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水稻综合生产技术-(minimizer)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2509491 上传时间:2024-08-26 格式:PPT 页数:154 大小:9.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淮地区水稻综合生产技术-(minimizer)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江淮地区水稻综合生产技术-(minimizer)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江淮地区水稻综合生产技术-(minimizer)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江淮地区水稻综合生产技术 (PPTminimizer),江淮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 气候条件极为复杂,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旱涝并存、以旱为主;穗期易遇高温热害;后期易遇台风等多种异常气候。,中低产田比例高、面积大,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近二三十年土壤培肥严重不足,加重了持续增产的难度。,江淮分水岭地区,农田水利条件差,旱涝保收的中高产田少。,(二)影响江淮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灾害因素,干旱,瘠薄,抛荒,(三)影响产量的主要技术障碍因素,1、温光资源利用不充分。以杂交中籼稻为主体,早播早栽早熟;,2,、栽培技术粗放。秧苗素质弱,基本苗不足导致有效穗不足;肥水管理不合理,成穗率低。,3、直播、抛秧等轻简技术应用过度化,配套技术研究和应用滞后。,4、病虫害逐年加重,尤其是病害;虫情病相发生变化,以前的次要病害变为主要病害。,秧苗素质差,带蘖少,加之栽插密度过稀,导致最终穗数严重不足.安徽大面积杂交稻,亩穗数一般只有1315万,较高产要求少24万。,同一品种在相近生产水平下由亩栽1万穴增加到1.5万穴,单产可提高80100 kg,可实现由低产(500kg/亩)到中产(600 kg/亩)的突破。,调 查,密度范围,(万穴),平均穴数,(万),平均亩穗数(万),每穗,实粒数,产量,(公斤/亩),品种,田块数,丰两优1号,4,0.81.1,1.05,13.9,140.6,465.2,5,1.111.3,1.24,14.4,144.1,493.9,5,1.311.5,1.41,15.8,139.4,524.3,4,1.511.8,1.62,16.6,143.8,568.1,两优6326,5,0.81.1,0.98,14.2,148.7,502.8,6,1.111.3,1.19,14.9,147.6,523.3,4,1.311.5,1.37,16.6,147.2,581.5,4,1.511.8,1.55,17.2,150.0,614.2,大面积施肥还是采用“一头轰法”或者重施促蘖氮肥,不施穗肥或穗肥施用量不足,致使群体穗数不足,穗型偏小,导致杂交中籼水稻大穗优势难以发挥;后期早衰,结实率徘徊(8085),籽粒充实度不高,特别是二次灌浆的弱势粒的充实度低下,进一步影响杂交中籼水稻大穗、重穗的超高产特性的表达。,栽培途径,亩穗数,(万),每穗,粒数,颖花量,(万/亩),结实,率(%),千粒,重(g),理论亩,产(kg),实际亩,产(kg),补偿栽培,16.48,210.7,3472.3,89.5,27.7,860.8,772.5 a,一般高产栽培,17.48,194.3,3396.4,86.2,27.6,808.0,715.5 b,常规生产 (ck),16.20,198.6,3217.3,83.8,27.4,738.7,654.0 c,二、江淮水稻综合生产技术,针对安徽江淮稻区生产实际,研究总结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水稻三大生产技术体系:,1、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2、避灾减灾生产技术,3、轻简节本高效生产技术,(一)高产增产技术,主攻单产永恒的主题,主攻单产的技术途径:,1、调结构,品种结构,早、中 迟熟,籼稻 粳稻,中质 优质,熟制结构,油稻,江淮南部,麦稻,江淮北部,肥稻再生稻,丘岗缺水易旱地区,2、因目标产量定增产技术策略,低产 中产,主攻穗数,500 600kg,移栽/抛栽/机插/直播,主攻单产的技术途径:,中产 高产,保证穗数/兼顾粒数,600 700kg,移栽/抛栽/机插,高产 超高产,确保总颖花量/兼顾充实度,700kg,以上,移栽/机插,群体颖花量,多年的研究和高产实践表明,一般中籼稻亩产500kg 需要2500万的颖花量,亩产600kg需2700万以上的颖花量;亩产650kg需3000万的颖花量量;亩产700kg颖花量需3200万的颖花量;亩产750kg颖花量需3400万以上。,(1)高产需要较高的群体颖花量,不同产量产量水平与群体颖花量的关系,高产群体高颖花量主要来自大穗的贡献,综合各地高产的平均结果回归分析表明,在颖花量构成的两个因素中,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与总颖花量呈弱的负相关(,r,=-0.334),而每穗粒数与总颖花量极显著正相关(,r,=0.967*)。两者对总颖花量的扩增的净贡献率分别为-10.3%和110.2%,这说明对于籼型杂交稻培育大穗是扩大库容量的主要途径,而增穗并不能扩增群体总颖花量。,(引自吴文革,中国农业科学,2007,40(2),穗型大小主要决定于二次枝梗数,88S/1128单穗枝梗数与总粒数关系,超高田(750kg)的亩颖花量比高产田,(650kg),高8.5%,而结实率、千粒重不仅不下降反而稳步提高,分别为增加1.8个百分点和0.4g。最终产量高出对照12.5%。,(2)在足量库容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结实率与充实度,研究和高产实践表明,在提高群体颖花量的同时必须还要保持正常的结实率与千粒重才有可能稳定实现超高产。