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全攻略必修专题突破课件: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52张)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243391063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7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复习全攻略必修专题突破课件: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52张)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二轮复习全攻略必修专题突破课件: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52张)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二轮复习全攻略必修专题突破课件: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52张)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返回,上页,下页,知识速览,归纳拓展,高考突破,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部分 必修专题突破,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历程,【,专题考纲,重点解读,】,考纲考点,考点解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及相互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梳理秦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史实,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的演变,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1),掌握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认识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形态和特征,(2),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征,认识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3.,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掌握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的演变历程,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宋明理学的影响;分析明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儒学发展的影响,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掌握中国四大发明等主要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梳理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认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脉络,(3),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成就,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及原因;掌握京剧等剧种产生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特征;认识京剧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知,识,速,览,考点导图,1,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政治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经济上,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特征,2,主要表现,先秦,秦汉,时间,跨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220,年魏国代汉,政治,角度,(1),西周时期,王位、爵位实行世袭制;地方管理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王族内部实行宗法制,(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出现诸侯争霸和割据混战的局面;各国纷纷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1),秦朝统一,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汉承秦制,汉武帝时重用亲信近臣,削弱相权;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割据问题,经济,角度,(1),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2),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土地私有制成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3),商业发展从西周,“,工商食官,”,到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1),秦汉统一货币,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实行专卖制度,(2),汉代手工业有所发展。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思想,角度,(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春秋战国时期,,石氏星表,成为天文历法成就的代表;,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西汉董仲舒改造形成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以医学、数学、天文学和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赋,”,成为汉代的主要文学体裁;,“,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产生,高,考,突,破,【,典例,1】 (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考向一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典题例证,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命题揭秘,本题借用董仲舒的言论为切入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对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影响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备选项干扰性很强,难度较大。学生极容易错选,A,项或,B,项,错因主要是对董仲舒宣扬孔子撰,春秋,的实质目的和西周政治制度特点理解不到位。,解题思路,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家与国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答案,C,【,变式训练,1,】,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并约定此后“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主要是承袭了,(,),。,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继承制度,D,祭祀制度,解析,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制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西汉初期郡国并行,虽然有分封制的实施,但抓住铲除异姓王后分封同姓王的变化,就是反映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延续。故可以排除,A,、,C,、,D,三项。,答案,B, 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1,宗法制的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大、小宗具有相对性。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3),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形成“家”和“国”一体的统治。,知识必备,2,对后世的影响,(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宗归祖、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3),就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等,违背了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 历史选择题审题的思路,1,解读题干材料,明确试题结构,仔细推敲题干,搞清楚题干中的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2,确定时间空间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在历史空间和阶段的特征,明确题目考查的时间空间和范围。,方法通关,3,弄清基本题型的特点,根据命题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4,分析推敲备选项,认真推敲备选项。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典例,2】 (2012,广东文综,,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考向二 先秦至秦汉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典题例证,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命题揭秘,本题利用古代一段史料为载体,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诸侯权力和地位的变化角度认识中央集权加强的实质,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有效信息、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题目难度中等。,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注意理解材料的含义。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其依据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逐渐成为只领俸禄、不参与政治的空头衔,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答案,C,【,变式训练,2】 (2012,南通模拟,),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B,宗法制荡然无存,C,郡县制初现雏形,D,实行郡国并行制,解析,材料的关键是关于“朱方之县”即后来的丹徒县的记载,说明公元前,544,年已经有了县级辖区,这是郡县制的雏形。,A,、,B,与材料无关,排除;郡国并行制实行于西汉初年,排除,D,。答案为,C,项。,答案,C, 地方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制度特点,知识必备,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1,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所谓概念的适用范围。,2,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广度和深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他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如早期政治制度中的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方法通关,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外延看,这三者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需要宗法制的保障;分封制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通过宗法制来实现。