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史》课件第四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

上传人:考试不挂****2941... 文档编号:243000390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会学史》课件第四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社会学史》课件第四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社会学史》课件第四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第一节乡村建设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农村经济不良状态,政治背景:鸦片战争之后的历次救亡运动:太平天国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国民党政府的建立和共产党苏区的革命实践,在农村经济和政治双重危机以及两条道路争论的背景下,国民党统治区内不少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赞成中国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改造,认为这条路在中国走不通;一方面又不赞成或不敢主张采取共产党人激烈的革命方式,消灭农村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找到某种折中方式或第三条道路,以挽救农村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并以此为基础,挽救整个社会的危机,建立民主政治。通过国民新政治习惯的培养,让国民自主的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梁漱溟:“国家宪政要以地方自治为基础,从基础做起,就是从最基层开始做,搞乡村的自治,一村一乡的自治搞好了,宪政的基础也就有了。”,第二节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探索,一、梁漱溟的“中国文化失调与重建”,梁漱溟生平(,1893,1988,),广西桂林人,,1893,年出生于北京。主要著作有,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年)、,乡村建设理论,(,1936,年),梁漱溟倡导与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他所提出的“中国文化与重建理论”。,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他通过比较研究,认为现在东西方文化不是在同一个发展层次上,而是体现了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路向。,第一条路向,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发展为其根本精神。,第二条路向,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第三条路向,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梁漱溟由文化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到对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探讨:,一个社会的文化,要以其社会组织构造为骨干,而法制、礼俗最为重要,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结构,与西洋中古及近代社会皆有不同之处。西洋近代社会是个人本位的社会,阶级对立的社会,而传统的中国社会则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然而,自西洋文化进入以后,中国的这种“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传统社会组织结构被破坏了,但是也没有进入西方的“个人本位”与“阶级对立”的社会,而是陷入一种“旧辙已破,新轨未立”的境地,就是一种文化的失调,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混乱状态,社会问题重生。,这种文化的失调突出的表现于西洋“都市文明”对中国传统“乡村文明”的破坏上。,如何构建新的社会组织:,“中国如果有一个团体组织的出现,那就是一个中西具体事实的融合,可以说是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长处。,这个团体组织是一个伦理情谊的组织,而以人生向上为前进的目标(这两项很重要,西洋人亦将转变到这里来)。整个组织即是一个中国精神的团体组织,所以说是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长处。”,鉴于中国传统的“伦理本位”的组织结构在城市已被摧毁,构建新的社会组织必须从乡村入手。由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必须吸收西洋物质文化的长处,但中国应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即是从农村引发工业,以乡村为本而繁荣都市。若能走这条路,则乡村必然得救,中国必然得救。,梁漱溟认为以上构想实现所依靠的力量,在于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的合作。,“要研究的是他们以如何方式构合成一力量。那自然就是我们乡村运动这一条道了。”,二、晏阳初等人的“愚贫弱私论”,晏阳初(,1890,1990,),四川巴中人,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1923,年与陶行知、朱其慧、蔡元培等人在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任总干事。,1926,年开始在河北定县主持乡村改造实验工作,并因此而名闻遐迩。著有,平民教育概论,(,1928,)、,农村运动的使命,(,1935,年)、,十年来的中国,(,1937,年),晏阳初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他及平教会提出的“愚贫弱私论”。,针对以上四大病症,晏阳初及平教会提出实施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培养知识力,主要措施包括推广平民文学、平民艺术、农村戏剧三项,解决农民“愚”的问题;以生计教育培养生产力,包括农民生计训练,向他们传授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合作组织,改良动植物品种,提倡手工业和其他副业等,解决农民“穷”的问题;以卫生教育培植强健力,通过设立县级系统的卫生保健制度,普及卫生知识,养成卫生习惯,开展传染病防治等,解决农民“弱”的问题;以公民教育培植团结力,通过合作精神的教育和公民知识的传授,解决农民“私”的问题。,“愚”的问题是最基本的,因此,晏阳初等人特别强调“除文盲”的意义,提出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等三大教育方式,以适应“四大教育”的需要,其中“学校式教育”是主体,通过普遍设立平民学校来实行。,在晏阳初等人看来,近代以来所发生的历次自救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民族自救的目的,原因在于没有发现对大多数中国人的教育问题。这是一场新的自救运动,即“平民教育运动”,是一项全面的农村建设。,第三节乡村建设学派主持及影响下的社会改良实验,乡村建设是有关农村社会改良的实验,早在清朝末年,米迪刚等人就在其家乡河北定县翟城村从事过“村治”实验。,据国民政府内务部报告,到,1936,年全国大大小小的乡建中心有八百多个。