾液;汗液;泪液,(四) 排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时量曲线),(一),.,时量关系: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二),.,时量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作图,表达药物的体内动态过程。,二. 半衰期(t1/2)-通常指血浆半衰期,血浆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临床意义,1.表示消除快慢,t1/2长,消除慢;,2.可以将药物进行分类。,3.单次给药经4-6个t1/2基本消除,定时定量多次给药经,4-6个t1/2达稳态血药浓度(坪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