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地理第讲

上传人:ll****x 文档编号:24305735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8.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自然地理第讲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世界自然地理第讲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世界自然地理第讲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1,第一节 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第二节 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自从人类产生之后,人类就同其栖息的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着。,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2,内容结构,第一节 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第二节 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采集狩猎社会,信息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第一节 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一、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二、采集狩猎社会的人地关系,三、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四、工业社会的人地关系,五、信息社会的人地关系,4,一、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近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的进化与自然的演化密切相关。人类通过技术的发展去适应自然、挑战自然、控制自然,通过社会组织的形式来争取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人类自身也不断被改造,形成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形式。,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以原始技术为主的采集狩猎社会、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农业社会和以工业技术为主的工业社会。目前正向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社会过渡。(,见下表概括,),5,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表,4.1.1,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阶段性特征,发展阶段项目,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主要技术手段,原始技术,(,石器、木器等,),农业技术,(,青铜器、铁器、犁、耕作制等,),工业技术,(,机器、电器、社会化生产,),高技术、清洁技术、信息技术,利用的主要资源,天然食物,农业资源,(,主要是耕地、淡水等可再生资源,),工业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再生资源,利用的主要能源,薪柴,水力、风力,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与新能源,对自然的态度,崇拜、敬畏,模仿、学习,改造、征服,调节、适应,人口增长特征,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继而下降;死亡率不断下降;高增长率,然后下降,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或零增长,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产生的问题,食物短缺,人口过剩、自然灾害、土壤侵蚀等生态破坏,人口过剩、就业、老化,资源短缺,粮食紧张,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全球变化,主导性产业活动,采集、渔猎,农业,工业,信息等第三次产业,主要的社会组织方式,氏族(部族),农户、城邦、国家,强权国家、社会化生产组织,淡化国家、城市化、跨国网络组织,消费方式,满足个体延续的低水平食物消费,维持基本,(,生存,),需求,满足高物质消费的发展需求,物质与精神的全面需求和可持续消费,发展方式,小群体,粗放,多个个体,粗放,大规模粗放与集约化倾向,大规模的集约发展,人类行为影响的空间范围,个体和群体的聚集地,村落、区域和国家,国家和跨国,全球范围,6,二、采集狩猎社会的人地关系,采集狩猎社会是指人类产生到原始农业出现以前的阶段,(,距今大约,300,万,1,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经历了上百万年的时间。,此时人类还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和食物链中的一个普通环节,人的生存状态和其他生物物种并无大的区别。,虽然采集狩猎社会的人类活动能力同其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距甚远,但从世界范围内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的分布来看,人类已基本具备了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的能力。当时的人类已具备了其他生物所不及的大范围迁徙和生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形成也是漫长的。,在旧石器时代遍布欧洲、西亚、非洲等地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可证明。,时 期,人地关系,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7,石锤、石砧,石锤,石砧,脚骨,动物骨,石器,8,在采集狩猎社会阶段,人类完成了由猿,古人,现代人的转变。,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六千五百年前半坡古人,约五万年前直立行走猿人,9,采集狩猎时代的人地关系特征,总体上看,在采集狩猎社会中,由于人口数量少、技术原始,当时的人类并没有摆脱天然食物链束缚的能力。依赖自然并为自然所支配、而对自然的影响力极小,是该阶段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人类使用最简单的石块和木棒进行采集狩猎活动,生存资源仅限于自然产品,人们只是靠采集天然的植物果实和根块以及捕鱼、狩猎为生,对食物生产的干预属于自然状态下生物链的一部分,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也是自然界完全能够吸收的东西。,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落后,使当时人类的消费水平仅仅限于维持最低程度的食物消费以延续生命和繁衍后代,人口规模也被严格控制在天然食物供给量确定的限度内。,由于经常处于食物短缺状态,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形成了相互合作和财富公有制的社会特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亲族群体是主要的社会组织方式。,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10,三、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农业社会是指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工业革命出现之前的阶段,距今大约,1,万年,200,年。,时 期,原始农业社会:,距今大约,1,万年到,5 000,年是原始农业社会,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传统农业社会,原始农业社会之后到工业革命之前则是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相当于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阶 段,11,(,一,),原始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入了原始农业社会阶段。