,【,典例,3】 (2012,海南单科,,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 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考向三 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典题例证,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命题揭秘,本题利用历史记载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下农业生产地位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考生解读历史情境,调动和运用已有历史知识分析、判断历史事实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以及周朝制度的沿革。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周代制度基本被废除,只是留下某些观念,错误,B,题干反映的是政府的经济活动,错误,C,重农抑商是战国商鞅提出来的,错误,D,强调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和纺织业,正确,答案,D,【,变式训练,3】 (2012,泉州质检,),下图为嘉峪关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画像砖,据此可以判断当时,(,),。,A,我国北方开始出现铁犁牛耕,B,西北地区农耕技术全国领先,C,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推广,D,我国古代犁耕技术已经定型,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解答此题注意观察图片,获取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从图片看,结合题干,反映了魏晋时期耕作技术的发展与推广,,C,项符合题意;,A,项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B,项从题干图文反映不出来;,D,项应该是唐代江南曲辕犁的出现,答案为,C,项。,答案,C,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3),生产主要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知识必备,2,影响,(1),积极影响: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型、保守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观念,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读图片注意的“四点”,1,“,审,”:首先审图,要弄清图片包含的要素和表达的意思;再审注,注的内容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图的深层次寓意及解答题目。,2,“,比,”:比较两幅图之间的联系,注意横向或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3,“,联,”:抓住图片中的文字、数据等关键信息,结合题干与教材的相关内容联系,以准确判断答题的重点和方向。,4,“,甄别,”:一些历史图片或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甚至与历史相反,很容易误导答题,审图和解读时要注意甄别,以免产生错误的认识。,方法通关,【,典例,4】 (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考向四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主张、特点,典题例证,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命题揭秘,本题借用某学者的言论做试题载体,主要考查考生解读材料有效信息,挖掘历史本质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特点及影响的理解认识,题目难度中等。,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分析。具体分析如下:,A,项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仁”,排除;,B,项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法家重视社会变革,主张重农抑商,代表新兴地主利益,正确。,答案,D,【,变式训练,4,】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解析,从材料提炼关键信息“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属于道家清静无为的主张,由此可判断所指的是道家。答案为,B,项。,答案,B,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知识必备,学派代表,主张,特点,道家,(,老子,),无为、小国寡民,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消极情绪,儒家,(,孔子,),“,仁,”,、克己复礼,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儒家,(,孟子、荀子,),“,仁政,”“,仁义,”,新兴地主阶级试图调和社会各阶级矛盾,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集权,”,、法治,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和加强专制集权的愿望, 历史材料型题提取信息的方法,1,立足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研读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判断和评论。,2,加强三个关注,:首先是关注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或者国别,注意材料所反映的特定历史阶段;其次是细读材料中出现的特定概念,分析材料信息的表象或本质;第三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抓住关键性、总结性语句。,方法通关,3.,走出四个误区,: 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注意记录材料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和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史料信息的本质。 要注意系统地、从深层次对其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现象的本质。 四是不能将史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需要运用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对比分析。,归,纳,拓,展,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春秋到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制度、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了思想科技文化的变化。其主要表现:,1,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主阶级走向衰亡,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走向壮大,诸侯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2,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私田出现;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促使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的发展,使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推动了各国的变法;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兴盛和新城市兴起。,3,思想文化上,:社会大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思想文化最为典型地反映了社会大变革的特征。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各家纷纷登场,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典题训练,1,】,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时说:最近最热的一个词大概就是“救市”,而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个需要,救世。先秦诸子就是出来救世的。这种“救世”出现的共同背景是,(,),。,A,奴隶制彻底瓦解,B,各家思想趋向合流,C,社会矛盾尖锐,D,争霸称雄局面结束,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诸侯争霸称雄的局面依然存在,各种社会矛盾丛生,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说法绝对化,西汉武帝时各种思想才趋向合流,故,B,项说法错误。,答案,C,【,典题训练,2】 (2012,上海单科,,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解析,分析题干可知,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故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两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材料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没有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答案,C,二、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1,政治方面,(1),改革官制,加强皇权。任用低级的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日重。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2),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实行刺史制度,分全国为,13,州,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3),逐步削弱王国权力,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从经济上巩固政治统治。,3,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汉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典题训练,3】 (2012,新课标全国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从题干的关键信息:“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财产,300,万钱的豪族迁到长安附近”,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地方豪族田宅、财产的内容,由此说明抑制豪强可以防止他们买田置地,以此来缓解土地兼并,由此判断,C,项是符合题意的。题干主旨是中央对地方豪强抑制,而,A,项体现的意思与题干矛盾,排除,A,项;,B,项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在题干中看不出来,不合题意,排除,B,项;,D,项说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答案,C,【,典题训练,4,】,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意思是:若君主无道“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可知对君主有一定震慑作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故答案为,C,项。,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