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层课件

上传人:202****8-1 文档编号:243652178 上传时间:2024-09-28 格式:PPTX 页数:34 大小:19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十三章-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十三章-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9/9/23,第四章,#,第十三章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层,第一节生活方式分层概述,第二节生活方式分层的主要理论解释,第三节生活方式分层的社会结果,第四节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分层讨论,2,概 要,第四章,3,第一节生活方式分层概述,一、什么是生活方式,在回答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联时,首先要理解 “什么是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及研究领域,也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生活方式被作为区分不同阶级的社会表象,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 念,没有明确的定义,它有时甚至包括生产方式、生产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 活,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在马克思的逻辑链条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因此,在马 克思对阶级的研究中,生活方式是被决定和被影响的,是阶级特征的外在表现。 与马克思相比,韦伯对生活方式做了另外的论述,生活方式的概念在韦伯的 理论中有着更为独立的位置。韦伯对生活方式的讨论见于其对 “地位” “身份” (也译为 “等级”)的论述中,认为 “地位” “身份”的荣誉一般首先表现为向社 会成员要求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地位”“身份”的划分建立在典型习惯的生 活方式上,。,韦伯,( ,)认为,出于对社会等级荣誉的需求和维护,不 同的地位群体 ( )形成了包含内部凝聚力与外部排斥力的生活方式 ( ),体现在对饮食、服饰、艺术实践的权利等方面的不同的选择与优 先级上。,由于,“地位”可以根据货物消费的原则来划分,因此,生活方式可以 表现为消费方式。,后来,的很多学者都倾向于将生活方式转化为消费方式来研 究,这也成为理解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第四章,4,5,知识链接,:,生活方式为什么会与社会分层现象关联在一起?对此问题的回答,还需让我 们回到日常生活之中。当有人问到:平时喜欢喝什么?作为答案的咖啡、茶、白 水、碳酸饮料、红酒等是否会带给人不同的意义认知?或者自己在作答的时候, 头脑中是否会思考自己行为背后的象征意义?尽管我们可能会说,讨论这样的日 常性问题没有什么意义,但这已经通过一个 “生活方式”的概念将回答者区分开 来,并促使一种社会差异的形成,结果就是 “我们不一样”。因此,类似平时穿 什么衣服、用什么物品、如何消费等问题,就成为人们分析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 等的重要方面。 前面一些章节指出,当衡量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层或不平等时,社会学 家们通常依赖一些常规指标,包括经济上的收入、政治上的权力等,但不能忽视 的是生活方式在社会分层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社会成员在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以 及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越来越为其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所形塑着,例如,选择食物的 偏好、穿衣的风格、出行的方式、浏览的媒介以及假日休闲的安排等等。随着现 代社会逐渐向消费社会转型,一些经典的社会分层指标,比如收入、权力、受教 育程度等,可能有时并不是那么能说明问题。简单设想一下,如果两个人的年收 入都是十万元,前者是某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后者原来 是农民,因为拆迁获得了多套住房,主要收入来源是房租。尽管这两个人在收入 上是相似的,我们是否可以将他们置于社会分层体系中的同一个位置呢?