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第06章线粒体课件

上传人:磨石 文档编号:243004127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第06章线粒体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细胞生物学第06章线粒体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细胞生物学第06章线粒体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七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生命学院 刘军锋,2009,年,3,月,23,日,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线粒体的形态结构,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氧化磷酸化,线粒体与疾病,1.,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2.,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通透性较高。,内膜(,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折叠形成嵴(,cristae,)。,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DNA, RNA,,核糖体。,线粒体结构模式图,线粒体外膜孔蛋白,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ATP,合成酶,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线粒体内膜中的运输系统,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线粒体的化学组成,线粒体酶的定位,线粒体组分的分离,2.,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与各部分功能,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内膜主要是,心磷脂,。,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0.3:1,(内膜);,1:1,(外膜),3.,线粒体主要酶的分布,部位,酶的名称,部,位,酶,的,名,称,外膜,单胺氧化酶,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对鱼藤酮不敏感,),犬尿酸羟化酶,酰基辅酶,A,合成酶,膜间隙,腺苷酸激酶,二磷酸激酶,核苷酸激酶,内膜,细胞色素,b,,,c,,,c,1,,,a,,,a,3,氧化酶,ATP,合成酶系,琥珀酸脱氢酶,-,羟丁酸和,-,羟丙酸脱氢酶,肉毒碱酰基转移酶,丙酮酸氧化酶,NADH,脱氢酶,(对鱼藤酮敏感),基质,柠檬酸合成酶、苹果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顺乌头酸酶、谷氨酸脱氢酶,脂肪酸氧化酶系、,天冬氨酸转氨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三、,线粒体的功能,(,一,),线粒体中的氧化代谢,1.,三大物质代谢,2.NADH,的进入线粒体的两种,“,穿梭,”,途径,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凋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及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细胞质,线粒体内膜,天冬氨酸,-,酮戊二酸,苹果酸,草酰乙酸,谷氨酸,-,酮戊二酸,天冬氨酸,苹果酸,谷氨酸,NADH+H,+,NAD,+,草酰乙酸,NAD,+,线粒体基质,苹果酸脱氢酶,NADH+H,+,苹果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为膜上的转运载体),呼吸链,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途径,3-,磷酸甘油穿梭,途径,(线粒体基质),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FAD,FADH,2,NADH,NAD,+,线粒体内膜,NADH,FMN CoQ b c,1,c aa,3,O,2,(细胞质),(,二,),电子传递链与电子传递,电子传递链,:,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传递电子,的一组,酶的复合体,,由一系列能可逆的接收和释放电子或,H+,的化学物质所组成,它们在内膜上相互关联的有序排列成传递链,这一复杂传递体系即电子传递链,又称,呼吸链,。,1.,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由一条多肽与黄素腺嘌呤单核苷酸(,FMN,)或,FAD,组成的结,合蛋白,线粒体中主要的黄素蛋白有,NADH,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带有含铁血红素辅基而对可见光具有特征性强吸收的蛋白。,泛醌,:辅酶,Q,,,唯一不与蛋白结合的电子载体,,可在膜中自由扩散,在,单电子受体和双电子受体之间起作用。,Fe-S,蛋白,:一类含非血红素铁的蛋白质,靠,Fe3+,和,Fe2+,的变换传递电子。,铜原子,:在线粒体内膜的单个蛋白质分子内,传递单个电子。,黄素蛋白酶类,特点,:,以,FAD,或,FMN,为辅基,酶蛋白为细胞膜组成蛋白,递氢机理:,FAD(FMN)+2H FAD(FMN)H,2,细胞色素血红素的结构,传递电子机理,:,Fe,3+,Fe,2+,-e,+,e,波长,/,nm,还原型,Cytc,的吸收光谱,CoQ,的结构和递氢原理,CoQ+2H CoQH,2,铁硫蛋白,传递电子机理,:,Fe,3+,Fe,2+,-e,+,e,2,电子载体的排列顺序,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NAD,+,/NAD,最低,,H,2,O/O,2,最高,),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能电子,(,能量转化,),,,终止于,O,2,形成水,。,高能电子释放的能量驱动线粒体内膜三大复合物,(H,+,-,泵,),将,H,+,从基质侧泵到膜间隙,形成,跨线粒体内膜,H,+,梯度,(,能量转化,),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膜上不对称分布,3.,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复合物,:,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组成:含,42,个蛋白亚基,至少,6,个,Fe-S,中心和,1,个黄素蛋白。,作用:催化,NADH,氧化,从中获得,2,高能电子,辅酶,Q,; 泵出,4 H,+,复合物,:,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是电子传递体而非质子移位体),组成:含,FAD,辅基,,2Fe-S,中心,,作用:催化,2,低能电子,FAD,Fe-S,辅酶,Q (,无,H,+,泵出,),猪心粒体膜蛋白复合物,II,的三维结构 (,饶子和 等,,2005,,,Cell,),3.,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复合物,:,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组成:包括,1 cytc,1,、,1,cyt,b,、,1 Fe-S,蛋白,作用:催化电子从,UQH,2,cytc,;泵出,4 H,+,(,2,个来自,UQ,,,2,个来自基质),复合物,:,细胞色素,C,氧化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组成:二聚体,每一单体含,13,个亚基, 三维构象,,cyt a,cyt a,3,Cu,Fe,作用:催化电子从,cyt c,分子,O,2,形成水,,2H,+,泵出,,2H,+,参与形成水。