,产量水平,有效穗数,(万/亩),穗粒数(粒),群体颖花量,(万/亩),结实率(%),千粒重(g),理论产量,(kg/亩),实产,(kg/亩),750,(n=4),16.64,197.7,3289.7,91.6,29.0,874.5,743.3,700,(n=8),16.28,195.1,3176.2,89.9,28.7,816.4,693.9,650,(n=6),15.62,194.1,3031.8,89.8,28.6,777.2,660.7,600,(n=14),14.89,187.6,2793.4,89.3,28.6,714.4,607.2,550,(n=7),14.53,184.2,2676.4,86.6,28.5,661.5,562.3,由目前大面积的一般产量,高产:,重点是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由高产,超高产:,重点是,在保证适度有效穗增大穗型,提高群体颖花量,同时,稳定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3、亩产700kg以上的关键技术环节,品种选择:,生育期适中偏长、穗粒兼顾、耐肥抗倒,主攻单产的技术集成:,种植方式:,育秧移栽、盘育机插,育秧方式:,旱育秧,播栽期:,适期早播、适龄移栽,优化配置:,行距8-9寸,株距4-5寸,亩栽1.5-1.7万穴,基本苗68万,肥料运筹:,籼稻亩施纯N15-17kg,P,2,O,5,5-7kg,K,2,O10-12kg;粳稻亩施纯N16-18kg,P,2,O,5,5-7kg,K,2,O10-12kg。重点是增施穗粒肥,单季稻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73或64.,科学水管:,浅水湿润间歇灌溉,超前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后期防断水过早。,病虫综合防治:,稻曲病防治时期的定量化:破口前10-15天(2009年大面积成功应用)。,不同生育阶段的物质积累量与稻谷产量的关系,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总颖花,(万/亩),颖花/叶,(cm,2,),粒叶比,茎蘖成穗率(%),结实率(%),收获指数,g/cm,2,95,7580,30003500,0.60.7,1617,75,85,0.5,亩产750kg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实现亩产750kg的超高产目标,必须在培育壮秧、合理栽插密度的前提下,通过水肥精确定量调控,使茎蘖成穗率达到75%以上,每亩总颖花数达到32003500万朵,结实率85%以上,有效叶面积率95%以上,高效叶面积率达75%80%,群体质量指标和不同生育阶段的动态指标如下表所示:,不同生育阶段的物质积累量与稻谷产量的关系,项 目,移栽够苗,够苗拔节,拔节孕穗,孕穗抽穗,抽穗成熟,群体生产率,CGR(g/m,2,/d),2325,2023,1815,1517,1214,净同化率,NAR(g/m,2,/d),1.5,3.5,6.0,5.5,4.0,群体叶面积指数(LAI),0.5,3.5,3.5,5.5,5.5,7.5,7.5,7.0,7.0,4.0,群体茎蘖数,(万/亩),68,16,18,2426,1718,群体干物质积累量(kg/亩),150,150,250350,100150,450500,亩产750kg水稻群体质量动态指标,(二)避灾减灾稳产生产技术,1、高温热害的预防,双向调整播期 以避高温为主,兼避旱,鉴定、选筛、推荐耐热性强的品种/组合,应急减灾措施,水管,肥调,补救-再生稻,(二)避灾减灾稳产生产技术,2、旱灾的预防与补救,江淮丘陵旱区:,江淮分水岭地区常易出现“等水栽秧”现象 重点是实行旱育秧超稀播、长秧龄大苗迟栽;早中稻直播的可采取旱播种湿润管理方式,改革整地方式:,旱耕旱整,灌水平田,应急避旱:,两保深蓄,节水栽培,旱稻旱种,旱育秧,节省秧田用水,浅水间歇灌溉,水稻旱作,(三)轻简高效生产技术,1、不同栽培方式的评价,盘育抛栽:,秧龄25天以内,秧龄弹性小;光热资源利用优于直播而逊于育秧手栽,需要专用秧盘。,旱育无盘抛栽:,秧龄可延长至30天以上,秧龄弹性优于盘育抛栽,素质好,亦可应用旱育保姆但无专用育秧盘,机插:,栽插密度质量有保障,省工省力效率高。,对秧苗有特殊要求,秧龄控制严,播种期推迟;群体有序度等同手栽,育秧是关键、技术要求高,直播:,无育秧环节,但茬口、生育期限制大,,2、轻简栽培技术的选择,盘育抛栽:,光热资源利用不充分,产量一般,比较省工,一般栽培可选用。,旱育无盘抛栽:,产量有保证,但不适宜超高产栽培;省工节本;是目前江淮可推广的轻简栽培技术模式,机插:,有利于培育高产、超高产群体,但对育秧、整地要求高,虽然节力省工,但插秧机及配套(包括机耕路)的投入高;是发展方向性技术,直播:,产量低,光热条件好的小部分地区有限应用,3、杂交中籼机插亩产650kg以上的关键技术环节,品种选择:,生育期适中偏长、穗粒兼顾、耐肥抗倒,壮秧的标准及培育:,亩大田预先用0.75kg旱育壮秧剂培肥90kg的营养土和10kg盖籽素土,培育18盘旱育秧,每盘播种75g左右,每cm,2,成苗1.2-1.5棵,秧龄20-25天.,播栽期:,据让茬期计算秧龄、确定育秧时间;及时旋耕、平田、沉实,合理群体起点,优化栽插规格:,行距30cm,株距株距13.1cm,亩插1.7万穴左右,每穴2苗,这样既有利于降低漏插率,提高均匀度,又有一个合理的合理群体起点,以塑造平衡的群体;而且将每穴苗数控制在3苗以内,可以避免个体与群体的不平衡。,肥料运筹:,本田总施纯氮应掌握在14kg17kg/亩左右,其中基肥占4050%,栽后57天和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2.5个叶龄内完成两次分蘖肥的施用,其用量占总施肥量的1020%,穗肥占3040%;在穗肥中拔节壮秆肥占50%,强花壮籽肥占50%。,科学水管:,栽前沉淀泥浆,薄水栽插;立苗后,保持浅水层,以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促进分蘖;当田间群体茎蘖达预期穗数的80%时烤田,将高峰苗控制在预计穗数的1.4倍以内,减数分蘖期至抽穗期实行间歇灌溉。,降低漏插,提高均匀度:,落谷密度适宜(1.82.4粒/cm,2,),确保每cm,2,成苗1.5,左右;适龄根系盘结力适度(3.5 kg,5.5kg),;均匀度达80以上,谢 谢,!,水稻病虫害发生动态分析,张 跃 进,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0.5 合肥,主要内容,发生危害概况,近年发生情况,今年发生趋势,主要防控措施,一、水稻病虫害总体发生危害概况,发生种类多,。