答案显 然不能,因为现实中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 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层至少从两个角度相联系: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分层的结果以 及作为社会分层的依据。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人们之间的互 动方式或一些可识别的符号。,生活方式源于阶级或地位,也源于个体选择。心理学家阿德勒 ( , )将生活方式的概念应用于关于人体机能 ( )的,论述,,将生活方式定义为个体为自己争取更优生活 ( )的一种独特的行为和 习惯模式。生活方式是以个人选择为基础的,而这些选择有赖于实现其个人潜 能,个人潜能则受制于外在于个人的社会结构等因素。,总体,来说,生活方式可 以概括为在一定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在衣、食、住、行、工作、娱乐、交往等 方面的呈现模式,包含了个体或群体的生活行为及习惯模式,社会结构和个人选 择是生活方式的两个基本决定性因素。生活方式是一个社会与个体的主客观联结 的概念,表达了社会成员的生活风格与生活行为。,6,二、生活方式分层的主要呈现,一般认为,是人们的所属阶级或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生活方式,以此显示了 社会分层现象。但随着社会发展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尤其是走向后现代社会, 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关注越来越明显,由生活方式区分出的群体差异逐渐被视为某 种独特的社会分层特征。因此,凭借生活方式这一衡量标准,社会群体也被分为 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层级,如前述韦伯提到的生活方式上的内部凝聚力与外部排斥力“ 圈定”了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分层体系在生活方式上的维度也被重新建构起来。,第四章,7,(一)社会等级的荣誉评价,生活方式无论是作为社会分层的结果还是依据,都与社会等级紧密关联在一 起,或者说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等级的外在显现与认同标识,如根据生活方式的差 异区分出 “贵族”与 “贱民”的不同等级群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按照不 同的标准将自己置于不同的社会等级 ( )中,在描述这个过程的结果 时,通常会用到财富、权力等指标,但同等重要的是属于同一个等级的社会成员 拥有相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兴趣或行为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区分彼此的 社会等级时,往往会看与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某些特质,以此判断 “我们是一样 的”抑或 “我们不一样”。 在韦伯看来,社会等级 (或地位群体)实质上成了在生活方式维持上的 “荣 誉”性社会评价,即生活方式区分了哪些是 “荣誉”评价高的群体,哪些是 “荣 誉”评价低的群体。生活方式对于等级 “荣誉”的决定性作用,使得 “等级”成 为某种独特生活方式的体现,也就是说,当人们一直维持了某一惯例式生活方式 (如清晨时锻炼身体、上班时定期乘坐通勤车、晚间收看电视节目等),或持有与 多数人不同的特殊性生活方式 (如特殊的饮食方式、娱乐活动、学习方式等) 时,都将因获得具体社会评价而被分为相似或不同的社会等级。,第四章,8,9,知识链接,:,随着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日益深入和扩展,历史地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多种层次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从属关系,据此将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种基本的类别。物质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不依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联系,思想关系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成的关系,它是物质关系的反映(见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对社会关系还可以从其他一些角度进行分类,:从,社会关系的主体和范围,可以划分为个人之间的关系,群体、阶级、民族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国内和国际关系等;从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道德关系、宗教关系等等;从社会关系包含的矛盾性质,可以把社会关系划分为对抗性关系和非对抗性关系。