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354584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X 页数:82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五章 消化系统,本章内容,第一节,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概述,第二节,口腔内消化,第三节,胃内消化,第四节,小肠内消化,第五节,大肠内消化,第六节,吸收,第一节 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概述,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方式有两种:,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粹,并使之与消化液充 分混合,以及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的远端推送,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完成的。消化液中含在各种消化酶,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使之成为小分子物质,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组织的共同特性,如兴奋、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但这些特性的表现均有其自己的特点。,(一)一般特性,:,在离体后仍能进行良好 的节律性运动,:,能适应实际的需要而作很很大的伸展,:,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所占的时间比骨骼肌的长得多,而且变异很大。,:,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使消化道的管腔保持一定的形状,位置和一定的基础压力,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牵拉等刺 激敏感,(二)电生理学特性,(RP):,不稳定,波动较大,幅值为,- 40 - 80mV,。主要由,K+,的平衡电位形成,.,2.,基本电节律(慢波),定义:在,Rp,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产生的节律性自动去极化。,胃,3,次,/min,,十二指肠为,12,次,/min,,回肠末端为,8-9,次,/min,。,产生机制:肌源性活动,慢波起源于消化道的纵行肌,以电紧张形式扩布到环行肌。,作用:在此基础上激发,Ap,,并决定肌肉收缩的频率。,3.,动作电位(,Ap),RpBER,阈电位,Ap,综上所述,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的,而动作电位则是在慢波去极化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慢波被认为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控制着平滑肌收缩的节律,并决定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每个慢波所出现的锋电位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幅度也越大。,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可简要归纳为: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的,而动作电位则是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慢波电位本身虽不能引起平滑肌的收缩,但却被认为是不滑肌的起步电位,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它决定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一)消化液成份,1. 水:占90%以上,2. 无机盐:,H,+,、Na,+,、HCO,3,-,等,3. 有机物: 各种消化酶,粘蛋白。,(二)主要的消化液,唾液、胃液、小肠液、胰液、胆汁、大肠液,(三)消化液的作用,1,、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3,、稀释食物,使其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4,、保护消化道粘膜免受理化性损伤。,三、胃肠的神经支配,(一)内在神经系统,存在于消化管壁内,含有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包括:,1,、粘膜下神经丛:运动神经元释放:,Ach,和,VIP,,主要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功能,也有支配粘膜下血管。,2,、肌间神经丛:释放的兴奋性递质:,Ach,和,P,物质;抑制性递质:,VIP,和,NO,;其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二)植物神经系统,1. 交感神经:,分泌,NE,抑制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2. 副交感神经:, 分泌,Ach,促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 分布:横结肠以上称迷走,N,以下称盆,N。, 极少数为非胆碱非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肽类物质。