全国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达100多种。其中:病害40余种,虫害60余种。,发生范围广,。水稻主要病虫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螟虫等在全国各水稻产区普遍发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两迁”害虫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常年发生;条纹叶枯病在长江下游稻区发生严重,并逐年向其他稻区蔓延;黑条矮缩病和南方黑条矮缩病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稻区新近发生,并呈加重流行趋势。,暴发频率高,。各水稻产区每年至少二种以上病虫害爆发或流行。,危害程度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正常生产状态下,如果全生长期不防治病虫害,产量损失40%-100%。,防控难度大,。水稻病虫害发生期长,从播种后的秧田苗期至大田收获期,全程都可能遭受病虫危害,水稻封行后,大大增加了防控难度。,1、稻瘟病造成的毁灭性灾害,2、灯光诱集的稻飞虱,3、南京街头发生的稻飞虱实况,4、2006年上海市街道呈现的褐飞虱,5、2007年西南稻区稻飞虱落地成灾实况,6、施药防治后留在田间的稻飞虱虫体,7、稻飞虱危害水稻造成的“黄塘”,8、稻飞虱在水稻基部危害实况,9、稻飞虱危害造成的稻田“冒穿”,10、稻纵卷叶螟造成的危害状,11、水稻螟虫危害状,13、水稻二化螟虫造成的灾害,14、2009年海南东方水稻病毒病田间实况,15、2009年海南东方水稻病毒病田间实况,二、近年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发生频繁,暴发频率增加,稻瘟病等流行性病害流行范围广,重发频率高,水稻螟虫等钻蛀性害虫持续高位发生态势,水稻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等偶发或次要病虫害显著上升,局部危害损失严重,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危害的威胁加剧,1. 稻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每年发生面积4亿亩次左右,比前十年增加近60%。,迁入早、峰次多,迁入量大。,为害期延长,主害代次增多。,发生范围扩大,面积增加。,暴发频率上升,危害程度加重。,大量成虫集中迁入造成局部落地成灾危害,。,稻飞虱发生面积及区域变化情况,年代,发生面积 (百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比率,主要发生区域,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2-3,5-8%,长江中下游部分稻区,二十世纪70年代,8-10,20-30%,长江中下游、西南部分稻区,二十世纪80年代,13-15,40-50%,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二十世纪90年代,16.9,53%,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大部稻区,2000年以来,17.4,57%,黄河灌区及其以南大部稻区,稻飞虱重发频率统计,年代,偏重及其以上发生年份,重发频率,1960s,很少见到报道, 10%,1970s,1974, 1975,20%,1980s,1980,1982,1983,1985,1987,1988,60%,1990s,除 1992和1994年,80%,2000s,所有年份,100%,2. 稻纵卷叶螟,江南、长江中下游、西南和东北的部分区域连年重发生。,峰次增加,主迁峰提前。,发生范围扩大,面积增加。,2003年全国性暴发以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年发生面积3亿亩次以上。表现,田间世代重叠严重,为害时间拉长。,3. 水稻螟虫,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上升,2000年以来,年发生面积稳定在3亿亩以上。,江南稻区虫源基数持续偏高,发生严重;,长江中下游、江淮稻区有所下降,但仍保持重发态势;,华南和西南北部、东北稻区上升迅速。,4. 稻瘟病,年发生面积6000-8000万亩,较二十世纪90年代增加10%以上;,西南、东北、华南北部以及长江中游局部稻区发生较为普遍,流行风险较大,江南、长江流域、江淮大部稻区发生较轻,但流行威胁依然存在。,5.水稻纹枯病,纹枯病大部稻区偏重发生,年发生面积仍维持在2亿亩以上,东北稻区上升明显,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稻区发生较重,6. 条纹叶枯病,长江中下游稻区因传毒介质灰飞虱虫量大、带毒率高,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流行,年发生面积达2500-3000万亩,特别是江苏,近年流行严重,东北、华北稻区上升明显,7、稻曲病,水稻品种高产优质化,穗期生长阶段拉长,抽穗扬花期遇遇雨及低温、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等,导致部分地区、部分品种稻曲病发生较重。,近年全国年发生面积约5000万亩。,三、2010年水稻病虫害发生趋势,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已进入新一轮暴发周期,严重发生将持续一段时间,水稻螟虫在江南、长江中游将继续维持大发生态势,东北稻区发生面积、为害程度呈进一步扩大、加重趋势,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范围呈扩大趋势,纹枯病将维持现有偏重发生水平,稻瘟病在东北、西南稻区流行风险增加,1、当前水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发生动态,“两迁”害虫受多次强降雨影响,始见时间提前 、迁入峰次频繁、诱集虫量偏高,水稻螟虫越冬基数高,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越冬代成虫发生期比去年推迟3-8天,稻瘟病、稻纹枯病和水稻病毒病等在早稻产区已经零星发生,2、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实况,始见时间提前,华南、西南和江南南部稻区稻飞虱灯下始见期比去年普遍前移5-10天,云南南部边境沿县和福建永定等地分别提前15-20天和30天。