,人类开始利用农业技术开发土地和生物资源来补充天然食物的不足。,主要技术手段是以磨制的石器,(,如石斧、石锛、石铲等,),和打制的石器,(,如石锤、石片石器等,),为主。,农业生产也是最简单的生产,但它却标志着人地关系作用方式的根本性变化。,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12,原始农业最初仅仅是对自然的模仿,社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极端落后,消费结构对自然系统的压力不大,人地关系基本和谐,极低的消费水平和不大的人口规模,(,一,),原始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根本原因:社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极端落后。,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原始农业社会作为由采集狩猎社会向传统农业社会的过渡时期,虽然人类活动的强度较采集狩猎社会增大,但其仍然属于自然的控制之下,当时的技术结构和生产能力还不足以对自然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其对自然的干扰完全可以通过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而消除,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和谐的。,13,(一) 原始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入了原始农业社会阶段。,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入了原始农业社会阶段。,社会产品主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都是自然系统可降解和可同化的。,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14,(二) 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传统农业社会出现了代表着先进的和主体的文明的种植业。,传统农业技术中出现了青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使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系统成为可能 。,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耧车,耒耜,15,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特别是植物燃烧时提供的热量是最主要的饮食与采暖能源。,社会产品主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人们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都是自然系统可降解和可同化的。,传统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二) 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16,(二) 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的根本区别:,传统农业中单位土地上人为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和由此带来的单位土地上的生物产出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而且物质、能量的产出和投入基本上是平衡的。,问题产生原因:,技术结构改进和社会经济增长主要是导致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持续超过自然系统,尤其是土地的自然承载力,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传统农业社会主要人地关系问题:,土地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土地侵蚀和土地退化,以及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十分无能为力。,17,1.,实现了由原始农业社会的氏族公社所有制向传统农业社会奴隶主所有制和农户(地主)个人所有制的转变,公元前,187,年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的专制帝国,孔雀王朝。,2.,出现了国家这种社会组织来保护管理上述所有制和它们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土地等自然资源。,3.,促进了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人类聚落,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可以说改变了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也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为了有效解决传统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在社会调控结构方面出现了进步,有以下表现:,18,知识链接:城市革命,“,城市革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首先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稍后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恒河,-,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也出现了城市,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美洲和秘鲁也出现了最早的城市。虽然这六大,“,城市革命中心,”,各有其不同特点,但均与大河流域的农业灌溉系统所导致的传统农业的发达有关。首先,农业灌溉系统本身就需要有相应的社会组织,而发达的传统农业所带来的过剩农产品也造就了非农阶层的出现;其次,土地的区域差异也造成了贫富分化,使不少人弃耕进,“,城,”,从工,(,手工业,),从商,并用其换取农产品。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了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可以说改变了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也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一次革命(,奴隶社会,末期),第二次革命(,18,世纪中叶),第三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城市革命,19,时间,重大影响,起因,影响,第一次革命(奴隶社会末期),城市有城,有市。城市开始成为手工业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开始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城市,”,, 另一方面是,“,城市乡村化,”,1,.,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过了采集狩猎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2,.,数字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能量、信息,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各有其价值与功用,3,.,人类生活进入到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发展阶段,其标志是,人类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享受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还能满足人的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发展,志向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发展以及理想和信念的发展和实现的需要,4,.,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崛起。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已成现实,一些发达国家老龄化时代也,悄,然到来,5,.,经济自由开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不断强化。