,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一)胃肠激素,:,有十种内分泌细胞,,胃肠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类,(二)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及分泌方式,一是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均分布在核和基底之间,故属于基底颗粒细胞。不同的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大小、形状和密度均不同。,二是,大部分细胞呈锥形,其顶端有绒毛突起,伸入胃肠腔内,微绒毛可直接感受胃肠内食物成分和,pH,的一刺激而引起细胞的分泌活动。,(三)胃肠激素的作用,3.营养作用:促消化管组织代谢和,生长的作用,脑,-,肠肽的概念,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一些产生胃肠道的肽,不仅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这些双重分布的肽被统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约,20,余种。这些肽类双重分布的生理意义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胆囊收缩素在外周 对胰酶分泌和胆汁排放的调节作用及其在中枢对摄食的抑制作用,提示脑内及胃肠内的胆囊收缩素在消化和吸收中具有协调作用。,第二节 口腔与食道内消化,一、唾液及其作用,二、咀嚼,三、吞咽,动画,食道消化,.swf,一、唾液及其作用,(一)唾液的性质及成分,唾液腺 分泌唾液 无色、无味、中性液,水:占99%,无机物,溶菌酶杀菌,有机物,唾液淀粉酶,PH7,活性最强,失活,(二)唾液的作用,1.,湿润与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并易于吞咽;,2.,清洁和保护口腔,它可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当有害物质进入口腔时,它可冲淡、中和这些物质,并将它们从口腔粘膜上洗掉,唾液中的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3.,在人和少数哺乳动物如兔、鼠等的唾液中,含中唾液淀粉酶,(,狗、猫、马等的唾液中无此酶,),,它可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唾液中的氯和硫氰酸盐对此酶有激活作用。食物进入胃后,唾液淀粉酶还可继续使用一段时间,直至胃内容物变为,pH,约为的酸性反应为止。,(三)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經反射性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二、咀嚼作用,咀嚼,是由各咀嚼肌有顺序地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反射性动作。咀嚼肌包括咬肌、翼内肌、翼外肌和颞肌等,它们的收缩可使下颌向上、向下、向左右及向前方运动,这时,上牙列与下牙列相互接触,可以产生很大的压力以磨粹物。,1. 切碎食物。,2. 混合食物与唾液,形成食团。,3. 使食物充分接触唾液淀粉酶,以利化学性消化。,4. 能反射性地引起胃、胰、肝、胆囊等活动加强,为进一步消化吸收做准备。,吸吮作用,吸吮也是一个反射动作,吸吮时,口腔壁肌肉和舌肌收缩,使口腔内空气稀薄,压力降低到比大气压力为低,0.98-1.47kPa(10-15cmH2O),。凭着口腔内的这个低压条件,液体便可进入口腔。,三、吞咽,(一)吞咽分期,吞咽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它使食团从口腔进入胃。根据食团在吞咽时所经过的部位,可将天咽动作分为下列三期:,第一期,:由口腔到咽。舌尖上举及硬腭,下颌舌骨肌的收缩,把食团推向软腭后方而至咽部。舌的运动非常重要。,第二期,:由咽到食管上端。由于食团刺激了软腭部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的反射性收缩,结果使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突出,封闭了鼻回 通路;声带内收,喉头升高并向并紧贴会厌,封闭了咽与气管的通路;呼吸暂时停止;由于喉头前移,食管上口张开,食团就从咽被挤入食管。这一期进行得极快,通常约需 。,第三期,:沿食管下行至胃。这是由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而实现的。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又称蠕动,在食团的下端为一舒张波,上端为一收缩波,这样,食团就很自然地被推送前进。,(二)吞咽反射,传入神经:第、对(软腭和咽后壁),第对 (会咽和食管)脑神经的传入纤维,中枢:延髓,传出神经:第、对脑神经(舌、咽、喉)和迷走神经(食道)中,总之,吞咽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的反射动作,它有一连串的按顺序发生的环节,每一环节由一系列的活动过程组成,前一环节的活动又可引起后一环节的活动。,从吞咽开始至食物到达贲门所需的时间,与食物的性状及人体的体位有关。液体食物约需,3-4s,,糊状食物约,5s,,固体食物较慢,约需,6-8s,一般不超过,15s,。,第三节 胃内消化,一、胃的分泌及调节,二、胃的运动,一、胃的分泌,内分泌腺:,G,细胞促胃液素,D,细胞生长抑素,喷门腺,外分泌腺: 幽门腺,粘液颈细胞:粘液,泌酸腺 壁细胞:,HCL,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值0.9-1.5),(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1. 胃酸(,HCl),盐酸排出量,(,mmol/L/H),基础排酸量:空腹时(0-5),最大排酸量:进食或有药物刺激(20-25),胃液的分泌:,主动分泌(质子泵),餐后碱潮。,胃酸的作用,(1) 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2),杀菌,2. 胃蛋白酶原,HCl,和自身激活,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蛋白质,Ph2,活性最强,Ph,5,失活,示和胨,3.