,3.,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三维结构与作用,(三)两条氧化呼吸链,1,NADH,氧化呼吸链,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FADH2,氧化呼吸链,),(四),ATP,形成机制,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的氢经电子传递链与氧结合成水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之氧化磷酸化,即氢的氧化和,ADP,的磷酸化相耦联,又称为,耦,联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磷酸化,:将,ADP,转变为,ATP,的过程称为磷酸化。,(四),ATP,形成机制,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程,,即有机分子中储藏的能量,高能电子,质子动力势,ATP,氧化,(,电子传递、消耗氧,放能,),与磷酸化,(ADP+Pi,,储能,),同时进行,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1. ATP,合酶的结构与组成,线粒体,ATP,合成系统的解离与重建实验证明电子传递与,ATP,合成是由两个不 同的结构体系执行, F1,颗粒具有,ATP,酶活性,ATP,合酶,可逆性复合酶,即既能利用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合成,ATP,又能水解,ATP,将质子从基质泵到膜间隙,2,能量耦联与,ATP,合酶的作用机制,几个假说,1953,年,Edward Slater,化学耦联假说,1961,年,Peter Mitchell,化学渗透假说,1979,年,Paul Boyer,结合变构假说,197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9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化学渗透假说原理示意图,4H,+,2H,+,2H,+,4H,+,NADH+H,+,2H,+,2H,+,2H,+,ADP+Pi,ATP,高质子浓度,H,2,O,2,e,-,+ + + + + + + + +,_ _ _ _ _ _ _ _ _ _,质子流,线粒体内膜,磷酸化,氧化,2,能量耦联与,ATP,合酶的作用机制,化学渗透假说内容:,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中不对称分布,当高能电子沿其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形成,H,+,电化学梯度。在这个梯度驱使下,,H,+,穿过,ATP,合成酶回到基质,同时合成,ATP,电化学梯度中蕴藏的能量储存到,ATP,高能磷酸键。,支持化学渗透假说的实验证据该实验表明:,质子动力势乃,ATP,合成的动力,膜应具有完整性,电子传递与,ATP,合成是两件相关而又不同的事件,质子动力势的其他作用,产热:冬眠动物与新生儿的,Brown Fat Cell,线粒体产生大量热量,Boyer,和,Walker,的工作,英国科学家,Walker,通过,x,光衍射获得高分辩率的牛心线粒体,ATP,酶晶体的三维结构, 证明在,ATP,酶合成,ATP,的催化循环中三个,亚基的确有不同构象, 从而有力地支持了,Boyer,的假说。,Boyer,和,Walker,共同获得,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Boyer,为解释,ATP,酶作用机理,提出,结合变构,假说,认为,ATP,合成酶,亚基有三种不同的构象,一种构象,(,L,),有利于,ADP,和,Pi,结合,一种构象,(,T,),可使结合的,ADP,和,Pi,合成,ATP,,第三种构象,(,O,),使合成的,ATP,容易被释放出来。在,ATP,合成过程中,三个,亚基依次进行上述三种构象的交替变化,所需能量由跨膜,H,+,提供。,ATPase,的,结合变构,模型,III,IV,II,I,定子,转子,结合变构理论认为质子流通过,Fo,引起亚基,III,寡聚体和,及,亚基一起转动,这种旋转配置,/,亚基之间的不对称的相互作用,引起催化位点性质的转变,亚基的中心,-,螺旋被认为是转子,亚基,I,和,II,与,亚基组合在一起组成定子,它压住,/,异质六聚体,.,ATP,酶作用机理,ADP+Pi,Proten Flux,H,+,ATP +H,2,O,ATP,ADP+Pi,Proten Flux,有于,ADP,与,Pi,结合的构象,有于,ADP,与,Pi,生成的构象,有利于,ATP,释放的构象,利用分子马达检测病原菌,利用分子马达检测病原菌原理,色素体,-free F,0,F,1,-ATPase,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去检测反应体系中的目的,miRNA,。首先将特异的,miRNA,探针连接到,F,0,F,1,-ATPase,的,亚基上。,-free F,0,F,1,-ATPase,在光驱动下质子进行连续的改变,从而引发分子马达的旋转。连接在,亚基上的探针与,miRNA,反应,这个杂交反应会影响到分子马达的旋转,可以通过对分子马达进行标记即用,pH-,敏感型的,CdTe,原子团标记来检测其改变。总的反应体系可以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来监测。由于探针的特异性及检测的灵敏性可以很容易的区分反应体系中的,miRNA,家族。,由于不同病原菌具有不同的特异性核苷酸序列,所以可将该方法用于病原菌的检测。具体的操作同上,只是探针换成了特异性引物,检测对象变成了特异性基因片段。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作为快速检测方法研究的新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氧化磷酸化图解,四、线粒体与疾病,线粒体是细胞内最容易受损伤的细胞器,许多研究工作表明,线粒体与人的疾病、衰老和细胞凋亡有关。,克山病是一种心肌线粒体病,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参与细胞凋亡,线粒体上某一微小的差异与引发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神经细胞死亡现象相关,这一差异还可能决定人能否长寿。,小 结,1,、了解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电子载体的种类和排列顺序,线粒体与疾病。熟悉,NAD+,、,FMN,、,FAD,、铁硫蛋白、泛醌和细胞色素的作用;。,2,、掌握线粒体的结构、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复合体的概念;,ATP,合酶的结构及氧化磷酸化机制;,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及其排列顺序。,3,重点:线粒体的结构,呼吸链、呼吸链复合体的概念,,ATP,形成机制。,4,难点:,ATP,合酶的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作业与思考题,1,呼吸链的组成成分有哪些?,2,电子传递链与氧化磷酸化之间有何关系?,3,氧化磷酸化的耦联机制的结合变构假说的主要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