经济开放和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得以实现的前提,1,.,城市机理数字化。城市数字化的结果,是数字城市的诞生,进而产生虚拟城市。因此,数字城市、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并存是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体系的重要特征,2,.,城市发展个性化。满足人的个性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的个性化的发展,3,.,城市生活小区化。小区化是居民社会化的体现,也是社会化的组织形式。在中国是城市居民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必然要求,4,.,主导产业服务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城市工业为城市发展的基础,5,.,城市布局分散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带相继出现。产业发展相对分散化,促进城市布局出现分散化倾向,6,.,城乡关系协调化。新的城市革命将引导以往的城乡对立关系,人与环境之间对立关系,向共生化、和谐化方向发展,7,.,建设管理民主化。政府实行民主化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群众基础,有利于建立和建设城市新的管理机制,第二次革命(,18,世纪中叶),城市工业化,社会生产力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发展。乡村城市化加速,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享受城市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环境亦日趋恶化,第三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在生产力三要素中起决定作用;城市发展以人为中心,进入数字化、个性化、分散化发展时代,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20,(二)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总体特征,传统农业社会在人类的历史上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相对于工业出现而言,),。,从人地关系的垂直联系上看,基本上维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其技术结构尚不足以对自然界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同时社会调控结构又有力的保障了人与自然之间由于人口的增多而导致的脆弱的平衡。,从人地关系的空间联系看,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传统农业社会的农业中心,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从而使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1,四、工业社会的人地关系,时 期,工业社会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形成时,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才得以在欧美国家全面确定。,影 响,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广泛开发与工业的兴起,彻底改变了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方式、社会系统的结构乃至文明的模式。,工业社会是人类历史中人口增长最快、发展最迅速、财富积累最多及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工业生产,22,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支配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市场拓展到哪里,工业资本及其依赖的国家力量就扩张到哪里,传统农业社会也就在哪里崩溃。,产业经济学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说明,三次产业的顺序演替,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人们总是向高收入产业移动,这是很自然的。,工业社会的形成和扩张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而与传统农业社会的崩溃同步。,工业社会的形成,直接动力,:,根本动力,:,23,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形成,疯狂的土地扩张及其强制的方式,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最早发生在,15,世纪末的英国,刺激圈地的动力是毛纺工业的扩大和羊毛价格的上涨,于是,地主们开始圈围耕地和公用地用作牧场,农民被赶出了家园,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就是以圈地为基础的。圈地由单一国家向全球的扩张,是殖民主义者的“杰作”。殖民者大肆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剥削殖民地的廉价劳动力,使之纳入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为其原始资本积累服务,进而对各殖民地国家的资源与公用地管理制度构成威胁,致使殖民地国家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管理制度发生变化而出现崩溃。最终由于原始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展开。,24,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1,.,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王室、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大量土地被拍卖,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资产阶级手中。,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通过议会颁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圈占土地。地主夺得土地以后,或是把土地租给资本主义农场主经营,或是自己进行资本主义经营。,于是,经营农场或牧场的人也就成为农牧业资本家。他们雇佣工人,改进耕作制度,改进牧畜品种。,2.,促进了工人和工业的产生,迫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离乡背井,到处颠沛流离,很多人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就为资本家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农民家庭自己进行手工业生产,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资料,现在农业由农业资本雇佣农业工人生产,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农村变成了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3.,促进了原始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粮食。,25,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本质区别,1.,工业社会以工业化为主导,而工业化的本质是集中,这是由工业技术结构和市场经济制度决定的,工业社会需要的是自然界中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从而使工业技术结构中,的能源结构和资源结构得以满足和维持。矿物性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在相当程度上替代农业资源成为工业社会的主导性资源和物质基,础,也是工业技术结构生长与扩张的物质基础。,(,1,)矿物性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更新性,因此工业社会是不可持续的。,工业社会具有不可持续性,(,2,)工业化的集中也带来了废物的集中,而有些废物又是自然界不能吸收和,降解的。