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第五章补体系统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464730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第五章补体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免疫学第五章补体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免疫学第五章补体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五章 补体系统,授课时间:两个学时,目的与要求:,1. 掌握补体系统的基本概念、命名和成份,2. 熟悉补体系统激活的两条途径的激活物质、激活过程;掌握两条激活途径的主要不同点,3. 熟悉补体的性质、补体合成的部位,4. 了解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掌握体液中重要灭活物质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I因子,H因子等的调节作用。,5掌握补体的生物学活性,重点:,1.补体系统的组成,2.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3.补体的生物学功能及意义,难点:,1.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一、概 述,19世纪末,在发现体液免疫后不久,Bordet即证明,新鲜血清中存在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因其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概念:,补体(complement):由30余种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组成的、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其活化过程表现为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一)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的固有成分,* 经典途径的C1q、C1r、C1s、C4、C2;,* 旁路途径的B因子、D因子、备解素(P因子);,* MBL途径的MBL、MBL相关丝氨酸(MASP);,* 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C3、C5C9。,2调节蛋白: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DAF等。,3补体受体:CR1CR5、C3aR、C4aR 、 C5aR等。,(二)补体的命名,(1).参与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C1C9;,(2).替代途径的补体成分,B因子,,(3).补体调节蛋白,C1抑制因子、,(4).补体受体 CR1、CR2,(5).补体活化的裂解片段 C3a、C3b,(a为小片段;b为大片段),(6).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 C3bBb,(7).已失活的补体成分 iC3b/C3bi,(三)补体的理化性质,(1). 均为糖蛋白,对温度、酸、碱、紫外线、震荡、蛋白酶、乙醇等敏感。常用灭活条件为56,30分钟。,(2) 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各组分含量不一 (C3最高,D因子最低);分子量大小不一(C1q最大, D因子最小)。,(3)不同种属动物血清补体含量存在差异。,(4)由肝细胞、巨噬细胞、脾细胞等合成。,二、补体系统的激活,* 补体系统各成分通常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浆中,在活化物质作用下,补体发生复杂的级联反应,表现出生物学活性,此为补体的激活。,*,补体级联,(complement cascade),反应:在某些激活物质的作用下,各补体成分按一定顺序,以连锁的酶促反应方式活化,并表现出各种生物学活性的过程。,补体级联反应按其起始顺序的不同,可分为,3,条途径,即:,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抗感染后期产生效应,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抗感染初期产生效应,MBL,途径,(MBL pathway) ):,抗感染初期产生效应,1、经典激活途径,immune complex, IC,参与成分:,C1(C1q、C1r、C1s)、C4、C2、 C3、C5-C9、Ca,2+,、,Mg,2,主要激活物质:特异性抗体,(IgG,或,IgM),与相 应抗原结合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激活过程: 识别阶段、活化阶段、膜攻击阶段,(,1) 识别阶段,即,C1,识别免疫复合物(,IC,)而活化形成,C1,酯酶的阶段。,C1,结构,:,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系,C1,活化,(1),Ca,存在,(2)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补体结合位点结合,(3),C1q,对,Ig,的亲和力不同:,IgM,IgG3IgG1IgG2,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系,2+,(2)活化阶段,C1s作用于后续成分,形成C3转化酶(C4b2b)和C5转化酶(C4b2b3b)。