稻纵卷叶螟始见期较去年略有提前。,迁入峰次频繁,稻飞虱在华南和西南的南部稻区累计出现3-5个明显迁入高峰,云南南部局部超过10次;进入5月上旬,上述稻区连续出现两个单灯诱虫量百头以上的突增峰,近期仍有虫源不断迁入。,诱集虫量偏高,截至目前,稻飞虱在华南南部稻区单灯累计诱虫量一般为1000-2000头,为去年同期1-2倍;云南南部近期灯下诱虫急剧增加,单灯诱虫过千头的情况屡次出现,江城4月下旬高峰日单灯诱虫72793头,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稻纵卷叶螟在广西和贵州等地近期出现亩蛾量1000头以上的蛾高峰,局部最高过万头。,3、当前水稻螟虫发生情况,据19省(区、市)308个县(市)病虫测报站3月下旬至4月上旬冬后螟虫基数调查,今年二化螟冬后活虫数仍然偏高。江南、长江中游、东北稻区和西南中北部、长江中下游稻区的冬后亩活虫数分别为3000-4000头和1000-2000头,满足偏重以上程发生的虫源基数条件;今年二化螟的越冬代蛾高峰期没有延续前几年连年提前的势头,比去年推迟3-8天。,4、当前水稻病害发生情况,由于今年早稻栽插期普遍推迟,目前稻瘟病、稻纹枯病和水稻病毒病在田间的侵害症状并不明显,仅在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的早稻上零星发生,但伴随水稻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逐步适宜,田间菌源充足的田块中稻株受害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5、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水稻“两迁”害虫大范围重发危害的格局仍将持续,水稻螟虫总体偏重发生,但大面积成灾可能性不大,水稻纹枯病高级别、大范围的流行态势依旧,稻瘟病在西南等部分老病区和感病品种上存在高流行风险,稻曲病在长江中游及江南单季稻区持续加重,水稻病毒病迅速抬头,对水稻生产潜在威胁巨大,(1)稻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长江以南大部稻区偏重至大发生,预计今年全国发生面积4.1亿亩(次)。,(2)稻纵卷叶螟,在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西南东部和华南部分稻区呈偏重及以上程度发生,预计今年全国发生面积3.3亿亩(次)。,(3)二化螟,在长江中游大发生,江南、西南中北部和东北部分稻区偏重发生,预计今年全国发生面积2.3亿亩(次)。,(4)三化螟,在华南和江南等稻区偏轻发生,预计今年全国发生面积4000万亩次。,(5)稻瘟病,在西南、江南、华南和东北部分稻区中等发生,预计今年全国发生面积8000万亩,破口前后如遇连日阴雨天气,东北、西南的部分老病区和感病品种大流行的风险较高。,(6)水稻纹枯病,在华南、江南、长江流域、江淮稻区及东北和西南的部分稻区偏重至大发生,预计全国发生面积2.5-3.0亿亩。,(7)稻曲病,长江中游及江南部分稻区单季稻稻曲病发生面积增加,程度加重,局部地区损失较重,预计今年全国发生面积6000万亩,(8)水稻条纹叶枯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及北方部分稻区中等至偏重发生,预计今年全国发生面积1000-1500万亩,(9)水稻黑条矮缩病,灰飞虱传毒的水稻病毒病,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预计在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发生面积1000-1200万亩,(10)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2009年该病在越南北部及我国华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多个省发生并局部造成稻谷损失,主要发生区域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等。,(10)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白背飞虱传毒的水稻病毒病,今年海南、广东、广西冬种水稻、早稻田已出现感病稻株,检测华南稻区春季灯下白背飞虱带毒率结果,3月5%左右,4月中下旬达11%。,随着白背飞虱的不断往东部稻区迁飞,南方黑条矮缩病具有加重发生危害的潜在威胁。,预计今年在华南、江南和长江流域等稻区的发生面积500-1000万亩,四、主要防控措施,农业防治。,采取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栽培技术措施,如轮作、翻耕、壮苗等措施,对防控病虫害的效果显著。但近年推广的免耕抛秧、机收等,确实为水稻病虫害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抗病虫育种。,推广应用抗病虫品种,是病虫害防控的首要选择。特别是防控稻瘟病、水稻病毒病等病害,抗性品种的防病效果更加显著。但目前争论较大的转BT基因防治螟虫水稻品种,还需要科学数据支撑,包括螟虫控制后其他害虫是否猖獗、消费者长期食用后的安全性等问题。,物理防治。,多数水稻害虫具有飞行能力和趋光、色、化等习性,根据其习性实施物理防治方法,效果显著。古往今来的“点灯灭螟”方法,就是长盛不衰的物理防治方法。,四、主要防控措施,生物防治。,水稻病虫害应用生物防治的面积是最大的,应用BT制剂防治螟虫、井岗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已经多年,面积较大,稻田蜘蛛等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也明显。,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确保水稻产量最后防线,至少在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前,还是必须实施的主要手段。