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与人才培养理念(刘巨钦)

上传人:t****d 文档编号:243464625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文化与人才培养理念(刘巨钦)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大学文化与人才培养理念(刘巨钦)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大学文化与人才培养理念(刘巨钦)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工学(机械)学士,企业管理硕士,经济学博士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访问学者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院长,湘潭大学商学院MBA指导教授 湘潭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点负责人,1,一、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1、中国最多的是人口,最缺的是人才。,2、中国就业问题的症结在于人才的培养与国民,素质的提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很多的人找不到事做;,很多的事找不到人做;,经济总量不足;,结构性失业严重;,平均文化程度太低;,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教育的发展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需要深刻的改革。,2,3、除了经济制度的原因外(制度性制约),劳动者素,质的低下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与竞争力提高的第二,位的原因(劳动者素质性制约)。随着制度性障碍,的逐渐消除,劳动者素质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制约因素。,4、国际上有的专家指出:在21世纪,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将取决于你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学习得更快、学习得更好。学习是,竞争力的源泉,素质是竞争力的保障,人才是竞争,力的载体,因而是竞争力的根本。,3,5、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五个关键性因素:,一是制度创新的能力(关键是改革开发的程度);,二是国民素质的高低;,三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四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五是能源安全问题;,其中最要害的问题还是人才问题,是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问题。,6、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性竞争引起了整个社,会和居民个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人们迫切希望有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的机会。,4,二、大学的使命,北大蔡元培校长在北大任职期间的演讲中就特别提到说,在大学一定要抱定宗旨,自趋正轨。什么意思呢?就是强调在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不是图谋升官发财的地方。另外,像哈佛大学也有这样的校训,说要与亚里士多德为伴,要与真理为伴。,所以这些都是强调说,大学里的人们应该坚定一种追求真理的信念。,要让我们的教授们追求真理,教书育人,传承文明,一定要有一种很好的治理结构来保证,能够到大学这个讲坛上的一定要是最优秀,最有使命感,最有责任心,最有学术兴趣的这样一些人待在大学的讲坛上。,5,关于大学的理念。 大学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组织,有一个统计很有意思。美国前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柯尔做过一个统计,就是全世界在1520年之前创办的组织,现在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干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这85个当中,其中70个就是大学,另外15个是宗教团体。大家可以看到,不以赢利为目标的这些组织,最具有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类似一个宗教组织,它有一种特殊的使命,就是mission。那么大学的理念,我们知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相对来讲,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19世纪中的时候,牛津大学的教授纽曼写了一本书,就是大学的理念。在这本书里面,他对大学的理念做出这样的概括,就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想的高级的保护力量。,6,在19世纪的德国,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创办的时候一个宗旨,就是把研究探索未知的世界,作为大学最基本的使命。,哈佛大学成立的时候,有特许状,这个特许状规定,哈佛大学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在各个学科领域,发现新知识,保留、解释和重新解释现有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知识、技能和探究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将终其一生而不断地追求学问,领导社会向前发展。,我引证的这些话其实说明了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为什么需要大学?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这样一个机构,这个机构能够为人类探究未知的世界,来创造知识,是能够使得有更多的人学到这些知识,也就是我们讲的教书育人。我想这是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当我们讨论大学改革的时候,我们始终不要忘了这一点,我们大学是干什么的?这个大学为什么存在?,7,我们的体制是不是能够实现我们大学应该具有的理念和我们的目标呢?我认为目前中国大学的管理体制与我们大学应该具有的功能和理念,是不完全相融的。或者说在现有的体制下,我们很难达到我们大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要创造这么一种思想,那就是大学必须有非常大的自由。你只有有学术的自由,思想的自由,你才能够创造出新的思想来。如果任何一个人的思维,被过去的某种条条框框束缚住的话,你要让他创造出知识是不可能的。如果这个大学不再创造知识,不再能够真正的教出优秀的学生来,这个大学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大学治理结构应该解决的问题。,8,三,、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9,第二,,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大学文化拒绝一切思想观念的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10,第四,大学文化是一种严谨求是的文化。,大学的活动,主要是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规律、人与逻辑、人与道德、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思辩和对话,这种思辩与对话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过程。因此,大学文化鄙视浅薄、浮躁、虚假、急功近利和随波逐流,崇尚严谨、逻辑、实证、经验,崇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攀登和勤奋工作。,第五,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科学的特性就是大胆质疑,整理知识、继承传统需要批判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术交流、文化交融需要批判与反批判的碰撞;创新知识、追求真理,需要不断超越他人和自我,不断批判他人和自我;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需要批判的精神,从而达到超越现实、实现理想的目标。,11,四、大学精神,尽管大学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质,但其核心和灵魂,只有一个,即大学精神。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品质主,要表达的是大学文化的共性,那么,大学精神更多的则是在诠释一所大学的个性。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大学精神,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才名,符,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将为学校抗打击求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功能,在中国高等教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不少大学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例如,北京大学以“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北京师范大学以“学,12,为人师,行为世范”而著称。