,(3)膜攻击阶段, C5转化酶裂解C5,系列的连接反应,形成C5b6789膜攻击复合物(MAC),损伤靶细胞膜,细胞崩解,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C4b,C2,C2b,C4b2b,C3,C3b,C4b2b3b,C5,免疫复合物,C1,C1,C4,C5b,C6,C7,C8,C9,C5b6789MAC,+,识别阶段,C1酯酶形成,活化阶段,C3及C5转化酶形成,攻膜阶段,MAC形成,2、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替代激活途径,* 不经C1、C4、C2,由C3、B、D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激活物质乃为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为补体激活提供接触面(保护面,保护中间产物不被调节因子灭活)。,旁路途径的特点:,识别自己与非己;,效应的放大机制;,参与早期非特异抗感染。,C5,C5b,MAC,C6,C7,C8,C9,3、MBL,激活途径,主要激活物:病原体甘露糖残基,主要参与成分: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丝氨酸蛋白酶 (SP)、C4、C2、C3、C5-9、Ca,2+,、Mg,2,MBL,是一种钙依赖结合蛋白,在结构上与,C1q,相似,,MBL,首先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MASP,具有与活化的,C1,相似的生物学活性,之后的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似。,C5,C5b,C5a,C6,C7,C8,C9,MAC,经典途径,IC,C1,C1,C4+C2,C4b2b,C4b2b3b,MBL,+,病原体甘露糖残基,丝氨酸蛋白酶,MASP,MBL途径,旁路途径,C3,C3b,C3bBb,B因子,D因子,C3bnBb,C3,C3b,C5,C5b,MAC,C6 C7 C8 C9,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系,四、 补体活化的调控,(一)补体的自身调控,补体激活产生的中间产物极不稳定,限制级联反应。,(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1C1抑制物(C1 inhibitor,C1INH):可与活化的C1q、C1r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使C1r、C1s失去酶活性。,2C4结合蛋白(C4 binding protein,C4bp):竞争性抑制C4b与C2结合,阻止C3转化酶形成。,3I因子: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可裂解C4b和C3b。,4膜辅助蛋白(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 MCP):促进I因子裂解C4b和C3b,干扰C4b2b和C3bBb形成。,5衰变加速因子(decay-accelerating factor, DAF):抑制C4b2a形成;干扰C3bBb形成(B与C3b结合;C3bBb解离)。,6.H因子:与B或Bb竞争结合C3b促使C3b被I因子酶解失活。,同源限制因子(homologous restriction factor, HRF):若靶细胞与补体来源于同一种属时,补体的溶细胞效应受抑制,从而保护组织细胞免自身补体的损伤,此现象称为同源限制性。参与同源限制性效应的补体调节蛋白称为同源限制因子,包括DAF、MCP、CR1、CD59。,五、 补体受体,(一)补体受体 I 型(CR1、C3bR、CD35),分布:分布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血液中85%CR1表达于红细胞表面。,配体:其亲和力依次为C3b、C4b、iC3b。,3功能:,* 吞噬调理作用,* 抑制C3转化酶活性,调节补体活化,* 清除免疫复合物,* 参与免疫记忆,(二)补体受体 II 型(CR2、C3bR、CD21),1分布:表达在B细胞、活化的T细胞、上皮细胞和FDC。,2配体:其亲和力依次为iC3b、C3d、C3dg、C3b,3功能:,* CR2与CD19、CD81结合,形成B细胞结合抗原的共受体,参与B细胞活化;,* 参与免疫记忆;,* EB病毒的受体。,(三)、 其他,1CR3与CR4主要分布于吞噬细胞表面,其配体主要是iC3b,参与吞噬调理作用。,2C3aR与C5aR广泛表达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等细胞的表面,介导炎症反应。,六、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一)细胞毒溶菌、溶解病毒作用,溶解各种靶细胞抗微生物,补体激活形成MAC,溶解自身细胞组织损伤与疾病,(二)调理作用(opsonization),C3b、C4b、iC3b与靶细胞结合,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CR1、CR3、 CR4的结合,促进吞噬。,(三)免疫黏附作用,结合了抗原抗体复合物的C3b与表达CR1的红细胞、血小板黏附,运送至肝脏、脾脏内被巨噬细胞清除,(四)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作用:C3a、C4a、C5a与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发脱颗粒,释放组胺,导致血管道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2激肽样作用:C2a具有激肽样作用,又称为补体激肽。,3趋化因子作用:C3a、C5a促进中性粒细胞浸润。,(五)、中和及溶解病毒,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可显著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机理:溶解有包膜的病毒,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和传入或干扰病毒增殖。,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系,四、 补体的生物学意义,免疫防御机制中作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间的桥梁,参与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补体系统与凝血和激肽系统的相互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