但也不要“谈药色变”,只要采取正确的施药方法,完全按照安全间隔期收获,其产品是安全的。,谢谢 !,谢谢 !,超级杂交稻品种选择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简述,马国辉 博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 言,1、目前水稻生产上超高产产量差距的问题,100 %,13.7%,24.2%,45.4%,超级杂交稻高产潜力与现实产量的差距,近10年湖南水稻单产水平(Kg/亩),早稻 358.1kg/亩,晚稻 419.0kg/亩,晚稻 超高产:766kg/亩,早稻 超高产:620.1kg/亩,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800,中稻平均单产 7.05 t/ha,产量差距,:,4.95t/ha,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潜力,我国现有超级杂交稻品种(籼型),认定年份,类型,品种名称,2005年,三系,天优998、D优527、协优527、优162、优7号、优602、丰优299、金优299、优084、协优9308、国稻1号、国稻3号、中浙优1号、优明86、特优航1号、优航1号、优7954、优98,两系,准两优527、两优培九,2006年,三系,天优122、一丰8号、金优527、D优202、Q优6号,两系,Y优1号、株两优819、两优287、培杂泰丰、新两优6号,2007年,三系,内2优6号、淦鑫688、优航2号,两系,新两优6380、丰两优4号,2009年,三系,洛优8号、荣优3号、金优458、春光1号,两系,扬两优6号、陆两优819、丰两优香一号,一、超级杂交稻品种选择与技术要点,超级杂交稻示范组合,Y,两优,1,号,Y,两优,2,号,两优,1128,双两优,1,号,广占,63S/1128,D,两优,15,D,两优,29,P88S/747,Y,两优,3128,种植,地区,生育期,(天),株高,(cm),产量性状,抗性,平均亩产,(kg),华南双季早稻种植,133.2,114.7,有效穗18.5万/亩,穗长23.6cm,总粒数133.3粒/穗,结实率82.2%,千粒重26.0g,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抗性频率56.7%;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5级。,499.3,(06年区试),508.4,(07年区试),486.1,(07年生产试验),长江中下游一季中稻种植,133.5,120.7,有效穗16.7万/亩,穗长26.3cm,总粒数163.9粒/穗,结实率81.0%,千粒重26.6g。,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抗性频率90%;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552.3,(05年区试),573.4,(06年区试),555.5,(07年生产试验),注:华南地区对照为优128,长江中下游对照为优838,Y两优1号,品种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株型紧凑,叶色浓绿,Y两优1号,两优0293,Varieties,Highest yield,(t/ha),Purity N applied,(kg/ha),Wujin,9728,8.98,375.0,9746,11.32,300.0,Wuxianggen,14,8.93,300.0,Xieyou,9019,8.90,300.0,Liangyou 293,12.14,231.0,Liangyoupeijiu,12.26,255.0,Y两优1号栽培技术要点,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病虫,防治,适时移栽,早稻:每亩栽插1.5万2.0万穴、基本苗78万。,中稻:每亩栽插1.1万1.3万穴、基本苗67万,适时早播,,培育壮秧;,秧田播种量:1215kg/亩,大田用种量:1.5kg/亩,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中等偏上肥力下栽培,以基肥、有机肥为主,施肥“前重、后看、早追”,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采用干湿灌溉,断水不宜过早,结论:,基部1、2节节间总长度在,56 cm,的超级杂交稻的抗倒伏性最强, 形态差异与超级杂交稻抗倒性能的关系,1),超级杂交稻抗倒伏特性研究,品 种,倒6节间,倒5节间,倒4节间,倒3节间,倒2节间,倒1节间,株高,杂 交 中 稻,Y优1号,1.77,5.28,12.97,20.88,22.34,36.52,129.87,准两优527,2.82,7.78,13.45,19.57,22.07,36.32,137.48,D优527,2.71,8.36,12.69,18.94,22.31,36.61,128.52,两优培九,1.62,5.20,11.64,19.74,21.67,36.43,130.41,88S/0293,1.77,4.51,10.67,18.76,22.37,35.28,129.28,P/E32,1.65,4.14,9.43,16.69,21.37,38.34,131.60,88S/1128,1.29,4.06,10.79,19.27,23.99,35.28,138.47,杂交中稻不同组合节间形态结构比较(单位:cm),HS:齐穗期MS:乳熟期WS:蜡熟期RS:成熟期,结论:,1,、氮磷钾三因素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影响次序是:氮钾磷。,2,、氮、磷、钾的最佳比例为,10.4,0.70.9,1.2,。,2)超级杂交稻营养特性:,NPK配比及最佳施用量研究(以Y两优1号为例),氮肥:0、6、12、18kg/亩;磷肥:0、3、6、9kg/亩钾肥:0、6、12、18kg/亩。,结论: 1、N180为产量高峰转折点。