对抗性关系是涉及双方利益根本对立、往往要靠强制手段来维系或解决的矛盾关系,通常指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关系、敌我之间的关系。非对抗性关系是涉及双方根本利益一致,可以通过批评、说服、调整的方法去解决的矛盾关系,通常指人民内部的关系。,(二)有闲阶级与劳役者,生活中可以看到这样两类不同的群体,一类是生活环境好、生活悠闲、不用 付出过多的 “苦力”便能获得高社会评价的群体;另一类则生活环境较差且需要 辛苦忙碌的劳作,却获得较低的社会评价。前者通常被视为生活方式上的 “有闲 阶级”( ),后者则被视为劳役者。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对于 这样的社会不平等差异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已经在金钱财富上处于优势 地位的阶级,如何在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优势并保持尊荣呢?,为此,仅仅保有金 钱财富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明, “有闲”就是证明的一种。 “有 闲”指的并不是懒惰或清静无为,指的是非生产性地消耗时间,。,10,(二)有闲阶级与劳役者,有,闲阶级的特征 在于,:,(,)认为生产工作是不值得做的,并对它抱有轻视的态度,;,( ) “有闲” 可以证明个人的金钱力量能够使其安闲度日及衣食无忧,;,(,)有闲阶级的生活是 不能全部为公众所看到的,为了保持荣誉,对于不能为人所窥见的部分,就得有 所显示,使人信服他的生活的确是有闲的。,有,闲阶级的生活特点在于,讲究礼仪、注重优雅,以此炫耀有闲阶级的地 位,因此,这被称为生活方式上的 “炫耀性有闲明显有闲”,,,或者说有闲阶级成了生活方式分层结构中的 “炫耀者”。有闲阶级要维持 自身的形象或收获更高的荣誉和声望,就需要与多数的劳役者关联在一起,发展 出 “代理性有闲,” 。,代理性有闲意味着将 “有闲”作为一种职 业或劳务,其内容是非生产的礼仪性劳动。例如,有闲阶级会雇用一批提供服务 的劳役者,在家务等操作名目下,劳役者会通过辛苦的工作代理有闲,其主要任 务是展现有闲阶级的地位与荣誉,由此劳役者就构成了有闲阶级的一种附属或派 生物。有闲阶级会享受于有闲的生活方式,包括劳役者对其有闲的代理,这些都 成为能够炫耀其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内容。,11,(三)中产化与俗民化,以生活方式区分阶层的重要体现就是对于 “中产”的定位。生活中人们对于 “中产”的认知往往来源于其产生的生活方式,例如,居住在环境好的住宅区、 出行有私家车、出入高档商场购物等,即对 “中产”的区分不仅是出于其拥有的 财富或职业地位,更是出于其与 “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所谓的中产阶层的 “小 资情调”就是相对于世俗平民化的生活方式来说的。社会学家米尔斯在对美国的 中产阶级进行分析时,就指出作为中产的职业白领依靠 “消费前卫”来打造自身 的阶层定位并与其他阶层区分开来。,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往往通过消费偏好与 休闲消费体现出来,他们会经常出入影剧院、咖啡厅、高档餐厅及休闲会所等, 这些消费场所在实现中产阶层消费偏好的同时,也将那些非中产的 “俗民” (大 众)排斥或隔离在外。 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中产阶层群体在通过生活方式的区隔划定自身圈子的 同时,非中产的平民则进入了大众化的 “俗民”群体之中,使用或消费的是大众 化的产品,具有的是简化的思考、碎片化的信息、为资本与商业所左右的文化、 世俗化的行为选择等。例如,他们的生活方式往往被中产们定位为 “俗”,参与 街头娱乐活动、吃路边摊、看所谓 “不入流”的书籍或影视、穿着廉价的服装 等。而在大众文化流行的社会潮流中,以品味与格调为象征的中产阶层群体也在 努力完成属于中产化的社会呈现,建构中产所属的社会认同。于是,中产化与俗 民化通过生活方式的区隔同时发展,社会群体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阶层划分。,12,第四章,13,第二节 生活方式分层的主要理论解释,一、生活方式中的消费分层,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是,人们需要不断地为每一天或某个日子需要做什么 而思考并产生行为,如每天上班要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 “拼命挤地铁公 交”,还是舒舒服服地花钱 “坐专车”?若想在日常生活中呈现 “我们不一样”的 阶层特征,“消费”是最直接的手段与方式。在社会学者看来,消费被视为带有 特殊社会意义或符号象征的社会行为,如上等阶层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将下等阶层 驱逐出他们的消费,等级。,由于消费一般被视为财富获取与积累的最终目的,因 而它也就成为影响社会分层的最直接变量。