,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26,2.,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另一本质区别是人类的活动强度有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这种巨大的活动强度不仅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质的变化,也集中表现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产生的种种后果上。,这种对资源、环境的掠夺性利用除了工业技术结构的原因外,还在于人类很快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它们都被统一调动起来,共同强化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资源进行财富积累的过程。其中包括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以公司制为特征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及市场经济制度等。,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本质区别,27,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诸多领域,如人口快速增长与规模扩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就业的压力,发达国家的人口老化,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紧张,水土流失、土地的荒漠化和盐渍化,森林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核放射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 也就是说,工业社会不仅包括了农业社会的全部问题,而且又增添了许多自己的,“,特产,”,,其中环境污染最为典型和突出。,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工业社会的人地关系,纵观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虽然短暂,但却使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程度在扩大,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不断激化,尤其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上。这与工业进程的地区差异是相关的。从局部上看,发达国家由于其工业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在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都具备了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能力,因而其产生的问题已经或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却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正在步发达国家的后尘,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面对人类共有的“一个地球”确实值得深思,它需要当今的人类在生产力结构、消费结构和社会调控结构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发达国家也应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28,五、信息社会的人地关系,信息社会是在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获得极大发展的条件下而出现的。,时 期,一般认为,信息社会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的以微电子、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等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步入信息社会时代。,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步入信息社会还有相当长的路程。但这并不能排除发展中国家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目前,世界上步入信息社会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欧盟各国和日本,但其距未来学家描绘的信息社会特征还是存在相当的距离。,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29,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1),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知识为主导的、以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知识经济将替代传统制造业经济。,(2),劳动力的主体将不再是工作在装配线上的工人,而成为信息工作者。,(3),经济活动不再以现金交易为主流,而代之以信息的流动,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4),经济活动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基本上是跨国经济或全球经济。,(5),经济组织形式主要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制度经济,跨国公司、政府和工会是经济舞台的共同统治者。,(6),由于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技术扩散的高效性,信息社会中,无论个人或公共部门都将变得空前富裕,且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空间组织形态也会发生空前快速的变化。,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0,第二节,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一、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动向与任务,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1,一、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诸多方面,政治上的恐怖主义、经济的全球化、种族的文化冲突等无不打上全球性的烙印,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更是如此。,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全球性的三个含义:,(,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为世界各国所普通关注。,(,2,)这些问题已产生跨国界的影响。,(,3,)有些问题已发展成全球性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的扩大、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海洋污染等。,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2,(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关注,1,人口问题与世界的贫困,世界的贫困是伴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度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显得越来越凸现的,问题。这是因为,贫困是人口、政,治、经济关系的综合产物,贫困又与,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联系在一起,因,而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目前,世界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以非洲贫困人口最,多。