,2、高氮与低氮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平原地区连续两年在试验小区获得的最高单产为11.98t/ha和12.03t/ha,编码值,施N(纯量),施P,2,O,5,施K,2,O,次数,频数,(%),次数,频数,(%),次数,频数,(%),0,1,8.3,4,32.4,2,16.7,1,2,16.6,1,8.3,2,16.7,2,5,41.7,3,24.9,0,0.0,3,4,32.4,4,32.4,8,66.6,加权平均数,2.0,1.58,2.17,标准误,0.0947,0.1592,0.1108,95%置信区间,1.814,2.186,1.271,1.892,1.950,2.384,推荐方案(,kg/ha),10.9,13.1,3.8,5.7,11.7,14.3,Y两优1号亩产量700kg以上推荐施肥量,结论:,Y两优1号,单产达到10500kg/ha以上的氮、磷、钾肥最适施用量范围是:,N 10.913.1kg/亩、P,2,O,5,3.85.7kg/亩、K,2,O 11.714.3kg/亩,。,超级杂交稻氮肥后移现象及吸,收运转特性研究,处理,SCUN-,SCUN,CCFN-,CCFN,UreaN-,UreaN,移栽-高峰苗%,46.31,46.78,54.51,55.90,68.30,64.13,高峰苗-孕穗%,20.09,20.14,16.45,16.78,11.97,12.96,孕穗-齐穗%,3.47,3.09,1.76,1.05,0.61,-0.09,齐穗-成熟%,30.13,29.99,27.27,26.27,19.12,23.00,吸收总N量(g/m,2,),20.08,21.16,17.95,18.57,15.89,17.54,基本结论:缓释肥的氮肥有向后移的趋向,这与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施肥技术,如,氮肥后移,及超级杂交稻,生育后期相对延长,相一致,。,A 不同缓释肥品种的差异,处理,N0,N1,N2,N3,N4,N5,SCU,SCU,SCU,Urea,SCU,Urea,SCU,Urea,SCU,移栽-高峰苗%,60.23,56.56,54.29,41.7,54.22,43.8,54.94,45.6,56.20,高峰苗-孕穗%,5.26,11.87,14.55,44.7,14.92,44.6,16.38,36.6,16.59,孕穗-齐穗%,2.32,3.08,3.28,-1.4,4.12,-1.5,2.39,-1.1,-0.05,齐穗-成熟%,32.2,28.48,27.88,15.0,26.74,13.1,26.28,18.9,27.25,吸收总N量(g/m,2,),13.07,16.71,19.06,17.9,21.41,18.1,23.04,19.0,24.12,品种,Y优1号,准527,尿素,Y优1号,准527,尿素,Y优1号,准527,尿素,Y优1号,B) 不同氮水平氮素吸收特性比较,基本结论:与前面研究的缓释肥有相适的特点,即无论用量多少,其氮肥均有向后移的趋向,这一特点与超级杂交稻的高产,需肥特性的同步性,值得进一步研究,。,3) 移栽密度,合理稀植,N1、N2、N3即亩施纯氮9、12、15kg(施等量P,2,O,5,6kg/亩 K,2,O 12kg/亩); D1、D2、D3即亩插0.9、1.2、1.5万穴。,结论:,1、移栽密度大于氮肥对Y两优1号产量的影响,Y两优1号要合理密植。,2、亩产650,700kg时,氮肥用量和密度范围分别为12.612.9kg/亩(折纯),移栽密度为1.21.4万穴/亩。,4、,超级杂交稻结实率稳定性研究,初步结论,:,无极端灾害天气条件下,,10个水稻品种的不同播期,结实稳定、正常,总体表现为越早播、结实率越高。,不同播期对超级杂交稻结实率的影响(湖北荆州,2008),不同播期各品种结实率与抽穗后气温的相关性,抽穗前后7d日最高气温,抽穗后15d日平均气温,结论:结实率在不同播期间的差异与抽穗后15d期间的日平均气温、抽穗前后7d期间最高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抽穗前后40d日照时数总和,结论:,结实率在不同播期间的差异与抽穗前后40d期间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推断:,各品种结实的安全温度在24-35范围,但此范围内超级杂交稻的优化结实区较窄,且位于这一范围的高端。,不同播期各品种结实率与抽穗前后日照时数的相关性,超级杂交稻结实率稳定性研究(湖北荆州,2009年),与,2008,比较,第,1,、,2,和,3,播期结实率偏低,显然受到,7,月中下旬高温、,8,月上中旬低温和雨日偏多、下旬高温等影响。,两优培九结实稳定性较差、其他超级稻的结实稳定性相对稳定。,超级杂交稻结实率稳定性试验,总体上与2008年普通年景下的结实模式一致,即品种发生结实波动时,并不如预期的那样,大量弱小分蘖结实性会严重变差。当然,主茎和大分蘖的结实稳定性更强、显示直播水稻可能在这方面具有优势。,超高产栽培策略与技术,策略之一:为大穗形成创造优良的生育条件,策略之二:提高单位面积总库容,策略之三:提高抗倒能力,策略之四: 提高根系活减力、防止叶片早衰,,提高结实率,Y两优2号,品种特性:,株形松散适中,上三叶直立、微凹,光能利用率高;,农艺性状优良,分蘖力强、抗性较强;,丰产性好、适应性广,2007-2009年亩产平均751.8kg,Y两优2号栽培技术要点,山区一季中稻,4月中下旬播种,大田用种量,1.01.25,kg/亩,秧龄,2535,天,每亩基本苗45万;,底肥足、追肥早、及时晒田控蘖,幼穗分化4期看苗追施尿素35 kg、钾肥35 kg作穗肥(施肥纯N总量,16 kg,为宜);,抽穗扬花后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不要断水过早;,注意防治病虫害。,.,平原一季中/晚稻,大田用种量约,1.0,kg /亩,稀播壮秧,秧龄,2035,天,亩基本苗45万;,底肥足、追肥早、及时晒田,,施肥纯N总量,15 kg,为宜,配施钾肥、硅肥 ;,抽穗扬花后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不要断水过早;,注意防治病虫害。,两优1128,品种特性:,两系迟熟杂交中籼,全生育期138-140天;,株高125cm,株叶形态优良,分蘖力中等;,高度抗倒,耐寒和抗高温能力较强;,亩有效穗14万左右,每穗总粒230粒左右,结实率85%,千粒重27.5克。实收亩产680kg-850kg,两优1128栽培技术要点,5月中旬播种:,秧田播种量10kg/亩,大田用种量1.25kg/亩。,栽插密度:,高肥水条件 2530cm,中肥水条件 2025cm,适宜高肥水条件下种植,高度抗倒,在较高的肥水条件下不会侧伏。大田种植产量随着肥水条件的增加而提高。