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上传人:t****d 文档编号:243000540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讲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5讲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5讲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五讲,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1,一、什么是体育锻炼,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身体活动是个上位概念,它是指任何由骨骼肌肉产生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移动,包括体育锻炼以及职业劳动。,2,体育锻炼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包括各种与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有关的活动形式。,3,健康(Health)一词在古代英语中有强壮、结实、完整之意。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健康的标准只要求不生病,即把健康简单地理解为“没有疾病”,把疾病看作是“失去健康”。这样的认识无疑是含糊的、狭隘的,它仅注意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没有顾及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因素。,我们能将健康定义为没有疾病,但是这个定义是将健康与疾病完全对立起来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会没有疾病,但他仍然不能充分享受满意的生活。健康必须是躯体强壮和精神充满活力的一种状态。,二、什么是心理健康,4,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Health is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infirmity.,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全面发展的良好状态。,5,首先,在躯体方面,健康就意味着一个人能享受精力充沛的生活,有能力去追求美满的生活和探索环境。,同时,一个健康的人能充分享受情感的实现和自尊,这两者都是积极的精神健康的表现。,最后,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体现在亲密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形成上。,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除了将健康视为人类的一项基本要求和权利外,还将健康作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指标和推动社会前进的潜在动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属于总的健康概念下的子概念。,6,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也即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1,)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2,)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学百科全书,1 心理健康的定义,7,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 松田岩男,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心理学家,English,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社会学家 Boehm,8,一个较为全面的心理健康定义都肯定并强调了个体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环境的适应,都视心理健康为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协调状态。,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述可以认为:,9,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所明确的心理健康标准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三、,心理健康的标准,10,(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2)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3)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在团体中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9)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10),在不违背团体利益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著名心理学家,Maslow,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1,Marie Johoda,的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心理健康的人应该了解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心情;,(2)他们应该有所成就,又能面向未来;,(3)他们的心理状态应该完整美好,能够抗御应激;,(4)他们应该有自主,而且能认识自己需要什么;,(5)他们应该真实地、毫不歪曲地理解客观现实,然而又具有同情和同感。他们应该是环境的主人;,(6)能工作、能爱、能玩、也能解决问题。,12,季浏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智力正常;,(2)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3)对自己能作出恰当的评价;,(4)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13,平均值标准:,即认为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有一个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心理健康标准偏离平均值就是病态或变态;,理想标准:,即把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作为标准,用品德鉴定来代替心理健康测定;,自身标准:,即把自己的行为模式当作标准,进而判定他人是否正常,如果他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则定为不正常。,三种主要的心理健康标准的评价依据,14,在制定心理健康标准时,有的学者倾向于生存标准(社会适应标准),有的学者倡导发展标准。生存标准立足于个人生命存在、生命无忧,目标是有利于生存,故强调无条件适应环境,绝对顺从社会世态(主流文化);而发展标准则着眼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冀求最有价值地创造生活,强调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通过挖掘个人最大身心潜力,求得身心的满足,成为崇高、尊严、自豪的人。,15,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医生较多关注个人的适应状况,他们思考较多的是症状、疾病、障碍等问题,一些流行的测量工具在编制时也带有以上明显的倾向性。