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4.,内因子-,VitB,12,复合物:,促,VitB,12,在回肠吸收,(二)胃液分泌的调节,乙酰胆碱:,Ach,迷走神经 肠壁内在神经,乙酰胆碱,壁细胞 胃酸, 胃泌素,胃肠腔内化学物质(主要是蛋白质) 迷走神经,G,细胞 胃泌素,壁细胞 胃酸,3),组胺:,肠嗜铬样细胞 组胺,壁细胞,H,2,受体 胃酸,4,)生长抑素:,D,细胞 生长抑素,抑制胃窦,G,细胞释放胃泌素,抑制,ECL,细胞释放组胺,直接抑制壁细胞的功能,抑制胃酸分泌,上述物质不仅各自对壁细胞有直接作用,,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头期(神经调节),是条件反射过程,:,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器(眼、耳、鼻、口腔、咽、食管),作用机制:,Ach,直接作用,迷走神经:,GRP,间接刺激,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胃液特点:酶及酸含量均很高,占总量30%,(,2,)胃期胃液的特点:,1,)食物对胃产生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所引起的胃液分泌。,2,)机制:神经体液调节,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的感受器 迷走,-,迷走长反射,壁内神经丛短反射,胃幽门部 壁内神经丛,食物化学成分,G,细胞 胃泌素,3,)特点:占总量的,60%,,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也很高。,(,3,)肠期胃液分泌:,1,)当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后,还有继续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2,)机制:主要是体液调节的作用。,食糜入小肠 小肠吸收的氨基酸,小肠粘膜 胃泌素 胃酸,肠泌酸素,3,)特点:量少,约占总量的,10%,。,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除精神、情绪因素外,主要有:,1,)盐酸:,抑制,G,细胞,胃泌素,胃窦:,PH 1.2-1.5,促进,D,细胞,生长抑素,十二指肠,:PH 2.5,十二指肠球部,球抑胃素,刺激小肠粘膜,胰泌素,2,)脂肪:,脂肪入小肠 肠抑胃素释放 抑制胃的分泌。,3,)高张溶液:,十二直肠内的高张溶液 肠,-,胃反射 抑制胃分泌,释放几种胃肠激素,二、胃的运动,(一)胃运动主要形式,1,、胃的容受性舒张,1,)定义: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感受器,可反射性通过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引起胃底、胃体肌肉的舒张。,2,)意义:食物大量入胃,胃内压不变,可暂时贮存食物。,2,、胃蠕动:,1,)胃中部 幽门部;受胃平滑肌的慢波控制;,2,)生理意义:食物与消化液混合,推动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二)胃排空及其控制,1,、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胃内容物,迷走,-,迷走反射,机械感受器 壁内神经反射 胃运动加强,2,、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1,)肠胃反射(神经调节),2,)十二指肠释放的激素抑制排空(体液调节),食糜(酸、脂肪) 肠抑胃素释放 胃排空抑制,(三)消化间期的胃运动,1,、移行性复合运动(,MMC,):,2,、分,4,时相,3,、生理意义:起着“清道夫”的作用。,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一、 胰液的分泌,二、 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三、 小肠液的分泌,四、 小肠的运动,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1,、水,2,、离子:,Na,+,、,K,+,、,HCO,3,-,、,Cl,-,HCO,3,-,是中和胃酸;为酶提供适宜,PH,值。,3,、胰酶: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主要有:,1,)碳水化合物,胰淀粉酶,2,)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辅脂酶),3,)蛋白质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肠致活酶,胃酸,胰蛋白酶,组织液,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4,)其它酶,羧基肽酶,(脱氧)核糖核酸酶,4,、胰蛋白酶抑制物:正常情况下阻止胰腺的自身消化。,(二)胰液分泌的调节,消化间期,分泌少;进食,分泌多(以体液调节为主),1,、神经调节,色、形,味、声,食物,动画,淀粉消化,.swf,嗅、视,听觉,感受器,延髓下丘脑,大脑皮质,胰腺,分泌,(水、,HCO3-,少酶多),机械,化学,温度,口腔,食管,胃、肠,感受器,迷走神经,胃泌素,2,、体液调节,酸性食糜,S,细胞 胰泌素,胰腺导管细胞分泌(水、,HCO3-,少酶多),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脂肪,I,细胞,CCK,胰腺腺泡细胞分泌,(水、,HCO3-,少酶多),3,、胰液分泌的反馈性调节,蛋白质水解产物,CCK,释放肽,CCK,胰酶,(,-,),胰腺分泌细胞内的两种机制,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一)胆汁的性质和成份, 无机成分:,水、钠、钾、钙、碳酸氢盐, 有机成分:,胆汁酸、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粘蛋白, 无消化酶, 胆盐,参与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二)胆汁的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乳化剂 (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使脂肪裂解为脂肪微滴,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运载工具 (胆盐参与形成微胶粒),:,转运脂肪的分解产物。