,其基本经济和生活情况见下表 :,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3,表,4.2.1,世界上的主要贫困国家,/1996,、,1998,年,国 家,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岁,人均,GNP,/,美元,人均谷物产,量,/kg,人均外汇储,备,/,美元,获得安全,饮水人口,比,/%,获得卫生设,施人口比重,/%,婴儿死亡,率,/,世界平均,66.8,4 890,345.3,279,7,-,47,54.5,孟加拉,58.5,350,250.8,15,2,42,35,72.8,缅 甸,59.9,-,391.3,7,1,-,-,78,2,斯里兰卡,73.3,810,146.5,103.9,-,100,16,4,尼日利亚,53.4,300,213.3,39.3,46,36,76,4,莫桑比克,45,90,132,27.2,17,21,214,民主刚果,52,110,438,1.8,-,-,-,埃塞俄比亚,49,110,195,8.4,90,10,177,卢旺达,40,210,301,19.1,-,-,205,尼加拉瓜,67,410,212.4,76,4,81,31,57,海 地,55,330,-,11.9,37,24,130,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4,贫困国家贫困根源,而造成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迟缓的原因则要复杂得多,既有殖民地体制下遗留的发展中国家所形成的单一矿物原料出口的经济结构原因,又有国家内部政治动荡,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得不到保障和一贯忽视农业基础地位等现实原因。,造成失业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缓慢,其工业的规模很小,根本不能为国家提供基本的就业规模。,(,1,)贫困人口是与失业联系在一起的,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5,(,2,)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单一的出口产品非常容易受到发达国家市场波动的影响。一旦出口下降,外汇收入水平便随之降低,国家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工业品和谷物的能力即受到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因此陷入危机。,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贫困国家贫困根源,36,(,3,)长期的低水平经济运转,长期的低水平经济运转使得国家用于发展教育、卫生和其他社会保障的能力低下,居民的生活质量不高,而历史上遗留的民族矛盾长期激化又导致社会冲突的不断发生和发展,使国家的政治局势障碍外部资本的进入和本地资本的积累,便酿成了恶性循环。,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贫困国家贫困根源,37,(,4,)农业生产的条件不断恶化,在农村,由于缺乏教育投资和技术支持,农业生产只能是粗放的,对土地和植被的破坏不可避免,生态和环境的质量逐年下降,自然灾害连年发生,农业生产的条件不断恶化,食品供应的短缺又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结构性的影响。,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过度开垦草地,贫困国家贫困根源,38,(,6,)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发达国家的富裕和经济发展使得它们进入高消费的后工业社会。这些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发展中国家开发和出口其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为维持基本的生存,发展中国家就要更多地开发它们的资源以供出口,这势必会进一步使它们的生态、环境走向恶化。,(,右图以日本为例说明),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在一些国家的内部,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一些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会使贫困大面积的发生。相对于其他经济较达的地区,这种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如果长期存在,势必引起地区间,特别是民族地区间社会矛盾的发展,给国家政治带来不利影响。,(,5,)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贫困国家贫困根源,39,2,资源问题,资源问题的实质是全球有限的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与人类社会经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据统计,从,1961,1980,年的,20,年间,全球铁矿石开采量增长了,80%,,铝土矿增长了,2,5,倍,磷矿石为,2.2,倍,原油为,1.9,倍,煤炭产量增长了,40%,。照此下去,有,人推测有些资源可开采利用的极限只有,30,50,年,铁矿石可在,200,年左右。,虽然自然资源将随着科技进步而带来开发潜力的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人口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又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原因。,(,1,)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世界许多工业资源储量已急剧减少,甚至枯竭,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0,(,2,)水资源制约的短缺制约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短缺是由于大气降水地表分布的不均衡,而世界人口相当一部分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目前全世界有,26,个国家的,2.32,亿人口面临缺水的威胁,另外有,4,亿人的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量。全球气候变暖使得许多地区大气降水减少,旱情的持续又使径流、湖泊和地下水被大量使用,又造成水资源的进一步紧张。,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1,(,3,)土地资源的短缺制约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全球除永久性冰川覆盖外的陆地面积为,13 300,10,4,km,2,,如按全世界,60,亿人口计算,人均土地,2.5 hm,2,。如果考虑到地表的极地和高寒地区极度干旱地区、山地和不具有地表覆盖的岩石裸露地区,地表人类可以利用的实际土地面积只占上述面积的,30%,,即人均,0.75 hm,2,,而其中可耕地面积仅为,0.45,0.53 hm,2,,其余为居住、工业等的用地。,根据,“,增长的极限,”,的研究认为,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在扩大,全球耕地的资源将趋于减少,到,2000,年即开垦完毕。如果开发潜在的耕地,可以使土地资源满足,2010,年人口规模的需要;如果农业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量和使农业总产量成倍增长,可以在未来,30,40,年的时间里满足也已经成倍增长了的人口规模的需要。但是,这样农业的成本将大大提高,经济上将成为不可能,而且事实也证明陆地水资源的短缺已不可能保障灌溉农业的持续发展。这样,土地资源的前景是不乐观的。,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2,3,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与资源开发和人口增长相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工业化的发展,不断向环境中排放自然界本来不具有,因而无法吸收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其必然的结果是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原 因,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3,环境污染主要包括,:,(,1,)人类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在无处理排放时对水体产生的污染,(,2,)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对大气质量的破坏,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4,大气中有害气体的增加,往往又是酸雨的制造者,酸雨不仅腐蚀金属,也会破坏森林、植被及毒害水体中的生物,当水体的,pH,接近,5,时,鱼苗和鱼卵就会大量死亡,至于对宝贵的人文遗产的破坏那更是不可想象的。