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基础知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3056777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61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传染病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传染病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传染病基础知识,2024年9月14日,感染,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感染谱,分类,首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重叠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感染性疾病,继发性感染,感染,过程,一,感染与免疫,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感染应具备三个要素:有病原体有易感宿主(人和动物)有宿主体内寄生与繁殖的能力。,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在具有感染三要素同时,还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征。,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某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宿主免疫,强大,时,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特异性,被动免疫,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人体,仅有特异性免疫应答,无,/,轻微组织损伤,无症状、体征、甚至生化学变化,只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隐性感染多。,是感染后最常见的表现。,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健康携带者。,隐性感染,的临床意义,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体,人体,机体免疫应答,病原体,/,机体变态反应,组织损伤,病理改变、临床表现,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数量,最少,。,在,少数,传染病中,,大多,数感染者为显性感染,(,如麻疹,)。,显性感染结束后,大多数病原体可被清除,人体可获得持久的免疫,不易再受感染,如麻疹,或短暂的免疫,容易再受感染发病,如流感。,少数病原体不被清除,则转变为,病原携带者,,称,恢复期携带者,。部分病人也可成为,慢性患者,。,4,、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在入侵部位或入,侵较远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并,不,出现疾病现象,称,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不同可分为,带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ASC),急性携带者(,3,个月内),慢性携带者(,3,个月以上),意义:,为重要的传染源,分类,病原携带状态,各种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体内有病原体存在,但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因此也都是,传染源,,,在流行过程中有重要意义。,4、病原携带状态,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机体免疫功能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但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在机体中某一部位,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儿童感染水痘病毒后没发病,水痘病毒可潜伏在神经节内,数年后发病就不再是水痘,而是带状疱疹。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率最低,二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属于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的概念,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病人的病程发展通常份为三个时期:,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潜伏期:是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在于: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借此追踪传染源,寻找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将平均潜伏期加,1-2,天,危害严重者可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的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临床症状期:发热是大多数传染病都可以引起的。,热型及其意义:热型是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较常见的有,5,种热型:,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对低点未达到正常水平。,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回归热:是指高热持续数日之后自行消退,但数日之后又再出现高热。,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的规律的热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不同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的途径。,经空气传播:,流感、流脑、麻疹等,经水、食物传播:,痢疾、伤寒等,经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手、用具、玩具,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节肢动物叮咬吸血传播,:,乙型脑炎,医源性传播:,乙、丙肝、艾滋病,经土壤传播:,破伤风、钩虫病,垂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三,),易感人群,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易感人群:,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而言。,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暖洪涝、干旱、飓风、冰冻等灾害,(,二,),社会因素,人类工业化进程:环境破坏、污染人类城市化过程:人口流动、密集饮食方式:生吃野生动物、海鲜药物滥用血制品污染恐怖主义威胁,(生物武器),三 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一)病原体,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历史上许多传染病,(,如霍乱、伤寒,),都是先认识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后认识其病原体。,(如,SARS,、甲流等),目前还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仍未能充分地加以认识。,(二)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性指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对固定,可作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大流行和暴发,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四)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主动免疫:,感染后获得免疫力和疫苗接种,被动免疫:,通过注射或母体获得抗体的免疫,保护性免疫可通过中和抗体检测而获知。,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四 传染病的预防,(一)针对传染源的措施,病人:对病人的措施主要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其中最关键的又是早发现、早诊断。,病原携带者:对重要疾病的病原携带者要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直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为止。,接触者:接触者应根据情况进行留验或医学观察。对于危害较严重的且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科实行应急接种或药物预防。,动物传染源:对于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应予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后检疫。,(二)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对传播途径的措施主要是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采取去除和杀灭病原体的措施。总的来说,对大部分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消毒、杀虫以及灭蚊、蝇、蚤等。,(三)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免疫预防 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是传染病发生流行时的一种应急预防措施。但药物预防作用时间短、效果不巩固,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其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个人防护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例如对呼吸道传染病,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工作和居住场所保持良好的通风,与患者接触时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等。,(四)传染病暴发的应急措施,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在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警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禽家畜。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THANKS,WE LOVE WHAT WE D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