,双两优1号,品种特性:,两系杂交中籼,全生育期136天;,株高117.9cm,株型优良;,高产稳产,亩有效穗17.8万,穗长23.6cm,每穗总粒数200-235粒,结实率75.6%-93.6%,千粒重28g,实际亩产在770公斤以上;,抗稻瘟、白叶枯病能力均为5级,耐肥抗倒。,双两优1号栽培技术要点,育秧,病虫防治,栽插,密度2330cm,或采用20(20+40)cm宽窄行栽培,每公顷插20万穴左右,中期加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的防治;,后期要特别注意对稻飞虱和纹枯病的防治。抽穗前5-7天用,爱苗、好立克或三唑酮,预防稻曲病,大田亩用种量1.5kg秧田亩播种量7kg秧龄期30天左右,基肥与追肥比例为6:4 ,施肥“控前、促中、补后”,施肥,品种特性,两系迟熟杂交中籼,全生育期,145,天左右;,株型松散适中,剑叶直立,分蘖力中等,株高,128cm,;,亩有效穗,13-14,万条件下,每穗总粒,220,粒左右,结实率,88%,,千粒重,30,克;,2008-2009,年试种亩产均,800,公斤以上 ;,抗倒、抗高温、耐寒能力强;,栽培要点,5,月上中旬播,每亩秧田播种量,10kg,,大田用种量,1.25kg,;,栽插密度:高肥水条件下,2530cm,,中肥水条件下,2030cm,;,宜高肥条件种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广占63S/1128,超级杂交稻苗头组合,Y两优3218,P88S/747,栽培技术要点,栽培要点,P88S/747,Y两优3128,适时播种,4月中下旬-5月中旬,4月中旬-5月中下旬,培育壮苗,秧田播种量6kg/ 亩,大田用种1kg/亩,秧龄30天内,秧田播种量10-12kg/ 亩,大田用种0.6-1kg/亩,秧龄30天内,合理密植,移栽规格2026cm左右,并做到浅插、直插,一般株行距610寸,每蔸插2粒谷的苗,科学施肥,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 ,巧施壮籽肥,底肥足,追肥早,重施钾,综合防治,重防稻纵卷叶螟、螟虫、飞虱,前期重防细菌性条斑病、纹枯病,后期稻瘟病。,苗期和破口期防稻瘟病;抽穗期前7天防稻曲病,注意防治稻飞虱。,D两优系列,品种,栽培技术要点,D两优15,适时播种 :,4,月中下旬,-5,月中下旬播种,软盘半旱秧田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8kg,,大田用种量,0.8,公斤,强氯精消毒处理种子。,合理稀植:,每亩,1.0-1.2,万穴,每穴,1,2,粒谷苗,每亩基本苗,2-4,万。,平衡施肥:,N:P:K,的施用比例为,1,:,0.5,:,0.8,,氮肥施用基肥占总量的,50,,分蘖肥占,30,,穗肥占,20%,。,合理灌溉:,浅水浅插,薄水护苗,分蘖期间歇灌溉 ,孕穗至齐穗期田间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间歇灌溉,成熟前,7,天断水。,综合防治:,前期稻蓟马,中后期螟虫、稻纵卷叶螟、后期稻飞虱、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治,。,D两优29,二、当前主要栽培模式简述,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技术模式,(SRI),水稻超高产设计栽培,水稻机械化直播栽培技术模式,双季稻“双抛”技术模式,超级杂交稻节氮栽培技术模式,水稻物化栽培技术研究,1、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模式(SRI),水稻强化栽培(SRI)的基本特点,单本稀植。,避免多苗根系之间的竞争,形成较大的生长空间,促进多穗大穗,当地最高的产量密度是,5050cm,。,乳苗浅植。,移栽秧龄812d,仅长出2片小叶,单根且种子还附在其上的极幼嫩小苗,促进秧苗在大田迅速恢复生长,极大发挥水稻分蘖潜力。,较少供水,间断性灌溉。,在营养生长期保持湿润但不淹水,土壤水分不饱和。有助于根际通气,促进根系深扎。,多次中耕。,幼穗分化前深中耕23次,达到除草、通气、促根的目的。中耕调节氧气为稻根利用比消灭杂草更为重要。,施足有机肥。,重施有机肥,每亩基施25004000千克。,软盘育秧代替旱土或湿润育秧,合理稀植,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浅垅型的湿润灌溉,化学除草与中耕除草相结合,研制相适应的农机具提高工效,SRI改良技术体系的基本思路,技术操作规程:,1、,软盘育秧,2、,定位播种,3、,乳苗移栽,4、,合理稀植,5、湿润灌溉,6、有机肥与化肥配套,改良型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强化栽培技术,软盘定位播种技术,软盘培育乳苗技术,全程控水技术,高产环保配方肥技术,群体质量栽培技术,初步建立了超级杂交稻栽培技术体系,超级杂交稻改良型强化栽培技术,2005年9月通过湖南省农业厅现场评议,连续三年同丘重演了超高产水平,适宜生态区(隆回)超高产攻关田产量结构,户主,面积,(亩),年分,有效穗,(万/亩),穗平,实粒,(粒),结实率,(%),千粒,重,(克),理论,产量,(公斤,/亩),实际,产量,(公斤,/亩),王现梅,0.97,2009,15.45,258.3,96.3,29,1114.5,865.6,2008,20.5,218,96.1,27,1160,869.5,2007,16.4,268,95.1,26.5,1108,877,王化升,1.8,(1.01*),2009,13.8,249.2,96.8,29,965.4,830.1,2008,16.8,216,96.8,27,949.3,821,2007,16.1,249,95.5,26,1053,842,姜华友,1.7,(0.92*),2009,14.35,252.8,95.8,29,1007.8,852.1,2008,17.4,223,94.7,27,992.4,844,2007,14.3,293,92.0,26,1002,801,嫩秧早栽,有利于分蘖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塑料软盘旱育秧或湿润保温育秧,培育适龄壮秧,稻田实行免耕或翻耕,移栽秧龄:冬水田或冬闲田,移栽2.5-3叶龄的秧苗;,稻、麦(油)两季田,移栽4-6叶龄的秧,稀植壮株,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种植方式:三角形种植,每穴呈三角形栽,3,株,行间错穴;或者宽窄行,栽插密度:,低肥力,25-30cm25-30cm,中肥力,30cm30cm,左右,高肥力,35-50cm35-50cm,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四川农业大学,马均等,),足肥高产,满足超高产的营养要求,施肥种类:有机肥比例占总施肥量的30%左右,施肥量:根据产量指标和土壤肥力水平,施纯 