但另外一些心理卫生工作者如心理咨询者、学校心理学家,特别是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则力图唤起人们对个人发展、潜能的注意。,16,综上所述,强求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也许是不现实的,应当允许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不同民族和国家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标准。但它们有着一个较为一致的地方,即卫生学的标准关注适应状况,立足现实,趋同众数;教育学的标准关注发展状况,立足理想,趋同精英。,卫生学标准-大众的、现实的、适应性的,教育学标准,-,精英的、理想的、发展性的,17,四、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三)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18,(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1,体育锻炼对儿童认知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儿童时期的体育锻炼更多的是以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来进行的。目前,对体育教学与儿童认知活动的关系,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第一,,体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加工速度。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可能对大脑的氧供应、氧利用、神经递质的功能和大脑本身的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使得大脑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19,(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2,第二,,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的过程是个体综合运用多种感知觉的过程。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通过视觉、听觉来获得动作的感知觉信息,而且要通过触觉和本体运动感知觉来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的程度,以及动作的时空关系等。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他们的时间、空间和运动感知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速度觉、距离觉等更为准确。,20,(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3,第三,,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意识得到有效地调整。体育教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进入更为合理有序的状态。,21,(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4,大量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认知功能发展的密切关系在儿童身上有着直接的体现。研究发现,智力发展落后的婴儿,在身体活动发展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有研究者以幼儿园大班的学生和小学二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傅正军,2001),结果表明,左右侧肢体运动技能发展的均衡程度与幼儿心理潜能有关,运动技能的提高可以促进智商的相应改善,使幼儿的智力潜能得以充分的开发。综合历来的研究可以发现,受试对象越小,或运动任务越复杂,或小肌肉运动越多,则运动与智力之间的关系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与身体活动能力的发展逐渐分化开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不那么密切。,22,(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5,中老年期的认知功能开始逐步衰退,主要表现在信息加工的速度和信息加工的容量下降,反应速度减慢,记忆力下降,注意功能衰减等方面。,体育锻炼可以延缓中老年人简单反应速度、复杂反应速度及数字广度等信息加工能力的衰减,其中,锻炼者简单反应速度的衰减只与年龄增长有关,与锻炼项目、运动负荷及坚持年限无关;复杂反应速度除受年龄影响外,还与锻炼项目有密切关系;而数字广度则主要受锻炼方式与坚持年限的交互作用。研究还发现,太极拳和太极剑比慢跑更能有效地延缓被试认知功能(复杂反应和注意广度)的衰减(毛志雄,1996)。,23,(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6,对老年人与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而言,体育锻炼能改善其认知功能(Folkins,1981)。降低老年人的简单反应时和平均反应时,增强记忆搜索能力。有氧锻炼可以提高老年人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测验中“数学操作”这一分测验的得分。一些研究还指出,体能好的人比体能差的人更少体验到认知衰退(Bandura,1997)。,24,(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7,1993年1995年期间,上海市体协、上海市体科所对体育锻炼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参加体育锻炼者其认知功能的损害人数在增加;参加体育锻炼者比不参加体育锻炼者的人其认知功能损害得少,无论男女通过短期或长期的体育锻炼都能改善认知功能(杨剑,2002)。,25,(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8,张力为等人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后指出:测验任务的难度越大,体育锻炼对反应时及其他认知功能的影响就越明显。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其认知功能下降的幅度比不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小。即使是年龄很大才开始进行体育锻炼,同样也可以提高信息加工的速度(张力为,2003)。,26,(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9-1,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情绪一直被视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人类行动产生的主要根源,它在人际交往、态度改变、工作表现、乃至学习和记忆的效果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间的一整套复杂的交互作用,受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可以(1)增强情感体验(如唤醒、愉快/不愉快);(2)激活认知过程(如与情绪有关的知觉、评价、体验等过程);(3)诱发对唤醒状况进行广泛的生理调节;(4)产生表现性的、目标指向的和具有适应性的行为。也就是说,凡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情感体验、认知评价、生理唤醒与行为表现四种特征的心理现象,都与情绪有关。,27,(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9-2,据统计,在有关锻炼与情绪关系的文献中,约40%是关注抑郁失调的,25%的研究对象是女性,57%的研究进行了性别差异的比较。