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大约,3.5,万儿童死于由环境引起的疾病。,酸雨,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5,酸雨成因,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6,(,3,)工业和城市废水固体垃圾、农药和化肥、大气沉降物等对土壤的污染,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化学物品、噪声、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47,总之,环境已越来越危害人类的健康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综述: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会不断增加。由于世界环境的破坏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因此它们必须要承担部分解决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责任。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应十分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及其相互汇合酿成的各种问题。,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8,(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跨国界影响,1986,年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及其放射云雾的扩散,打破了人们以为,“,通过一个国家的努力就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这种幻想。随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更使世界震惊,人们开始认识到全球环境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自然系统中的空气、水、土地同生物群落的联系往往是全球性的。经济的竞争和世界贸易也可以造成对环境的跨国界影响。,伴随着世界性的产业梯次转移,发达国家的污染性工业正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大量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和资源性产品则源源,不断地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到头来留给发展中国家的则往往是同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的扩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为令人吃惊的是发达国家为了转嫁其环境危机,往往通过贸易的形式把一些有害废弃物和,(,副,),产品倾泻到发展中国家,由于那里的法律不完善,而受到伤害,这又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负担。,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9,苏联发生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1986,年,4,月,26,日,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乌克兰基辅市以北,130 km,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灾难性大火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泄漏,污染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国际社会广泛批评了苏联对核事故消息的封锁和应急反应的迟缓。在瑞典境内发现放射性物质含量过高后,该事故才被曝光于天下。,事故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鸟瞰,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50,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前苏联最大的核电站,,4,月由于电站人员多次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反应堆能量增加。,26,日凌晨,反应堆熔化燃烧,引起爆炸,冲破保护壳,厂房起火,放射性物质源源泄出。用水和化学剂灭火,瞬间即被蒸发,消防员的靴子陷没在熔化的沥青中。,1,、,2,、,3,号机组暂停运转,电站周围,30 km,宣布为危险区,撤走居民。事故发生时当场死亡,2,人,遭辐射受伤,204,人。,5,月,8,日,反应堆停止燃烧,温度仍达,300 ,;当地辐射强度最高为每小时,15,毫伦琴,基辅市为,0.2,毫伦琴,而正常值允许量是,0.01,毫伦琴。瑞典检测到放射性尘埃,超过正常数的,100,倍。原苏联官方,4,个月后公布,共死亡,31,人,主要是抢险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少将;得放射病的,203,人;从危险区撤出,13.5,万,人。,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 000,多人死亡于本事故的核污染。,51,(三)已经引发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总体衡量,温室效应弊多于利,因为如果确实是人类的活动加速了气候变暖,,或者阻止了气候变冷的自然周期,受到深刻影响的是地表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将,因为无法适应迅速的环境变化而出现混乱。,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带来了能源需求的增加。,矿物燃料燃烧所产生的,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因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不仅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也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促使大气中入射能量大于逸散能量,遂使气温升高。,不良后果:,(,1,)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又加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恶化。,(,2,)气温升高的直接后果是冰川融化,海水升温膨胀,致使海平面升高,位于沿海的低平地将被淹没,同时地下水位上升将导致土壤盐渍化。,积极影响:,气温上升可以促进光合作用,使作物和森林增产,还可以使高纬度地区扩大种植面积等。,根源,直接原因,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52,图,6.3.1,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53,2,臭氧层的耗竭与破坏,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在平流层的存在,能大量的减少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对地球生命安全至关重要。,臭氧空洞的不良后果:,臭氧的耗损使大气中臭氧“罩”减薄,遂增加了地面的紫外辐射,其结果导致皮肤癌病患者的增加和少见的恶性黑瘤病例的增多。据估计,,1.1%,的臭氧层的减少将导致,10,万例皮肤癌。,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20,世纪人们制成了氯氟烃,(CFCs),等稳定的合成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制冷、工业溶剂和火箭中。据,1985,年统计,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已向大气溢出,65,万吨此类化合物,使大气中氯氟烃化合物所含的浓度增加了一倍,这些气体运动到平流层通过物理、化学的复杂过程,使臭氧遭到破坏。