(阎明,95,),以梁漱溟主持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实验及晏阳初主持的河北定县乡村建设实验最为有名。,一、梁漱溟主持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梁漱溟选择邹平实施乡村建设实验的过程。广东乡治讲习所,河南村治学院,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的目的在于“研究乡村自治及一切乡村建设问题,并培养乡村自治及乡村服务人才,以期指导本省乡村建设之完成。”,研究院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乡村建设研究部,每年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考,40,人,学习与研究乡村建设理论等课程,两年后分配到各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组织与指导工作。,第二部分为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该部的任务是招考初高中毕业生开办训练班,每县,10,20,名,学员花一年时间学习乡村建设理论、农业知识、农村自卫、精神陶炼及武术等科目,结业后,回到各县担任乡村建设的骨干。,第三部分即乡村建设实验区,选定邹平,后增加菏泽等。实验县县长、县政府隶属于研究院,其中县长由研究院提名,省政府任命。,邹平实验县县级组织即县政府,县长直辖“一室五科”,即秘书室及分管民政、武装、财政、交通通讯、教育等。,梁漱溟主持下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是以组织乡农学校为出发点的。乡农学校的成员,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乡村领袖,二是成年农民,三是研究院结业学生。开办过程为研究院结业学生到农村寻找当地精英组成乡农学校董事会负责具体事宜。,乡农学校教师一般由研究部结业学生担任,学校分为普通与高级两部,小学毕业入高级部。高级部课程注重史地和农村问题,比较一致,普通部课程有识字、音乐、唱歌、精神讲话等,不求一致。,后为改造乡村组织,而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在邹平实验县取消原来的乡公所和村公所,将原来的乡农学校改办为乡学和村学。几个村或十几个村有一乡学。,乡学设学董会,在各项工作中贯彻乡村建设宗旨,学长,学众,从组织结构看,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机构。,梁漱溟等取消乡村公所等自治组织而以乡学村学取而代之,并不是不要自治组织,而是要借助乡学村学训练乡下人对团体生活及公共事物的注意力及活动力,培养乡民的新政治习惯,锻炼乡村自治组织的能力。,尤其强调应符合中国的传统伦理精神。从情谊出发,以对方为重,在传统“五伦”上加上个人对团体与团体对个人一伦。,乡学村学除开培养新政治习惯与团体合作精神以外,也推行了一些具体的社会改良工作和农业科技教育。,梁漱溟以“团体组织、科学技术”八个字来概括他在邹平所展开的乡村建设工作。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吸收西洋文化科学技术的长处。,梁漱溟强调乡村建设运动与农民革命运动不同,理由如下,(阎明,94,),1,、中国社会散漫和平的特质。斗不出结果来,要正面缓慢的培养团结合作。,2,、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即从外引发而不是内部自发。处于无序状态,需要建设秩序而不是破坏。,3,、改造中国手段的特殊性。中国问题的解决不在于消灭不平等,而在于民族解放,社会改造。,二、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建设实验,晏阳初主持的定县乡村建设一般称作平民教育实验,后来材发展成整体的乡村建设计划。,1926,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确定定县翟城村为实验区(米迪刚的基础),,1930,年,向全县推广,建立定县实验区。,平教会依据“愚穷弱私”理论,工作的进行分为调查、研究、实验、表演与推行五个步骤。,P109,曾经订立十年计划和六年计划。,定县实验一方面提倡设立各种平民学校,一方面对原有的乡村小学加以改造,结合平民教育。(阎明,92,)如过新年“化私为公”会。,定县的平民学校不代行乡村行政组织的职能。,三、邹平、定县乡村建设实验影响下的全国性乡村建设实验事业,第四节乡村建设学派的局限与贡献,一、乡村建设学派的局限,从,2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乡村建设实验,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基本上结束了。实际上在此之前,乡村建设实验早已困难重重。,晏阳初:第一是人才问题,第二是经费问题,第三是社会环境问题,第四是时间问题。,梁漱溟:一是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府;二是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陈序经等:乡村建设的宣传工作多于实际工作;各地乡村建设实验机构庞大,工作人员众多,本来是救济乡村,结果变成救济工作人员了。,马克思主义:忽视“愚穷弱私”背后的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剥削;伦理本位和职业分立否定阶级区分;乡村建设不能脱离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独立进行。,知识分子自身的局限性。,P113,二、乡村建设学派的贡献,孙本文:第一,认定农村为我国社会的基本,欲从改进农村下手,以改进整个社会;第二,他们确实在农村中不畏艰苦为农民谋福利。,1,、乡村建设学派的工作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但在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农村人才,传授和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村合作及其他公益事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2,、知识分子结合农村精神可嘉,动机纯洁,理想主义是不可少的。,3,、引起社会学界争论推动中国社会学研究事业。,4,、社会改良的失败呼唤革命。,个人观点:,改良和革命只是方式不同,目的一致,手段互补,各有优劣,相互沟通为中华民族出路。,附:有关乡建的其他观点阎明(,99,),乡建工作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认为乡村建设工作是唯一至高无上的救国事业。,具体的批评:,乡建工作过于肤浅。,有些工作如抵御外力,整理田赋,改革地权,垦荒殖边,修缮水利及道路等,绝不是单独一县一村所能完成的,必须由中央政府通盘筹划,并督促地方官民进行。,重农轻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绝对闭关自守,回避走工业化的道路。,定县的工作是美国的金元铸成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乡建派的根本问题是不反帝反封建。对此梁漱溟辩称,他们并不是不反帝反封建,他不同意“以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类公式范畴,加于中国社会史上。”中国此刻的问题不在于阶级间的不平等,而在于缺乏秩序。因此,关键是要使社会从散漫趋于联系,从矛盾转向协调;使社会凝聚于一共同意志;使社会真正有力量。,个人观点:,关键问题在于中国的农业基础上如何发展工业,传统与现代如何沟通共存。,改良与革命的实质:如何让国家和社会都有力量,两种力量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对立。革命是使国家力量强大,改良是要使社会力量强大,两者如何沟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