,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的需要,情绪效益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研究一次性锻炼后的即刻效益;另一类是考察较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后的情绪效益。,28,(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9-3,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是指一次性体育锻炼后即刻的情绪变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主要表现在心境状态的改变、焦虑水平下降、应激水平降低等方面。,这类研究在实验设计上多选择慢跑、游泳、功率自行车、跑台或者专门设计的锻炼活动计划作为自变量,锻炼强度多以最大吸氧量或每分钟心率为标准,从低强度到高强度不等。,29,(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9-4,目前的大多数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具有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一次性体育锻炼可以使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显著改善以及精力感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仅一次功率自行车练习就使大学生焦虑程度下降(Weinberg Robert S.,1988)。甚至还有研究发现,即使是5min的步行也有助于提高心境状态(Mcinman,1993)。,30,(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9-5,Berger等人的研究(Berger,1988)表明,许多体育活动如慢跑、游泳、有氧体操、健美训练、瑜珈、帆船、放松训练等运动形式均有改善情绪的作用。此外,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吸氧量的60%75%)的锻炼,每次活动2060分钟也有助于情绪的改善(Berger,1993)。,对锻炼后的被试即刻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但同时,研究也指出,锻炼后情绪的即刻变化可能与个体的健康状况、锻炼形式、锻炼强度以及锻炼与情绪测量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关(Mcinman,1999)。,31,(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9-6,诺斯等人(North et al., 1990)对1969年至1989年间的80项关于身体锻炼与抑郁的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论如下:, 短期身体活动和长期身体锻炼都能有效地降低抑郁;, 锻炼的降抑郁效果在那些要求心理帮助的人身上最为明显;, 身体锻炼与特质性抑郁和状态性抑郁的降低都有联系;, 身体锻炼既可以降低心理健康人的抑郁,也可以降低心理疾病患者的抑郁;, 无氧练习和有氧练习均能降低抑郁;, 锻炼周数和每周次数与抑郁的降低量相联系;, 身体锻炼降低抑郁比放松和愉快的活动更有效;, 身体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身体锻炼的降抑郁效果好。,32,(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9-7,佩特鲁泽罗等人(Petruzzello et al., 1991)对1960年至1989年间的104项关于身体锻炼与焦虑的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锻炼的活动时间必须长于20分钟,才能有效地降低焦虑;, 渐进性放松练习同身体锻炼一样可以有效降低状态焦虑;, 身体锻炼比渐进性放松练习能更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 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 长期的和短期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降低状态焦虑;, 身体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可能有效降低特质焦虑。,33,(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9-8,拉方丹等学者(LaFontaine et al., 1992)对1985年至1990年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且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结论如下:, 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 有氧练习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 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身体锻炼的程度也越大;, 身体锻炼后,即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尚不足以证明或反驳身体锻炼导致或引起焦虑和抑郁下降的假设。,34,(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9-9,体育锻炼的长期情绪效应,是指长期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并且每次锻炼持续一定时间所产生的情绪变化。与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的研究相比,体育锻炼的长期情绪效应方面的研究较少,且有限的一些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大多数研究在实验设计上多选择较长的锻炼时间周期,通常为810周,每周24次的体育锻炼,有时也会进行更长时间的追踪研究,因而难以对实验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35,(三)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6-1,人格是心理学中最难下定义的概念之一,据统计,人格的定义有50种之多。我国心理学界认为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个界定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第二,,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稳定的动机、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第三,,人格是由一定特质构成的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36,(三)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6-2,人格的结构即人格特质,也就是说,人格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应该从哪些维度去分析人格。按照这种观点,每个人的人格都可以从同样的维度去分析,只是不同的人在维度上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特质理论试图了解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某一特质。但是不同的特质理论家所找到的特质各不相同,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特质理论。