消费不但是物质生活过程,而且也是 文化、交往和社会生活的过程,有钱人更重视把钱投入能够象征他们高人一等的 实物消费,这就如同凡勃伦所说的 “炫耀性消费明显消费” ( ),。,在进入消费时代的社会中,消费什么、在哪儿消费以及如何消费的差异都体 现出明显的社会阶层性特征。比如对饮食的消费就包含明确的等级差异,在美国 社会,一个社会阶层的指示器就是食品的甜度,美国下层社会对甜食的消耗量惊 人;相比之下,上层社会就克制许多,如在喝酒上,上层和中层人士愿意选择白 葡萄酒,这意味着他们曾经年少潇洒,成熟之后已经足够老练并更加注重自己的 言行。上层人士更愿意用电话订货,因为他们喜欢盛气凌人地颐指气使,并且炫 耀自己知道不寻常的进口商品;下层人士通常去超市购买食品,只不过他们所去 的超市的档次有所区别。,14,二、品味与格调的阶层区隔,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抓手杖的姿势,便可以知晓。 ”,在同 一个社会中,由于共享相同的文化与相似的生活经验,人们会将一些群体评价为 有 “品味”的,而另一些则没有,因此, “是否有品味”或 “品味的高低”就成 为社会群体阶层化的重要维度。如文学家巴尔扎克就曾提出过一种富有品味或格 调的生活方式,即风雅生活。风雅生活的本质是仪表风度, “过风雅生活,单靠 变成阔人或者生下来就是阔人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风雅生活的意识”,,,“财产可 以聚敛,风雅却系天成,”。,巴尔扎克认为不同的生活品味制造出来的三个阶级 分别是劳动者、思想者和有闲者,与之对应的三种生活是劳碌生活、艺术家生活 和风雅生活,由此,文化特权、有闲与时尚的意义在社会分层中得到了强调。不 难理解,品味与格调是根植于个体自身的,外显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具有社会 阶层区隔性的表征。 当人们将生活方式集中于消费领域时,品味可以理解为 “消费中的偏好和爱 好,”。,以生活方式中的居住方式为例,与居住直接关联的住宅,可以说基本定 位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及社会阶层特征。人们选择了什么样的住宅,既表现了 其对居住的品味,也表达了其社会阶层所属。,15,不同社会阶层通过选择住宅形成了 居住分异或居住隔离,实际上也表达出不同生活品味的区隔,即不同生活方式的 差异性。例如,北京的 “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和 “东城布帛菽粟,西城牛马柴 炭,南城禽鱼花鸟,北城衣冠盗贼,中城珠玉锦绣”等民谚,就十分形象地展示 出老北京的居住空间和社会阶层的对应关系。 福塞尔在,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一书中指出,一个人不自觉地呈 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及其在生活中所做的选择,格调和品味,构成,了他 (或 她)在这个世界上的社会阶层定位。“消费选择、休闲方式和室内摆设是社会地 位的陷阱,你喜欢喝什么饮料,看什么电视节目,抑或根本没有电视,读什么杂 志,都会确凿地暴露出你的社会层次。”,在休闲生活方面,现在当一个人使 用 “度周末”这一概念时,他 (或她)就已经被划分到中下层的行列里了,因为 “周末”意味着 “现代企业的雇主有义务遵循习俗和传统,赐给他们那些领周薪 的奴隶一些短暂的自由”。对于中上阶层或更高阶层来说,“休闲”是一个更贴 切的概念,“休闲”意味着在另外一个地方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短暂 的旅游或周末休息。在饰物摆设方面,中产阶层十分乐于让饰物摆设个人化,印有名字首字母的餐巾环、印有名字首字母花押字的帆布原木提袋、印 有全名的汽车前座坐垫等,这些能让他们感到自己成了重要人物,从而产生 “令人欣慰”且 “与众不同”的感受。,16,三、文化资本的阶层差异,无论是消费方式还是品味格调,与阶层自身具备的文化资本有很大的关联, 可以认为文化资本构成了不同阶层群体选择各自生活方式的知识基础。因此,文 化资本的丰富与贫乏从根本上表征了不同阶层群体的生活方式差异。在此方面, 布尔迪厄指出文化资本具有自己的、独立于收入或金钱之外的价值结构,品味等 级的划分是文化与经济双重作用的结果。在,区隔:一种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 )一书中,布尔迪厄试图勾勒出不同品味的社会场域,包括合法的高雅文 化实践,如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读书;还包括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偏好,如 食物、饮酒、衣物、汽车、小说、报纸、杂志、假日、嗜好、运动、闲暇追求 等。,在相同的社会场域中,社会群体所有的资本构成与数量形成了阶级的或职 业的结构图式,但当生活方式空间被置于其上时,文化资本的意义就更加凸显出 来。