正是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望着大学精神这块理性王国,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青春常在。,审视大学精神,至少应当包括三个视角:,首先是哲学视角。大学精神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哲学思想,它本质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凝炼和升华。作为哲学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我们应当能够从一所大学的精神中,清晰地看到这所大学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感受到它的理性光芒。 其次是历史视角。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作为历史层面的大学精,13,神,一定具有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理论品质。大学精神中,应该让人们既能够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又能够看到它的现实追求;既能够看到它优良的传统,又能够看到它创新的硕果,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第三是文化视角。高等学校是以传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大学精神正是“大学人”进行这种传承、整理和发展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作为文化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伦理、科学与民主、开放相统一的品质。我们应当在大学精神中,既能切实地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求、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崇尚,又能深刻地领略到对合理公正的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由它透射出的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对社会进步的关心和改造社会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14,五、,大学精神的培育,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我们不仅需要阐释大学精神的历史、内涵和功能,着眼于大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而且应当着眼于大学精神的未来,着眼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建设。,首先,必须纯洁大学的精神家园。之所以重提精神家园的话题,是因为在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享受的今天,大学精神与物质世界那种本应和谐美妙的关系正面临某种程度的异化。惟其如此,才更需要我们光大大学精神的传统,维护大学作为“社会良心”的美誉,维护大学精神的圣洁,维护学术精神的尊严。,其次,必须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科学创造和人文关怀是人类进步的两个车轮,尽管它们的内涵、特质、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绝不是互相排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人,15,文关怀获得新的理性工具、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人文关怀则向科学技术注入真、善、美的文化底蕴。在当今世界,把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融合作为培育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取向,既重要又迫切。因为,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之时,也越来越多地面临精神道德领域的挑战.,如克隆技术的诞生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以克隆人为攻关方向的科学研究,则可能使人类面临改变自身的危险;科学技术通过对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在极大地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又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这一切都说明,培育大学精神一定要强调科学创造中的人文关怀,通过人文精神对科学创造的正确引导,保证科技进步造福人类而不是祸及人类。,16,第三,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理念是一个开放的观念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了,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不同了,因而应当在教育理念、办学理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思考教育理念创新的问题上,至少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怎样在观念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二是在体制上怎样真正形成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运行机制;,三是怎样进一步强化科研,真正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以科研强势带动人才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服务;同时真正把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更大贡献。,17,第四,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精神的建设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它必然要和世界文化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自觉加快国际化步伐,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把握新理论、拓展新领域,追踪新科技、创造新成果;在文化领域方面要与世界文化加强接触、扩大交流,沟通融会,吸取精华,创新知识;在培养人才方面,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育出一大批敢于攀登世界科技文化高峰的拔尖创新人才。 第五,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今天,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承担着为民族振兴进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没有压力、没有紧迫感,没有与世界科技、文化和人才培养一争高下的强烈竞争意识,就无法当此重任。因此,现代大学精神的培育,无疑应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竞争意识注入大学精神,使之更具活力、更具时代特点。,18,附:宁,静,致,远,大学作为最神圣、最高洁、最庄重的地方,有着独特的光辉和色彩。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宁静”。如果不经意地走进一所陌生的大学,人们无形中会被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的宁静气息所震撼和感动,会油然生出一种朝圣般的感受。这种宁静会使人疑似进入了一种仙境。在华灯齐辉的夜晚,偌大的校园一片辉煌,从一幢幢大楼中倾泻出来的灯光,与校园中的树影,山水交织,构成各种奇妙的图像,散发出无限静谧、安详、优雅、舒适、书卷的气息,你能不感到心动神摇吗?,大学的这种宁静来源于大学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来自于大学独有的思想和文化,来自于大学不懈追求真理的卓越品质;大学的宁静,体现了一种信念和境界,里面的人们怀着宁静的心灵从事着整理文化、保存文化、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神圣事业;大学的宁静,,19,体现了一种不事张扬,脚踏实地的精神;大学的宁静,体现了一种最文明、最进步、最热烈和最执着地追求,这里活跃着一群追求真知、真理的精神贵族;大学的宁静,体现了一种深刻、卓越和奇伟的意境,这种意境体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可靠、可信和可敬的心愿,抚育了人们文明礼貌、谦谦君子般优雅和真诚。大学的宁静,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现实的,又是超越的。关键在于你如何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态去安静地体会。,大学的宁静是一种美,一种舒坦,一种愉悦,一种自信。它体现着美的景观,美的生活,美的心灵,美的追求。它令在读的学子生活充实、丰富而有意义,令离校的学子魂牵梦绕,心驰神往,令人痴痴怀念。