,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中和胃酸;(胆盐)促进胆汁自身,分泌,(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食物为自然刺激,刺激强度依次为:高蛋白、高脂肪、混合食物、糖,1,、神经作用:迷走神经(传出神经),胃泌素 肝胆汁分泌,2,、体液作用:,1,)胃泌素 胆囊收缩,肝胆汁分泌,胃酸 十二指肠粘膜 胰泌素,2,)胰泌素 肝小管分泌,H,2,O,、,HCO,3,-,增多、胆盐不增多,3,)胆囊收缩素 胆囊收缩 胆囊胆汁排放,胆汁流量增加,4,)胆盐:胆盐的肠肝循环 肝胆汁分泌。,三、小肠液的分泌,十二指肠腺(勃氏腺),小肠腺(李氏腺),(一)小肠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1,、性质:弱碱性,等渗,2,、成分:,消化酶:肠致活酶(小肠腺分泌),寡糖酶,肽酶(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1,、,食糜,肠粘膜机械,化学感受器,2,、胃泌素、胰泌素、,VIP,内在神经丛,中枢,局部反射(主),迷走神经,小肠液,分泌增多,小肠液分泌增多,四、小肠的运动,(一),消化间期小肠的运动形式,:,移行性复合运动,(二),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2. 分节运动,:,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3. 蠕动,(三)小肠运动的调节,1. 肠道神经的作用,2. 外来神经的作用,3. 体液因素的作用,(四)回盲括约肌的功能,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一、大肠液的分泌,:,富含粘液和碳酸氢盐,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一)大肠运动的形式,1、袋状往返运动,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3、 蠕动,(二)排便反射,粪便,直肠压力,感受器,盆神经,腹下神经,脊髓腰骶段,初级排便中枢,盆神经,阴部神经,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收缩,肝门外括约肌舒张,肝门内括约肌舒张,大脑皮层,+,-,(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四)食物中纤维素对肠道功能的影响,1,、限制水的吸收,并使肠内容物容积膨胀。,2,、刺激肠运动。,3,、降低食物中热量比率,减慢含能物质的摄取。,第六节 吸收,一、吸收过程概述,1,、吸收:,2,、消化道不同部位吸收的情况:,口腔和食管:食物实际上是不被吸收的。,胃:可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大部分消化产物;,回肠,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3,、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1,)小肠很长,约,4m,。,2,)小肠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达到,200m2,。,3,)食物在小肠内停留,3 8,小时。,4,)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5,)小肠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和平滑肌,纤维等结构,。,4,、吸收的方式:,1,)跨细胞途径,2,)旁细胞途径,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水的吸收,水的吸收动力是渗透压梯度差。,(二)无机盐的吸收,1,、钠的吸收:,95,99%,被吸收,部位:,以空肠为最大,,回肠次之,,结肠最小。,机制:,主动转运,2,、铁的吸收:约为,1mg /,日。,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机制:主动转运,3,、钙的吸收:小肠各部都有吸收钙的能力。,机制:主动吸收。,刷状缘膜,肠腔,(钙通道),基底膜,钙泵,Ca,2+,肠上皮细胞 血液,Ca,2+,/Na,+,4,、负离子的吸收:主要是,Cl,-,及,HCO,3,-,。,机制:被动吸收(靠电位差),。,(三)糖的吸收,吸收形式:单糖;机制:继发性主动转运。,肠腔 刷状缘膜 上皮细胞底侧膜,1,分子单糖 单糖,易化扩散,血液,2,分子,Na,+,+,载体,Na,+,钠泵,(四)蛋白质的吸收,1,、氨基酸,继发性主动转运(多数与钠的转运藕联),2,、二肽、三肽,继发性主动转运(,H,+,的跨膜转运),3,、完整蛋白(少量),血液(作为抗原),(五)脂肪的吸收,吸收形式:脂肪酸、甘油一酯,吸收途径:淋巴(主要)、血液。,机制:被动转运为主,(六)胆固醇的吸收,吸收形式:游离的胆固醇,途径:淋巴。,机制:,(四)蛋白质的吸收,1,、氨基酸,继发性主动转运(多数与钠的转运藕联),2,、二肽、三肽,继发性主动转运(,H,+,的跨膜转运),3,、完整蛋白(少量),血液(作为抗原),(五)脂肪的吸收,吸收形式:脂肪酸、甘油、甘油一酯,吸收途径:淋巴(主要)、血液。,机制:,(六)胆固醇的吸收,吸收形式:游离的胆固醇,途径:淋巴。,机制:,(七)维生素,1,、水溶性维生素:易化扩散(小肠上部),,VitB,12,回肠,2,、脂溶性维生素:易化扩散(小肠上部),胆盐协助,胆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