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副本概要

上传人:尘*** 文档编号:243004443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副本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副本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副本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一、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二、儒家思想的内容,三、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四、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一、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二)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三)儒家与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的关系,(四)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儒家思想的起源,1.,胡适考证:殷商宗教礼仪的职业主持者,掌管丧礼、占卜、巫祝和祈祷。,2.,周礼,天官,:儒者,术也。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3.,许慎以术士解儒,认为凡有一术皆可称儒,(一)儒家思想的起源,4.,孔子从,“,儒,”,这一职业中推演出一种,“,仁,”,内,“,礼,”,外的等级名分制度,用以区别贵贱亲疏。,5.,孟子对礼进一步诠释为人伦,认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6.,荀子认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7.,汉代,将儒家思想用仁、义、礼、智、信诸范畴表述。,(二)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1.,先秦,儒家思想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在与其他各家思想的论争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显学。,2.,秦朝统一中国时,儒学遭到了第一次大灾难。,(二)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3.,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献,“,天人三策,”,,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仁义礼智五常之道,王者当修饬,”,;,“,兴太学,置明师,”,;,“,上承天意以顺命,下明教化以成性,”,。,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4.,宋代以后的儒家思想分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走上政统地位。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独立,与,论语,孟子,组成四书,成为宋明时期科举的课本。,以陆九渊、王阳明一系的心学。,以张载、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气学趋向事功。,清代儒学体系的庞大与衰落。,(二)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5.,近代以来三大思潮鼎立,五四运动,儒家思想遭遇第二次劫难。,五四运动后,中国马克思主义、现代新儒家、自由主义三大思潮相互攻讦,最后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取代了现代新儒家与自由主义。,(二)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6.,新中国成立儒学的沉浮,“,文革,”,前十七年,对儒学批判继承。,“,文革,”,时期,全民批孔运动。儒家思想遭受第三次打击,也是最严重的打击。,“,文革,”,后,一次次文化热中儒学的复兴,(三)儒家与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与道家、法家、墨家以及佛家甚至西方的思想论战和攻讦中,不断吸收各家的思想,充实自身的思想体系,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完善,不断进行时代转化,因而,保持着两千余年的命脉延续。,(三)儒家与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的关系,1.,儒家与道家,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落实到现实社会中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儒家与道家同样都讲无为,但儒家的无为是经过一系列的有为努力而是实现的,无为只是儒家的理想,而儒家的努力处在于有为。道家思想中,有为只是徒劳,所以开始就要无为。,儒道思想其实是事物的两个向度,儒家主张要有一种阳刚的精神生存于世,道家主张以柔克刚。,(三)儒家与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的关系,2.,儒家与法家,法家是由儒家派生出的,是另一种形式的儒家。,儒家的礼,内化成,“,仁,”,就是儒家,外化成一种规章制度,就是法家。,(三)儒家与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的关系,3.,儒家与墨家,墨家以兼爱为基础。是对儒家,“,爱有差等,”,的一种歧出。,墨家思想是一种真正的天下大同,是一种爱的乌托邦。儒家的,“,仁者爱人,”,是一种社会中的推己及人的现实的真情实感。,(三)儒家与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的关系,4.,儒与佛,在,“,人心所向,”,上,儒家与佛教是相同的,都是引导世人(众生)以一种自我反省的方式求证本心(善果)。,在成人(成佛)的努力处,儒家讲究,“,求放心,”,,佛家主张因果轮回。,(三)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1.,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三家村,”,之说。,2.,儒家是,“,三家村,”,中的绝对老大。,3.,儒家思想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二、儒家思想的内容,(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二)围绕着,“,仁,”,的实践,儒家形成了一系列与做人相关的理念,(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仁,”,有许许多多的具体内容;,“,仁,”,的内容形成了一些理念,这些理念成为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独特因素。,(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1.,克己复礼,节俭、秩序、修身,2.,爱人,以人为本、德治,3.,忠恕,诚信、和谐,4.,中庸,公正、中和,(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1.,克己复礼,节俭、秩序、修身,“,克己,”,与,“,复礼,”,积淀成中国人,“,节俭,”“,秩序,”“,修身内省,”,的优良品格,(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2.,爱人,以人为本、德治,“,爱人,”,经过长期的实践,积淀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德治,”,等管理理念,(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3.,忠恕,诚信、和谐,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按照忠恕之道行事,积淀了中华民族诚信、和谐的理念,(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4.,中庸,公正、中和,中庸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这种高明的道德境界要求要达到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们对中庸境界的追求,积淀成了公正、中和的价值观念。,(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1.,天与命,2.,孝、慈、悌,3.,仁、义、礼、智、信,4.,忠,5.,圣与贤,6.,慎独,(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1.,天与命,儒家所说的天包括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天主宰人的命,而且天人互相感应。,命是由天主宰的一种必然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命虽然由天主宰,人可以运。,儒家讲究尽人事而听天命。,(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2.,孝、慈、悌,是一种人伦规范。人作为人,必须在不同的家庭、家族角色中担当起不同的责任,(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3.,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著名的五行。,仁是最高的德性范畴,仁统义、礼、智、信。,义是,“,宜,”,,做什么事都合乎礼,经常以礼义相称,讲究见利思义。,礼指礼仪,宋代指循天理。,智指见解、智慧。知者不惑。学而知之。,信指诚实。,(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4.,忠,是一种重要做人的原则。儒家讲的忠指尽心。,儒家多用来指,“,臣事君,”,(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5.,圣与贤,圣指人具有最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孔子弟子将孔子视为圣。,贤指德才兼备之人。,(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6.,慎独,指自己独处时更要小心行事。这是儒家自我反省的一种功夫。,三、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其实就是一种儒家精神,也就是儒者在实现儒家理想时所呈现出的支配行为思维方式,儒者的人生中,一言一行都明显带有儒家精神的痕迹。,儒家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对,“,仁,”,的践行达到一种大同世界。对,“,仁,”,的践行针对个人来说,就是,“,修己,”,;针对社会来说,就是,“,德治,”,。,仁作为一种理想,现实中无法实现。但中国人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不断奋斗,培植了儒学的精神,也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精神。,三、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二)通权达变的行为艺术,(三)诚信的立身原则,(四)中庸的做人标准,三、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1.,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儒家的自强不息精神,实质上来源于一种危机意识。,3.,周易,系辞,:君子安而不王危;孔子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进一步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子推行,“,为政以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中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庸,说:,“,力行近乎仁,”,,强调,“,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自强不息就是要在变化的社会中不断创新。,周易 系辞,说:,“,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唯变所适,”,。,易传,中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并提出,“,生生之谓易,”,、,“,日新之谓盛德,”,。,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二)通权达变的行为艺术,儒家非常重视经与权的关系,认为,“,经者,道之常也;权者,道之变也。,”,经是不能变常道,但是不能固守经,许多时候应该,“,反经为权,”,。,孟子对权变有许多的论述。如男女授受不亲;杨墨执一为举一废百;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之所在;伯夷、伊尹、柳下惠做官的态度等等。,儒家在,“,己,”“,家,”“,国,”,的关系处理上,带有非常明显的通权变色彩。个人服从家族,小家服从大家。,权即反常,因而权不可常用。程颐认为,“,以反经合道为权,故有权变权术之论,皆非也。权只是经,”,。朱熹认为,,“,经是万世之常道,权是不得已而用之,”,,,“,虽是权,依旧不离经,权只是经之变,”,。,(三)诚信的立身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