比如说,那些具有巨额经济资本的人 (如工业企业家、商业雇主等),以商 务宴请、品牌汽车、拍卖会、高级别墅、商业走廊作为自己特殊的品味;那些拥 有很多文化资本的人 (如高等教育的教师、美术创作者等)却以艺术走廊、前卫 派节目、外语使用、跳蚤市场等作为自己的品味;那些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都很 少的人 (如工人阶层等)则以一起打牌、喝普通酒、观看体育比赛、参加公共舞 会等作为自己的品味。简而言之,文化资本的拥有者能够运用象征符号的逻辑在 阶级之间和阶级成员之间创建生活方式上的区隔。,17,第四章,18,社会群体通过拥有文化资本的不同,能够形成文化上的区隔及分层状态,无 论是功能论强调的文化重在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还是象征论强调的文化通过符 号体系表达生活意义,文化上的分层都最终表现为生活方式的特征差异。在对欧 洲社会的文化讨论中,由于文化会被设定为精英文化 ( )与大众文 化 ( )的二元结构体系,因此,根据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差异,人 们也被划分在精英与大众的不同阶层群体之中。正如人类学家会将文化以大传 统与小传统来概括一样,那些上层士绅、政治精英及知识分子等代表了大传统 的精英文化,而那些农民、城市平民等代表了小传统的俗民文化。不同的文化 群体拥有的知识体系不同,所呈现出的文化面貌也不同,这些都表现为生活方 式的差异化。,第四章,19,四、作为阶级惯习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上的分层会被视为阶级的惯习,即不同阶级的生活实践模式所 呈现出的内在差异性,这可以视作生活方式关联分层的微观解释。对布尔迪 厄来说,惯习 ( ,或译为 “习性”)指无意识的品性、分类的图式以 及理所当然的嗜好,它是衡量个体在生活方式选择及实践方面品味高低的有 效证据。,阶级惯习使群体认识到地位间的差别是在分类的实践感知基础上做出 的策略选择,而生活方式是惯习的系统产物,通过惯习的实践感领悟群体关系, 进而转换为社会认可的符号系统,如认识到哪些选择是 “高贵的”,哪些又是 “粗俗的”。,第四章,20,由于不同阶级的成员都有不同的惯习,因而源于阶级惯习的品味和生活方式 也就得到了差异化的体现。例如,生活方式的新观念需要依靠新型小资产者的惯 习来理解,新型小资产者往往是典型的文化与教育方面的投资者,重点考虑的是 消费文化影像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这就是在扩张自己所特有的惯习和生活方式 并使之合法化。布尔迪厄将新型小资产阶级称为 “新型”知识分子,新型小资产 阶级敬重对知识与艺术的追求,认同并迷恋于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对 艺术家的生活风格抱有兴趣,是新型生活方式普及化过程中最好的接受者与传播 者。新型小资产阶级作为新文化商品与新文化品味的创造者,从不同文化、文明 和传统中吸取过来的风格,将带有格调的生活以审美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其也 担任了大众的引导者,将最新的生活风格传递到广大民众之中,从而指导着人们 的生活方式。,第四章,21,第三节 生活方式分层的社会结果,一、强化阶层地位,22,在测量人们的社会阶层地位时,除了社会经济地位指标之外,文化资本、社 会交往、居住方式、健康生活、社会态度及价值观等都是作为生活方式分层测量 的重要变量,而这些变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进一步强化了社会阶层地位。 以 “语言”这一日常生活中的 “常用品”来看,语言是反映和构成生活方式的一 个重要方面,兼具了个体选择的主观性和涂尔干所说的 “社会事实”的特性。在 所有的语言系统中,表达同一意思几乎总有随意、口头的说法与正式、文雅的表 达,在,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中,福塞尔发现,一个人的社会等级地 位越高,就越倾向于用有更多音节的词和更委婉的说法来表意。日本学者渡边雅 男对日本社会的考察表明,通过一个人的敬语使用情况,可以对他的身份和社会 等级做出大致的判断。,在日本,在被偶像化和自我目的化的敬语的使用中形成 了一种潮流,即 “上等阶层的人,作为有教养的标志,就应该使用规范漂亮的敬 语,以给使用者以保持人格品格的效果” 。,23,再比如居住方式对社会阶层地位的强化结果,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学者伯吉 斯 ( )提出过城市空间的 “ 同心圆模型” ,认为城市空间由五个自内向外的 圈层式结构组成,分别是中心商业区、过渡区、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和通勤 区。过渡区中房屋的租户是城市中的穷苦阶层,包括刚刚到来的移民和少数族裔 等;低级住宅区中居住的主要是工人阶级,该区域的房屋多为双拼住宅;在高级住 宅区中,高级公寓、独栋住宅等占据了大片区域,这里的居民属于社会中的上层阶 级,有足够的财力享受悠闲的生活方式;住在通勤区的居民为了满足自己对于郊区 生活方式和住宅所有权的渴望,愿意忍受上下班距离上的不便。