,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54,3,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实际上对于人类的意义十分重大,这其中既包括生物界可以提供的农业、工业原料等产生的直接价值,又包括陆地与海洋生物对大气产生氧、固定,CO,2,、对土壤有机成分的供给等方面的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表现:,(,1,)生物多样性在丧失,如热带雨林、湿地、滨海的红树林、森林、草原等;,(,2,)物种的多样性在减少,在过去的,400,年中,人类活动已经引起全球,700,多个生物物种的灭绝,到,2000,年时,地球上的植物物种已经减少了,10%,20%,。目前仍有,3 956,个物种处于濒危状态,,3 647,个物种为易危,,7 240,个物种已被认定为是稀有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根源:,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扩展和对环境要求的增加,已经使生物的栖息地在改变。,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55,4,对具有全球性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的破坏,森林、湿地等被公认为大地之“肺”与“肾” ,但人类对其并不珍爱。据联合国粮食组织的评价,,20,世纪,90,年代热带森林砍伐每年几乎达,1 70010,4,hm,2,,比,80,年代估计的,1 13010,4,hm,2,增加,50%,。,其直接后果是养分循环被中断、土壤肥力丧失、生物物种减少、土壤的日益侵蚀退化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等。这种影响将从多方面影响人类的生活,也会引起全球性生态系统调节机制的变化。人类对湿地也广泛开发利用,滥垦滥围,使大地之“肾”的功能不断丧失。,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56,5,土地退化正在加速,土地退化包括森林退化、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持的一份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在过去的,50,年中,大致有,12 700104 hm2,的土地由于人类砍伐和过牧而处在中度或重度退化中,全世界受退化影响的耕地有,4 300104 hm2,,其中,每年有,600104 hm2,土地退化为荒漠、半荒漠。,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57,6.,诸如病原体,(,疯牛病等,),及疾病,(,艾滋病等,),的扩散、环境难民等都带有全球性质,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引起全球的关注,不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加以考虑,将必然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加剧了国家间和各个民族,-,文化间的矛盾冲突,怀疑和反对经济全球化的思潮在发展,一些极端的行为,如恐怖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之相关。,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58,2 800,5 600 km,0,59,2 800,5 600 km,0,60,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动向与任务,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并不能由一国、一地区来实现,必须在全球的框架下,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和“地球村”的理念经充分的平等协商来制定全球可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逐渐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人类社会发展应具有可持续性。,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可持续发展观,系统观:,把地球表层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等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公平观:,人际公平,代际公平,区际公平。,和谐观:,人地关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61,1.,全球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持续观、系统观、公平观与和谐观,。,(,1,)持续观的关键是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2,)系统观即把地球表层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等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资源的承载能力、环境缓冲能力、经济的生产能力、社会的需求能力、管理的调控能力的提高,以及各种能力的相互调适。,(,3,)公平观是一种广义的平等,包括在资源分配、发展权力、技术转让、资金供给、文明成果共享以及义务的承担等的平等。它具有三层含义:即人际公平、代际公平和区际公平。这种公平观是跨越时空的整体公平,以期达到系统内各组分的平等。,(,4,)和谐观即人地关系的和谐,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只有人地关系和谐,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生存与发展。,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6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经济发展问题更趋严重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此次会议提出了环境与发展不可分割,要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的主张。并在,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提出了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27,条基本原则。本次大会是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自此,可持续发展被世界普遍接受,其实践活动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63,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提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27,条基本原则。,(3),为了公平地满足今后世代在环境与发展方面的需要,必须求取发展的权利。,(5),为了缩短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所有国家和所有人都应在消除贫困这一基本任务上进行合作,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4),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2),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负有确保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1),人类处于普遍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同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64,(7),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而合作。鉴于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负有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承认,鉴于他们的社会给全球环境带来的压力,以及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和财政资源,他们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中负有责任。,(6),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在环境方面最易受伤害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应受到优先考虑。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国际行动,也应着眼于所有国家的利益和需要。