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族大融合

上传人:xx****x 文档编号:243063587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5.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民族大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促进民族大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促进民族大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Page,*,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1,概念阐述,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2,概念解读,古代的民族融合,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经济农耕化,的过程;,2.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3.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3,观察下列图片,思考北魏政权在孝文帝改革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考古断定,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生产方式农耕化,5,鲜卑人乐俑,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的规定制度, 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强调和固定,艺术鉴定,鲜卑人乐俑,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社会制度封建化,6,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生活方式汉族化,北魏孝文帝出行图,7,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8,1. 通过这些图片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呢?,2. 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9,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的共同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体现了原始佛教的特点.,龙门石窟,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效果.,生活方式汉族化,10,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主要,洞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11,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开凿时间长达四百多年。据统计,现存窟龛2300多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余座。,由于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此时的雕像一改云冈时期的风格,服饰、装饰,甚至人物体形面貌等处,都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12,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变化,13,一.经济: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14,(2)原因,孝文帝政策的调整: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农业生产力进步: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兴修水利,民族融合的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15,2、手工业的成就:,(1)表现:,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最高水平:绢布产量大增,府存绢帛多;,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2)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北魏,鎏金镶嵌高足铜杯,北魏时期的动物纹锦,16,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观察图片,你能得到什么信息?,17,3、商业活动的活跃:,(1)表现:,洛阳大市场的繁荣,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18,重新铸造铜钱;,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太和五铢,19,二.政治:社会制度封建化,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20,1、措施:,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文化),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21,恢复汉族礼乐制度:,(伦理道德),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定。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22,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政治制度),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23,2、影响: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24,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25,三.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促进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26,1、表现:,(1)生活习惯的汉化:即三个变化,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筑起简陋的房舍,经营小块土地,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开始转向中原汉族的农业文明。,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迁居洛阳的鲜卑族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27,(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融入:如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服饰与风俗的融入:如诗歌描写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食物的融入:如教材插图汉人胡食画像砖就是明证。,少数民族的胡床(又称交椅)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28,2、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9,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冯太后的支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30,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31,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32,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33,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跋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34,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孝文行改革,旧俗,一,扫光。,均田加俸禄,南迁到洛阳。,鲜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强。,35,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实行均田制.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2.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B.匈奴,C.羯,D.羌,3.,民族融合的含义是(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各民族人民通婚,4.,6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原因是(),A北魏推行均田制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C三长制得以实施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36,5.,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其主要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B当时的北方人都喜欢儒家文化C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D冯太后的积极影响,6.,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B,C D,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37,1、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38,2、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参考答案提示:,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