,37,(三)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6-3,Allport 将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特点的人格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影响着一个人行为的各方面。,中心特质,,指能代表一个人性格的核心成分。,次要特质,,指一个人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人们一般用中心特质来说明一个人的性格,而大多数特质心理学家则更关注Allport所说的共同特质,因为这些特质适合于定量分析,并可用于个体之间的相互比较。,38,(三)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6-4,英国心理学家Eysenck在Cttell的研究基础上对人格特质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找到了更稳定的特质,即,内外向和神经质。,这两种特质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形成四种典型的组合:,外倾稳定、内倾稳定、外倾不稳定、内倾不稳定。,39,(三)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6-5,研究者们从各自的研究中得出了大体相似的结论,即人格是由5个基本维度构成的,心理学家们称这5个维度为“大五因素模型”(简称FFM):,神经质性、外向性、开放性、意识性、尽责性。,40,(三)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6-6,研究结果显示,人格并不能单独、完全地解释锻炼行为。,神经质与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性的关系呈负相关,即长期坚持锻炼的人很少有神经质倾向,而且锻炼者和不锻炼者之间神经质得分也有所不同(Szabo,1992)。,外向性与锻炼行为方式和锻炼坚持性成正相关。但是,外向性不能完全区分坚持锻炼组和中断锻炼组;开放性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之间成正相关;意识性和被试自我报告的中等强度、大强度和小强度以及锻炼坚持性成正相关;尽责性与自我报告的锻炼行为和锻炼坚持性之间的关系不显著。,虽然体育运动领域中的人格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成为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主流,但是,综观这些研究,有代表性的结论并不多。,41,某些人格特质在体育锻炼中的改变,体育锻炼对自尊的影响,(1)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自我价值和其他重要的身体自我认知(如身体表象)。,(2)体育锻炼对不同性别人群的自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3)体育锻炼对低自尊者的效果更加明显。,(4)不同锻炼方式对自尊的影响有差异。,体育锻炼对人格影响的主要提示:,42,五、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参与体育锻炼的理由,归纳国内关于成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原因的研究,可以发现人们参与锻炼的原因极多,大致出于生理需要、审美需要、情感需要、交往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功利的需要、社会环境的需要和休闲娱乐的需要等。甚至还有人认为参与体育锻炼不需要理由,其动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43,不从事体育锻炼的理由,锻炼带来的好处如此之多,但仍然有很多人拒绝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他们通常所提出的理由是:“没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动机”。可以发现,在所有阻碍体育锻炼的因素中,很多都是个人可控制的因素。,44,退出体育锻炼的理由,许多人认为锻炼时间过长影响了工作和家务、家庭成员需要照顾、锻炼缺乏乐趣、去健身中心太费时间和金钱等原因是自己退出体育锻炼的原因,45,六、体育锻炼的成瘾行为,(一)什么是成瘾,通常狭义的成瘾是指个体强迫性地寻求药物和使用药物的行为,其生理和心理已产生对药物的强烈依赖。广义的成瘾则延伸到对一些行为的强迫性依赖,如病态赌博、疯狂购物、网络成瘾等。,46,(二)对锻炼成瘾的理解,锻炼成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或生理依赖。 Anshel (Anshel,1991)研究比较了锻炼成瘾者和非锻炼成瘾者的差异,发现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47,锻炼成瘾者锻炼后更难以休息,并产生更多的应激;,参加体育锻炼后体验到高度积极的情感 ;,当错过一次锻炼机会后产生高度的抑郁、焦虑和愤怒的情绪体验;,为完成某项锻炼计划倾向于忽视身体的不适、疼痛或伤病。,48,Glasser(1976)曾经提出积极的跑步成瘾的标准:,1体育锻炼是非竞争性的、个人选择的,每天从事一小时;,2体育锻炼只需很少的技能和精神努力;,3体育锻炼不依赖于他人,可最大限度地独立进行;,4锻炼者相信活动具有价值;,5锻炼者相信坚持活动会导致某种程度的提高;,6锻炼后不会带来自我贬低。,49,诊断锻炼依赖的标准(DeCoverly Veale, 1987),活动内容单一,锻炼活动有着其刻板的模式和固定的时间表;,把锻炼活动放在优先于其他活动的突出地位;,日益表现出对大运动量承受能力的提高;,有规律的锻炼活动一旦停止,就会表现出心境状态的紊乱;,一旦恢复运动,紊乱现象便减轻或消失;,主观感到自己非要运动不可;,不顾医务人员、家人、朋友和同事等的告诫,忽视身体的不良状况而继续从事锻炼活动;,为提高运动成绩或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减体重,并不惜节食。,50,总的来说,锻炼成瘾行为在各种运动项目中都有可能存在,就目前而言,还缺乏有效的测量工具对锻炼成瘾行为的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这也是造成这一领域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51,跑步高潮者自述1,最初的30分钟,纯粹是极大的痛苦那是周身的剧痛并伴随着人生观的危机。,30分钟一过,情况有所好转。双臂和双腿变得轻松和有节奏。疲劳消失并感到又恢复了力量。“我想,我今天要跑25英里。我要把研究预算金额加倍。我要就此找院长谈话而且再也不能容忍他含糊其辞”于是,开关一转,我由四挡转入了超速飞驰,有时候跑到第二个小时,灵光闪现的时刻到来了:周围的色彩明亮而美丽,水光鳞鳞,云飞如絮,而我那正在游泳的身体,仿佛飘离了地球。我的心灵深处被一种可爱的满足感所占据,思想毫无保留地向上冒出。我找到了自己将来的生活归宿。跑步的文献中说如果你每天跑6英里并坚持2个月,你将永远为之着迷。这句话我理解了。跑到610英里之间就可以体验到一种博大的视野和宇宙的宁静。,编引自Weinberg & Gould, 1999, p.363及Berger & McInman, 1993,52,跑步高潮者自述2,我跑第一步时就感到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轻快松弛。我的衬衫紧附着我的身体,我感到自己就像一付骨架在风洞中飞驰而下。我仿佛感到自己每英里都跑得飞快,就像说谎一样令人难以相信,就像换了一个别人从未听说过的躯体。我的头脑一如水晶般的清晰,以至于可以主持一项会谈。此时惟一的感觉就是节奏和心跳,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完善和自然距离、时间、动作浑然一体。那里只有我自己这种胶合剂,只有对双腿的模糊感觉,以及即将到来的黄昏。我不由得继续飞奔。我本可以不停地向前跑。可能,我已经经历了一个人生观的转变,但无论如何,它是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我来到路边,悲喜交加,失声而泣:喜的是自己生龙活虎;悲的是那种暂时性的模糊感觉,而且自己不可能将这种神奇的体验传授给任何人。,引自Weinberg & Gould, 1999, p.363,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