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___本_体_论

上传人:yx****d 文档编号:243298594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___本_体_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三讲___本_体_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三讲___本_体_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讲 本 体 论,1,主要内容,一、,何为本体论,二、,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演进,三、,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四、,人生在世、超越和境界,2,一、,何为本体论,(一),“本体”和“本体论”的概念解析,(二)本体论的三种内涵,1、,终极存在:寻求世界统一性,2、,终极解释:寻求知识统一性,3、,终极价值:寻求意义统一性,(三),本体论的自我批判和现代重建,3,(一)“本体”和“本体论”的概念解析,“本体”和“本体论”是哲学理论中使用最广泛而又歧义性最大的范畴。有多少种关于“本体”的观念,也标志着有多少种不同的哲学理论框架。,Ontology(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s,1547-1628)首先使用的。此词由ont()加上表示“学问”、“学说”的词缀ology构成,即是关于ont的学问。ont源出希腊文,是on()的变式,相当于英文的being;也就是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存在”。,在探析作为哲学概念的“本体”和“本体论”之前,先来简要分析以下日常生活用语“本”这个概念“本”是与“末”相对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本”为事物的根源和根基。因此,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中总是喜好“溯本穷源”,反对“本末倒置”和“舍本求末”。由“本”与“末”的相互对待,则又引申出“本”的一系列重要含义:1、重要的、中心的,如“本部”、“本题”等;2、自己的或自己方面的,如“本人”、“本国”、“本乡本土”等;3、本来的或原来的,如“本意”、“本质”等。所以,“本体”概念总是具有寻求最根本的东西的意义,总有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最终根据的含义。,所以,一般认为 ,本体论(ontology)又叫作存在论、存有论等,是关于“本体”、“存在”、“在”、“有”、“是”( being;to be)的学说。,孙正聿老师认为,:,4,孙正聿在哲学通论中指出,:,“人对世界的关系,主要地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认知关系,(真与假)、,评价关系,(善于恶)和,审美关系,(美与丑);因此,哲学对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反思,集中地表现为对真善美的寻求与阐扬。”,“哲学对真善美的寻求,总是试图获得某种,终极之真,、,至上之善,和,最高之美,,也就是试图获得某种关于,真善美的最终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这就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对本体论即在的,寻求,。”,“哲学对在或本体的寻求,从根本上说,,是对人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本和最高的支撑点的寻求,,也就是试图获得某种关于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最终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因此,哲学是以其对本体即在的寻求,而实现其对真善美的反思,从而实现其对人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本的寻求,即实现其对人自身的存在于发展的反思。因此,在、真、善、美、人,构成哲学反思的主要问题。”,5,1、终极存在:寻求世界统一性,把本体论界说为“存在论”即关于“存在”的理论,这是一种有哲学史根据的通行看法。但是,做这种解释时必须注意,存在于哲学史上的本体论,它所指向和寻求的“存在”,并非各种具体事物或经验对象的存在,既不是“在者”,而是总体性的存在或存在的总体性,即“在”本身。它对于把握“存在”的思维主体来说,是一种统一性的抽象或抽象和统一性。思维主体寻求这种抽象的统一性,是企图以此为根据去说明全部“在者”的生成、演化和复归。因此,这种“存在”对于思维主体所把握的世界来说,具有“终极存在”的意义。,6,2、,终极解释:寻求知识统一性,哲学家对“世界本原”或“终极存在”的追寻和确认,不能把自己所承诺的“本原”和“本体”只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而,必须对其进行逻辑论证,使之具体化,获得知识形态,。本体观念的具体化和知识化就是对本体论的解释。,7,3、,终极价值:寻求意义统一性,本体论寻求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和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并不是超然于人类历史活动之外的玄思和遐想,而是企图通过对终极存在的确认和对终极解释的占有,来奠定人类自身在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本,即人类存在的最高支撑点。人类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关怀,根植于对人类自身终极价值的关怀。