,再看中国的香港 地区,居民的聚居方式大多是经济收入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市民相邻而居,如在尖沙 咀和深水埗地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常见的住宅形式是现代化高 层建筑中的公寓,沿河修有精致的公园和自行车道,常见晨练的居民,居住者大多 为城市中产阶级;后者为低消费社区,通常楼层不高,房屋老旧,外墙有涂鸦,街 道杂乱,居住者多为下层劳动者。,二、构建阶层认同,消费或品味等的生活方式往往与阶层认同联系在一起。各社会阶层有其固有的 生活方式特征,直接表达了自己 “是谁”的归属认知,如米尔斯笔下的 “白领”, 直接通过 “ 消费前卫”来表达自身属于中产阶级的态度。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是决定阶层认同的根本,但外显的生活方式特征往往是更为直观的阶 层标志。无论实际的财富或职业地位如何,当一个人将自己包裹在 、 、 和 中示人时,他会很可能被认为是中上阶层人士, 其本人也会满足于这样的阶层认同。正因为如此,如果消费倾向处理不当,则有可 能落得一个 “ 土豪”的头衔。从惯习的角度讲,尽管金钱的力量能改变一个人的外 在,但想要伪装成某个阶层的成员通常是很困难的,因为就算在装束上装得像,那 些印刻在个人身上的东西,或说惯习,也会将个人的阶层属性展露无遗。正如福塞 尔所说,“ 光临贫民窟的上层社会人士往往成为贫民嘲笑的对象,因为他们说话的 时候没有省掉 的发音,而混进上流社会里的贫民,则因为对吃洋葱一窍不通 而犯下大错”,。,这些个人的行为标志是如此难以被转移和改变,以至于人们通常 对基于此做出的对他人的社会等级的判断深信不疑。也正是因为如此,由此产生 的地位误读也十分常见。一位号称黑山和马其顿王子的人,每天的生活就是参加 各种正式活动,会见各种名流政要、宗教领袖,甚至给别人封爵,在这个全民 “百度谷歌一下,你就知道”的年代,各国名流信服于他淡定的贵族之气,竟然 没有发现他是个假王子。,24,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知道彼此真实的财富多寡,却可以通过外显的生 活方式去判断阶层地位。反而言之,也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行为模式构建对自身 的阶层认同。如在语言资本的使用上,抛开族群的等级差异以及财富的多寡状 况,人们会倾向于使用 “高雅”的语言彰显自身的阶层地位,在全球化的影响 下,人们也会倾向于使用英语或欧洲语系来表达对自身的阶层认同。其他方面如 饮食、服装、出行、住房等同样如此,为了提升自身的阶层认同,出入高档餐 厅、着装名牌、高消费出行等都能够使自身区隔于社会下层。,25,三、重塑阶层关系,由于生活方式能够通过消费或品味的行为模式来呈现,因而选择的生活方式 不同,即便是具有同样收入或职业地位的群体,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反 之,即便是收入或职业地位差异较大,但若选择了同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形成 相似的社会关系。例如在语言使用方面,在日本社会,不同类型语言 (敬语、自 谦语等)的使用表达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关系,人们通过语言使用对地位高于自己 的人表示敬意,从而积极而有意识地承认在阶层方面的,社会关系,,在对敬语的 使用过程中,社会阶层关系的差异性以十分具象的方式被呈现了出来。因此,一 旦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改变,就可以通过语言的使用,重新表达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关系。,第四章,26,人们对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也体现出其对建构阶层关系的生活需求。例如 在居住选择方面,尽管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有不同的住宅选择倾向,不同的 住宅也暗示了其中居民的社会地位等级,但社区居民的素质以及社区所代表的 生活方式同样成为选择住宅的重要因素,人们喜欢与同一社会阶层的人相邻而 居,可以增加安全感并有利于交流相处,进一步增进社会关系。为了稳固阶层 关系,人们会努力保持特属的生活方式,如社会上层会经常出入于高档消费场 所、参与 “俱乐部”活动、保持健身等健康生活习惯等。为了改变阶层关系,社 会中下层者也会努力尝试改变生活方式,如进入一些高消费场所或 “俱乐部”、 培养高级生活习惯等,进而拉近与社会上层之间的社会关系,提升自身的社会 资本。,第四章,27,第四章,28,第四节 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分层讨论,一、生活方式的城乡社会分割,城市和农村的等级差异也造就了市民和农民的等级差异, “站在 金字塔 顶层的的市民们,时而远眺国外发达国家超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而望洋兴叹, 时而俯视底层的农民而悠然自得,的农民无可奈何地在有限的土地上自我 膨胀,他们既嫉妒处在第一等级的市民,又羡慕城市生活:洋房、汽车、电影 院、公园”,。,从图,-,呈现的中国城乡消费分层的结构形态就可以看出,城市 的市民消费等级要明显高于农村的农民,既体现出城市中的中产化,又体现出城 市成为消费社会的主要生活空间。