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教育目的1

上传人:yx****d 文档编号:243299347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教育目的1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三讲教育目的1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三讲教育目的1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讲 教育目的,1,本章节学习的重点:,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2,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什么是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三)教育目的功能,3,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特征:,是一种预期的要求、设想或规定,关注的是个体的总体发展规格,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基本要求,通常是以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为其表现形式,4,(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方向。,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5,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6,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7,(三)教育目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的社会性质、对人的培养、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8,2,、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通过确定价值方式、通过标准的方式、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整。,3,、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对教育变异情况的判断与标准、对教育效果的评价。,9,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1,、社会依据,2,、人的依据,10,社会依据,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的各种关系,社会生产、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利益关系等各种关系的总称)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11,人的依据,教育目的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来确定,同时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12,(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13,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特征:,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确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把个人看成是与社会相对立的独立要素,认为社会历史和发展就是个人自我实现、自我确定、自我发展的历史。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方面。而忽视了个人的社会本质。,14,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爱伦,凯,评价:,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它,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等一定的合理性。但教育目的如果只是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通过个人的完善才能实现,那么,,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15,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价值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相对应的。它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特征:,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本。强调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把社会及其发展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个人的行为完全受社会决定。忽视个人个性的存在。,16,代表人物,:,孔德、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评价:,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惟一化,这就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的严重束缚和压抑。,17,3,、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教育目的的基本价值取向。,18,就价值取向的实践过程而言,,应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使两种教育价值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统一于教育目的或教育过程。,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19,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一)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及其基本精神,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0,(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回顾,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21,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旧式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基本思想,大工业机器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22,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一是人的身体或精神的全面发展,含义,身体:,生理结构、各个系统和机能,精神:,智力、品德、审美能力,三是指人的身体或精神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二是指具有全面工作能力的人,23,(三),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构成,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主动地发展,24,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具有特点的教育所组成的。,25,德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培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其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体育,,是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26,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27,素质与素质教育,素质的第一种含义主要是生理性的,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素质的第二种含义具有教育学意义。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素质教育:,即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心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28,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全面性,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更不等于学生学习成绩门门优秀。,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29,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是依照个体遗传特点,提高一部分人某些方面特殊知识、能力的教育。,它既强调全面发展,也主张建立在个人遗传素质基础上的合理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它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手段或途径,即通过全面发展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30,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深化;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31,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1,、使学生学会做人,2,、使学生学会求知,3,、使学生学会劳动,4,、使学生学会生活,5,、使学生学会健体,6,、使学生学会审美,32,“学会做人”的具体要求:,做一个能关心他人的人;,做一个能够承受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的人;,做一个律己严格、待人宽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的人;,做一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中国心的人,要以爱国为荣,不爱国为耻,这是做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品质。,33,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社会交往素质教育,3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价值取向,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为考而教、为考而学 为发展而教、为发展而学,人的片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牺牲多数,保全少数 面向全体学生,压制个性和创造性 鼓励个性和创造性,读死书、死读书, 活化知识、建构知识和智慧,轻视实践 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和学科孤立、割裂 注重知识和学科的综合,人的发展的表面化 人的内在潜能的激活与开发,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35,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突破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突破口。,改革考试制度,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的突破口。,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