,“,自然是人的法则”,“人是万物的尺度”,“上帝是最高的裁判者”,“理性是宇宙的立法者”,“科学是推动宇宙的支点”,“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些表达特定时代精神的根本性的哲学命题,就是哲学本体论历史地提供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或最高的支撑点。他们历史地构成人类用以判断、说明、评价和规范自己的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即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8,(三),本体论的自我批判和现代重建,由于本体论指向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是一种“终极性”的关怀,特别是由于传统哲学在其本体论的追求中,往往把“本体论”变成某种不可易变的存在,因而,人们往往把本体论视为一种阉割掉内在的否定性、僵死凝固的哲学理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其实,本体论所追求和承诺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既是理论思维指向的永恒目标,又是理论思维公开反思和自我批判的对象,因而具有自我否定的内在依据。,正如美国哲学家蒯因认为,可以用英语的三个单音节的词来提出这个问题:“What is there”,即“何物存在”,但他也同时有提示人们,在讨论本体论问题时,必须注意区别两种不同的问题:一是何物实际存在的问题,即关于“本体论的事实”问题;一是我们说何物存在的问题,即在语言中对“本体论的承诺”问题。所以,应该超越传统哲学那种把自我批判的本体论变成非批判的本体论信仰。,9,二、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演进,(一)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1、,希腊哲学本体论,2、,中世纪神学本体论,3、,近代认识论转向影响下的本体论,(二)西方现代哲学本体论,1、,语言转向对本体的否定和拒斥,2、,生存实践转向对本体论的转化,10,1、,希腊哲学本体论,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关于“本原”的学说,是西方哲学本体论的萌芽。,巴门尼德,认为人们的认识有,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两条道路,真理之路以存在为对象,意见之路以非存在为对象,,这两条道路相当于本质之路和现象之路。,柏拉图,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追问的是存在者之本质、本体和根据,而非存在本身。,11,巴门尼德,真理之路的对象存在是唯一的、永恒的、静止的、完满的,是思想的对象,哲学的对象。通过论证哲学以存在为对象,他为西方哲学奠定了基本的思维方式,即通过理性认识的方式认识万物的本质,实现了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转向。,巴门尼德对哲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以两条道路或两个世界的划分确定了西方哲学关注的基本方向;将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摒弃直接宣称,重在逻辑论证,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作为思想与作为存在是同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实际上,,巴门尼德追问的问题与自然哲学家追问的问题是不同的,后者追问时间上在先的最古老的开端和主宰,也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前者追问逻辑上在先的本质和存在,是一切具体事物存在的前提和根据,这也和西方语言的特点有关。,12,柏拉图,“理念”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其哲学的代名词,出自动词看,本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引申为灵魂所见的东西。,“理念”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即苏格拉底所说的“是什么”,不是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作为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理念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通过分有和摹仿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如何派生事物。,柏拉图的理念至少具有四重含义:事物的共相即类概念或本质;事物存在的根据;事物摹仿的模型;事物追求的目的。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两个世界、两个领域的划分。,1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又叫第一哲学,其研究对象是存在本身,形而上学是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和根据。关键问题是怎样研究和认识存在,根据形式逻辑的原则,不能像认识具体事物那样给存在下定义,不能认识存在是什么,只能认识存在是怎样存在的,即把握存在的存在方式。,存在方式有偶然的存在方式和本然的存在方式两种。本然的存在方式就是必然为存在所拥有的存在方式,称为范畴。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范畴。,范畴的词源意义是关于什么的述说,亚里士多德用来表示在判断中论述主词的谓词,是对事物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他提出了最基本的十种范畴,即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处、何时、所处、所有、动作和承受。