N10-14Kg/亩,氮、磷、钾配比2:1:2,施肥方式:“减前增后,增加穗、粒肥用量”,底、蘖、穗肥比例5:3:2 ,达到“前期轰得快,中期控得住,后期稳得起”之目的,控苗壮秆,促发有效蘖,控制无效蘖,实现壮秆大穗,注重分蘖期够苗(,15-18,万,/,亩)晒田,提高分蘖成穗率达,75%,以上,湿润强根,有利于强大根系的建成,无水层栽秧,浅水返青,前期(分蘖期),湿润或浅水干湿交替灌溉促分蘖;够苗晒田(全田总苗数达每亩,15,18,万),中期(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浅水(,2cm,左右)灌溉促大穗,后期(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养根保叶促灌浆,增产效果突出,2005年,四川示范推广达11万余亩,亩增80kg左右,2006年,四川推广应用86.25万亩,高温干旱之年平均亩产588kg,比大面积增产96kg,增幅达19.5,避灾增产效果突出,2007年,四川推广170万亩,平均亩增105kg,增幅超过20,2008年,四川推广面积300万亩,平均亩增100kg左右,小面积最高亩产达845kg,2005年通过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验总结阶段(,“,南陈北崔,”,、,“,三黄三黑,”,):,产量上4t/hm2台阶(,陈永康,“,三黄三黑,”,栽培创单季晚稻,“,二九青,”,7.5t/hm2),小苗密植,“,穗数型,”,栽培阶段(扩库增源):,产量上5t/hm2台阶. 种植密度:双季早、晚稻35-45穴/m2,高的达60穴/m2以上; 单季稻25-30穴/m2,高的达35穴/m2以上; 有效穗数:双季早、晚稻375-450穗/m2,高的达525穗/m2以上,单季稻300-375穗/m2,高的达400穗/m2以上;,稀播少本插,“,穗粒兼顾型,”,栽培阶段:,产量上6t/hm2台阶;播种量:杂交稻22.530g/m2,低的仅10g/m2,常规稻4560g/m2,低的仅30g/m2,提高群体质量的,“,穗重型,”,栽培阶段:,栽培调控目标:稳定穗数,高成穗率、结实率、收获系数。关键技术措施:旱育秧,稳前控中攻穗施肥,节水灌溉。,塑造理想新株型的,“,超级稻,”,栽培阶段:,栽培目标:,“,理想新株型,”,与,“,重穗型,”,栽培相结合,理论与技术特点:集成创新,2、水稻超高产设计栽培,(中国水稻所,湖南农业大学),超高产水稻计算机模拟栽培结果,反馈修正,验证,超高产水稻设计栽培生产示范,超高产水稻栽培,调控技术参数平台,水稻生态环境,数据平台,不同区域超高产水稻设计栽培模式,品种产量潜力和生育特性信息平台,超高产水稻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参数平台,图1. 水稻超高产设计栽培技术思路,(章秀福等,中国水稻所,2007),超级杂交稻,“,三定,”,栽培方法,(湖南农业大学邹应斌等),适时播种、培育健壮秧苗.,宽行移栽、改善群体结构.,间歇灌溉、协调根叶生长.,测苗施肥、促进群体平衡.,防治病虫、保持健康群体.,技术规范,理论依据,超级稻产量表现受种植区域气候和土壤的影响,目标产量确定应与种植区域的生态条件相一致,.,超级稻群体发育指标应与目标产量因子相一致,过小的和过大的群体结构均不利于籽粒产量的形成,.,栽培措施应满足超级稻对种植区域气候、土壤条件的要求,协调与目标产量相一致的群体和个体发育,.,定目标产量,定群体指标,定技术规程,定产,定苗,定氮,技术(增产)原理,作物栽培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技术的精确化遵循以下思路与原理。,1、各项措施都要为构建抽穗成熟期的高光效群体服务;,2、以高产群体生育各阶段的形态、生理的发展指标为依据,通过各叶龄期群体发展状况的诊断,采用适当措施,对各部器官的生长,作定向、定量的调控;,3、用充分壮大个体,发展构建合理群体的方法,走,“,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栽培途径;,4、促控技术的应用,遵循有利于促进有效生长和高效生长,控制无效和低效生长的原则;,5、对各项技术进行精确定量,以最经济的投入,保证水稻高产群体的形成,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2BD,10型水稻精量穴直播机技术特点:可同步开沟、起垄和播种,集成轻简直播、好气强根、节水节肥等多项农艺措施。,1)垄沟可作灌溉水沟,保证水稻生长所需。,2)稻种播在垄面上小沟中,湿润促全苗。,3)垄面上的播种小沟增加了水稻根系的入土深度,较好地解决了一般直播稻播在泥面上而根系入土较浅、容易倒伏的问题。,3、水稻机械化直播栽培技术模式,(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4)垄沟有水、垄面无水,湿润节水,好气强根。,5)行距可选择和穴距可调节。 固定行距有20、25和30cm三种及15cm35cm宽窄行距;穴距从10cm至25cm 有6级可调节,适应各地水稻种植的需求。,6)播种量可调控:每穴播种量26粒可调。,7)成行成穴,水稻群体通风透光好,减少病虫害,可适当减少农药施用量。,肥料机械定位深施节肥增产效果显著(机械直播早稻),+6.8% +2.4%,+10.3% +5.5%,+21.2% +19.8%,Y两优7号产量及产量结构,亩增产40kg!,机械直播,35,亩,同等条件的手工直播,150,亩,普通育苗移栽栽培法,55,亩,开展对比试验。成熟时,选择,3,个典型田块进行产量调查,调查结果区,3,点的平均值。,超级杂交稻在江汉平原直播技术的研究,实收产量亩产736.6kg,达到本课题设计亩产达,700-750kg的目标!,5、双季稻,“,双抛,”,技术模式,技术特点,秧苗活蔸快,无明显的返青期、生育期提早。,确保移栽密度和基本苗,分蘖发生早、节位低、单位面积穗数多,省力、高效,较常规栽插工效提高58倍,确保了双季高产移栽季节。,技术难点,双季季节紧张,晚稻秧龄期长,秧苗素质差、立苗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