,第四章,29,二、消费与品味的阶层分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消费领域的活跃,物质产品与服务产品的极大丰富, 使中国社会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对消费品的选择与追求,成为人们标识自身阶 层地位的重要内容,由此形成的消费惯习也进一步凸显了阶层分化。从图,-,至图,-,的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民众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呈 现出阶层性差异,那些过节时总会聚餐、总会到有名气的店购物、出门总会坐 出租车或私家车的群体会更倾向于认同自身为中层或上层,而且也会倾向于认 可生活很安逸。尤其在讨论当前中国的中产阶层群体特征时,人们也更倾向于 使用生活方式的标准去判断,而这其中,高消费与高品味也逐渐成为中产群体 的代名词。,第四章,30,三、健康生活方式与分层,从世纪末开始,关于 “怎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这一主题逐渐为人 们所关注,尤其是进入世纪,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群体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 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日趋强烈。人们关注 “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 在不同社会阶层群体是否与特定疾病、生活习惯、生活健康、主观健康之间存 在紧密关系,即高阶层地位者应表现为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低阶层地位者表现 为不良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知识分子、干部、技术人员、机关公务员、大 学生、工人、农民工等会表现出不同的健康水平。将生活方式与社会阶层关联 的研究已具有较强的社会学,意味,,生活方式与健康水平作为社会分层或社会不 平等的一部分,也自然成为学者所关注的重要研究方向。,第四章,31,四、居住方式与社会分层,随着中国社会的住房商品化及房地产市场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关注住房或居 住对社会分层的影响结果,是居住在城市中的黄金地带还是住在边缘区,是购买 商品房还是租住普通房等,都体现出不同的社会阶层地位。实际上,住宅作为区 分社会身份或阶层地位的作用在中国自古有之,中国古代对不同社会等级的住宅 的高度、房屋的数量和装饰的使用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住宅作为社会阶层间区隔 的象征,从成语 “门当户对”中就可以知晓。由于社会不同群体的居住差异逐渐 显化,社区形态由 “单位型”向 “阶层型”转变,因此,不同的居住空间也影响 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建构。居住空间选择便与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态度认知等联 系起来,不同的地域空间中产生的居住空间阶层化现象或居住隔离现象,既 影响了人们的主观阶层认同,也进一步产生 “住房地位群体”,这些群体形塑 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由此带来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区隔。,第四章,32,思考问题,第四章,33, 如何理解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请举身边的生活事例进行 说明。, 如何理解 “有闲阶级论”?生活方式的 “炫耀性有闲”如何区隔了阶层?, 如何理解品味与格调的区隔表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 如何理解阶级惯习、文化资本与生活方式分层之间的关系?,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转型与社会分层?, 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层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推荐阅读,第四章,34,福塞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连明,差异化表征:当代中国时尚杂志 “书写白领”研究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 ,朱迪品味与物质欲望,当代,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