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七三大古代文明区域课件

上传人:尘*** 文档编号:24299859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题七三大古代文明区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主题七三大古代文明区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主题七三大古代文明区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一、,基本记忆史实,儒家学说的发展,1,、春秋儒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后成为显学;,政治思想,仁、礼;,教育成就,开办私学;,孔子编订古籍 (,诗,书,春秋,),2,、儒家思想的特点:,3,、战国儒家,孟子,政治思想:继承了“仁”学说;人性本善;仁政,民贵君轻,一、,基本记忆史实,5,、秦汉治国方略的变化,秦的暴政和焚书坑儒,法家严刑峻法,汉初,休养生息;黄老之术,无为之治,汉武帝,有为,从“黄老”到“独尊儒术”,6,、西汉儒学,董仲舒(官方哲学)(,举贤良对策,),a,、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说,背景:顺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地位: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二、,基本理解要求,1,、春秋战国的背景(经济和阶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和发展;政治制度:封建地主阶级专政;思想文化:百家争鸣。),2,、如何评价孔子?,3,、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文化繁荣的因素)“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百家争鸣”到此结束的原因。,5,、为什么儒学成为战国显学?,6,、思想与政治的关系,7,、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文化现象?,8,、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独尊儒术”的建议,分析说明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汉地位不同的原因。并指出儒学地位变化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三、能力拓展要求,荀子思想,:,a,、唯物主义,人定胜天,b,、人性恶,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是否矛盾?,儒家中心思想始终还是一个“人道思想”,如何看待“焚书坑儒”政策,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文化现象?,综合各家学说;(成功的重要原因),教育考试选官的结合,使儒家思想渗透社会各方面;,政治与儒学的结合,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延续了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皇权(政治)干预思想学术。,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独尊儒术”的建议,分析说明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汉地位不同的原因。并指出儒学地位变化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为贵”“君为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保护农业生产。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战功纷争的局面下,靠仁政不能实现统一。儒学被冷落是因为其政治主张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秦朝时,儒生们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对立面,因此遭到镇压,儒学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时,董仲舒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儒家学说增添了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内容,使儒家学说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为封建专制集权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提出了思想统一的方案,因此才获得独尊的地位。,特征,:,思想文化必须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生存发展。,第,2,课 国家政治,一、,基本记忆史实,1,、政治,(,1,)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西周分封制:诸侯世袭,各行其政,臣属周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朝代,特点(皇帝专权,/,地方听命与中央),措施(皇帝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郡县制)(具体内容需记忆),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为三省六部制(具体内容)元:行政中枢转到中书省,明,:,废中书,设内阁,清:军机处,一、,基本记忆史实,(,2,)、地方行政制度:,秦;汉;唐;元,明清,(,3,)、监察机构:西汉刺史;唐:御史和节度使,(,4,)、官吏选拔制度:,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到清科举制,,1905,年废除,2,、经济:分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国家管理,-,以,户籍征收租、赋、税,经济政策,以农为本(具体内容),3,、法律(复习法系),二、理解和拓展要求,1,、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促进华夏族的发展,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我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不断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分散臣权,加强皇权;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4,、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与评价,5,、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及重农抑商政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进步,(,早中期,),有利于维护封建制度,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民族融合。,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聚集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的作用,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消极(晚期),经济上,,明朝中期以后实行闭关锁国、对商业收重税,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政治上,,统治者用自上而下的一整套国家机构统治人民、镇压人民,明清中后期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上,,明清中后期八股取士、文字狱的专制统治使读书人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了科学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进步,阻滞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表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日趋反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与评价,利,在于: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门阀;扩大官吏来源(庶族地主参政);把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提高官员素质;把选才和任官的权利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利于政局稳定,;,利于唐诗发展,促进文学繁荣。,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及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一直奉行的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策。,它,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的典范。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上是维护封建的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失去了初期的进步性,。,第,4,课儒家文明的传播,一、,基本记忆史实,1,、主要地区:朝鲜、日本,2,、主要内容:,A,、文化上:,传播途径重要途径:汉字教育、儒学教育,具体内容:,儒学教育机构,尊孔、社会基本伦理道德 、,科举(朝鲜儒学选官)、官学(日本),一、,基本记忆史实,B,、政治上:集权政治,朝鲜:,7,世纪,新罗仿唐建立中央集权体制;,15,世纪,仿大明律编成,经国大典,日本:,79,世纪的遣唐使;,7,世纪中圣德太子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大化改新,C,、经济上:农业经济,3,、儒家文明与现代化,(,考点,),日本:模仿,形成本国特色文化,近现代将儒家文化与西方科技、新式学校教育的结合,二、,基本理解要求,1,、儒家文明传播的历史原因,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中华文明的成熟与先进(文明的辐射);农业文明的共同特征(经济、政治制度),2,、以国家为主题整理这一课,3,、今天我们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文化之间寻找结合点?,(,考点,),三、能力拓展要求,1,、,唐朝文化圈形成的社会原因、影响、给我们的启示,2,、,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唐朝文化圈形成的社会原因、影响、给我们的启示,原因:,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对亚洲、世界的经济、文化的重大贡献。,启示:,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遣唐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贸易往来;出现一批中日友好往来的使者,(,鉴真、晁衡,),第,5,课 基督教会,一、,基本记忆史实,1,、基督教产生的时间,地点(产生和中心),典籍,2,、罗马帝国时的基督宗教,(,1,)初期被镇压,(,2,),313,年,君士坦丁一世颁布,米兰敕令,,初步奠定基督宗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史上的转折点),(,3,),392,年,狄奥多西一世承认基督宗教为国教,2,、法兰克王国时基督宗教,496,年,克洛维接受洗礼。,511,年,法兰克王国居民,信仰基督宗教,3,、查理曼帝国时基督宗教:查理大帝,4,、基督宗教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5,、基督教的两次大分裂(高一内容),二、,基本理解要求,1,、基督宗教地位变化的原因:,A,、镇压无效,基督教仍得到广泛传播;,B,、一些富人、官吏也纷纷加入教会,并且逐渐占据了教会的主要职位;,C,、基督教教义中提倡驯服、忍耐和阶级调和,具有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2,、比较基督宗教的传播与中国儒学的发展有什么相同点,从中总结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第,6,课 西欧中世纪社会,一、,基本记忆史实,1,、概述:,时间:,5-15,世纪,政治:教权与王权并存的二元政治结构,经济:庄园经济,,11,世纪兴起工商业城市,文化:基督教会垄断具有明显的神学色彩,2,、教权与王权的关系:利用与斗争主要事件:,利用:,A“,丕平献土”,形成教皇国;,B,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形成神圣罗马帝国,斗争:格利高里七世和亨利四世斗争: “卡诺莎城堡请罪”;,妥协:“沃姆斯宗教协定”,3,、二元政治结构的形成,神权与政权的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