大学应该珍惜和维护这种宁静,因为它是大学的标志、特征和精神。,20,六、关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1、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按照“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专业化+品性”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全面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文化发展和国际化潮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1,2、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全面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素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开放的思维方式,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开拓性的实践精神,能够适应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面向未来的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3、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修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开阔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开拓的精神、开朗的性格和开明的心态),(2)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为成为未来专家型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3)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2,(4)把外语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语言通行证”而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水平。,(5)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和技能,以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方法和工具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七、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1、 以德为本。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人才培养坚持以德为本,品德为先。,2、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激发学生潜能为动力,以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并塑造完整人格为出发点,全面培养具有独立人格意识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张扬个性,完善人性,保护天性,培养创造性,鼓励探索性,崇尚科学性,反对迷信,远离邪性。,23,3、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必须以培养具有开放的眼光,丰富的国际知识和经验,并具备扎实的外语功底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全面培养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4、宽基础重应用型培养理念。要求学生兼具比较宽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拓宽基础领域,抓好一组基本核心课程,动态优化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淡化过窄过细的专业意识,全面培养面向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5、开放式办学理念。坚持开放式办学,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服务)三位一体,大力推进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接轨,与政府接轨,与国际接轨,全面探索开放式办学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领域。,24,6、教师以导为责理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定位于主导的地位,着重于对学生提供思想上的引导,学术上的指导,情感上的疏导。,7、终生教育理念。要求学生树立终生教育意识,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8、强化“五会”基本功。即会写(会写一手漂亮的文章)、会说(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一口流利的外语)、会算(懂得理财之道)、会沟通(善于有效的人际沟通和与人合作共事)、会想(善于独立思考、判断和决策)。,25,八、关于文科教育教学的改革,1、必须用改革的精神来积极发展文科专业教育教学,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中,我国的文科教育发展十分缓慢,表现为专业单一,内容陈旧,思想禁锢,学术观点僵化,政治色彩太浓,学术氛围太淡,人文精神不够,教学手段和方法非常单一,在历史政治运动中受到的冲击特别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成就就是文科教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重现出空前的活力。文科教育已经或正在发生着以下方面的重大转变:,26,(1)从政治性、工具性、解释性的文科教育转向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实践性和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2)从单一的文史哲专业转向多元化的专业结构,尤其是经、管、法、外发展迅速;,(3)从纯文科的专业结构转向出现了一批文理工经管法杂交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4)从纯理论型教学转向理论型教学与应用型教学相结合,并且特别注重了应用性学科的发展;,(5)培养模式从主要培养师资型、官员型转向主要培养建设者、劳动者、社会工作者;,27,(6)培养内容从单一的专业教育转向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复合型人才;,(7)教学方法与手段从简单原始传统的方法与手段转向需要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8)生源结构从过去纯文科招生转向文理并举,并有扩大理科招生的趋势。同时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上述转变正在并将继续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因此我们必须抛弃一些传统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审视、规划、促进大文科的发展。,建立开放性的大文科教育教学新观念。,28,2、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在的文科教育基本上是一种知识传授型的,而非创造型的教育;是一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局限于校园的封闭式的教学,而不是一种面向实践、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开放式教学,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比较差,考试也是死记硬背,抹杀了不少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实际上是不利于鼓励标新立异的,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的,也不可能培养出张艺谋式的怪才、鬼才,更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学者、思想家、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等等。,29,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往往是一种怀疑、否定、修正和发展。因此,创新精神就是一种怀疑的精神,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一种敢于修正的精神,一种发展的精神,一种创造的精神,一种勇于实践的精神。那种唯书、唯上、唯教条、唯死记硬背、唯标准答案的教学观念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我们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改变和创新教学观念。,要培养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知识教育应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要改变对学生的培养,首先必须改变教师。,30,Thank you so much,Good luck for you,See you later,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