对存在的研究转变为对存在的存在方式即范畴的研究,实体在范畴中居于核心地位,存在的中心意义是实体,所以关于实体的研究最重要。形而上学是一个范畴的体系,十个范畴编织起来的存在之网构成了世界的逻辑结构。,关于实体,亚里士多德一直在探索。如果一个事物既是个别的同时又是可以分离的独立存在,这个事物就是实体,实体是具体个别的这一个。在描述事物存在方式的命题中,实体既不述说一个主词,也不存在于一个主词之中,而是只能充当一个主词而不能充当宾词。有时还认为形式、本质、定义,即事物的“是什么”或“是其所是”是实体。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内藏着一个巨大的矛盾,即第一实体究竟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第一实体究竟是事物的存在还是本质,对后世影响深远。,14,2、,中世纪神学本体论,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督教哲学,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用理性论证信仰,以哲学论证上帝是世界的最高原因、本质和根据。,15,3、,近代认识论转向影响下的本体论,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实体理论。笛卡尔突出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导致的二元论,有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两种实体。洛克到休谟对认识能力的限制,将实体赶出认识领域,否定超验实体,动摇传统思想的基础。,康德的先验批判对主体认识能力考察和限定,在认识领域驱逐本体问题,同时在实践领域重新确立本体论,确保人的自由和尊严。先天认识形式,道德法则,绝对命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实体即主体”,用“绝对精神”将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起来,以辩证法为基本方法。,16,1,、语言转向对本体的否定和拒斥,罗素认为哲学只能研究有语言指称对象的、有意义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前期用语言可说不可说为标准划分存在与非存在,不可说的神秘领域是哲学的。后期通过语言游戏揭示世界意义,拒斥形而上学。,17,2、,生存实践转向对本体论的转化,海德格尔将哲学问题由世界存在转变为人的生存,人在生存实践中创造和超越,生活在感性的现实世界中。此在在世生存,人与世界是生存实践关系,不是抽象的理论关系。突出生存实践对人之存在的重要意义,强调存在的呈现和意义。,马克思将人的感性的生存实践活动作了新的理解。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方面理解实践,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方面理解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现实实践关系。,18,三、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强调一个世界。,(一)中国传统本体思想的基本思维方式,形而上下、本末体用、道气、理气、有无、虚实不即不离。,生成和变化:气化流行。,天人合一,万物一体,重视整体及整体性的想象和领悟。,(二)天人学说,孟子主张天人相通,他所说的天和人都有道德意义;老子和庄子主张道为本根,道法自然,他们所说的天和道都没有道德意义;玄学贵无;佛学尚空;理学中,周敦颐的太极,张载的太虚,程朱的天理,陆王的心,王夫之的器。,(三)心性学说,孟子“尽心知性”,玄学“无心顺性”,禅宗“识心见性”,张载“心即性”,程朱“性体心用”和“心统性情”,陆王“心即理”和“性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性”。,19,心性学说,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是关于心性的理论或学说。中国哲学虽然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但是天人之际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而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心性问题。所以心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一项基本理论。对于心性的不同理解和说明,是儒学内部派别分歧的重要表现,甚至可以说是儒学内部派别划分的主要标志。从心性论的历史演变,可以清楚地检阅儒学发展的历史轨迹。,20,尽心知性,【释义】:孟子提出的修养方法和目的。,【史实】:孟子用语。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道德学说。语见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扩充;心,指所谓天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知性,指认识所谓天赋给人的本性,即仁义礼智“四端”。孟子认为,人们要是能扩充和尽量发挥自己的“本心”,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四端,因为“本心”当中就包含着自己的本性,一旦“知性”,进而就可以认识“天命”。,21,四、人生在世、超越和境界,(一),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二),精神发展的阶段,(三),两种超越,和,两种目标,(四),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和想象,(五),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和想象的无限,22,(一),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1、两种在世结构的含义、区别和联系,(1),“主客二分”的“主体客体”结构,(2),“人物相通”的“人-世界”结构,其,关系,早就在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海德格尔,那里得到过说明。