,(8),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且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9),各国应当合作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做法是通过开展科学和技术交流,包括新的和创新性的技术的交流来提高科学认识。,(10),环境问题最好是在全体有关市民在有关层次的参与下加以处理。在国家一级,每个人都应能适当地获得公共当局所持有的关于环境的资料,包括在其社区内的危险物资和活动的资料,并应有机会参与各项决策过程。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便利及鼓励公众参与,让人人都能有效地使用司法和行政程序,包括补偿和补救程序。,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65,(11),各国制定有效的环境立法。环境标准、管理目标和优先次序应该反应它们适用的环境与发展范畴。一些国家所实施的标准对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能是不适当的,也许会使它们承担不必要的经济和社会代价。,(12),为了更好地处理环境退化问题,各国应该合作促进一个支持性和开放的国际经济制度,这个制度将会导致所有国家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环境目的而采取的贸易政策措施,不应该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任意或无理歧视的手段或伪装的限制。应该避免在进口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单方面采取对付环境挑战的行动,解决跨越国界或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环境措施,应尽可能以国际协调一致为基础。,(13),各国应制定关于污染和其他环境损害的责任和赔偿受害者的国家法律。各国还应迅速并且更坚决地进行合作,进一步制定关于在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对其管辖外的地区造成的环境损害的不利影响的责任和赔偿的国际法律。,(14),各国应有效合作阻碍或防止任何造成环境严重退化或证实有害人类健康的活动和物资迁移和转让到他国。,(15),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按照本国的能力,广泛采取预防措施。遇有严重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不得以缺乏科学技术为理由,延迟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环境恶化。,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66,(16),考虑到污染者应承担污染费用的观点,国家当局应该努力促使内部负担环境费用,并且适当地照顾到公众利益,而不歪曲国际贸易和投资。,(17),对于拟议中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活动,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国家手段,并应由国家主管当局作出决定。,(18),各国应将可能对他国环境产生突发的有害影响的任何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情况通知这些国家。国际社会应尽力帮助受灾国家。,(19),各国应将可能具有重大不利跨越国界的环境影响的活动,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国家预先和及时地提供通知和有关资料,并应在早期阶段诚恳地同这些国家进行磋商。,(20),妇女在环境管理和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他们的充分参加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1),应调动世界青年的创造性、理想和勇气,培养全球伙伴精神,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证人人有一个更好的将来。,(22),土著居民及其社区和其他社区由于他们的知识和传统习惯,在环境管理和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各国应承认和适当支持他们的观点、文化和利益,并使它们能有效参加实现可持续发展。,(23),受压迫、统治和占领的人民,其环境和自然资源应予保护。,(24),战争一定破坏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国应遵守国际法关于在武装冲突期间保护环境的规定,并按必要情况合作促进其进一步发展。,(25),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26),各国应和平地按照,联合国宪章,采取适当方法解决其一切的环境争端。,(27),各国和人民应诚意地本着伙伴精神,合作实现本宣言所体现的各项原则,并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国际法进一步的发展。,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67,2.,全球可持续发展动向,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都在对,21,世纪议程,作出反应。,据联合国估计,到,1996,年上半年,全球已有约,100,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600,个地方政府制定了当地的,21,世纪议程,。这反映出各国政府都已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推进,21,世纪议程,的全面实施,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下专门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自,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每年都举行会议,审议,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联合国,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68,从各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一样。,(,1,)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更侧重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效益,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改变消费模,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并通过关心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企图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其进一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丰富自然资源而作各种尝试。,(,2,)而发展中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则,主要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解决,温饱和人口健康、教育、安全等社,会问题,提高保护环境与生态的能,力。,69,从各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侧重点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1),发达国家不肯履行在,1992,年环发大会上关于资金援助的承诺,即应拿出各工业化国家,0.7%,的,GDP,作为海外援助资金,(ODA),来支持发展中国家尽快摆脱贫困。只有北欧等少数几个国家做到了这一点。实际上,发达国家,1993,年的,ODA,只占,GDP,的,0.29%,,比,1992,年占,GDP,的,0.33%,还有所下降。,(2),在技术转让方面,发达国家还没有提供更多减让的、非市场机制的优惠条件,致使发展中国家在资金短缺的前提下,难以得到足够的环境无害化技术。,(3),发达国家把环保作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对进口产品制定种种严格的,“,环境标准,”,,其结果是将抵消发展中国家的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为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