,2、两种在世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3、,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23,(1),“主客二分”的“主体客体”结构,即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体凭着认识事物(客体)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特征为:,外在性,人类中心论,认识桥梁型,24,(2),“人物相通”的“人世界”结构,即把人与世界万物看成血肉相连的关系。没有世界万物则没有人,没有人则世界万物是没有意义的。人是世界万物的灵魂,万物是肉体,人与世界万物是灵与肉的关系,无世界万物,人这个灵魂就成了魂不附体的幽灵;无人,世界万物就成了无灵魂的躯壳,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世界是无意义的。其特征为:,内在性,非对象性,人与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25,狄尔泰,认为,人不是站在世界之外“旁观”世界,而是作为参与者“纠缠”在世界万物之中,而这种“纠缠”就是“生活”。,26,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认为:人“在世界之中存在”,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意义是指两个现成的东西,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之中”,例学生在教室之中。,一种意义是指人融身于世界之中,依寓于世界之中,繁忙于世界之中,世界乃是由于人的“在此”而对人揭示自己、展示自己。,27,关系,总之,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人与世界融合为一这个大前提,然后,人才可能作为主体而认识客体,没有这个大前提,主体是不可能越出自己的范围而认识外在的客体的,也就是说,不可能达到主客的统一。主客的统一植根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合一。这就是“主体客体”结构和“自我世界”结构的关系。,28,3、,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两个层次、三个发展阶段,(1)两个层次:即“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2)三个发展阶段:,一、不包括“主体客体”在内的“天人合一”,二、“主客二分”,三、包括“主客二分”而又超越了的“天人合一”,29,(二),精神发展的阶段,1、原始的人与世界的合一感受(原始的本能活动;无功利意义),意识(自我意识的开始),2、“主体客体” 直觉(直观),关系(广义的认识) 认识,思维(摆脱了直观中的图像的抽象活动),自然科学的实践 功利性,实践(有意识、 经济的、政治的实践 活动,有目的的活动) 道德的实践(具有功利性),3、超主客关系的 超知识,人与世界的合一 审美意识 超功利,(高级“天人合一”) 超道德,30,两种超越,1、纵向超越和横向超越。,纵向超越:即西方传统的概念哲学所采用的由感性中的东,西到理性中的东西的追问。,横向超越:即从在场的东西超越到不在场的东西。,2、横向超越包含对理性认识的超越,3、由纵向超越到横向超越的转向,4、从有底论到无底论的转向,31,两种目的,1、两种目的:相同与相通,相同:即“纵向超越”所要达到的抽象同一性或普遍,性概念。,相通:即“横向超越”所要达到的不同现实事物之间的相互融,通的整体。,2、时间上的不同的相通性,3、内在体验与外在认识,32,(四),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和想象,1、两种不同超越的目标决定两种不同的途径,2、对想象的现当代解释,有两种解释,(1)对一物之原本的摹仿或影像(2)把出场的和未出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能力。,3、从重思维转向重想象,思维以把握事物间的相同性(同一性、普遍性)为己任;想象以把握不同事物间即在场的显现的事物与不在场的隐蔽的事物间的相通性为目标。对后者的追求并不排斥对前者的追求,只是后者超越了前者。,4、想象的重要意义,想象使人回到现实;想象赋予“物”以意义;想象让隐蔽的东西得以敞亮而显示事物的意义;想象与科学,33,(五),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和想象的无限,1、思维的无限,又被黑格尔称之为“真无限”、“肯定的无限”或“理性的无限”,就是任何一个某物都以别物为自己内在的构成因素,从某物过渡到别物不是过渡到自己以外的东西,而是和它自身在一起,是在别物中返回到某物自身。是在主客的对立统一中、以纵向的思维方式展现出来的、以达到世界抽象统一性与普遍性的相同为主旨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但是,思维的无限其实才不现实、才更值得质疑。因为其仅仅通过“纯思维”所追求的有底性、完满性、恒在性本身就不现实。,2、,想象的无限,又被黑格尔称之为“坏无限”、“否定的无限”或“知性的无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甲外有乙、乙外有丙、并外有丁以至无穷。黑格尔之所以认为“想象的无限”是“坏无限”,是因为他认为当一种事物去否认有限的另一种事物之时,其本身也是有限的事物,这种无穷进展的过程无论推到多么遥远,其为有限事物则照旧,这种不断变换而没有离开有限性范围达到的无限,其实无限被置于不可捉摸之中。但是,想象的无限恰恰并不像黑格尔认为的那样,而是更加具有现实性。因为在现实中原本就没有“无外”和“至大”,只有永远的“有外”,而所谓的“无外”的“至大”仅仅是“纯思维”的产物,最终将被人与物相通的、注重无底型的、流变性、进展性的想象的无限所超越。,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